中考语文总复习 分册复习练 七上 文言文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97120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复习 分册复习练 七上 文言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分册复习练 七上 文言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分册复习练 七上 文言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不亦说乎(通“悦”,愉快)(2)不逾矩(越过,超过)(3)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5)人不堪其忧(能忍受)(6)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学而时习之四时之景不同B于我如浮云 休祲降于天C思而不学则殆 濯清涟而不妖D一箪食,一瓢饮 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修养高的君子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到头来等于白学;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陷入困境。(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个人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而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4你从第三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5在第四章中“温故”与“知新”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温故”与“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因为我们可以从品行优良的人身上学习优点,也可以从品行不好的人身上得到教训。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1)在第三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2)第六章高度赞扬了颜回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和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这一章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关于学习态度方面的道理: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8请从本文中选择一至两例填写。(1)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3)道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_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_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_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匹夫不可夺志也。(4)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9你认为“吾日三省吾身”在今天还有意义吗?为什么?有意义。因为在当今社会,对人忠诚、讲究信用、善于学习依然是指导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的准则。常常进行自我反省,对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会大有益处。10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了这则,我明白: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这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二)(2016,常德、西宁、齐齐哈尔)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山门圮于河(倒塌)(2)湮于沙上(埋没)(3)如是再啮(咬,这里意为冲刷)(4)阅十余岁(经过,过了)(5)竟不可得(终于,到底)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1)一老河兵闻之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当求之于上流(石兽)3翻译下列句子。(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河水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3)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5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6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并且从而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道理: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9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老河兵认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把石头迎水一方的沙子冲走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不断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大意对即可)10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