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89814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内容新授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设计人教 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二、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探讨文 中 三、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教学重点 一、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二、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教学难点 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具 录音机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凿【zo】 畦【q】 吓【xi】 罕【hn】 系【j】 霄【xio】 蝥【mo】 窍【qio】 敛【lin】 觅【m】 秕【b】 躁【zo】 塾【s】 恭【gng】 荚【ji】 椹【shn】 蛉【lng】 络【lu】 髓【su】 筛【shi】 塾【sh】 蟋【x】 蟀【shui】 蜕【tu】 橘【j】 柚【yu】 寇【ku】 倜【t】 傥【tng】 叵【p】 噫【y】 嗬【h】 豁【hu】(豁hu豁口攒【cun】(攒zn攒钱)宿【s】(宿xi半宿 宿xi星宿) 拗【o】(拗o拗断 拗o拗口 拗ni执拗) 2、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确凿:确实无误。 菜畦:菜地。 长吟:长声鸣叫。 云霄:极高的天空。第一课时缠络:缠绕。 机关:计谋,心计。 陌生:生疏,不熟悉。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 觅食:寻找食物。总而言之:综合上面所说的内容。 答礼:还礼。方正:行为、品性正直无邪。 消释:(学识)精深广博。毕竟:终归,到底。 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陆续:表示动作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 倜傥:洒脱大方。人声鼎沸:人生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3、作品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托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4、题目简介: 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后,是台门内十多户人家共有的后园。1919年百草园和新台门屋子卖给了姓朱的人家,从此百草园面貌大变,井也被填掉了。只有 “短短的泥墙根”还保持原样。 三味书屋,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院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把“三余”改为“三味”。“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 hi)”。鲁迅先生12岁到三味书屋读书,中途曾有中断,首尾共6年。二、课文导入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很少烦恼,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课 (一)【听课文录音提问】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二)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捕鸟 。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三、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1、学生齐读过渡段。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9、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四、小结: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五、作业:1、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2、 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第三课时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 一、 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二、 订正作业。 三、 作相关的补充练习。(如课后的练习和练习册上的练习) 附: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螯,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 2、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3、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 ,后写 ,再写 ;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 ,再写 ;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 又有 。4、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5、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6、模仿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各写一个句子。 比喻句: 。 拟人句: 。 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自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鹏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语段的大意_2、第一段“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句话的意思是_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3、文中写美在_,_,_。4、文中引用很多古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风光的名句,你能另外再默写四句吗? 春:_ 夏:_ 秋:_ 冬:_ 参考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补充作业:1略 2B 3植物、动物、植物;整体、 局部; 听觉、触觉、味觉。4有无限趣味5B 6略 第二课时补充作业:1读书给了我学生时代生活的乐趣2使我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 比喻3风物美 意境美 色彩美4略。 三、拓展训练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