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五古代诗歌鉴赏抢分点十四诗歌语言技巧题-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83554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五古代诗歌鉴赏抢分点十四诗歌语言技巧题-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五古代诗歌鉴赏抢分点十四诗歌语言技巧题-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五古代诗歌鉴赏抢分点十四诗歌语言技巧题-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语言技巧题-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一)(建议用时45分钟)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登泰山张养浩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1)对这首元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作者青年时代写的七言律诗,表现了诗人初次登上泰山的欢愉心情。B诗的颔联叙述了诗人登上南天门终于看到了“齐州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目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C诗的颈联主要写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强调现在才知以前居处井底多么狭隘,今后即使筑巢枝头也会觉得宽阔。D尾联写诗人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泰山共鸣,表现出与仙人同乐的喜悦心情。E全诗充满一种新鲜、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与诗人入仕后的成熟、洞彻世象的老练迥然不同。解析:C项,“对世事的感慨”不正确,应是对人生的感悟;D项,“与仙人同乐的喜悦心情”有误,这里主要表达出作者乐观的情怀和达观的人生态度。答案:CD(2)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抓住张诗中的关键词语“登”“到”,体会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所见,这样就与杜诗区别开来了。答案:杜诗是从泰山脚下远望,是诗人的想象,而本诗是登山后诗人亲眼所见之景。杜诗标题中的“望”字、文中的“会当”表明作者没有登上泰山;张诗标题中“登”字、诗中的“到天关”表明是作者亲眼所见。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早行刘驾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栖禽未分散,落月照古城。莫羡居者闲,冢边人已耕。(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首联写诗人从梦乡中被唤起,残梦若续,又被马嘶惊醒,以马嘶写早行之早。B“心孤多所虞”,反映出晚唐时期动乱的社会现实中,诗人早行时的心理状态。C从“僮仆近我行”中,即可感觉出诗人内心的趋向:他在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获得一种安全感。D在诗的颈联中诗人展现的是一幅萧瑟寂静的清晨行旅图;同时,诗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早行的喜悦心情。E尾联点出“冢边人已耕”,突出农人的辛勤,表达出诗人对农夫辛勤耕作的赞美和对农夫辛劳的同情。解析:A项,“以马嘶写早行之早”有误,应是以作者当时“依然梦思缕缕,睡意绵绵”的形态来写早行之早;D项,“早行的喜悦心情”不合诗意,应是“羁旅情怀”。答案:AD(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莫羡”二字,是作者的自责,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勉励;“冢边人已耕”更是对农人的一种赞颂。答案:自责,作者感叹“莫羡居者闲”来告诉自己不应对自己的早行产生寂苦之感,表达了作者的内疚自责之情。自勉,诗人触景生情,见到更早的“已耕人”,深感必须振奋精神,催马前行。赞美农夫的辛勤耕作和对农夫备受辛劳的同情,通过“冢边人已耕”来突出农人的辛勤。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张孝祥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注张孝祥(11321169),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古属楚地)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剩喜:甚喜,非常喜。燃犀处:指采石矶。(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词的首句对采石矶的胜利给以高度评价,一个“雪”字表达出作者对未能参加此次作战的深深遗憾。B“风约楚云留”,“风”,暗喻朝廷;云,暗喻自己有官职在身。C“关塞如今风景”,是说采石矶打了胜仗,边塞的形势如今和过去不同,言外之意是说过去敌人威胁我们,如今我们又占了上风。D“剪烛看吴钩”,表达了作者不愿再在后方赋闲,渴望亲自参与军事,恢复国土,报效国家的热望。E这首词气魄宏伟,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洋溢于字里行间;全词格调清新自然,悲壮宏伟,是思想强、艺术水平高的名作。解析:A项,“表达出作者对未能参加此次作战的深深遗憾”错误,这里刻画的应是雪耻后的喜悦之情;E项,“格调清新自然”有误,这首词的格调应该是激昂慷慨的。答案:AE(2)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请谈一谈本词的下阕是怎样借典抒情的。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依据注释,通读全词,先指出运用了什么典故,再指出这些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答案:先是借周瑜和谢玄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接下来,借周瑜的赤壁矶头落日残照、谢玄肥水桥边荒芜不堪来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收复失地的将领却不多见,令词人忧伤。最后借宗悫和祖逖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豪情满怀,志在恢复河山的决心。(宗悫和祖逖说出一人即可)。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二绝(其二)宋陈与义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1)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吴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做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促人去展开联想。B陈诗描写诗人年老病缠,终不得出门游春,作者借风势由猛而微,描写了清明一天中情绪的微妙变化。C吴诗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看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D“风抛市井声”中的“抛”写出了城里郊外人声鼎沸的情景,节日氛围显得异常浓烈。这与作者心绪烦乱、无法悠然自得地欣赏春景的心情相得益彰。E这两首诗都抓住“清明日暮”的景色优美宜人、明丽清新这一特征进行歌咏,都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向往归隐的情怀。解析:D项,“相得益彰”不正确,应是形成强烈的反差;E项,“向往归隐的情怀”表述有误,在两首诗中均未提及“归隐”之意。答案:DE(2)这两首诗各自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答: 解析:对于这两诗表现手法的分析,可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归纳。吴惟信的诗歌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而陈与义的诗歌则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答案:吴诗:侧面描写。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而归,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流莺于柳林间啼鸣飞翔,可见景色清丽宜人。陈诗:对比反衬。诗人于清明卧病,处境冷清,内心压抑凄楚。而城内外人声鼎沸,节日气氛浓烈;两相对照,更见凄恻之情。(或答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后两句写诗人凝神注目,一改诗歌凄楚之情。微风习习,杨柳依依,顿觉百媚滋生、神爽志清。给读者以峰回路转、抑扬顿挫的艺术享受。)(意思对即可)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鹧鸪天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注酴醿(t m):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婉娩:迟暮。(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词人在歌咏阳春烟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在较深层次上,还含有对青春老去的喟叹。B首句“嫩绿重重看得成”,以“嫩绿”为全诗敷下了基本色调。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C第二句中的“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D上片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蜂儿闹”“燕子轻”则写静景,动静结合;以绿叶红花、蜂儿燕子为主体,勾勒出庭院中醉人的春景。E“送了斜阳月又生”,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议论融为一体。解析:D项,“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则写静景”中“动景”“静景”要互换位置;E项,结尾没有议论,而是抒情。答案:DE(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加以简析。答: 解析:抓住这首词下片中的“客飘零”、“残花”、“送了斜阳月又生”这些关键词语,从中找出作者表达的伤春之意和羁旅乡愁。答案:下片表达了作者伤春自伤之情及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客飘零”,作者长年作客在外,欢娱少愁思多。“残花”指春已暮,借酒浇愁而愁不去。“送了斜阳月又生”指时间流逝,春光难留。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题稚川山水唐戴叔伦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注,隔水青山似故乡。新凉宋徐玑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注秋风思:晋人张翰被齐王同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秋风起,思吴中家乡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1)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戴诗前两句写稚川山水予人一种美感,后两句则进一步写出稚川山水给人一种特殊的感受。B徐诗首句主要通过视听结合来表现新凉水满秧齐、水清叶绿,而凉意便自然而生;次句一“穿”字、一“低”字,颇见雕琢之工。C戴诗写诗人五月暑天向晚憩息于“松下茅亭”,那江中汀洲、与云齐平的树木,色调苍苍,为后文思乡做铺垫。D徐诗运用比喻手法,写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地啼鸣,突出清凉的怡人。E“凉”是心理感受,两首诗都通过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凉爽的气氛。解析:B项,“通过视听结合”有误,从诗中看,这里只有“视”而没有“听”;D项,“运用比喻手法”有误,应是“比拟手法”。答案:BD(2)两首诗的三、四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戴诗中的“隔水青山似故乡”表达出的是羁旅乡愁,而徐诗写黄莺更多的是表达新凉而至的喜悦心情,分析时,要着眼于整首诗,从中概括出作者表达的情感。答案:戴诗表达了诗人在宦游途中的羁旅乡愁。羁旅途中的游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的青山,更牵起无限思乡之情。徐诗诗人借黄莺来表达自己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访秋李商隐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注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时所作。(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酒薄吹还醒”,是经过长久的离别,尝尽愁苦滋味以后,盘纡于胸中的感情的猛然倾泻,给人以十分强烈的感染。B诗歌的前两句虚实结合,蕴含着深厚的诗意;“还”“已”二字,使得诗句上下紧密联系,曲折起伏。C颔联用“江皋”“落日”“帆席”“归风”四种物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落日归帆图,颈联则选取“烟”“龙潭”“霞”“鸟道”四种物象组成一幅桂林山水画。D最后一联,字字浸透着作者的思乡之泪,那火红的丹枫,又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令人回味无尽。E全诗紧扣“望”字,笔不旁骛,蝉联而下,在婉转曲折中又显得激情澎湃,读来一气呵成,天然浑成。解析:B项,“虚实结合”在诗中体现不出来,应为“情景交融”;E项,“显得激情澎湃”有误,应为“流畅自然”。答案:BE(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请做简要分析。答: 解析:诗题是“访秋”,而全诗通过形象的景物描写,婉曲深沉地表达出无穷的乡思,这已是一层曲折。中间各联在具体的描写中,又起伏变化,峰回路转,用笔极尽曲折之妙。作答时,可紧扣“访”字,逐联进行分析。答案:诗人将“访秋”写得一波三折。首联:薄醉思乡,高楼望秋。秋天当归而未归,欲借异乡访秋自我安慰。颔联、颈联:南方秋意难访,徒增羁旅惆怅。异乡落日、归帆、烟白、霞红,虽然所见皆晴秋爽朗之景,却极难发觉。尾联:终于访得秋意,聊慰苦苦乡思。唯有“丹枫”怜我,以一树火红,报我真正秋意。(二)(建议用时45分钟)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金陵驿二首(其一)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注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由广州押赴元大都路过金陵时写的。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描写惨淡的夕阳映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这一景象暗寓南宋朝廷已如夕阳般沉沦之意。B第二句中的“孤云”既是实景也是自比,诗人在故国覆亡之后感到,自己就像那天边飘浮的孤云,再也无所依托。C颔联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颈联表达家国沧桑之感。这两联中都运用了对比手法。D“旧家燕子”是化用唐朝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决心以死报国的坚定信念。E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自己虽被迫离开江南,决无生还的希望,但那忠魂终将回归故乡,体现了哀苦之至的心志。解析:C.颈联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D“旧家燕子”一句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答案:CD(2)这是一首抒情言志的诗,它在写法上有何特点?答: 解析:本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作答时,可先指出表达技巧,再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作者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巧妙运用典故,将内心复杂而强烈的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而又淋漓尽致。2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注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C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园中树木与主人的亲密关系。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E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解析:C.第三句应是写园中树木不管人事。D.尾句应是写树木春来依旧开花,含蓄表达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答案:CD(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答: 解析:这首诗的一、二两句借景抒景,表达出古今兴亡、盛衰无常的情感;三、四两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作答时,先概括出表达技巧,再分析表达效果。答案: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着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东湖新竹陆游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一连五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B“寒碧映涟漪”这句诗,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义。C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D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E最后两句议论,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向往,希望“官闲”时经常到此“枕簟”。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标题的“竹”字。解析:D项,“虚实结合的手法”有误,应为“动静结合的手法”;E项,“最后两句议论”不正确,应为“最后两句抒情”。答案:DE(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先对这首诗的尾联进行分析,再结合全诗内容归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紧扣诗歌的题目“东湖新竹”。答案:诗人在尾联写到,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间,逍遥自在。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构想出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赠柳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囊括了从京城长安到江滨江陵的各路柳色,“从”“更”二字以并列式的表达,点明了春意正闹,柳树生机勃勃的景象。B颔联描绘了柳枝妩媚动人,春风拂过,如同美妙少女般翩然起舞,姿态引人遐想。诗人用“见说”表现了人们自古以来对柳色的热爱有加,又用“来当”表达对此时美景的欣赏之情。C“堤远意相随”是在说诗人眼中虽已望不见柳,但仿佛还是能见那如烟似梦的柳色向远方延伸。D尾联写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作者的伤怀之意写到极致。E本诗前四句从广阔背景提笔,以生动的笔调描绘出了春天柳色的秀丽可人、妩媚柔长;后四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言外之意不尽,耐人寻味。解析:A项,“以并列式的表达”有误,此处应为“递进式的表达”;D项,“也把作者的伤怀之意”不准确,而是“爱惜之情”。答案:AD(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 解析:这首诗写春柳,通过对春柳“风流”“婀娜”的轻盈体态、柳花飞似“雪”的繁华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侧面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答案: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目。虎丘题壁陈恭尹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篪客,乞食吴门秋又深。注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吹篪(ch)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两项是()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E古诗词中的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数字和本诗中“千家笛”“万里天涯”中的数字都是实指。解析:D项,颈联这两句诗字面上写的是春秋时吴越之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连年的战争使战士们流尽了血泪;西风中,吴宫的美人西施也心如刀剜,痛苦不堪。实际上,诗人咏史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情。他是明朝遗民,其父陈邦彦在抗清战争中殉难;国仇家恨,常形诸笔端。两句中的“征士泪”“美人心”都暗指当时南方的抗清斗争和他自己的家国之痛。E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意为: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诗中的“两”和“一”都是实指,是确切的数字。而本诗中不是实指。答案:DE(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答: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鉴赏题。先要就蜀相的尾联进行分析,找出杜甫要表达的主要情感;再分析虎丘题壁中作者在尾联中所表达的情感,两者比较,即可得出答案。答案:虎丘题壁以伍子胥自比,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蜀相则更多的是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的痛惜和包括自己在内无数志士的爱国深情。虎丘题壁中“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又表现了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登西楼忆行简白居易每因楼上西南望,始觉人间道路长。碍日暮山青簇簇,漫天秋水白茫茫。风波不见三年面,书信难传万里肠。早晚东归来下峡,稳乘船舫过瞿唐。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任职,弟弟白行简在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任职。(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承题目而来,“楼上”呼应“登西楼”,“西南”点出故乡所在,接着用“觉”引出“人间道路长”之感。B这首诗的颔联“暮山”“秋水”表明是远望所见,“青簇簇”与“白茫茫”对仗工整,冷色调更能表现出作者的忧郁之情。C颈联“三年”“不见”,“书信难传”,表明是对分别以来的回忆,“风波”既指政治的险恶,也寓含际遇之叹,这所忆所叹当然也是由“望”引发。D尾联“早晚东归”表明是盼望弟弟来相聚,“稳”字则寄寓着对弟弟东归平安的祈愿和嘱咐。E这首诗交代了登楼远望的原因,也突出了忆念之情的强烈难解,还寓含宦海浮沉、世路艰难的悲凉无奈之情。解析:A项,“点出故乡所在”错误,“西南”从诗中看,应是“弟弟所在”;C项,“政治的险恶”不正确,这里寓指兄弟之间“相隔险远”。答案:AC(2)全诗紧扣“望”展开,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要全面解读,不要遗漏信息。作答时,在理解了诗意之后,还要注意分析诗意与“望”的关系,从这一关系的角度组织表达即可。答案:全诗以“望”领起,借“望”抒发了真挚深沉的情感。首联以登楼起兴,点出远望一事及所望之人,接着总述远望所感,倍觉世路漫长。颔联承“望”展开,写远望所见,山水重重阻隔。颈联转写远望所思所忆,兄弟分离,思念情深。尾联写远望所盼,盼望弟弟早日平安来相会。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岑参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注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一渔竿: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竿成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三十始一命”,“一命”是说官职来之不易,这让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深感懊丧,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因此消磨殆尽。B颔联流露出对其初授官职的厌倦,官职卑微,本不屑为之,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其无可奈何的心态,跃然纸上。C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河水涨起淹没采樵小路,山花怒放醉倚药栏的充满生机、秀丽清幽的山野景象。D诗中的“吞”字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字则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E全诗抒发了作者做官赴任时对原来的隐居之地的留恋之情,表现了诗人虽不屑担任卑微的官职的愤激之情。解析:A项,“一命”是指“官秩最低等”,这也让岑参感到大失所望;E项,“愤激之情”有误,应是“为生计所迫而不敢以此为耻的矛盾心情”。答案:AE(2)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 解析:结合注释,不难找出“五斗米”这一典故和“一渔竿”的借代,注意分析时要结合全诗,准确把握作者的心情。答案:用典和借代。“五斗米”运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一渔竿”代指古代隐士。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