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 北师大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80948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学情分析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历史知识,但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才刚刚开始,通过掌握分析有关商鞅变法,让学生掌握历史评价的两分性。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教学中渗透了许多政治学原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突破生产工具、方式进步引起社会变革的教学难点,又要突出商鞅变法的重点,成为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重点: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商鞅变法及其影响。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相互促进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历史作用。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变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通过分析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政治常识(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归纳并认识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基本概括,激发学生对古人劳动智慧的自豪感;分析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激励学生与时俱进,树立勇于变革、不怕困难、积极实践的精神;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我们今天的农业生产都有哪些工具?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前面学习的氏族聚落这课,我们曾讲了他们的生活工具,大家还记得有什么?(生)有磨制石器,石磨、石斧、还有用动物肩胛骨、木头做成的劳动工具。(师)一直到西周时期,人们的劳动工具也还主要是木头、石头、骨头、蚌壳制作的。如此简陋的工具,劳动效率低下,个人很难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要许多人一起集体耕作。形成了大规模集体耕作的景象,历史上称为“千耦其耘”。(生)思考:约在公元前 4700就有铜,公元前3000年就有青铜,那么为什么没有用在生产中?2、千耦齐耘到个体农耕制作材料工具优点与缺点木、石、骨、蚌耒、蚌镰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铜、青铜很少用于农业生产铜珍贵,质地软;青铜虽硬,但脆、易断铁耙、镰、锸、锄、铲等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师)冶铁晚于冶铜,在西周才出现,为什么呢?因为铁溶点高,要有1535度铁矿石才能溶化,技术上要困难的多,所以冶铁技术比较迟出现。(师)春秋时时期铁制工具开始泛用于农业生产。教师提问:铁制工具主要代表?锸(锄)、耙(猪八戒三齿耙)、镢。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师)到了战国时期在耒的基础不断的改进,出现了那种新型劳动工具?犁。学生观察插图战国铁犁铧,这是做什么用的?(犁田)(师)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是人们并没有停止思考,又在探索:能不能利用家畜的力量来帮助人们从事生产,减轻人们的负担呢?这一时期犁田时不再是人在前面拉,而改用了两头牛来拉,从战国到现在2000多年了广大农村还在使用,不过现在的犁比战国的有不少改进,还有现在只要一头牛就行了。将拉车的牛用在农业生产上拉犁是一种创造,牛耕的推广,同样反映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他们已经懂得用畜力代替人力进行农耕,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所以说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提出问题:当时在人们的名字中出现了“牛”“耕”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牛耕在当时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为人们所向往的。教师提问:牛耕的使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生):耕田的效率大大提高;耕田的动力发生了变化,用畜力代替人力。(师):伴随着铁制工具开始泛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大提高,耕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公作则迟,分地则速”。个体生产成为可能,原先的奴隶制已不再适应了,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生产得再多,自己还有什么也没有,不会有生产的积极性。于是新型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获物作为地租,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中,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是农民,这些开明的奴隶主是新兴地主, 农民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个体小农生产已经开始取代了大规模的强制性的集体耕作,新兴的地主阶级和个体小农登上了历史舞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进步社会关系的变化(奴隶制封建制)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应认识到:从木、石、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而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3、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自学内容)(师)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因为原有的人与人的生产关系是在原来的生产条件下建立的,当生产条件改变,就引起了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也就相应的变化。教师提问: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韩国申不害改革、齐国邹忌改革。阅读课文,将战国时各国的改革情况归纳表格。诸侯国改革家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评价:代表先进的生产关系的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些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顺应时代的潮流,推行变法运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终于促成封建制度的确立。4、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其统治,发展生产,掀起了改革风潮。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师)秦孝公引进人才。秦国的落后“求贤令”P43小字内容商鞅故事“商鞅舌战群儒”、“立木取信”。(生)总结归纳概括商鞅变法措施:BC356年。求富“奖励耕织”;变强“奖励军功。”变法措施分类变法的具体措施富国措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强兵的措施奖励军功中央集权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a编制户口,加强刑法。加强了国家对人口的直接控制。b奖励生产,重视农业生产,同时也体现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统治思想,这种统治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对井田制度的否定。上一节哪一位政治家也十分重视生产?(魏国-李悝)c奖励军功。贵族子弟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继承爵位,而成为平民。触动了谁的利益?d承认土地私有。由公田到私田。(回顾井田制)但是这对秦国有很大的好处,调动了广大人民做战积极性,平百姓能够通过在战场上的军功改变自己的的身分与地位,因此作战英勇,秦国在以后的对外战争中总胜的多,失败的少。教师提问:商鞅变法的影响?贵族、人民、国家(生)统治者影响?地主产生、触动贵族利益(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人民影响?奴隶变为农民,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作战积极。连坐太过严厉。国家影响?富国、强兵、建立中央集权,对外作战屡胜。(师)概述:经过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使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旧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地壮大,封建制度不断完善。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成为西陲打过,变法加强君王的统治,这些措施有效地调动了秦国的人力物力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提问: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生)a顺应了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开拓精神,大胆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c有秦孝公的信任和支持;d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思考:齐国管仲改革内政与商鞅变法的不同?(生)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是为了建立霸业;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所级专政,进而实现统一。(师)商鞅后来的命运怎样呢?引导学生阅读P44小字内容:旧贵族恨之入骨-逃跑-未遂-车裂。思考:商鞅死于变法这一事件反映了什么?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的方案有可取的部分等;反映了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说明新事物的诞生总是受到旧势力的阻挠,由于变法早以深入人心,商鞅虽死,变法的政策仍然在秦国继续推行。商鞅变法为后来的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5、教学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同学们有哪些启发?同学们,历史和现实同时在我们的课堂上展开,我们亲历了秦国的商鞅变法的成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感受到了开放的中国正在腾飞,我们应该牢记,改革和创新精神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巨大力量,我们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变革的时代。6、布置作业写一篇有关商鞅和商鞅变法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定。板书设计一、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千耦其耘-铁器出现(春秋)-个体耕作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进步社会关系的变化(奴隶制封建制)二、战国时代的竞相改革三、商鞅变法富国措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强兵措施奖励军功中央集权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1、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进步(使用铁器和牛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2、社会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崛起)3、政治经济领域出现巨大的社会变革(各国竞相改革、商鞅变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