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训练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78794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训练1.(2016湖州高二期末)观察下表(部分)。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其标题的是()刺史部今地刺史部今地司隶洛阳市东汉魏故地并州山西太原市晋源镇冀州河北柏乡北凉州甘肃张家川自治县青州山东淄博市临淄故城扬州安徽和县A.秦朝地方行政区划表 B.汉代十三州部分布表C.元朝地方管理表 D.清朝地方行政区划表解析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故本题选B项。答案B2.(2016年3月温州选考模拟)贞观初,唐太宗下敕征兵年十八以下之体壮者,但门下给事中(掌驳正政令之事)魏征拒之,遂无果。此事说明()A.兵部隶属门下省 B.门下省独掌大权C.唐太宗大权旁落 D.君权受相权制约解析本题立足史料认识,唐太宗征兵“敕”因给事中拒之而未果,说明当时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制度制约。故选D项。答案D3.(2016丽水一模,改编)某史书记载“(朝廷)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该史书可能是()A.汉史 B.唐史C.宋史 D.明史解析由材料中“三司”统管财政,且为副相,可判断此人应是宋代的三司使。故选C项。答案C4.(2015上海单科改编)“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A.实行郡县制 B.建立宗法制C.设立节度使 D.推行行省制度解析材料显示是元代的制度创新,A项创立于秦朝,C项是唐代制度,元代的行政区划是行省制。故选D项。答案D5.(2016年8月温州选考模拟)史载“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这一现象发生于()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宋朝的二府。答案C6.(2016年8月温州选考模拟)明太祖朱元璋曾对侍从说: “朕自即位以来,尝以勤励自勉,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A.军机处的设立 B.宰相制度被废C.内阁地位不高 D.明朝政治黑暗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答案B7.史学家赵翼在记述专制时代晚期某中央机构的设立时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一机构后称()A.兵部 B.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解析由材料“雍正”“用兵西北”“军需房”等信息可知答案为D项。答案D8.(2016年9月金华十校联考)下图为一部史学著作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著作是()A.唐代政治史略稿 B.蒙元政治制度述略C.明代国家机构研究 D.雍正时期的中央官制解析材料中第二章出现了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而没有出现“军机处”,可以判断是研究明朝的著作,因此C项正确。答案C9.(加试)(2016台州高二期末)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反腐的力度,“既打苍蝇,又打老虎”,我国古代与反贪倡廉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包括()A.西汉:刺史制度 B.唐代:御史台C.宋代:提点刑狱司 D.元代:行省制度解析A、B、C三项都是不同时期的监察制度,都与反腐倡廉相关,符合题意的是D项。答案D10.(加试)“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C.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D.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解析从材料“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可知,朝廷为了对官员进行有效的监督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察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吏治腐败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犯罪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监察人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故D项正确。答案D11.(加试)(2016绍兴高二期末)诗言史,诗词是一部形象的历史教材,其间储存着大量的历史知识。下列诗词能反映科举制度的是()A.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B.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C.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解析A项诗句含义是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的辛辣嘲讽和无情的谴责,不能体现科举制度;B项反映了世家大族依靠门第出身掌握政权,使有识之士受到压制,与科举制不符;C项反映的是清代学者讽刺当时儒学家空谈义理,不重视经世致用,遇到危难只知一死的做法,与科举制不符;D项描绘了士子在参加完科考后获取功名的愉悦心情,符合科举制以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故D项正确。答案D12.(加试)清文献通考记载: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实行“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官”政策,为实施该政策,清政府在中央设置的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是()A.军机处 B.理藩院C.宣政院 D.总理衙门解析A项为行政机构;C项为元代设立的管理西藏军政事务的机构;D项为近代外交机构。答案B13.(2016年浙江名校协作体模拟)从秦到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代虽然确立了郡县制这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但是由于他的残暴统治,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后汉书刘焉传记载:东汉末灵帝中平五年,朝廷派中央的高级官员九卿出任州牧,“镇安方夏”,“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随之形成。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比,具有一些鲜明的特色元朝行省制度的定型,标志着地方大行政区划形成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并说明他采用这一体制的原因。东汉地方上出现的新行政设置“州”与西汉时形成的哪一制度有关?(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并说明行省制的优点。(3)椐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得出两个原因;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刺史制度。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辖地单列;第二小问,优点从加强中央集权角度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都是以加强中央集权为根本目的。答案(1)郡国并行制。郡县制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刺史制度。(2)元朝除行省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或者答“腹里”和“宣政院辖地”;答宣政院不可)。优点: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3)从秦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都以加强中央集权为根本目的,外在形式变化,但根本性质不变。14.(加试)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判断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为官。科举制的进步性在于“能破朋党之私”,即破除结党营私之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科举制“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考试内容是文学和儒家的伦理纲常,维护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政治方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说明科举制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第(3)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