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限时特训人民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78738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限时特训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限时特训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限时特训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限时特训 人民版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固基题组12015湖州模拟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我国服饰变化的情况正确的是()A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B长袍马褂和中山装是传统的中国服装C旗袍是民国十年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D西方服饰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答案C解析西服传入后,中国传统服饰,如长袍马褂等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土洋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故A项错误;中山装不属于传统服装,故B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使旗袍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故C项正确;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故D项错误。22015汕头模拟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材,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A文明史观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D近代化史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认识和评价能力。传统史学体现英雄史观,现行史学注重观察社会,关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体现的是社会史观。A项是从社会文明发展演进的角度去记录历史。C项主要是从全球一体化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世界。D项是从民主化、工业化的角度记录历史。32016浙江三市质检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啤”字。“啤”字是根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许多人把“啤酒”称为“卑酒”。这反映出()西方饮食习惯影响了中国传统食俗西式食品成为国人饮食的组成部分西餐成为近代中国饮食变迁的主流物质生活变迁与文化变迁相互交织点击观看解答视频A BCD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啤”字产生的信息,可得出英、德、法国的饮食习惯影响了中国传统食俗,故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啤酒成为了国人饮食的组成部分,故正确;国人饮啤酒并不能说明西餐成为近代中国饮食变迁的主流,故错误;国人饮啤酒是物质生活的变迁,但同时也产生了“啤”字,故正确,B项符合题意。42015景德镇质检中国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报刊主要报道地方性的和商业性的新闻。而维新派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的政治文章,关心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寻求立国之道。此变化不能反映()A广大民众的觉醒B救亡图存成为第一要务C时代主题的变迁D西学东渐进入制度层面答案A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破产,维新派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寻求立国之道,反映出时代主题的变迁,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第一要务,同时也说明维新派受西学影响,开始从制度层面寻找救国之路,故B、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广大民众的精神状态,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52016济南调研近代以来,科技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下列场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一项是()A1839年,广州市民通过阅读申报了解虎门销烟情况B1939年,上海市民观看获奖电影渔光曲C1949年,南京居民收听北平和谈最新进展D1999年,济南市民在街头观看国庆阅兵直播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申报创办于1872年,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渔光曲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时间是1935年,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广播在中国出现是20世纪20年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现实可知D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62015盐城摸底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对上述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婚姻自由蔚然成风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D西式婚礼成为时尚答案C解析民国初年婚姻尚未做到自由,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婚姻观念变化,与民主共和思想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说明社会对婚姻的限制相对自由,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西式婚礼的信息,故D项错误。提能题组72015荆州质检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有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A中国饮食已经完全西化B中国饮食出现中西餐并存的现象C沿海通商口岸西餐馆增多,传统饮食衰退D人们饮食出现西化现象,西餐种类丰富答案B解析通过饮食品种说明中国饮食出现中西餐并存的现象,B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西化”;C项材料未体现;D项没有B项表述更准确。8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的渗透崇洋风气日盛政府的大力倡导A BC D答案B解析政府并未大力倡导,排除含的选项。明显符合材料,故选B项。92016佳木斯检测法国总统奥朗德曾在上海交大发表演讲时称:对法国人来说,在上海生活不会有“异乡”感,因为上海过去曾被称为“东方的巴黎”,或许某一天巴黎也会成为“西方的上海”。上海曾被称为“东方的巴黎”,是因为近代上海()A在城市发展中接受了法兰西浪漫情怀的熏陶B法国租界曾是旅居在此的法国巴黎人的思乡旧梦C城市建筑的法式特点突出,烙有浓郁巴黎风情的印记D受西方文化影响,发展为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现代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结合所学可知,上海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西学东渐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地理位置的便利等,使得上海成为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故选D项。102016辽师大附中模拟长期在上海生活的郑观应,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撰写的一篇文章中,一口气列举了西方输入的食物、用物、玩好等57种,指出这些洋货“皆畅行各口,销入内地,人置家备,弃旧翻新”。这突出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是()A奢侈享乐已日渐成风B传统伦理道德已荡然无存C洋货流行已日渐成风D传统生活方式已荡然无存答案C解析由“洋货”“皆畅行各口,销入内地,人置家备,弃旧翻新”,可知当时洋货流行已日渐成风。故选C项。112015乐山一模下组图呈现的是北京市民曾经使用过的票证。这些票证的出现,说明我国当时()实行计划供应体制日常生活用品短缺购销矛盾非常突出城乡差别逐步扩大ABCD答案A解析证票当时在全国普遍的使用,并未体现城乡差别逐步扩大,排除,A项正确。122015江西吉安段考从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中不能得出的认识是()1985年1990年1995年1999年2000年报纸总印数(亿份)246.8211.3263.3318.4329.3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280799647762233216429316823381466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3805691572383513526483585007互联网用户(户)723130145189021717A.报纸是最早的大众传媒媒介B电台广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普及C电视节目制作内容越来越丰富D互联网的普及削弱了其他媒介的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互联网及其他的媒体都呈发展之势,故不能说互联网的普及削弱了其他媒介的地位。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3题26分,14题26分)132015咸宁模拟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并,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迎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康有为政论集(上册)材料二材料三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材料四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6分)(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并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10分)答案(1)主张:易服、剪辫。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2)变化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3)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解析本题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反映。第(1)问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把握材料主旨,从军事、外交、卫生等方面阐述。第(2)问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服装,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新服饰,由此可知,由传统至现代化之趋势,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山装产生的背景。第(3)问关键信息: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其认识基于批判与继承的原则阐述。142016安徽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谋求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便把他们的侵略势力从中国沿海伸向内地,并为此展开了种种活动,如1865年英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0.5公里的展览铁路,广为宣传,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拒绝。1876年,英国商人采取欺骗手段擅筑了一条吴淞铁路,但这条铁路经营一年多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五年后,在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胥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此后在台湾修筑了台北到基隆港和到新竹的铁路。摘编自中国铁路网中国铁路发展历程材料二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变化图新中国火车机车的发展历程(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14分)(2)提炼材料二图片的信息,并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近现代中国铁路交通业发展的主要特征。(12分)答案(1)因素:近代爱国人士的宣传、推动;西方列强在华修建铁路的刺激、诱导;洋务派修建铁路的效应推动。积极作用:改善了交通落后状况;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商品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其他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2)信息:旧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火车机车制造从修复组装、技术改进、自主创新到世界领先。主要特征:近代中国交通发展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发展道路艰难曲折;现代中国铁路交通在国家独立、国力发展的前提下发展迅速,成效显著。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注意回答“积极作用”,从铁路对交通、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及经济方面回答;第(2)问根据图片从铁路发展、火车机车的发展提炼信息,主要特征根据近代和现代铁路发展情况分析回答。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