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4.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对点训练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77699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4.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对点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4.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对点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4.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对点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4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4.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对点训练1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A政府禁止买卖粮食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私营企业纷纷涌现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A解析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920年”可知当时苏俄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期,故答案为A。B项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C项出现于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D项出现于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之后。2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题干中列宁的话实际上说明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做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结果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这种危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工业、流通、分配等方面的措施共同引发的。农业税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A项错误。农民并非“敌对势力”,D项与题意无关。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但是它仅仅是问题之一,此“严重的失败”是由于忽视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的现实造成的,C项从属于B项,B项是主要原因。3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答案B解析从表格的数据看,自1921年起平均税款逐渐降低,这段时期正是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符合这一时间信息的是B、C两项,C项与赋税无关,故B项正确。4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答案C解析“允许出租土地”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方式,但并未改变土地的所有制状况,A项错误。十月革命后并未立即建立农业集体化经济,农村个体经济一直是合法的,并非因为土地劳动使用法的使用而发生改变,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苏联(俄)经济仍然是政府主导的,商品经济没有取得“主导地位”,D项错误。因此,C项正确。5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符合“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项。苏联自主建设一个矿井,说明技术没问题,A项错误;此时计划经济体制尚未确立,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也不能由题意推出。6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显示,苏联在粮食大幅减产的情况下,却依然加大粮食出口,这必然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说明苏联人民为此时期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奉献,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状况,B项错误;苏联加大粮食出口就是为了给工业化换取外需,促进工业化发展,“制约”一说不准确,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农民生产积极性,D项错误。7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D解析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确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而1952年的苏共十九大却认为粮食产量增加并解决了谷物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曲意维护,故排除A项,D项为正确答案。B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赫鲁晓夫上台后,C项说法错误。8美国史学家R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写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该政策的实施()A表明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B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C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D使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答案A解析本题题干材料反映了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允许私人贸易存在,说明该政策由国家控制经济命脉,但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因此可以确定该政策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苏俄出现一系列政治、经济危机,苏俄政府放弃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做法,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仍然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并未根本改变传统经济学的观念,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实行,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故C项错误;苏俄在“二五”计划时期基本实现工业化,故D项错误。91918年4月,列宁曾说:“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对此观点的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B列宁主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C列宁提出该观点是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D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解题的关键可以从时间下手。由题干中的“1918年4月”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苏俄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D项中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显然不对。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相吻合。10在西方国家被经济危机的恐慌包围的那几年,苏联的经济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大好趋势,尤其是1925年到1937年之间,国民经济从年增长7.5%到年增长60.0%。这一趋势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苏联()A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B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C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加强贸易往来D实施了五年计划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对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三项都与这一趋势的出现有关,但结合“1925年到1937年之间,国民经济从年增长7.5%到年增长60.0%”可推理出这期间经济发展最主要得益于计划经济模式的实行。答案为D。11“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使我国(苏联)成为经济上独立自主而依靠国内市场的国家,成为能把其他一切逐渐脱离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经济轨道的国家吸引到自己方面来的基地。”为此,苏联实施了()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C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当时的俄国已经改名为苏联,俄国改名为苏联是在1922年,材料“成为经济上独立自主而依靠国内市场的国家,成为能把其他一切逐渐脱离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经济轨道的国家吸引到自己方面来的基地”说明苏联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A项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C项农业集体化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之后;D项赫鲁晓夫改革时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故选B项。121952年,苏共(布)十九大中央工作报告指出:“某些领导采取不正确的路线,在集体农庄内培植独立的小组,取消了生产队,这种做法实际上反对谷物耕种的机械化,结果引起了集体农庄的削弱。”这表明当时苏联()A系统纠正集体农庄的弊端B农业改革取得初步成效C工业化推动农业高速发展D坚持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本题从材料“1952年”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苏联处于斯大林执政时期,他并没有系统纠正集体农庄的弊端,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进行了农业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手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C项错误;从材料“在集体农庄内培植独立的小组,取消了生产队,这种做法实际上反对谷物耕种的机械化,结果引起了集体农庄的削弱”可知,当时苏联对集体农庄进行集中生产和管理,不允许独立生产,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13“斯大林模式”是通过三大运动形成的,即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大清洗”(斯大林执政时期,爆发的一场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运动)。有观点认为这三大运动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苏联国内外环境的要求,是巩固苏共政权、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你认为这一观点()A不可采信 B符合史实C值得商榷 D观点模糊答案C解析本题材料观点有其合理的地方,例如工业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而大清洗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的观点既有关于工业化合理的地方,也有对大清洗运动的说法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值得商榷,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有观点认为这三大运动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苏联国内外环境的要求,是巩固苏共政权、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可知,材料中的观点很明确,故D项错误。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