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0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教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75274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0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0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0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0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考纲展示:(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热点提示:(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和意义;(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4)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考点1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年代1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经济状况: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思想基础: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指导思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2)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方针: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有制: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点拨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2)1984年以后,从重庆试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2)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3)意义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点拨我国的经济体制明显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19561978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19781992年实行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管理体制,1992年以后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考从对内视角来看,怎样理解“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提示: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计划经济开始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世纪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问题1:探究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什么具体内容?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方面否定了集体化的成果?为什么?(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1984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信息解读材料一反映出1978年以后,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材料二反映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尝试解答(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因为这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问题2: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材料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材料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1)概括材料一中邓小平的主要观点。(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邓小平提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意义何在?信息解读材料一指出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实质上是主张进行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材料二说明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市场经济。尝试解答(1)观点: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加速经济发展。(2)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为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思想基础。【归纳总结】1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各种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种经济资源由市场来发挥决定性配置作用。2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项目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特点单一公有制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1(2016邢台质检)1949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曲折过程,其中“有益补充”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C计划经济退出中国舞台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改革开放。结合1949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可知,“根本改造”指的是三大改造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制度有所改变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放宽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以及将单一的公有制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体制,因此答案为A。2我国某地农村曾流传一首民谣:“社员干活听敲钟,一天干活真稀松。队长哨子吹半天,社员还不到地边。”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A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动“大跃进”运动C发展乡镇企业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选D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民谣体现了人民公社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弊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符合题意。3. 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事件: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破产事件为什么引起反响的原因是()A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 B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C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 D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大大地冲击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D。A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B项早在1984年开始,C项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打破的。4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年代及版次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年第3版 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年第6版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 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解析:选C表中部分新词汇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故A项错误;私营经济所占比重较小,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故B项错误;表格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C项正确;1978年就已经实现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故D项错误。5(2016新余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评价材料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观点。解析:首先结合材料中的“分田到户、包产到户”推断出其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然后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对其进行评价,评价时应一分为二,切忌单纯地肯定或者否定。答案: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了农民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弊: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限制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机械化;小块田地分散经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考点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春天故事1创办(1)设立1980年我国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为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我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南海经济特区。(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3)影响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点拨正确认识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1)经济特区的“特”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2)特别行政区的“特”指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和特殊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海港城市。(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1)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4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建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2)特点: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3)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5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目的: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2)地位: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3)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4)影响: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6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拨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三个节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思考20世纪后期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外部原因是什么?提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中美关系改善;20世纪后期,经济全球化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问题:探究对外开放的进程材料一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文选材料二今日浦东,不断吸引着世界一流竞技选手。7家国家级要素市场、13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4 000多家贸易公司、3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聚集,每年上百次国际性会展,使浦东初步展示出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研发中心、营运管理中心和会展中心的风采。 伟大构想变成瑰丽现实今日浦东走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特区“特”的本质含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浦东开放的重要意义。信息解读材料一说明创办经济特区具有多方面的深刻意义,它不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而且可以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材料二说明浦东的开发、开放不仅促进了浦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的标志。尝试解答(1)经济特区的“特”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引进技术和人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浦东已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归纳总结】1对外开放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1)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2)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3)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2近代和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近代对外开放现代对外开放背景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内容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影响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引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性质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是我国加速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解析:选D从题干时间“1980年10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不包含1988年开放的海南岛,排除A项;经济特区没有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排除B项;上海浦东开发是20世纪90年代,不符合材料中时间,排除C项。因此选D项。2(2016南通调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下列两图所示地区采取的同步开放举措是() A设立经济特区B设置特别行政区C成立自由贸易区 D开辟经济开放区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张图片是长江三角洲,第二张图片是珠江三角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我国相继在这两个地方开辟经济开放区,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A、B、C三项与题目要求不符合。3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经济特区的设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浦东的开发开放ABCD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本题的关键是时间“1987年”。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正确;1984年,我国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正确。经济特区的设立不包括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因此表述错误。故选A。4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22年和2001年。”推动中国企业三次创业高潮出现的因素分别是()A建立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B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确立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D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改革政策及影响。抓住时间分析,1984年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故D项正确。建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于2000年,开放、开发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故A、B、C三项错误。本讲课堂小结术语必备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局面。2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3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4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5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6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易误必明1“文化大革命”结束意味着“左”倾错误的结束。()辨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两个凡是”的实质仍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彻底纠正“左”倾错误。2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根本性改造。()辨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把土地的经营权交给农民,产品的分配原则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所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只是扩大了农民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其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3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仅是社会属性不同,其运行机制是一样的。()辨析:两者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高考真题(5年全国,2年地方)全 国 卷1(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选B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实质。A项表述明显有误,排除;新经济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调整经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改革是在计划经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故选择B项;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执行于1978年,苏联农业集体化出现于斯大林时期,故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但并未达到D项所表述的结果,故排除。2(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解析:选A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解除了人们对“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等问题的困惑,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共识,社会因此出现“下海潮”现象。故答案为A。3(2011全国高考新课标卷)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解析:选C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根据对题目信息的分析可知,国有企业的上缴税利增长,工资随之增长,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上缴税利的增长自然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故选择C项。题目强调上缴税利增长才能使工资增长,A项不正确;B、D两项与题意不符。地 方 卷4(2014浙江高考)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 B C D解析:选A“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反映了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正确;“企业家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表明正确;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A。5(2014四川高考)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 B C D解析:选D20世纪80年代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是对外开放的起步,处于探索时期,缺乏经验,思想不够开放,故正确;当时中国经济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尤其是来自人们的思想观念的阻碍,错误;改革开放前,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实力雄厚,错误;故D项正确。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项目原因核心内容意义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针对训练1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为此,党和政府建国后()A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C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 D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解析:选D本题考查农业合作化运动。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强调的是改变农民经济的分散性,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从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D项符合题意。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是三大改造之前实行的土地改革,与材料不符合,A项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B项错误;C项是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可以排除。2(2016自贡模拟)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后一次“组织方式”变化的是()A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B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之一 C是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D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关系的根本改变解析:选D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农村的实际,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之一,B、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而是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1第一次(1)调整: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2)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3)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4)结果: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第二次(1)调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2)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体制进行改革。(3)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4)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3第三次(1)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2)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3)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4)结果: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针对训练3下表为1952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指数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B国家政策影响产业发展C农业生产出现跃进倾向D全面整顿使经济迅速回升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21957年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刚刚开始,A项不符合史实;农业发展速度比较慢,C项排除;全面整顿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重工业增长速度远超其他产业,体现了国家政策影响产业发展,故选B。4这是一个骚动而热烈的年份,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我们都下海吧”,所有的年轻或不太年轻的人们都在用这样的词汇互相试探和鼓励。上述“中国公司元年”最可能是()A1980年B1984年C1987年D1993年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中国公司元年”“我们都下海吧”可知,中国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从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故本题选B。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