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版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第2章化与生物多样性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第1节第2节生物多样性简介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72303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版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第2章化与生物多样性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第1节第2节生物多样性简介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6-2017版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第2章化与生物多样性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第1节第2节生物多样性简介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6-2017版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第2章化与生物多样性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第1节第2节生物多样性简介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节 生物多样性简介、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C生物多样性包含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答案】D2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A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B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C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体频率越来越高D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获得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体频率越来越高,基因型的频率发生了改变,但在此过程中基因频率没有变化,因此并没有体现出进化。【答案】C3以下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因为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以生物一定会进化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C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体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D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会进化,A正确;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起选择作用,C错误;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D正确。【答案】C4物种多样性是用一个区域的什么来衡量的()A物种种类的丰富程度B物种种类的分布特征C物种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分布特征D生物的遗传多样性【解析】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是用一个区域的物种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分布特征来衡量的。【答案】C5以下不属于遗传多样性特点的是()A包括表现型的多样性B包括染色体的多样性C包括DNA的多样性和蛋白质的多样性D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表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遗传多样性概念的理解。遗传多样性包括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三个层次的多样性。分子水平的多样性分为DNA的多样性和蛋白质的多样性,细胞水平的多样性主要指染色体的多样性,个体水平的多样性是指表现型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表现是物种多样性。【答案】D6如果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 【导学号:73730089】A进化为另一新物种B进化到更高等形式C退化到低级种类 D灭绝【解析】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由于缺乏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因此,昆虫灭绝。【答案】D7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地雀的形成过程是()A地理隔离基因突变物种形成B地理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生殖隔离物种形成C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物种形成D地理隔离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物种形成【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变化,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D8有关遗传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包括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水平BDNA的多样性决定蛋白质的多样性C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形态是固定不变的D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物种适应性广【解析】同一种生物不同种群的染色体数目、形态可能有差别。【答案】C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环境对生物的定向选择过程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解析】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生物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要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是环境对生物定向选择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项以偏概全。【答案】D10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种,下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_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_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_的作用。(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_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_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4)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_。这是生物进化的_。(5)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_多样性。【解析】(1)分析图示可知,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共同祖先南美洲地雀进化而来的。(2)喙是用来取食的,地雀喙存在差异,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食物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食物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3)由于小岛的作用,原始地雀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各自变异的积累,产生了生殖隔离。(4)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答案】(1)南美洲地雀(2)食物自然选择(3)地理生殖(4)种群基本单位(5)物种能力提升11(2013北京高考)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的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导学号:73730090】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共同进化的特点和意义。由题意可知,只有长舌蝠能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因而可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正确;题中只给出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而没有说明长筒花的其他传粉方式如自花授粉等,故无法判断长筒花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能否繁殖后代,B错误;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和长舌蝠的长舌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D正确。【答案】B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具有竞争关系的生物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A正确;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证据是古生物学证据,是以化石为依据的,B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改变当地生物的生存机会,进而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突变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不正确。【答案】D13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解析】由题意知,甲、乙两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若捕食者仅有一种食物来源,则被捕食者灭绝,捕食者也会因缺少食物而灭绝;若捕食者有多种食物来源,则其中一种被捕食者灭绝不会导致捕食者灭绝;若捕食者灭绝,则被捕食者在一段时间内数量会增加,达到一定数量后会减少,最终在一定数量上维持平衡。在长期进化中,二者相互选择,可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共同进化。两种群的基因突变是由环境影响产生的,两种群之间互不影响。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不能说明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答案】B14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1)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的_发生改变,导致生物进化。(2)由图1可知,种群1和种群2(填“是”或“不是”)_同一物种。(3)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种群2中基因型_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基因A和a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_的结果。(4)图2中的甲虫具有多种体色体现了生物的_多样性。【解析】(1)新基因的产生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新基因的出现将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导致生物进化。(2)种群1和种群2之间发生基因交流,没有形成生殖隔离,是同一物种。(3)从图1中可以看出,种群2中灰色个体比种群1中占的比例高,说明aa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基因频率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甲虫体色的多样性体现了生物的基因多样性。【答案】(1)基因突变基因频率(2)是(3)aa自然选择(4)基因15地雀喙的形状及深度大小与其食性有关,喙小的个体只适合于食小坚果,喙大的个体容易咬开大坚果,也食小坚果。下图为某海岛上地雀喙的形状及深度在19751978年之间的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1)自1976年6月至1978年1月,该地雀种群数量下降了约1 000只,导致数量下降的环境因素是_。(2)食物主要是大坚果时,有利变异是_,若要证明喙的特征是可遗传的,还应做_实验。(3)试分析地雀喙深度变化的因果关系:_(填序号顺序)。喙产生适应性变化的类型,生存机会增加气候变化导致雨量的变化种子的丰富度的变化,坚果的平均大小与硬度的变化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喙产生适应性变化的类型的基因频率相对有所增加【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图可知,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环境因素是种子的丰富程度降低和坚果大而硬的比例上升。当食物主要是大坚果时,有利变异是喙大。通过做杂交实验,可以证明喙的特征是可遗传的。【答案】(1)种子的丰富程度降低和坚果大而硬的比例上升(2)喙大杂交(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