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二)(古代诗歌鉴赏〈二〉)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69284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二)(古代诗歌鉴赏〈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二)(古代诗歌鉴赏〈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二)(古代诗歌鉴赏〈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二)(古代诗歌鉴赏二)(90分钟,80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醉落魄辛未九月望和答庆符胡铨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幽怀已被黄花乱。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招呼诗酒颠狂伴。羽觞到手判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碗。【注】庆符:名张伯麟。当时秦桧主和,庆符因讥讽秦桧被流放到吉阳军。时作者亦因上书力抵和议,请斩秦桧,而被贬到吉阳军。巾聊岸:掀起头巾露出前额,不拘形迹。卢仝碗:唐代诗人卢仝饮茶的碗。卢仝写有“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句。(1)有人说这首词的“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词的上片加以赏析。(4分)答:_(2)简要分析这首词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4分)答:_【诗歌鉴赏】一个“犹”字,凝聚了作者许许多多的感慨与忧愤。接下来三句是说作者自己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烦乱心情使他无心观赏菊花,但字面上却说是因观花而致幽怀乱,这实是一种婉转曲达的表现手法,偏又逢皓月圆满,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蟾”倾泻而去。这都是一种看似无理,实则含有更深道理的埋怨。下片作者转而抒写自己借酒、茶解愁的情形。前三句作者用白描手法极写饮酒之狂态。他们喝了无数杯的酒,不仅放声高歌,还一扫文雅之态,箕踞而坐,并把头巾掀起露出前额。末二句“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碗”,酒醒思茶,亦如饮酒一般,以浇胸中的块垒。全词抒情由隐而显,层层递进;或曲折传达,或正面抒写,刻画了一个身虽遭贬,却能不屈不挠、豪气不除的爱国词人形象。答案:(1)明月本无情,作者却说它故意对着自己变满,看似无理,实则非常巧妙。作者满怀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烦乱心情,偏又逢皓月圆满,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蟾”倾泻而去,更深层次地表现了作者的愁绪。(2)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虽遭贬谪但心忧国事,壮志难酬又希图解脱的爱国词人形象。作者触犯秦桧被贬天南,年近半百,因报国无门而抑郁愤懑。因此他召集友人赋诗狂饮,放声高歌,放浪形骸,这表现了作者内心极深的忧愁。又借卢仝饮茶的典故,力求排解胸中的不平之感。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生查子晏几道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1)请对“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中的“长”和“少”加以赏析。(4分)答:_(2)本词下片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情意的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答:_【诗歌鉴赏】这首词抒写相思怀远之情。上片怀旧。以“关山”总领词人怀归思亲之根由。词人远涉关山,突感孤单寂寞,魂牵梦系于家中亲人,欲归不得,遂怨关山太长。词人频繁思念家中亲人,遂怨书信、消息太少。以痴语写真情。“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写词人闷时对镜,见两鬓青青,正是青春华茂,遂觉远离家乡实为虚耗青春,感叹满头青丝的自己恐要为相思变老。下片梦归,纯由想象生发。词人怀归情切,于是“归梦碧纱窗”,向亲人倾诉衷肠:离别实在太难,不如相逢团聚好!词人的至性痴情表露无遗。此词表意直率,明白如话,平淡中蕴含深厚韵味。答案:(1)“长”字意蕴丰富。一是关山长,表明距离的遥远。二是魂梦长,表示思念的绵长。“少”字具有暗示性,书信、消息少,暗含着思念的频繁与分离的痛苦。距离的遥远、思念的绵长,与书信、消息的稀少,形成反差,凸显了词人寂寞孤单之情。(2)相同:都通过想象,表达怀人思归之情。不同:晏词直抒胸臆,表达“离别实在太难,不如相逢团聚好”的真情,表意直率,明白如话。李诗委婉曲折,通过想象中的重聚反衬今夜的孤寂,表达了诗人期盼重聚的思念之情,表意深婉,含蓄隽永。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张养浩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1)请简要赏析“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中“眠”“戏”两个字的妙处。(4分)答:_(2)最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答:_【诗歌鉴赏】这首元曲写云、山,画就一幅云山飘渺的优美图画,流露出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挚爱。前四句纯然描摹自然风物,从云、山的映衬关系上,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云来,山色更柔美神奇;云去,山亦苍翠欲滴。“来”“去”二字,既写出了云的动势,又写出了山色的变化,更写出了云、山浑然一体。“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则从显隐、高低的角度表现云、山相互依赖。接着写作者立在云海之中,纵目远望,看到了恬静、平和的景致。其中,“眠”“戏”二字用得极为巧妙,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写出了作者看到的山家的美丽景色。最后四句则朴质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答案:(1)“眠”描写了野鹿在山草上悠闲卧睡的神态,“戏”描写了猿猴在野花中欢跳嬉戏的状态,两个字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描写山家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陶醉于自然的闲适之情。(2)“云霞,我爱山无价”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山中景色的喜爱之情。“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云山人的特点,写云山“也爱”,实则是说自己喜爱这种自然景色,喜爱这种归隐生活。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8分)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注】嘉祐六年(1061年),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其弟苏辙送他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作者遂作此和诗。据苏辙诗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宿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2)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4分)答:_【诗歌鉴赏】首联,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引起下联的议论。颔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表达了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的道理。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颈联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鸿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体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答案:(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的坎坷经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前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需要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或答“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2)前两联用比喻说理,作者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作者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需要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答出任意两种、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说理方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原味翻译】人生在世,今天这里、明天那里的状态像什么呢?我看真的像乱飞的鸿雁偶然在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雪地上留下爪印本是偶然的事情,因为鸿雁到处飞没有一定的方向。老和尚已经圆寂,留下的只是一座埋葬骨灰的新塔;墙壁损坏,我们再也找不到当年题的诗词了。还记得当时我们去渑池的崎岖道路吗?路遥远,人疲惫,驴嘶鸣。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鹓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注】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檀槽:指乐器。(1)“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答:_(2)作者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答:_【诗歌鉴赏】本诗主要抒发了作者志向难达的悲哀和至死不坠凌云之志的决心。首二句于今昔变化之中流露出自己浓重的“感怀”之意。三、四句承上,进一步慨叹自己功名未立。第三句回应了第一句,第四句补充了第二句,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五、六句从写景入手,写对往日战斗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尾联两句再经转折,深刻反映了自己难就功名的无奈心境和愤激不平之情,显示出作者坚贞倔强的性格。诗歌抒情达意淋漓尽致而又余意不尽。答案:(1)画面:描绘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作用:衬托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承上启下,诗歌前四句慨叹自己功名未立,使作者自然想起边塞军营之景;五、六两句是对边塞军营画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这又引出七、八句中作者壮志满怀、渴望被任用的迫切心情。(2)作者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作者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形容憔悴,壮志未酬。作者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受君王赏识、器重。作者说自己如今“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者作客边城,漂泊憔悴,白发新生,壮志未酬。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穿山吴伟业势削悬崖断,根移怒雨来。洞深山转伏,石尽海方开。废寺三盘磴,孤云五尺台。苍然飞动意,未肯卧蒿莱。【注】穿山:诗人故乡江苏太仓海边的一座山,山中有石洞可穿行。吴伟业:晚明诗人。这首诗写于诗人青年时期。(1)诗歌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答:_(2)赏析尾联中“未肯”一词在诗中的妙处。(4分)答:_【诗歌鉴赏】吴伟业的这首穿山,以咏山为题,向当世宣告了这位年方二十的青年布衣的峥嵘壮志。位于诗人家乡的“穿山”,名不见经传,但在志雄气傲的诗人眼中,它却似乎正拔地而起、不断升腾,挟带着一派吞吐风云的豪迈生机。首联写山势陡峭,贴地的山根似乎在隆隆移动,激荡起漫天怒雨。颔联描绘诗人穿行于幽深山洞的景象。前句写洞间俯临之景,后句写山巅远眺之景。这山洞大抵随山势盘旋而上,直至山巅。当诗人登临山巅时,眼前又豁然一片空阔。颈联描绘山巅上的景物。这里至今还留有一座寺院,可惜门庭荒寂,一片蓬蒿丛中,一座石台拔出其间。尾联的跳出,使颈联的孤清氛围一扫而光。那苍然斜耸的石台,虽与“废寺”为邻,却不甘心被荒草掩埋,似乎要凌空直上。诗人给石台灌注了一股孤傲之气。其实这正是诗人自身形象的写照,年轻的诗人虽然现在还是一介布衣,但早就立志在政坛上有所作为。答案:(1)诗歌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高迈空阔的画面。首联写山势陡峭,山根似乎在移动,激荡起漫天怒雨;颔联写山洞幽深,山势盘旋,诗人穿行至山顶,见茫茫海天,豁然空阔。(2)“未肯”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苍然斜耸的石台,虽与“废寺”为邻却不甘心被荒草掩埋的姿态,突出了石台的孤傲不驯。“未肯”二字托物言志,借耸拔于穿山之巅的“石台”表达了诗人不甘被埋没、渴望在政坛上展翅翱翔的凌云之志。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清平乐白朴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1)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4分)答:_(2)请简析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诗歌鉴赏】上阕慨叹时光的倏忽,转眼之间,青春已逝,迟暮之年已匆匆到来。前两句语言平实自然,但欠意象与内蕴;第三、四句立即作了恰如其分的补充,“桃李春风浑过了”不啻是“朱颜渐老”的内蕴,“桃李春风”这带有模糊性的美的意象,易使人产生丰富而美丽的联想。“浑过了”中的“浑”字看似俚俗,实则意蕴甚丰,把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惆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又将“桑榆”与“残照”连用,描绘出一幅夕阳西沉、斜晖照在桑榆之间的景象,这样就把人生的暮年晚境作了富有视觉性的象征性的表述。下阕表达遁世之情。首句“江南地迥无尘”即指作者寓居金陵的隐逸生活。“老夫一片闲云”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晚年那种超脱、豁达的心境,他把自己比作一片自由自在地飘于天际的“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二句是此词的点睛之笔。作者忘情于青山,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与山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的一瞬,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未必”能把人常留于怀抱之中。答案:(1)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词中“浑过了”“老夫”“恋杀”“青山未必留人”等口语化词句,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2)“朱颜渐老”“白发添”“浑过了”表达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通过描写生活环境“江南地迥无尘”和以“闲云”自比,表达了作者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咸阳怀古刘沧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渭水故都秦二世,咸原秋草汉诸陵。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风景苍苍多少恨,寒山半出白云层。(1)本诗哪一联描写了“废兴”的具体内容?请简析。(4分)答:_(2)结合全诗,简要说明尾联的运笔之妙。(4分)答:_解析:(1)扣住“废兴”找诗句难度不大,但“简析”应具体到位,要结合诗意,从“废”与“兴”两个角度作分析。(2)本题要求说明“运笔之妙”,考生作答时务必聚焦尾联内容、行文结构、手法运用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具体解读。答案:(1)颔联描写了“废兴”的具体内容。此联紧承首联,写诗人远望渭水边秦的都城咸阳,不禁想起了秦二世的灭亡;远眺渭水平原秋草掩映中的汉代帝王的陵墓,亦不免感叹昔日汉王朝的兴盛。(2)无尽的风景里,蕴含着人们多少怨恨;唯有寒山高耸,一半笼罩于白云之中。此联写景,但景语即情语。“苍苍”,勾起人们关于诗经名句“蒹葭苍苍”的联想,意境深邃;尾联“多少恨”与首联“无穷事”巧妙呼应,点了题目中“怀古”之意。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桃源忆故人欧阳修梅梢弄粉香犹嫩。欲寄江南春信。别后寸肠萦损。说与伊争稳。小炉独守寒灰烬。忍泪低头画尽。眉上万重新恨。竟日无人问。【注】伊:指远行之人。争稳:“怎忍”之意。(1)请简要赏析“梅梢弄粉香犹嫩”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答:_(2)词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在上下阕中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答:_解析:(1)鉴赏诗句的作用应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和诗句在诗歌中的位置来分析。“梅梢弄粉香犹嫩”是全词的首句,描写了梅花初绽、暗香轻飘的景象,把景物与后面的女主人公联系起来思考,可知这里的景物描写具有托物起兴的作用,且兴中含比,以梅花的粉嫩暗喻思妇的貌美。同时,可以引起下文思妇思人的念头。(2)解答此题,应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别阐释词的上下阕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写出二者的区别。词的上阕重点写思妇对远行之人的思念之情。别后思妇“寸肠萦损”,对远行之人朝思暮念,“欲寄江南春信”,将别后的思念告诉远行之人,又不忍心。词的下阕重点写思妇心中的埋怨。独自守着“寒灰烬”的小炉,百无聊赖,一句“竟日无人问”将思妇孤苦无依的处境形象地描绘出来,同时道尽思妇心中的埋怨。答案:(1)托物起兴,描写了梅花初绽、暗香轻飘的景象,以梅花的秀丽粉嫩暗喻思妇的貌美,引起下文思妇“欲寄江南春信”的念头。(2)上阕写思妇在春天已到江南时对远行之人朝思暮想,却又不忍心告诉对方,怕他难受的心理活动,重点写对远行之人的思念。下阕写思妇独守空房、孤苦无依的处境,百无聊赖而又不胜怨恨,重点写心中的埋怨。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摊破浣溪沙李清照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注】此词写病后的生活和心境,是作者晚年流寓越中所作。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又可指含蓄香气,作者玉楼春咏梅词云“不知酝藉几多香”。木犀花:指桂花。桂花属木犀科,木犀系桂花之学名。(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4分)答:_(2)“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答:_【诗歌鉴赏】久病初起的人,总想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有什么变化,此词即由此起笔。“病起”说明曾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萧萧”指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首句写大病初愈,头发白了许多且掉了不少,但作者不甚在意,似乎在想,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接着写了另外两件事:看月,煎药。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清香,一派闲静气氛,是适合病后调养的境界。下片写白日消闲之事。作者倚在枕上看一会儿书,观赏一会儿景致,这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时光的最好办法。“门前风景雨来佳”,下雨一般使人心烦,但对于一个闲散在家、经常在门前观赏的人来说,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却也较平时别有一种情趣。末句将木犀拟人化。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仿佛知道作者病重寂寞,有意来陪伴一般,这样写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木犀花芬芳徐吐,用“酝藉”形容,极为传神,隽永有致。答案:(1)表现了作者大病初愈后的轻松、闲散心境。面对镜中花白稀疏的头发,作者似乎不甚在意,表现出作者病愈后的轻松心境;斜卧看月、室中煎药以及白日看书、赏花的消闲之事,表现出作者的闲散心境。(2)作者将木犀拟人化,隽永有致。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木犀花芬芳徐吐,用“酝藉”形容,极为传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