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基础回扣 第一板块 课本知识再回归 专题二 课内常考文化常识30练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65634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基础回扣 第一板块 课本知识再回归 专题二 课内常考文化常识30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基础回扣 第一板块 课本知识再回归 专题二 课内常考文化常识30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基础回扣 第一板块 课本知识再回归 专题二 课内常考文化常识30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二课内常考文化常识30练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请选出不正确的选项,并说明原因。1(1)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2)微服,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3)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_答案:(2)“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误,还有帝王。2(1)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就是“六经”。(2)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3)枢密院,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在宋代,枢密院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合称“二府”。(4)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张衡传中的“乞骸骨”也是这个意思。_答案:(1)此处“六艺”指的是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3(1)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2)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3)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4)“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_答案:(2)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归被封者。这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或叔伯等近亲属,也有少量的封邑给那些对国家功劳很大的人。4(1)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3)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4)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例如“英宗”。_答案:(4)“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5(1)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2)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3)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4)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_答案:(2)“军令”由兵部掌管。6(1)“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2)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3)“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4)“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_答案:(4)论语不属于“六经”。7(1)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于国子监。(2)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3)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4)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泄露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_答案:(3)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8(1)牙门,与牙旗一样,起源于古代,都有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2)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3)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4)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_答案:(3)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度的主要科目之一。9(1)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2)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3)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4)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_答案:(3)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10(1)进士甲科,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唐宋进士分甲乙科。(2)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3)铁券,又称“铁契”,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世代可据此享受某种特权。(4)兵部尚书,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_答案:(4)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11(1)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2)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3)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4)陛辞,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宋代官员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辞行。_答案:(3)“左迁”为贬官。12(1)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2)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3)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4)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_答案:(4)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13(1)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2)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3)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4)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也可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_答案:(3)户籍由户部掌管。14(1)“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2)“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例如“德宗”。(3)“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通常指“晋升”“提拔任用”。(4)“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_答案:(2)“德宗”是庙号,不是年号。15(1)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2)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3)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4)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_答案:(1)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16(1)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2)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3)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4)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_答案:(3)除指授予官职。17(1)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2)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3)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4)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_答案:(3)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18(1)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2)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一样都是表罢免官职的词。(3)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我国古代,一旬既可以指十天,又可以指十年。(4)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_答案:(2)出是京官外调,除是授予官职。19(1)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2)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3)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4)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答案:(1)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20(1)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2)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3)至正,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4)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_答案:(3)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叫谥号。年号,是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于上一任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年号纪年。21(1)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2)茂才,即“秀才”。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3)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4)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_答案:(2)“西汉”应为“东汉”。22(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2)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3)“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跪拜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4)“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_答案:(2)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23(1)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期设置,为国君掌管传达、接待宾客及赞礼的工作。(2)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3)关外,地理区域名,指山海关以东地区,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4)睚眦,发怒时瞪眼睛;“睚眦必报”是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_答案:(3)战国时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被称为关外。24(1)擢,在古代官职任命制度中表示“提拔”的意思,与“贬”意思相反。(2)洪武,为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明代的第一个年号。(3)顿首中的“顿”是稍停的意思。“顿首”指行礼时,头轻轻低下,稍停一会儿,然后抬起。(4)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机构,主要负责递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驿”。_答案:(3)“顿首”是旧时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25(1)“知峨眉县”意思是担任峨眉知县。宋代多用中央机关的官做县官,称“知县事”,后简称为“知县”。(2)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中国古代的纪年法有许多种,采用皇帝年号来纪年是其中一种。(3)户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屯田、赋税、财政收支、典章法度等事务。(4)青苗法为宋代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也称“常平新法”,其最终目的是充实国库,调节贫富差距。_答案:(3)户部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典章法度”属礼部掌管。26(1)“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2)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3)诸侯指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掌握军政大权。(4)缗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_答案:(3)“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错。27(1)古代称呼一个人,可以称其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还可以兼称,“太宰文简公”就是兼称官职“太宰”与谥号“文简公”。(2)“起家”意思较多,在“白手起家”中指“创立事业”,在“布衣起家”中指“出身”。(3)“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4)“太守”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秦时置“郡守”,汉景帝时改称“太守”,隋初称“刺史”。醉翁亭记中就塑造了一个“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太守形象。_答案:(3)“再拜”是指拜两拜。28(1)黜陟中的“黜”指晋升、进用,“陟”指降职或罢免。整个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2)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3)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古代的典籍或老典故等。(4)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被称为“留守”。_答案:(1)“陟”指晋升、提拔,“黜”指降职或罢免。29(1)“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按照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服丧期满后才能复出做官。(2)“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3)“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官员都因百姓“乞留”而被提升官级留任原职。(4)“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_答案:(1)内艰,古代称遭母丧为内艰。30(1)字又名表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称人称名,称己称字,是古人基本的礼貌。(2)从父指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3)太守是一个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汉代将“郡守”更名为“太守”,后代又更名为“知府”。(4)元徽是南朝宋后废帝刘昱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一般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四年”。_答案:(1)称己称名,称人称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