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54743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5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绝招十七筛选关键,品思意旨“5选2”题1选材特点:全国新课标卷传记阅读中,第一题采用5选2的选择题的形式,选项设计覆盖全篇,且基本按原文顺序排列,先部分后整体。分析和概括,既包括对文本局部内容的理解,也包括对文本的整体解读。2命题特点:命题者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让考生判断正误。共五个选项,选择最恰当的两项,分值为3分、2分、1分,满分为5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赏析能力。授解题绝技增分妙招一、了解设题特点,明确陷阱类型。明确常见的选项错误类型,解题时就会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1人物方面陷阱(1)张冠李戴(对象):就是在有关联的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把甲说成乙,或者把甲的事迹、言论、成绩、贡献等说成乙的。另一方面,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置干扰,把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说成乙方面,如把时间、地点、事件等说成另一时间、地点、事件等。(2)行为有偏差(行为):就是在选项表述过程中,或扩大传主行为,或缩小传主行为,或把传主的行为给改换了。(3)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这一陷阱往往从两个方面设置,一是曲解传主的建议、观点,一是曲解别人对传主的建议、观点。这里的曲解是指选项在表述观点或建议时在肯定与否定、是与非、有与无、表扬与批评等方面设置干扰,与原文相悖,造成与原文不符。(4)曲解传主兴趣:就是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把传主的兴趣爱好给转换,或在时间、地点上给换位。(5)无中生有:此陷阱在选项的表述中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第二,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无此暗示或根据,属主观臆断。2事件方面陷阱(1)窜改时间或时态(时间):此类陷阱的干扰项就是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件(又称“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又称“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件判断为未发生的。(2)以偏概全或说法绝对(范围):就是在设置选项时把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少数的表述成普遍的、全部的、整体的、所有的,特别是传主对事件的处理方面。(3)曲解原因、窜改结果、因果倒置(因果):就是在选项表述中把事件发生的原因给换了,或者把在某原因下发生事件的结果给换了,或者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两者的关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二、弄清文本内容,了解传主的相关信息。阅读时,要先厘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和文段大意;接着要全面把握传主信息,如传主的人生经历、身份、性格、情感、成就,还要关注传主与其他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人对传主的评价等。三、文题内容比较,辨别选项正误。选项是从原文中提取出来的,要仔细比较选项内容与原文信息,看选项的变化情况。有的变化可能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与原文一致;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其表述改变了原文的意思。要注意,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这就需要仔细辨别其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分析。11分值项(有小错误):信息有偏差;信息有遗漏;以次充主。22分值项(无错):信息表达比较概括;信息量比较少;难度较小。33分值项(无错):信息表述比较精确;信息量比较多;难度较大。典例剖析(2016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相关链接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解析 B项,“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说法不准确,文中说“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只是他个人的感觉。C项,“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错误,这是陈忠实受到刺激后的真实体验,是一种正确的判断。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错误,陈忠实的文学生涯是有曲折的。答案 AD练备考主打题(2016河北省保定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较真的吕叔湘叶兆言吕叔湘先生是丹阳人,不知道他在公众场合说不说普通话,几次见他和祖父聊天,腔调都接近苏州话。或许因为他曾在苏州生活,或许因为他治语言学,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我一直以为他是苏州人。吕叔湘和俞平伯都比祖父小,又为祖父所敬重和钦佩。俞平伯是名士,两耳不闻窗外事,晚年喜读林译小说,突然有了兴趣,就找出来读,纯粹为解闷。俞平伯才华横溢,童心未泯,不算十分认真。吕叔湘正好相反,在做学问的路子上,俞是出世的,吕是入世的。俞活得像个艺术家,吕更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者。俞平伯身上多少有些遗老遗少的脾气,吕叔湘绝对没有。以俗名论,他没有俞平伯家喻户晓的影响,但在汉语言学这个范围内,尤其是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尊他为一代宗师绝不过分。我想说的是,吕叔湘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祖父就经常教导我向他学习。他是我见到的人中间,最讲究认真做人的。我们家无论是谁,看到文章里的错字病句,就会说:“要是吕先生看到了,肯定气得够呛!”吕叔湘一生都在维护汉语的纯洁。80年代中期,吕叔湘发现人民文学上错误实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一一订正,杂志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意。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竟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叔湘写成了“吕淑相”。我们全家捧着那期人民文学哈哈大笑,因为想象不出吕叔湘会气成什么模样。文章里有些错误是免不了的,可是这次错得太离谱了。记得当时人民文学正因为某篇文章的“思想问题”吃批评,我父亲想写信劝吕叔湘在这种特定时刻放人一马,最终没敢写,因为以吕叔湘的认真态度,打招呼只会让他更生气。成天和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错觉。我觉得,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挑小媳妇的刺儿。吕叔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竟然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从不让读者感觉到无味和可憎。吕叔湘的文字功底是第一流的,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译文本身就是很好的汉语教材。我父亲总说,自己最初的文笔是受了吕叔湘译文的影响在父亲的文学少年时代,吕叔湘翻译的萨洛扬的我叫阿拉木风行一时。70年代后期,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再版,第一版就印了17万册,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他的强项是深入浅出。深,指达到了许多前人未有的高度;能够浅,指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吕叔湘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是振聋发聩的人物。对于学术界来说,吕叔湘最重要的两部书是汉语语法论文集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对于学术之外的人来说,他的民俗学翻译著作和文言虚字的影响更大。吕叔湘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中学教育上,把学术的象牙之塔与文化普及联系起来。我不知道有哪位中学语文教师,竟未读过他的开明文言读本导言。90年代初期,我的朋友朱伟在读书上吹捧夜泊秦淮,吕叔湘看到文章,写信给父亲,让我寄一本小说给他。父亲受宠若惊,没想到他会关心自己儿子的习作。父亲与伯父一样,一生中写了文章,常寄吕叔湘指正。写信就称“先生”,因为只低了一辈,用不着太客气,毕竟他比祖父小10岁。轮到我,称呼就有些麻烦。父亲起先觉得怎样都行,可是很快发现怎样都不太合适:称“先生”太不恭敬,毕竟隔了两代;称“丈人”或者“大人”又过于老派,一股酸腐气,这是现代汉语必须反对的。讨论半天,父亲说,删繁就简,写“吕公公教正”吧,因为平时就这么叫的。于是这么写了。不过仍然觉得不是很好,因为嘴上喊和写出来,感觉不一样。而且,当时电视上正热播武侠连续剧,“吕公公”听上去,仿佛反面人物一样。当时寄赠的是台湾版本,装帧比大陆的好得多,用纸也讲究。书是够漂亮,只怕内容和扉页上的题款,不入他老人家的法眼。既希望能提些意见,又害怕挑出一大堆毛病。结果是没有反应。吕叔湘当时近90岁,能承他惦记,已非常感激。(有删节)相关链接吕叔湘(19041998),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校长。他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摘编自“百度百科”)吕先生讲到语文文字的运用是一种技能,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会得到巩固和提高。他主张“把语法教活”。教师教语法要有很好的设计,先整理问题,然后决定讲哪些内容,再设计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摘自田小琳吕叔湘先生和教学语法)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吕叔湘影响不大,但在汉语言学范围内,尤其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研究及文字功力一流,可谓一代宗师。B人民文学发表信件向吕叔湘表达谢意,信很短,错误却很多,甚至把吕叔湘写成“吕淑相”,可见对吕叔湘意见的轻视。C作者父亲最终没敢写信劝吕叔湘在人民文学正吃批评的情况下放人一马,侧面反映了吕叔湘在治学方面的认真态度。D吕叔湘翻译的民俗学作品和编写的语言学著作,都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国内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E作者把自己写的夜泊秦淮寄赠吕叔湘,希望他能提些意见,但又怕他挑出一大堆毛病,对方没作出反应,让作者非常感激。答案:CD解析:A项,“吕叔湘影响不大”不妥,后文有“吕叔湘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是振聋发聩的人物”。B项,“对吕叔湘意见的轻视”无中生有。E项,作者所感激的是近90岁高龄的吕叔湘还在惦记、关心自己,而不是感激对方没有挑自己的毛病。2文中说“吕叔湘的文字功底是第一流的”,试分析他的“第一流”有哪些具体表现。_答案:他发现人民文学上有很多错误,并一一订正。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译文本身就是很好的汉语教材。他撰写的汉语语法论文集近代汉语指代词和文言虚字等影响很大。3吕叔湘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_答案:治学严谨认真,社会责任感强。对人民文学中的错误忿忿不平,写信一一订正。治学生动,做学问深入浅出。把枯燥的语法教活,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研究领域广泛。涉及翻译、文言及现代汉语语法学、中学教育(或语文教学)等方面。4文章中说:“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挑小媳妇的刺儿。”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一点语法,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_答案:观点:中学生学习一点语法是很有必要的。理由:学习语法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语法分析是一种技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会得到巩固和提高。学习语法可以维护汉语的纯洁。中学生应该像吕叔湘先生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认真地纠正语言文字错误。学习语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中学生有责任传承文化,应学习吕叔湘先生,也具有浓烈的人文情怀。学习语法要“活”,深入浅出,培养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绝招十八准确概括,分析具体事迹特点概括题题型归类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原因的分析概括命题特点总结题干中有“如何”“形成”“成为”“事迹”“人生经历”等字样,直接指向文中表现人物形象的特点、品质以及思想风貌的事迹。材料思想性强,具有时代感和代表性。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其目的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对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题,题干中有“人”“性格”“形象”“特点”等字样。题干中有“原因”“因为”“理由”“为什么”等字样;题干中往往提到传主某一方面的突出特性或特殊事件。命题共性解读审准题干内容和要求。筛选题要清楚筛选标准,概括题要清楚概括内容。概括传主特点要考虑传主的个性品质、思想境界、工作或专业;分析原因要注意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这几种题型都采用主观题形式,考查考生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授解题绝技增分妙招概括分析事迹形象1概括主要人物事迹2步走第一步:梳理主要事件。首先,找出时间、地点、职位(工作)变化的语句;其次,列出人物在时间、地点、职位(工作)等变化时做了什么事。第二步:恰当运用概括模板。概括时运用“某人在某时(有时可以没有)某地(有时也可以没有)做某事”的格式。2概括(分析)人物形象3步走第一步:梳理事件。(1)梳理出文中的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性格)。(2)区分文本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抓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第二步:思考细节。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事迹和形象(性格)。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主要人物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第三步:关注关系。关注主要人物与各方面的关系,即要从主要人物与时代、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事迹和形象(性格)。把握“主要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是理解传记文本的经纬。(1)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主要人物。要理解主要人物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因素。(2)理解关系网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要特别注意其他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评价。典例剖析典例1(2016河南省郑州市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一窗昏晓送流年追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童庆炳先生2015年6月14日,北京的天空澄碧如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离去了。先他而去的妻子曾恬曾在文章中这样描写自己的老伴儿:“他一直是个努力型的人他在10年前就为自己的退休生活画了蓝图:写哪几本学术书,写哪几本小说,上午工作几个小时,下午工作几个小时,写的书名叫什么也说退休后要加强锻炼,一周多爬一次香山,等等。他说,人如果有工作做,又有能力做,是福气;人若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能有创造性地做,那就是人生的大享受,是大福气。”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创始人黄药眠先生去世,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危难之中,童先生辞去研究生院副院长一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与程正民老师一起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使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走出低谷,并跻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与他一起奋斗的学生们都记得被称为“四大战役”的学术创新活动:1986年到1992年,完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西比较文论研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下卷,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中西比较诗学著作;1990年到1994年,完成国家社科“85规划”重点项目“文艺心理学研究”,心理美学丛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1993年到1994年,撰写出版具有开拓性的文体学丛书和文艺新视角丛书;1990年到1997年,编写出观念更新的文学理论教程等教材,至今仍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团队学术成就的取得,靠的正是坚硬如钢的顽强意志、毅力。北师大文艺学学科正是先后凭借黄药眠先生和童庆炳先生两代统帅的统领,建设起了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时为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的王一川说。童先生在学术上通达开明,善于包容不同的见解,是学界素来称道的。他常常告诉学生,外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没有什么可怕的,千万不要将它们视若洪水猛兽,关键是开放而有自己的主见,容纳新知而又有消化之功。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首席专家,童庆炳曾诚恳地指出,现在的文学理论界有种风气,认为西方的理论一定比中国的高明,因此不加辨别地搬用、套用西方理论,直接造成很多文章内容空洞,下定义者和推论者多,分析现实、讲道理者少,这不可取。西方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与我们有很大差异,我们可以有所借鉴,但绝不能照搬照抄。作为作家型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生活之帆和淡紫色的霞光。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联合开设了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童庆炳不仅担任了总导师,还为学生开设了“创作美学”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得益于童先生作家与理论家兼备的特殊身份,也是他将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在中国当代文坛,作家通常不把文学理论家当回事,理论家一般也对作家不服气。但在童先生看来,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是认知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前者是理性的、逻辑的,后者是审美的、直感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它们的合作,有助于推动彼此向更高水平发展。越是名作家的创作就越需要严格的批评,因为他们的作品影响很大,读者对他们期待很高。所以评论家不仅对艺术负有责任,而且对社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评论家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学理念、生活信念和社会理想。多年之后,人们还不时回忆:他学识渊博,授课深入浅出,流畅而不急切,精细而不烦琐,理性而不艰涩,论点阐释必结合实例分析,追根溯源之后又有理论提升。虽然是理论课,他却有许多贴近生活的比喻,他的声音回旋于静空,在学生们的心里形成共振。“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这是启功先生赠给童庆炳先生的墨宝。窗外绿树成荫,窗内书香迎面。想必,童先生是欢喜的。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依然会延续这样的日子。(摘编自光明日报,作者靳晓燕)相关链接童庆炳,1936年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童庆炳是中国文艺学理论领域的泰斗,培养出大批学者、作家,莫言、刘震云、余华、迟子建等知名作家都曾是他担任总导师的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学生,其中莫言、刘震云等在当时就已成名,其他的大多数则在学习期间起步,在毕业后才逐渐成为“大腕”作家。童庆炳确认了文学的审美品质,把文学创作看作一种以审美活动为核心的精神活动后,还从社会现实、心理美学、社会学、文体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等诸视角,在与古今中西各种文学理论的对话和沟通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着自己以“审美特征”为中心的文学思想,而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吴子林童庆炳与中国审美论文艺学的创构)童庆炳为把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建设成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_规范答题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题干中明确提出“做出了哪些贡献”,本题确定为概括分析传主事迹题。第二步:定角度,找依据。在“找出”“画出”“标出”相关语句后,可以概括时间、地点和工作变化,再根据题干界定“文艺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寻找相关区域和信息主要在原文第3、4、6、7自然段及相关链接中。第三步:依规范,定答案。依据分值,确定3个要点,整合、概括信息,组织答案。组织答案 临危受命,带领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走出低谷,并使其迅速发展。在北师大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之际,童先生辞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带领同仁逐步将该学科发展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带领北师大文艺学学科的师生们完成了一系列的学术创新活动,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20世纪八九十年代,童庆炳带领学术团队完成了学术创新的“四大战役”,出版的一系列文艺学著作,质量高,影响深远。兼收并蓄,创建了独特的文艺学理论体系。童庆炳从多角度完善以“审美特征”为中心的文学思想,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为建设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巨大贡献。1概括分析传主事迹解题模式(1)(2)(3)(4)2.分析传主形象解题模式原因分析概括一、思考角度分析概括传主做出贡献、成就的原因或者其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作答: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从社会时代特点和别人的帮助等角度考虑。具体思考时应注意“3联系”: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关注“相关链接”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深刻地认识人物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人物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3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其个性品质及成因,是阅读答题的一条通道。二、具体步骤第一步: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人物的人生经历。第二步:分析基本原因,注意多种联系。第三步:依据规范,量分答题。典例剖析典例2(2016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吴文俊的数学世界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相关链接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的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_规范答题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题干中“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的成果”,表明本题属于传统的原因概括题。第二步:定角度,理思路。(1)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及相关链接角度看出,师从名师使其具有了扎实的功底、广阔的学术视野。(2)从自身(个人)成长过程的角度看出,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要创新,要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3)从传主与他人的关系角度:从他的学生高小山的评价看出,其具有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从陈省身的评语可以看出传主独辟蹊径,不蹈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第三步:依规范,定答案。组织答案 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练备考主打题(2016福建省泉州市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陈子元叶辉陈子元1924年出生于上海,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上海四维化学农场,跟随匈牙利籍植物生理学家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然而,陈子元却未能沿着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的路走下去,他走上的是一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1956年,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陈子元和同事来到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参加了“原子能和平利用讲习班”,讲习班分设10个专题组,陈子元被分在同位素农业应用组并任组长。两个月的培训结束,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1959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虽然建成,但条件异常简陋,实验仪器短缺。实验室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边建设边工作,边开展科研边培养人才。同位素实验室建成后,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的支持下,他们获得了放射源。1959年10月,农学院谢学民等两位青年教师受命从北京将放射源取回。放射源被送到实验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你们还没有结婚,我已经有孩子了,我来吧。”他穿上防护服,取出放射源进行实验。中国核农学的探索就此开始。就在中国核农学刚刚蹒跚起步的时候,中苏关系突然恶化,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撤回全部专家。核农学研究由热转冷,一些高校刚成立的农业物理系纷纷下马,教师也纷纷离岗。在一片寂寥中,陈子元顽强地坚持着。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立即引起轰动。此书向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发出了警报,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在大洋彼岸,中国学者陈子元也开始关注卡森所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着手研究应对办法当卡森提出农药污染将对人类造成危害时,陈子元等已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始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农药的广泛应用虽然减轻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使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农药也导致农作物产品的污染,农药残留导致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减少农药污染?使用农药必须要有安全标准。而要制定标准,就必须搞清楚农药在作物体及周边环境中的动态、数量、质量的变化,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要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就必须对农药从农作物生长、收获、储存到进入人体的全过程进行了解;而要跟踪全过程,就必须给农药做上标记。自此,陈子元开始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的合成研究。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陈子元成为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农药残留是不当使用农药造成的,而原因是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可是,当时我国还没有一个农药安全使用的标准。因此,农业部决定,立即制定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1973年年初,全国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课题正式下达,这是一个需要全国农业及有关系统科研人员协作的大课题,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统领全国有关科研机构协同作战。陈子元在研究中引入动力学过程的概念,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动力学结合的示踪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整整6年,陈子元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协调各方,勠力同心,课题组共编制出29种农药与19种作物组合的69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1979年,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草案编制完成。1984年,国家正式颁布,这部农药国标一直沿用至今。(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年3月28日)相关链接1985年,陈子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聘为委员,他是该机构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2004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80华诞时发来贺信称:“您是我国著名的核农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五十多年中,您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兢兢业业、治学严谨,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您培养教育的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农学事业的骨干力量。”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陈子元大学毕业后跟随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但后来他却走上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B1956年,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C1959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建成,虽然条件简陋,仪器短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但陈子元他们还是获得了放射源。D1951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时,陈子元等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E由于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20世纪70年代,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制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答案:CE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错,原文第1自然段明确说“陈子元却未能沿着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的路走下去”。B项,以偏概全,“我国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错,原文第2自然段说的是“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D项,表述不严密,应该是“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2陈子元在减少农药污染和安全使用农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_答案: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的合成研究,成为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动力学结合的示踪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统领全国有关科研机构协同作战,编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要求“减少农药污染和安全使用农药”方面的工作,确定答题区间在第711自然段,筛选信息,归纳概括即可。3陈子元被称为“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请结合原文分析原因。_答案:创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制定中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是被聘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围绕“中国核农学”和“开创者”这两个关键词来提取整合信息即可。如第2自然段“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最后一段“陈子元运筹帷幄课题组共编制出29种农药与19种作物组合的69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1979年,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草案编制完成”,相关链接“1985年,陈子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聘为委员,他是该机构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42004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80华诞时发来贺信,对陈子元给予高度的评价,请结合全文概括陈子元有哪些优秀品质。_答案:敢为人先。创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制定中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勇于探索。实验室条件简陋、仪器短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边建设边工作;较早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着手研究应对办法。勇于坚持。核农学研究由热转冷,农业物理系纷纷下马,教师纷纷离岗,而他仍顽强地坚持。领导、协调能力较强。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协调各方,勠力同心,编制出29种农药与19种作物组合的69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注重实用。20世纪60年代初,使用大量农药导致农作物产品的污染,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陈子元都做了针对性研究。身先士卒,不惧危险。1959年10月,农学院谢学民等两位青年教师受命从北京将放射源取回。放射源被送到实验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的能力。注意题干不仅要求概括,还要结合全文,意即需要例证。如创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制定中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可以看出他敢为人先的品质。1959年10月,农学院谢学民等两位青年教师受命从北京将放射源取回,放射源被送到实验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足见其身先士卒、不惧危险的品质。核农学研究由热转冷,农业物理系纷纷下马,教师纷纷离岗,他顽强地坚持,可见其坚持信念的品质。答题时,可采用列举式,先写出陈子元的优秀品质,然后列出文中依据。绝招十九套用模式,解读文本传记文本特色题题型归类选材与组材题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题引用作用题命题特点总结传记的文本特征体现在真实性和文学性上,在高考题型中命题样式一般为考查选材组材。题干中有“特点”“特色”“特征”等字样,或者有“组织”“安排”“顺序”等字样。涉及材料的详略、先后、主次之分,分析作者对文本材料这样取舍的原因。除了传主,不可不写其他人物,这些人物既展现了传主生活的真实环境,又从侧面对传主起着映衬的作用,还可以点面结合,揭示更深刻的主题。题干中有传主,还会提到另外一位(或几位)人物,主要考查映衬人物的作用。引用材料体现传记的真实性特点,是传记文学的重点特征。大量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命题材料主要涉及原始史料、诗词、故事、日记、别人的评价等。命题共性解读这三种题型实际上都是考查传记的选材和组材,高考从这几方面命题,体现了对传记文体特征的考查,无论采用哪种题型,都涉及对传主形象的塑造和对主题的揭示与深化,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这三种题型都采用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考查考生列事实、析效果的能力。授解题绝技选材与组材题、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题1选材与组材题2.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题典例剖析典例1(2016河北省三市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10岁时就对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1935年他到美国留学,1939年以优异的成绩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1948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并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他对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做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的赏识。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图书馆在当时的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卢浮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卢浮宫内标志不清,仿佛迷宫。每年370万名游客大多都会迷失在224间昏暗的屋子里,试图找寻赫赫有名的3件作品:米洛斯的“维纳斯”、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和透过防弹玻璃对着参观者微笑的“蒙娜丽莎”。1981年,密特朗总统许诺:“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随即,总统邀请了世界上15位博物馆馆长评选征集的改建方案,结果有13位馆长同时选中了同一个方案在拿破仑广场上建一个“金字塔”入口,从地下通入卢浮宫内。方案的设计者便是贝聿铭。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1983年,贝聿铭参观了卢浮宫4次,在他眼中卢浮宫正处于一种“可怜”的境地。8个世纪的不同用途和多次外貌改动使它成为一个杂乱无章的建筑。贝聿铭的构想是建造一座约23米高的金字塔,理论上每小时可以吸纳1.5万名参观者。在得知贝聿铭的设计方案时,法国人不分昼夜地表达他们的不满。人们认为这一方案“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因此他不惜在卢浮宫前建造了一个11的模型,邀请6万巴黎人前往参观并投票。结果,奇迹发生了,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态度,同意了这个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方案。有人回忆,“金字塔”落成那天,记者采访贝聿铭时,“他的脸亮得像金字塔”。他说,等这一刻等了很久了。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20世纪70年代,贝聿铭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大陆。他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以贝聿铭的世界级名望来说,香山饭店只是一个小小的单子,但他却看重这个报效祖国的机会。他的步履遍及江南一带的大小城市,他参观了无数的园林和庭院,要为自己设计的建筑风格注入新的生机。最终,贝聿铭确立了香山饭店这幢建筑必须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理念。香山饭店设计的层次感很强,逐渐展开,引人入胜。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中银大厦。他强调说,香港在1997年要交还中国,这幢建筑必须使福斯特的银行大楼和其他管制统治的标志相形见绌,使香港著名的老公司放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