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考前3个月 专题二 时间变化与地理事象 必考点5 人类活动的时间变化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48962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考前3个月 专题二 时间变化与地理事象 必考点5 人类活动的时间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考前3个月 专题二 时间变化与地理事象 必考点5 人类活动的时间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考前3个月 专题二 时间变化与地理事象 必考点5 人类活动的时间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考点5人类活动的时间变化考向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1.(2014福建文综)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1)(2)题。(1)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答案(1)D(2)B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中人口抚养比的概念可知,抚养比与性别比例无关,A项错误;医疗水平提高,平均寿命延长,可能提高老年抚养比,但这个过程还是要通过改变人口年龄结构实现的,B项错误,D项正确。教育程度与老年抚养比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5年以后,老年抚养比明显上升,少儿抚养比较平稳,说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因此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加重,B项正确,D项错误。人口抚养比的变化与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关系不大,A、C项错误。2.(2013浙江文综)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的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和下图,完成(1)(2)题。(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2)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A. B. C. D.答案(1)D(2)C解析第(1)题,本题结论主要通过判读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线得出。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小于出生率,A项错误;在各时间段中,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B项错误;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C项错误;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以下上升至以上,D项正确。第(2)题,通过对2010年的“三率”对比可知,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次高的为亚洲,最低的为欧洲,次低的为北美洲。3.(2010课标全国文综)下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1)(2)题。(1)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为()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C.2001年,2019年 D.2001年,2066年(2)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A.数量 B.职业构成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答案(1)A(2)B解析第(1)题,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就是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大的年份。人口比值越大,说明该年龄段的人口数越多。从图上看,018岁年龄段的人口比值最大,说明这一年龄段的人口数最多,当他们进入劳动力人口年龄以后,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当他们进入老年后(65岁及以上),劳动力人口负担最重。第(2)题,出生人口的减少会影响劳动力人口的数量,但是需要一段时间,不是最先受影响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与人口数量无必然联系。而出生人口减少会导致妇女就业数量的增多,因此出生人口减少最先影响劳动力的职业构成。考向2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化问题1.(2016全国文综丙卷)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3)题。(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服务设施齐全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适宜就业机会多生态环境较好A. B. C. D.(3)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答案(1)A(2)C(3)D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材料知,上海市人口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是产业升级的需要。第(2)题,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说明这些中小城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多,就业机会多。与上海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不是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第(3)题,“质量型”人才,技术水平高,主要从事知识、技术水平高的产业。2.(2016全国文综乙卷)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1)(3)题。(1)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3)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答案(1)A(2)B(3)D解析第(1)题,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使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说明各核心城市的服务职能和服务种类各不相同。即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等级、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是难以通过空间规划限制的。第(2)题,各城市服务职能和服务种类分工明确,必然会促进同类产业活动在同一城市的空间集聚,以获取规模效益。第(3)题,该区的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乡村地带)的周围,且城镇之间设置的绿地不可侵占,既有利于城市群的发展,又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充分说明了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第3题。3.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A. B.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图中博物馆的服务范围是最大的,它的服务范围可以跨越行政界线,所以最可能;乡(镇)行政机构的服务范围要小一些,且有严格的行政区划,不能跨越行政界线,最可能为;集贸市场的等级更小,为居住在附近的当地人提供服务,没有行政区划和界线的限制,最可能,所以答案为B。4.(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据此完成(1)(2)题。(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答案(1)D(2)B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故选D。第(2)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故选B。考向3人类产业活动的季节变化(2013大纲全国文综)自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温州的一些瓜农到海南岛承包土地,种植西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他们每年8月底到海南岛种西瓜,次年5月中旬返回温州。据此完成(1)(2)题。(1)温州瓜农选择在海南岛种植西瓜,是因为海南岛()A.西瓜品种优 B.种植成本低C.种植利润高 D.市场需求大(2)温州瓜农每年58月离开海南岛,主要原因是此期间()A.温州正值农忙季节 B.海南岛不宜种植西瓜C.瓜地休耕以恢复肥力 D.海南岛西瓜竞争力弱答案(1)C(2)D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明确温州和海南岛的地域差异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1)题,温州瓜农到海南岛种植西瓜的时间段是冬半年,该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因气温低而无法种植西瓜,因而海南岛生产的西瓜上市后利润很高,故选C项;瓜农到海南岛种植西瓜是由于其冬季气温高,适合西瓜生长,而非海南岛西瓜品种优、种植成本低,故排除A、B两项;海南岛冬季生产的西瓜销往全国各地而非主要在海南岛销售,故D项错误。第(2)题,温州瓜农58月离开海南岛,是由于该时期全国普遍高温,大部分地区都能够生产西瓜;而海南岛远离消费市场,运价高,且地租高,因而西瓜的市场竞争力弱。1.人口的两种增长方式(1)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净迁入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2.人口问题包括人口增长过快、过慢,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衡等。3.理解应用几种人口统计图表。4.城市化概念的理解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逆城市化也属于城市化,这个过程不是城市人口变成了农村人口,不是城市化水平下降,而是城市化的扩展。5.城市化进程示意图(“S”曲线)的应用。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30%以下)、发展慢、问题少;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速度加快,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问题突出;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70%以上),城市化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问题缓解。6.联系实际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治安混乱等问题。7.农业生产周期性、季节性特点的应用。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特征利弊原始型(高高低模式)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死亡率高,有时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发展传统型(高低高模式)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裕,促进经济发展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贫困加剧等,进而引发各种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现代型(低低低模式)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压力减小,就业机会较多,利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和兵源短缺,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口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2.人口问题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项目人口年轻化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趋势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人口问题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孤单等问题3.城市化进程(1)进程(2)城市化差异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1)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5.人类产业活动的季节性变化(1)不同季节自然资源的利用差异长芦盐场的晒盐时间选择在雨季来临之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大多在夏季蓄水,冬春季放水,以调节河流的径流量。在天山地区,夏季牧民在水草丰美又比较凉爽的海拔3 000米以上的夏季牧场放牧,冬季回到相对温暖的海拔1 0002 000米的冬季牧场。西北地区人们利用太阳能最好的季节是夏季(此时太阳辐射最强)。沼气在我国北方地区夏季使用比较方便。(2)农业生产活动的季节性水稻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夏种秋收,亚热带地区双季早稻夏季收获、晚稻夏播秋收。春小麦春播秋收,冬小麦秋播、次年夏收。玉米春季或夏季播种,秋季收获。棉花春季播种,秋季收获。许多水果在秋季成熟。(3)科学考察活动的季节性极地科学考察:应选择在极昼、气候较温暖的时期。高山科学考察:应避开雨季和冬季,选择天气状况比较好的季节。比如珠峰的最佳攀登季节是每年的五月份。(4)旅游活动我国的季风气候显著,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有春翡夏翠秋金冬银的差异。春季,万物复苏,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外出踏青的好时机;夏季,气温升高,海边、高山是人们避暑观光的好地方。一般来说,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一些高山地区的山水风景最宜夏季观赏。青海湖鸟岛观鸟5月是最佳时机;南方高山宜夏季观赏,因夏季雨水多,多云雾;北方的园林宜夏季观赏;冰雕、雪景、雾凇宜冬季观赏。易错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2)对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应该分析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但并没有具体的数值标准。(3)除人口自然增长外,人口的数量变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的迁入和迁出)。(4)在判读人口统计图时,要注意纵横坐标上的数值,不要采取粗略估算的方法。特别是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否则会得出完全错误的数据。(5)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目前及将来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6)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不只表示年龄构成,还能表示性别构成。(7)发展中国家也会出现老龄化现象,如中国。(8)人口数量的多或少,增长速度的快或慢,并不一定会导致人口问题。只有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时才会出现人口问题。人口问题的范畴很广,除人口数量、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协调外,人口年龄结构失调、人口性别结构失调也属于人口问题。(9)我国的人口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基数大,我国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新增人口仍然很多,这是最大的问题;二是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由于一直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少年儿童所占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这也给未来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10)同一级别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地区城镇服务范围大。(11)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其自身外,还包括周围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12)注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13)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14)逆城市化不是城市的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多出现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15)城市问题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也不是必然出现的。题组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1.(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答案(1)D(2)B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明确人口结构图的含义。第(1)题,比较a方案和c方案两图可知,a方案少儿人口比重小,而c方案少儿人口比重大,故D选项正确。第(2)题,分析三种生育率方案可知,a方案生育率太低,导致老年人口比重太大,老龄化问题严重,而c方案生育率较高,导致少儿人口比重较大,出现人口增长过快问题,b方案生育率使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故该方案较合理。2.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答案(1)B(2)B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读懂人口金字塔图,明确人口比重与人口数量的区别。第(1)题,014岁人口的比例是1982年高于2009年,所以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14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是2009年大于1982年,所以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小于2009年;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年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低;1982年2024岁年龄组人口的比例虽然高于2009年,但是2009年人口总数高于1982年,所以本年龄段的人口数是2009年大于1982年。第(2)题,由上题可知,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因此人口的增长速度减缓;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影响了劳动人口的就业结构,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2009年2559岁的人口数量比重高、人口多,所以劳动力资源数量上升;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题组2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2015安徽文综)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1)D(2)C解析第(1)题,分析图中相关要素的变化可知,林地面积先增后减,总体上有所增加,并非持续增加,A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均先增后减,总体上变化不大,B、C项错误;图中显示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据此推断,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并非主要来源于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而是占用大量耕地所致,故D项正确。第(2)题,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使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A项错误;建设用地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会使部分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空间距离增大,加之交通拥堵,造成居民上下班的路程增加,耗时更长,平均通勤距离更长,B项错误;该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会使“热岛”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故C项正确,D项错误。题组3人类产业活动的季节变化农作物南繁(我国作物育种的专业术语),是指把北方种植一代的农作物育种材料,移至南方再种植一代或两代,即在南方、北方交替种植。下图中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南繁基地,农业科研人员说它是“育种的天堂”,农民说它是“种子基地”,还有人说它是“天然温室”。从高产的玉米、水稻到抗虫害的棉花,一个又一个农业奇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创造。据此完成(1)(3)题。(1)图示甲地区成为南繁基地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水源丰富 B.土壤肥沃C.光热充足 D.地势平坦(2)推测甲地区作为南繁基地最繁忙的时间可能是()A.3月到5月 B.9月到次年5月C.5月到7月 D.7月到9月(3)关于选择在南繁基地培育农作物的主要原因或目的,说法正确的是()A.环境清洁,无污染,便于培育绿色产品B.加速作物世代繁殖,加快品种培育速度C.开拓新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D.作物新品种资源丰富,便于杂交培育答案(1)C(2)B(3)B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区位于海南南部,纬度低,再结合材料中的“天然温室”“温暖的土地上”可推知,甲地区成为南繁基地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光热充足。第(2)题,南繁主要是利用海南温暖的气候条件,将夏季在北方种植的一代农作物育种材料,在秋冬季节移至南方再种植一代或两代,故南繁基地最繁忙的时间是9月到次年5月。第(3)题,由上面两题可知,将北方种子在南繁基地培育,主要是因为这里光热充足,农作物繁殖速度快,育种周期短,故建立南繁基地的主要目的是加速作物世代繁殖,加快种子培育速度。专题提升练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发展状况而采取的相应政策措施,人口政策会随着本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刚刚解放的新中国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那时一个家庭四五个孩子很正常;1982年,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013年11月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读“我国19492014年出生人口统计图,”完成13题。1.三次婴儿潮相比()A.第一次婴儿潮规模小的原因是生育率低B.第二次婴儿潮规模最大是因为人口基数大C.第三次婴儿潮规模较小是因为育龄妇女人数少D.对我国人口结构、经济影响最大的是第二次婴儿潮2.有不少学者曾预言2010年尤其2013年以后会出现第四次婴儿潮,理由可能是()人口惯性单独二孩政策实施经济快速发展医疗条件极大改善A. B.C. D.3.从目前看,第四次婴儿潮并没有出现,原因可能是()生育观念的转变受政策的影响抚养成本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A. B.C. D.答案1.D2.A3.B解析第1题,第一次婴儿潮规模小的原因是死亡率较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故A项错误;第二次婴儿潮规模最大是因为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高,故B项错误;第三次婴儿潮规模较小是因为受政策影响,故C项错误;对我国人口结构、经济影响最大的是第二次婴儿潮,故D项正确。第2题,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受人口惯性和2013年启动的(单独二孩)政策影响,不少学者曾预言2010年尤其2013年以后会出现第四次婴儿潮,故正确,A项正确;医疗条件极大改善会降低人口的死亡率,但不会在特定时间提高人口出生率,故错误;经济快速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影响较小,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出生率有降低的趋势,故错误。第3题,多子多福等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妇女的生育意愿下降,故正确;当前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的出生率,故错误;生活压力较大,抚养成本提高导致生育意愿下降,故正确;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口出生率影响较小,故错误。下图为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65岁及以上的为老龄人口。读图完成45题。4.上海市新增户籍老龄人口数高峰将出现在()A.20152020年 B.20202025年C.20252030年 D.20302035年5.由图可知,上海市流动人口处在()A.劳动力个体流动阶段 B.老人跟着孩子流动阶段C.夫妻带着孩子流动阶段 D.农村流动人口回流阶段答案4.B5.C解析第4题,注意区分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上图显示的是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年龄结构,新增户籍老龄人口数高峰是老龄人口数刚好达到最大值时,图中上海户籍人口5054岁年龄段人口最多,当这个年龄段人口进入老龄人口时,即上海市新增户籍老龄人口数达到高峰时,2010年的5054岁人口过1015年后,都进入老龄人口阶段,所以在20202025年上海市新增户籍老龄人口数达到高峰。第5题,根据图中外来人口男女最多的年龄段是2029岁,同时对应04岁年龄段儿童也多,说明上海市流动人口是以夫妻带着孩子流动为主,而不是劳动力个体流动;由图可知,老人流动人口数较小;根据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情况可知,我国人口流动仍以农村流入城市为主。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下图为中国、日本、韩国和世界平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统计及预测。据此完成68题。6.据材料可知()A.1950年前后日本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B.2001年前后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C.韩国老龄化程度始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D.目前中国老龄化程度超过韩国7.下列不属于中国快速老龄化成因的是()A.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改变B.全面放开二胎,延迟退休年龄C.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D.长期实行控制人口的政策,出生率低8.我国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但近些年发生倒置现象,2010年城市和农村分别为7.8%和10.1%。主要原因是()A.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B.过度的城市化,不少地区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C.农村迁入城市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小D.城市雾霾严重,导致老年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答案6.B7.B8.C解析第6题,1950年前后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小于7%,说明未步入老龄化社会,故A项错误;2001年前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说明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故B项正确;韩国老龄化程度在2001年之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故C项错误;目前中国老龄化程度低于韩国,故D项错误。第7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改变,导致出生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长期实行控制人口的政策,出生率低,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会导致老龄化现象加剧;全面放开二胎,新生人口数量增加,人口老龄化比重会下降,故B项符合题意。第8题,农村以青壮年为主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导致农村老年人口比重高,而城市老年人口比重较低,故出现了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现象,C项正确,A项错误;我国的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故B项错误;城市医疗卫生水平高于农村,故城市老年人的死亡率较低,D项错误。下图为西藏各地市人口及主要城镇分布图(图中数值为各地市占全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读图完成910题。9.据图可知,人口密度最小和最大的分别是()A.林芝市日喀则市B.阿里地区拉萨市C.那曲地区拉萨市D.阿里地区日喀则市10.下列关于西藏人口和城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西藏各流域中,雅鲁藏布江流域分布人口最多B.因为高寒,该区多年来人口增长缓慢C.主要城镇多分布于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D.西藏东南部的主要城镇分布远多于西北部答案9.B10.B解析第9题,从图中各种数据看,阿里人口最少且面积较大,故人口密度最小;拉萨市面积最小,而人口相对较多,人口密度应该最大。第10题,日喀则、拉萨、山南和林芝主要位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总人口数占全区人口的一半多;西藏属民族自治地区,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宽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加上近年来西藏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外来人口增多,全区人口增加很快;西藏人口和城镇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西藏东南部水热条件远好于西北部,人口和城镇较多。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完成1112题。11.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A.abdc B.acdbC.dbca D.cdba12.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A.城市人口逐渐向中心聚集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答案11.B12.B解析第11题,在城市化初期,城市规模不大,故人口密度由城市中心向郊区快速降低,a符合这一时期的特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郊区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密度在城市的水平分布上也发生不断变化,cd可体现这一过程。在城市化后期,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重视,加上郊区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口开始由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心向外迁移,使得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得以降低,b图显示了这一趋势。第12题,城市中心人口密度的下降是逆城市化的重要标志。RBD(城市休闲商务区)是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为主的各种设施集聚的特定区域,为外来游客和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消费的场所。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13.图中适宜发展为RBD的区域是()A. B.C. D.14.城市RBD的发展会导致()A.城市等级提高B.城市人口外流C.商务区的分布更加集中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完善答案13.B14.D解析第13题,根据材料,RBD(城市休闲商务区)是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为主的各种设施集聚的特定区域,是集旅游、购物、休憩于一体的功能区,应选择在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的位置,同时,环境条件相对较好,据此判断适合。第14题,城市RBD的发展使得城市内部功能分区更加完善,提升了城市品位,满足了城市居民旅游、购物、休憩的多种需求,是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完善。如图所示M区域(阴影区),三十多年前曾经是一片荒原,在巴西政府的支持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如今已变成可以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世界新粮仓,有巴西“谷物带”之称。据此完成1517题。15.M区域中部地带年降水极少的月份多出现在()A.45月 B.78月C.910月 D.1112月16.农业科研人员在改造M区域不利生产条件时,可能采取的有利措施是()A.改良土壤,施加石灰及有机肥B.平整土地,修筑不同规模梯田C.开挖运河,扩大河水灌溉面积D.综合规划,作物播种收割统一17.近年来,M区域的很多农田生产实施了作物种植与牧草畜牧(牛)交替进行,此举的有利作用不包括()A.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B.避免农田生态退化C.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D.扩大机械化生产规模答案15.B16.A17.D解析第15题,据图判断M区域位于巴西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有明显的干、湿季,10月至次年3月,降水丰富,形成湿季。冬季,该地受干燥的东南信风控制,干燥少雨,形成干季,78月为南半球的冬季,是干季,降水极少,故B选项正确。第16题,M地处热带,植被茂盛,土壤中酸性物质含量较高,酸性强,应增施石灰及有机肥改良酸性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作物品种,改进灌溉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故A选项正确。第17题,实施了作物种植与牧草畜牧(牛)交替进行类似于混合农业,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避免了农田生态退化;牧草畜牧(牛)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种植与畜牧交替进行会降低机械化水平,故D选项符合题意。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完成1820题。18.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5年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B.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且工业结构没有太大变化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为主D.1990之前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1990年之后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快19.下列叙述属于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原因的是()矿产资源贫乏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主导工业比重小A. B. C. D.20.下列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年以后发生的现象的是()A.该地区就业机会大增,吸引大量民工涌入B.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并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C.工业发展迅速,环境污染进一步加重D.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答案18.A19.B20.B解析第18题,读图,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而且农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力导向型向技术导向型、资金密集型转变;第三产业以旅游、商贸、金融等为主;三大产业在不同时期变化速度是不同的。第19题,1990年以前,珠三角经济发展程度低,外商投资规模小、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所以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第20题,该地区改革开放后,就业机会增加,吸引了大量民工。但200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逐渐向技术导向型、资金密集型转变,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化进程加快,并形成了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2000年后珠三角第二产业的比重比较稳定,且进行了环境治理,工业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并没有进一步加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