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分组练 专题四 最后阶段押题训练 二、文言文阅读押题练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38205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分组练 专题四 最后阶段押题训练 二、文言文阅读押题练1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分组练 专题四 最后阶段押题训练 二、文言文阅读押题练1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分组练 专题四 最后阶段押题训练 二、文言文阅读押题练1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文言文阅读押题练(7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唐元稹 公讳倰,字德长。观察使崔衍状为南陵,会南陵赋钱三万,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公始至,一旦命负担者三四人,悉以米盐醯酱之具寘于担,从十数辈,直抵里中佛舍下,因召集老丈十余人与之坐。遍谓里中:“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贫富高下之大不相当,亟言之。不言,罪且死;不实,罪亦死。”既言之,皆笔于书,然后取所负米盐醯酱,饱所从而去。又一里亦如之。不数十日,尽得诸里所传书,因为户输之籍,有自十万钱而降于千百者,有自千百钱而登于十万者。卒事悬于门,莫敢隐匿者,是岁前逋负尽入焉。宣使骇异之,当去复留者凡七载。歙州阙刺史,府中宾皆愿去,宣帅衍不遣去,以公摄理之,用能也。 累迁转运判官。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襄州湖鄂之税皆莅焉。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岁余计奏,宪宗皇帝深嘉之。 会凤翔阙节度,宰相奏名皆不可,上曰:“得之矣。”以公为凤翔陇州节度观察处置使。先是岐吴诸山多椽栎柱栋之材、薪炭粟刍之数,京师藉赖焉。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公则求者无所与。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以崔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陛下一旦问宰相,予虽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卒不能坚辨上意,赖上仁圣不受谗,乃以公为河南尹。理河南不旬月,家家自谓有崔尹,卒吏无敢过其门。识事者皆云:“五十年无是尹都者。”是岁七月抗疏云:“臣七十当致仕。”词意不可遏,朝廷嘉之。近世未有心胆既强,声势方稳,而能自引去者。明年春,暴疾薨于家。 予与公更相知善有年矣。考公之所尚,仁孝友爱,内外死丧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己任之。为理尚严明,勤于举察,胥吏辈始皆难于公,然而终卒无大过。词色朗厉,若不可支梧,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此其所多也。(节选自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四)【注】 醯(x):醋。支梧:抗拒,抵触。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粗:大略。B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 听:听从。C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 市:购买。D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 毁:指责。解析听:治理,处理。答案B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崔公任南陵县令,广泛调查民情,制定了合理的赋税标准并公之于众,解决了贫富悬殊而赋税轻重很不相称的弊端,使无人敢隐瞒资产。 B崔公为政有方,宣州观察使重用其能,让他留任多年,歙州刺史空缺,让他代理。皇上嘉许他监察税务之功,凤翔节度空缺皇上亲自选用他出任。C崔公任河南尹深受百姓爱戴,却上疏直言自己年已七十,应当退休。他态度坚定,无法劝阻。近代以来,退休的官员在胆略、声望上无人能与他相比。D崔公仁孝友爱,内外亲戚无力操办婚丧嫁娶,都由他承担。他治理崇尚严明,勤于考核官员,属吏虽起初感到在他治下为官不易,但最终无大过错。解析应为“近代以来,官员从未有像他这样胆略正强,名望气势正稳,却能自己引退的”。答案C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4分)译文:_ (2)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4分)译文:_解析关键字:(1)“度”译为“分担”,“逋负”译为“拖欠的赋税”。(2)“劾”译为“揭发”,“不发”译为“违法”,“按”译为“查处”。 答案 (1)应缴纳赋税的民户(的贫富情况)相差很远,无法让他们公平分担,因此拖欠的赋税连年累积,百姓被鞭刑追偿。(2)崔公就选了一名大官,揭发了他的贪赃罪行,对其余违法的小官立案查处,所到之处官员都很惊慌。4对于负气势者的“扬言”,元稹为什么“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请简要说明。(4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审读题干锁定答题区间(第三段),此段内容介绍崔公为此官的原因,事件发生的背景、负气势者“相与”扬言等,据此可归纳出此题答案。答案“心知其不然”是因为元稹了解事情缘由及崔公为人,但“惑于众口”是因为负气势者众口一词,借口又貌似有理。【参考译文】崔公名倰,字德长。观察使崔衍委任他为南陵县令,适逢南陵征收赋税钱三万,应缴纳赋税的民户(的贫富情况)相差很远,无法让他们公平分担,因此拖欠的赋税连年累积,百姓被鞭刑追偿。崔公刚到任时,一天召来三四个挑夫,把米盐醋酱等放在担子里挑着,带着十多个随从,径直到乡里的佛寺前,于是召集来十多个年过五十的老人坐在一处。遍告乡里说:“缴纳的赋税与应缴的数量大略相等的人家,我就不再追问了;贫富悬殊,赋税负担轻重很不相称的,赶快说出来。如果不说,将是死罪;说的不合实情,也是死罪。”说完之后,就把情况记录下来,之后取出带来的那些米盐醋酱等,设宴招待大家吃饱后再离去。又到了一乡也是如此办理。不到十几天,收齐了各乡所记录的情况,编制了各户缴纳赋税标准的登记,百姓承担的赋税有的从十万钱减少到千百钱,也有的从千百钱增加到十万钱。编制完成后把公文挂到城门上公示,没有人再敢隐瞒资产人口情况少缴纳赋税了,这一年内,把先前所拖欠的赋税全都征收入库了。宣州观察使对此感到很惊异,崔公任职期满应离任,又被留任,共任职七年。歙州刺史缺任,观察使府中的官吏都想去补任,宣州观察使没有委任他们,让崔公代理管辖,这是任用他的才能。 多次升迁担任转运判官。适逢朝廷开始设置两税使,使之管理郡县,所以崔公前往襄州湖鄂等地监察税务。崔公就选了一名大官,揭发了他的贪赃罪行,对其余违法的小官立案查处,所到之处官员都很惊慌。年末时核计上奏,宪宗皇帝非常赞赏他。 适逢凤翔节度使缺任,宰相提名的人选都不被认同,皇上说:“有了合适的人选了。”任命崔公为凤翔陇州节度观察处置使。此前岐山吴山等地盛产可做椽子、栏杆、支柱及栋梁(建造房屋)的木材以及柴薪木炭、粮食、草料之类,京城所需皆依靠此地供给。有权势的人名义上是购买,实际是由(产地)官府供应,崔公对来索要的人一概不给。因此有权势的人全都怨恨他,但又找不到可以指责他的地方,就散布谣言说:“因为崔倰的苛刻褊狭,喜欢说别人的对错,所以士卒们不愿意他久为将帅。”陛下有一天就此事问宰相,我虽然心中知道这不对,然而也被众口一词蛊惑,最终未能坚持为他分辩以助皇上明察,幸好皇上仁德圣明不听信谗言,就任命崔公为河南府尹。崔公治理河南不满一月,百姓家家都说自从有了崔尹之后,兵士官吏们不敢登门骚扰。熟知政事的人都说:“五十年来从未有过像这个府尹这么好的。”这年七月崔公上疏直言说:“我已七十岁了,应当退休。”言辞坚定,无法劝阻,朝廷嘉许他的行为。近代以来从未有过像他这样胆略正强,名望气势正稳,却能自己引退的。第二年春天,因突发疾病在家中去世。 我和崔公相知交好多年了。考察崔公所崇尚的,是仁义、孝道、友情、爱心,内外亲戚如有婚丧嫁娶无力自己操办的,没有不是由他来承担的。为官治理崇尚严格明察,勤于考核官员,下属官吏们开始时都感到在崔公治下难以为官,但最终都没有犯大的过错。崔公言语神态严厉,好像不可抗拒,然而对比他地位低的人,能以说理来分辩的,他没有不当时改变自己意见的。这就是他被人称赞之处。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8分)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文帝即王位,为散骑常侍。及践阼,封安国亭侯。帝幸广陵,行中领军,从。征东大将军曹休表得降贼辞,“孙权已在濡须口”。臻曰:“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还,复职,加光禄大夫。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毌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俭行军遂不利。 臻迁为司空,徙司徒。正始中,晋爵长垣侯,邑千户,封一子列侯。(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诣兹议大事诣:拜访。B及践阼 践阼:即位,登基。C臻数切深 数:数落,责备。D而犹案甲养士 案:通“按”,压住。解析数:多次。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因其父卫兹随曹操战死而受到曹操器重。曹丕继任魏王后任命卫臻为散骑常侍,称帝后又封卫臻为安国亭侯。B征东大将军曹休给曹丕送来表章,说得到了吴军降将的口供,称孙权已经来到濡须口,卫臻认为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C卫臻将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这件事上奏明帝,明帝认为当初卫臻反对建造宫殿,自己已经收心,卫臻不应再管殿中监这件事。D毌丘俭上疏明帝说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卫臻认为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应该寻找机会平定东吴而不是克定辽东。解析卫臻没有平定东吴的意思。答案D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4分)译文:_ (2)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4分)译文:_解析(1)涉:经过。祠:祭拜。焉:代词,他。(2)恶:厌恶。诚:确实。答案 (1)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经过,总是派遣使者前去祭拜(卫兹)。(2)古代制定处置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8文中哪几件事能体现卫臻的深谋远虑?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答:_答案识破吴国降将的谎言。建议派兵断绝诸葛亮粮道。反对出兵攻克辽东。【参考译文】 卫臻,字公振,是陈留郡襄邑县人。父亲卫兹,节操高尚,曾拒绝三公的征召。太祖(曹操)初次到陈留郡,卫兹就说:“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这个人啊。”曹操也觉得卫兹很奇特,好几次去他那里商议大事。(后来卫兹)跟随曹操讨伐董卓,战死在荥阳。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经过,总是派遣使者前去祭拜(卫兹)。 正值(曹操)奉诏为汉献帝到魏地挑选贵人,他借此上表让卫臻留下来担任参丞相军事。为追念其父卫兹旧日的功勋,又赐封卫臻为关内侯,转任户曹掾。曹丕即王位后,任命卫臻为散骑常侍。等到当了皇帝,曹丕又封卫臻为安国亭侯。曹丕亲临广陵,让卫臻做中领军,陪同前往。征东大将军曹休上表,说得到了吴军降将的口供,称“孙权已经来到濡须口”。卫臻说:“孙权虽然有长江作依靠,却也不敢和我军抗衡,这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待详细审问降将后,才知道果然是吴军守将制造的谣言。 明帝曹叡即位,卫臻被晋封为康乡侯,加封为侍中。诸葛亮进犯天水,卫臻向明帝建议说:“应该派一支奇兵急赴散关,断绝蜀军粮道。”明帝就任命卫臻为征蜀将军,授予他符节,让他监督指挥这次军事行动,刚到长安,诸葛亮就退兵了。卫臻回到洛阳后,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又加封为光禄大夫。当时,明帝正热衷于修建宫殿,卫臻多次恳切地规劝。等到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卫臻又把这事报告了明帝。明帝下诏说:“宫殿盖不成,我已经收心了,你怎么又管起这事来了呢?”卫臻上疏说:“古代制定处置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臣每天观察这类事情,大多如此,我担心将来各职司会逐渐越职,以至犯了大罪。” 幽州刺史毌丘俭上疏明帝说:“陛下即位以来,没有做出得以书写记载的业绩。眼下吴、蜀倚仗地势险要,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平定的,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卫臻对明帝说:“毌丘俭所说的都是战国时代使用的琐屑的计谋,并非成就王业者应该做的大事。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而我国仍旧按兵不动,休养将士,没有最终寻找机会讨伐它,实在是因为老百姓疲惫劳累的缘故。况且辽东的头领公孙渊从小生长在海上,对辽东的统治已经延续了三代,他们对外安抚少数民族,对内整修武备习练战阵,而毌丘俭却想用一部分军队长驱直入,早上到达,晚上就回来,他的想法太狂妄了。”毌丘俭出兵果然失利。(后来)卫臻升任司空,转任司徒。正始年间,卫臻晋爵为长垣侯,食邑一千户,他的一个儿子被赐封为列侯。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8分)给季弟书魏禧辛卯月日,客粤二旬。每念吾弟介然不苟,颇以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为美德,吾弟却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又渐流一“傲”字。往时我之督弟甚严,近五六年,见弟立志操行,颇成片段。每欲长养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气,不忍过为折抑,又我每有优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凡细故偶失,多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归为弟畅言。弟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临事时患难险阻都所不避,而不能为先事之计,以为大节无损。诸细行杂务,不留心无大害,然因此失事误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此则所谓疏也。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听,遂薄其人;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遂因而不屑一世,凌铄侪辈。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夫疏则败事,褊则邻于刻薄,傲则绝物而终为物绝:三者皆刚德之害。然皆自刚出之,倘能增美去害,则于古今人中当自造一诣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先儒以为“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岂其无乐爱耶?盖无学问以化其刚,岸然之气,欲下之而不能下也。弟行勉之矣!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念吾弟介然不苟介:耿直。B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 坐:因为。C谏而不听,遂薄其人 薄:接近。D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婉:和顺。解析薄:轻视。答案C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自己的弟弟坚强、果敢、质朴、谨慎,但是唯独在“刚”这一方面有所缺憾,不但不“刚”,反而成“疏”成“褊”,进而至于“傲”了。B作者由于自身具有优柔寡断、迁就纵容的缺点,所以一直以来对弟弟疏于管教,甚至纵容,为此,作者非常后悔。C弟弟在性格上有“疏”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常常缺乏周全的考虑、遇事不避艰难险阻、不关注日常事务中的细节等。D文章最后作者列举了子夏向孔子请教孝的故事,目的是告诫自己的弟弟要注意养成和顺之貌,以之来柔化那刚直和高傲的品性。解析“一直以来对弟弟疏于管教”有误,原文语句为“往时我之督弟甚严,近五六年多为姑容”。答案B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 (4分)译文:_ (2)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 (4分)译文:_解析句子翻译,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本题关键词:“匡”,纠正,匡正;“不逮”,不足;“隐”,不知不觉地,暗暗地;“畏”,敬重,敬畏,尊重。“惩”,警戒;“矜己”,夸耀自己;“傲物”,傲视他人;“驯”,逐渐;“弊”,过错。答案(1)我弟弟你总是慷慨直言,神色端正,纠正我的不足,不知不觉间成了我敬重的朋友。(2)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不有所警戒,自视甚高而傲视他人,(就会)逐渐招致大的过错。12在给弟弟的这封信中,作者认为与人相处应遵循哪几条准则?请简要概括。(4分) 答:_解析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例如,最后一段“弟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可概括为虑事周详;以此类推,再从心胸开阔、为人亲和、保持刚正等方面概括即可。答案虑事周详。心胸开阔。为人亲和。保持刚正。【参考译文】辛卯年,我客居粤地已有二十来天了。常常想到我弟弟为人耿直做事谨慎,很期望你有远大的前程,圣人所说的“坚强、果敢、质朴、谨慎”,你大概都靠得上了;只是“刚”本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我弟弟却在这方面变成了一个“疏”字,再变为一个“褊”字,后又慢慢变成了一个“傲”字了。过去我对弟弟你管教很严,最近五六年来,看到弟弟你所确立的志趣及操守,很有建树和气象,能看出你已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常想慢慢培养出我弟弟的一腔正气与傲然自立的精神,所以总不忍心过于压制你,再加上我自身常有优柔寡断、迁就纵容的缺点,我弟弟你总是慷慨直言,神色端正,纠正我的不足,不知不觉间成了我敬重的朋友,大凡小的偶尔的过失,我都会宽容你,让弟弟你不会因此而有所犹豫顾忌,能正直做人而又无所顾虑。因为这两点,所以我现在管教你也还是很宽松的。但我这样做就是一种纵容,很想回去跟你畅叙一番。弟弟你和人一同做事,也是很尽职的,常常缺乏周全的考虑;遇事你从不回避艰难险阻,却不能事先考虑清楚,总认为这样做不会损害大的原则。不关注日常事务中的细节之处,似乎并不会有太大的危害,但因此而做错了事贻误他人,从而又害了自己的事是常常有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疏”啊。你恨世间恶事,视同仇敌,总是表现在言辞和脸色上;亲朋好友有了过错,你劝了他们还是不听,于是你就轻看那个人;别人不看重你,你总是很生气地远离他;别人的行为中有一点不如你所愿,你就整天心怀愤恨、郁郁寡欢。这真的是心胸狭窄,不能不改变啊。有些人属平庸之辈,你就把他当作平庸之人而轻视人家;有的人地位微贱,你就把他当地位低的人而拒绝往来;你的傲气,总是不肯因为别人而稍稍委屈一下。因此你总是不可一世,欺凌排斥他人。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不有所警戒,自视甚高而傲视他人,(就会)逐渐招致大的过错。为人粗疏就要坏事,心胸狭小就会接近刻薄,高傲就会隔绝他人而最终被他人隔绝:这三点都是刚直之德的害处啊。但是这几点毕竟是出于刚直,如果能扬其长避其短,就能在古今之人中独自拥有一种造诣了。子夏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先贤们认为“内心有真情的人态度一定会平顺温和,平顺温和的人就一定会有愉悦的气色,有愉悦的气色就一定会有和顺之貌”。我的弟弟对待父兄总是很恭顺谨慎的,但是和顺之貌怎么反而这么少见呢?难道你没有快乐缺少关爱吗?大概是还缺少一种学问来柔化你那刚直和高傲的品性,使得你想要谦为人下而又不能谦啊。弟弟自勉吧!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8分)给事中孔公墓志铭王安石宋故朝请大夫、给事中、知郓州军州事,赐紫金鱼袋孔公者,孔子之四十五世孙也。公讳道辅,字厚济。其仕当今天子天圣、宝元之间,以刚毅谅直,名闻天下。尝知谏院矣,上书请明肃太后归政天子,而廷奏枢密使曹利用、上御药罗崇勋罪状。当是时,崇勋操权利,与士大夫为市;而利用悍强不逊,内外惮之。尝为御史中丞矣,皇后郭氏废,引谏官、御史伏阁以争,又求见上,皆不许,而固争之,得罪然后已。盖公事君之大节如此。此其所以名闻天下,而士大夫多以公不终于大位,为天下惜者也。初以进士释褐,补宁州军事推官。年少耳,然断狱议事,已能使老吏惮惊。遂迁大理寺丞,知兖州仙源县事,又有能名。其后尝直史馆,待制龙图阁,登闻检院,以吏部流内铨纠察在京刑狱,知许、徐、兖、郓、泰五州,留守南京,而兖、郓御史中丞皆再至。所至官治,数以争职不阿,或绌或迁,而公持一节以终身,盖未尝自诎也。其在兖州也,近臣有献诗百篇者,执政请除龙图阁直学士。上曰:“是诗虽多,不如孔某一言。”乃以公为龙图阁直学士。于是人度公为上所思,且不久于外矣。未几,果复召以为中丞。而宰相使人说公稍折节以待迁,公乃告以不能。于是又度公且不得久居中,而公果出。初,开封府吏冯士元坐狱,语连大臣数人,故移其狱御史。御史劾士元罪,止于杖,又多更赦。公见上,上固怪士元以小吏与大臣交私,污朝廷,而所坐如此,而执政又以谓公为大臣道地【注】,故出知郓州。公以宝元二年如郓,道得疾,以十二月壬申卒于滑州之韦城驿,享年五十四。其后诏追复郭皇后位号,而近臣有为上言公明肃太后时事者,上亦记公平生所为,故特赠公尚书工部侍郎。(有删改)【注】 道地:代人事先疏通,留有余地。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尝知谏院矣知:主管。B然断狱议事 狱:案件。C遂迁大理寺丞 迁:贬谪。D开封府吏冯士元坐狱 坐:定罪。解析迁:调任,升任。答案C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道辅刚强坚毅诚信正直不畏强权,在朝廷上敢于弹劾强悍霸道的枢密使曹利用和把持权力的上御药罗崇勋。B明肃太后被废,孔道辅率领谏官、御史一起跪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又求见陛下,最后因此而获罪。但后来又因为这事而被追赠孔道辅尚书工部侍郎的名衔。C孔道辅凭借进士的身份而为官,尽管年纪轻轻,但他断案议事的能力,令那些资历老的官吏们也都感到惊讶。只是他从不屈从逢迎的为官原则,让他有时被罢免有时被调任。D孔道辅不肯低头屈己,尽管皇帝让他担任中丞一职,但不久就因为开封府吏冯士元一案外放他管理郓州。解析B项把“肃太后归政天子”和“皇后郭氏废”两件事混在了一起。答案B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其所以名闻天下,而士大夫多以公不终于大位,为天下惜者也。(4分)译文:_ (2)所至官治,数以争职不阿,或绌或迁,而公持一节以终身,盖未尝自诎也。(4分)译文:_答案(1)这就是孔道辅为天下人所熟知的缘由,然而士大夫们大多认为孔道辅在高位上没有善终,是天下值得惋惜的事。(要点:“所以”,判断句式,句意通顺)(2)孔道辅所治理的地方官场清明,他多次因为在职权范围内尽力谏诤而不屈从逢迎,(所以)有时被罢免有时被调任,然而孔道辅始终坚守节操如一,从来都没有自我屈服过。(要点:“治”“争职”“诎”。)16文中哪几件事表现了孔道辅的“刚毅谅直”?(4分)答:_解析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刚毅谅直”这一关键词,并在文中找到表现孔道辅“刚毅谅直”的主要事件,答题区间集中在第1、2段,筛选出相关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答案上书要求明肃太后归政于天子,廷奏枢密使、上御药罪状。率谏官御史谏诤废后之事。所至官治,正直不阿,持节终身。【参考译文】宋朝已故的朝请大夫、给事中、掌管郓州军州事务,并被赐予紫金鱼袋的孔公,是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公名道辅,字厚济。他在当今天子天圣、宝元年间出仕为官,因刚强坚毅、诚信正直而为天下人所熟知。他曾经主管谏院,上书请求明肃太后把政权归还给天子,并且在朝廷上奏明枢密使曹利用和上御药罗崇勋的罪状。在当时,罗崇勋把持权力,与士大夫勾结;而曹利用强悍霸道没有礼貌,朝廷内外的官员都害怕他。(孔道辅)曾经担任御史中丞,皇后郭氏被废,(孔道辅)率领谏官、御史一起跪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又求见陛下,都不被答应,但他坚持力争,获罪之后才作罢。孔道辅侍奉君王的节操就像这样。这就是孔道辅为天下人所熟知的缘由,然而士大夫们大多认为孔道辅在高位上没有善终,是天下值得惋惜的事。最初孔道辅凭借进士的身份脱去平民的衣服,补任宁州军事推官一职。年纪轻轻,然而断案议事,已经能使资历老的官吏们害怕惊讶。不久升任大理寺丞,掌管兖州仙源县事务,又有能干的名声。这之后曾经在直史馆、龙图阁等待诏命,任职闻检院,凭借吏部流内铨一职,纠正审察在京城的刑事案件,管理许、徐、兖、郓、泰五州,留守南京,并且兖州、郓州御史中丞都是两次担任。孔道辅所治理的地方官场清明,他多次因为在职权范围内尽力谏诤而不屈从逢迎,(所以)有时被罢免有时被调任,然而孔道辅始终坚守节操如一,从来都没有自我屈服过。他在兖州的时候,有一个向皇帝献诗百余首的近侍大臣,执政请求皇帝授予他龙图阁直学士的职位。皇帝说:“这人诗虽多,不如孔道辅一句话。”于是让孔道辅担任龙图阁直学士。在这时,人们都揣测孔道辅为皇帝所念及,他在外为官的日子将不会太久了。没过多久,皇帝果然又召见并让孔道辅担任中丞一职。然而宰相派人劝说孔道辅稍微低头屈己来等待升迁,孔道辅却拿自己做不到这样的话告诉宰相。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又揣测孔道辅在朝廷任职不会太久,后来孔道辅果然被外放。当初,开封府吏冯士元定罪下狱,供词牵连好几位大臣,所以把他这个案子移交给御史。御史判决冯士元罪名,仅仅判他杖刑,又多次更改赦免他。孔道辅拜见皇帝,皇帝本来就责怪冯士元凭着小官吏的身份与大臣们私下勾结,玷污朝廷,又这样牵连甚广,并且执政又说孔道辅替大臣事先疏通来留有余地,所以外放他管理郓州。孔道辅在宝元二年前往郓州,路上得病,在十二月壬申日死于滑州的韦城驿,享年五十四岁。之后朝廷下诏追认恢复郭皇后的封号,有近侍大臣向皇帝进言,说孔道辅当年上书明肃太后还政一事,皇帝也记得孔道辅平生的所作所为,所以特追赠孔道辅尚书工部侍郎的名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