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3 (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32555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3 (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3 (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3 (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本试题卷共33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卷 (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60分)1论语公冶长中记载:“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庄子天地也谈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都主张将“道”与治世相结合B都认为“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范畴C都体现对士人独立人格意识的规范与追求D都表现出了对国事国运的关注2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A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B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3 周武王伐商,是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前倒戈而取得胜利的。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A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B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C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D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4 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皇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 “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规矩。于是,太后之弟王凤不得不上书辞职。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由此可知当时() 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天人感应”说深入影响朝政 外戚专权引发朝臣不满 皇帝重用外戚力图削弱相权ABC D5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A倡导重德修身 B适应皇权的需要 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D维护纲常名教6“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A慎思明辨 B穷理格物 C格物致知 D知行合一7宋元之际的理学家许衡曾于途中饥渴难当,遇一棵结满果实的梨树,同伴争相摘食,许衡不为所动。有人劝他取食,他却答曰:“非吾之所有,取之不义。”同伴进而劝解道:四周房倒屋塌,梨主已不复存在。许衡则说:“梨虽无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这反映了()A理学制约了人的追求B不容动摇的道德信念 C心学激励人积极上进 D理学家追求孔颜之乐8 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时说诠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据此可知,胡适评论的是()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C清代儒学 D宋代理学9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 A儒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C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D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101933年2月鲁迅先生在杂文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下列对上述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A指南针的西传为西欧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B火药的发明主要促进了西方历史的进步,对中国社会的作用是消极的C中国古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D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11中国古代有一朝代在社会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新气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如“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该朝代的“新气象”还有()A人们在井水饮处吟唱柳永歌词B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技术C设立内阁以辅助皇帝处理国政D转轮排字盘的发明和使用 12“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以下符合这种绘画风格的是() A图1 战国人物龙凤图 B图4 清代墨兰图(局部)C图3 明朝本草纲目插图 D图2 北宋清明上河图(局部1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以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这表明魏源()A倡导“开眼看世界”B主张进行变法维新C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14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D反对向西方学习15晚清公使郭嵩焘旅居英国时感叹:“政教风俗,欧洲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据此分析,郭嵩焘()A沉醉于西方的物质文明B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认识C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观念16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B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C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D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17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难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8一战期间,以孙中山、张謇、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的主流思想及各自的主要实践活动极大的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下列思想与以上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民主共和君主立宪社会主义民主与科学B民主法治君主立宪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C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D君主立宪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19“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的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A十月革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B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C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和推动D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201924年国民党“一大”发表的宣言,虽重申了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但明确表示了否定“天赋人权”的平等自由说,强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及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这表明在当时的国民党看来()A西方的天赋人权说不适合中国 B反帝反军阀是给予民权的前提 C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更为先进 D民族危机依旧影响民主的实现21近代以来,在买办、商人等群体中逐渐形成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右表为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年)一书中收录的一些示例。对这一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B适应了中外贸易交往的需要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D西学东渐已涉及文化生活领域22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即1912年3月)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有七章。其中第一章总纲规定: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这些规定()A完全照搬美国1787年宪法 B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C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D反映了全体中国人的民主要求23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两极化趋向。正是这样一种看似歧异的矛盾格局,孕育和催生了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革命。这里说的“两极化趋势”指的是()A民众权利扩大和社会生活进步 B政治不断民主和经济发展迅速C国家实力强大与对外交往扩大 D军阔割据混战和文化异彩纷呈24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关心的问题大都不是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人,因而常用的词汇也是吃人的礼教奴隶的国度非人的道德,他们努力创造的新文学也定位于人的文学。”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A新文化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新文化运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C新文化运动注重追求人的个性解放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25“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 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ABC D261938年10月,毛泽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在此强调的是()A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B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C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D多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27毛泽东在著作中写道:“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该观点出自于()A井冈山的斗争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联合政府 D论十大关系28对下面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中国原子弹关键技术突破进度表 1963年3月 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 1963年12月 同步聚焦爆轰产生中子实验成功 1964年4月 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上用的核部件 1964年10月 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为国防科技事业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D这是核工业战线上的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取得的巨大成就29邓小平在1979年11月的一次谈话中谈到,“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是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这说明()A我国已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确立C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是发展生产 D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已解决 30音乐家陈钢回忆起1959年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在上海首演的情景,激动不已:“演出结束时,剧场里鸦雀无声。1秒,2秒我从来没觉得时间如此漫长。突然雷鸣般掌声响起来了,我看到不少观众眼里含着泪水。演员一遍一遍地谢幕,可是掌声却经久不息,于是,第一次公演,梁祝演奏了两次。”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首演反响如此强烈,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A大跃进运动的推动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D“民族化”、“群众化”的创作口号 第卷 (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31题13分,32题13分,33题14分,共40分)31(13分)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注:不会去享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材料三 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四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董仲舒思想的共同点。指出董仲舒重教化的目的。(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三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5分)(3)材料四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4分)32(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期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耶稣会士向教皇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东渐”简表阶段时期“西学东渐”简况第一阶段18401860年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第二阶段18601895年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第三阶段18951900年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西方对待中西方文化文流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7分)33(14分)探索救国之路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间 主张 1864年 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指国都),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建议)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路可恃,海疆可安。 1906年 孙中山讲到: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1910年 张謇提出“棉铁主义”,主张以发展棉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来振兴实业。认为优先发展这两种工业,即“操经济界之全权”,可减少对外贸易逆差。 1930年 毛泽东说: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就会明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建立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21年后,以北京大学为先导,掀起了五四运动。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状况及主张。(8分)(2)请概述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的相同点。(6分)曾都一中 枣阳一中襄州一中 宜城一中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 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CDADBDC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BACBADCD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BDCDCBACD二、非选择题31【答案】(13分)(1)共同点:认为好义与欲利是人的天性;主张重义轻利;重道德教化。目的:提高民众思想素养,用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与稳定。(4分)(2)问题: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伦理崩坏)。(2分) 观点: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3分) (3)继承: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用廉耻约束自己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国天下相联系。(2分) 发展: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2分) 32.【答案】(13分)(1)(6分)中国态度:有一小部分较进步的士大夫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大多数士大夫仍满足于现有中国文化,不愿接纳西方文化。影响:使中国失去了现(近)代化的机会。西方态度:欣赏和学习中国文化。影响: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 (7分)变化:从基本排斥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的复杂历程。原因: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运动风起云涌;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持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努力寻求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世界联系逐步紧密,中外交流日益加强,西方文化不断传入。33. 【答案】(14分) (1)李鸿章: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落后于西方。提出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海防。 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形势高涨,清朝面临统治危机。主张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政治。 张謇: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但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外国大肆倾销等问题。倡导轻工业与重工业并举,实业救国。 毛泽东:城市斗争不符国情,接连失败。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共8分) (2)相同:都是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运动;同时都具有反封建性质;都推动了思想的解放。(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共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