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发展类043-道家管理智慧.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1821516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4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发展类043-道家管理智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个人发展类043-道家管理智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个人发展类043-道家管理智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家管理智慧,道家管理智慧,目录,前言上篇:老子论道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老子(创始人),老庄学派(内圣之道),黄老学派(外王之道),魏晋玄学(内圣外王合一),前言,什么是“道家”,中国古代的学术流派。以老子为创始人。道家思想关键词:自然、无为、道。有“老庄”、“黄老”与“玄学”三个流派。,前言,道家管理智慧,道家是中国古代理性主义的学术流派,其理论主要为兴邦治国的谋略和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流行于士人阶层中。道教属于宗教信仰,以神仙学说安置生命的终极关怀,流行于各社会阶层,对民众的影响胜过道家。,道家非道教,前言,道家管理智慧,“自然、无为”,并非道家专有,而是中国古代几乎各个学派共享的理论资源。但是这些学派只是借用这些概念丰富自家的学说或在某个理论层面上运用,如儒家、法家等。道家与中国其它学派和教派的最后分野,在于道家将自然无为原则贯彻到各个领域,并作为终极价值,安置生命的终极关怀。,道家与儒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异同,儒家:以道德为本的管理学说,法家:以权力为本的管理学说,道家:以自然为本的管理学说,前言,道家管理智慧,道家的“因循”哲学,将儒法及诸子学说融为一体,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儒家“仁义”道德与道家“以屈求伸”为表里,成为中国人的基本处世方法。,道家的历史影响,前言,道家管理智慧,上篇:老子论道,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通行本分上篇道经与下篇德经,共81章,5000余字。,上篇:老子论道,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师承大隐士商容(常枞)。曾任东周王朝史官,传说孔子向其问学。出函谷关,著老子。逝世于秦地,道家管理智慧,一、自然之道,什么是“道”,“道”是万物的运行规律,“道”:无形,简称“无”。万物:有形,简称“有”。有形万物只有遵循无形的“道”才能完善。,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为何将“规律”称为“道”,规律是无形的,无法命名。称其为“道”,是取人类出行必遵循“道路”之意。,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王弼老子指略,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道”是万物之本,天地万物的生成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天地万物得以完善的动力,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11章,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40章,道的运行规律,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第41章,与常识相反,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道法自然,法自然者,在方而法,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老子第25章王弼注,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自然”本性不可改变,只能顺应万物的自然之性。试图改变,必然失败。,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第29章王弼注:“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老子第12章,改变生理自然,导致病态。,改变伦理自然,导致道德沦丧。,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18章,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珍视生命,名利与生命哪个更重要?,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44章,二、修身之道,上篇:老子论道二、修身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宠辱若惊,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第13章,上篇:老子论道二、修身之道,道家管理智慧,摈弃错误的知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第81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56章,无知无欲,上篇:老子论道二、修身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回归赤子之心,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20章,上篇:老子论道二、修身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48章,内省,悟道,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第47章,上篇:老子论道二、修身之道,道家管理智慧,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第10章,玄览:直觉体悟,上篇:老子论道二、修身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8章,三、胜人之道,上善若水,水顺应万物,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第78章,以柔克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第43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王者气量,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66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以弱胜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第76章,物壮则老,谓之不道。老子第55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反骄破满,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chua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第9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以静制动,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第28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和光同尘,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老子第56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老子第68章,善战者不怒,不争之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东坡留侯论,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第36章,欲擒故纵,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老子第24章,以曲求伸,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2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32章,自知与自胜,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22章,天下莫能与之争,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四、治国之道,实施“无为”管理,圣人无心没有先入之见,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第49章,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道家管理智慧,顺应人民自然本性,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64章,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圣人“不仁”顺应社会规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o)籥(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第5章,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道家管理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老子第60章,谨慎治大国,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不搞“察察之政”,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第58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第75章,反对“有为”管理,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道家管理智慧,拒绝智谋与巧利,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第19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第57章,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使民无知无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第3章,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道家管理智慧,社会自治,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17章,管理的最高境界,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道家管理智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则民自富,我无欲则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无为而无不为,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道家管理智慧,道家的诞生,老子的历史地位,哲学突破时代的开始,对民族精神发展的深远影响,上篇:老子论道,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战国秦汉之际百家合流中产生的新道家学派。“黄”是古代帝王黄帝,“老”是道家创始人老子。代表作:吕氏春秋、淮南子人物志。,什么是黄老之学,道家管理智慧,黄老之学运用于政治实践,形成于战国中后期,汉初为官方统治思想,三国之际复兴,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道家管理智慧,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以道家的“因循”哲学是指导原则,融合法家、儒家、阴阳家、名家等诸子百家,以经邦治国为目的。,“黄老”道家与诸子学说的融合,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古之王者,其所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为则扰矣,因则静矣。故曰君道无知无为,而贤于有知有为。吕氏春秋任数,以道家“因循”为治国原则,将老子的“无为”改造为“因循”,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因循”社会形势,灵活对策。,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釐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吕氏春秋贵因,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荆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遺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吕氏春秋贵公,以道家思想为最高境界,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道家管理智慧,黄老道家对“阴阳”学说的吸收,五行之气,阴阳二气,宇宙万物与人类,道(太一元气),宇宙生成图示,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道家管理智慧,阴阳五行决定事物的属性,阴阳分类,五行分类,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道家管理智慧,阴阳平衡与管理之道,宽猛相济、一张一弛,中和平衡。,德主刑辅、外儒内法,顺时应变。,君静臣动、君逸臣劳,无为无不为。,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若夫教者,摽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窎(diao)然若皓月之静,动人意以怨;荡荡若流水,使人思之。管子侈靡,以道为竿,以德为纶,礼乐为钩,仁义为饵,投之于江,浮之于海,万物纷纷,孰非其有?淮南子俶真训,黄老道家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利用仁义教化增强社会凝聚力,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自私是人类本性,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是故先王见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人不得其所以自为也,则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谓因。慎子因循,黄老道家对法家思想的吸收,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民之有威力,性也未有蚩尤之時,民固剥木为战矣,胜者谓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吕氏春秋荡兵,国家产生于人类恶性,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为保护各自私利不受侵犯,人们自然尊重私有权,将国家法定的名分,视为神圣不可侵犯而遵守。,雉兔在野,众人逐之,分未定也。鸡豕满市,莫有志者,分定故也。物奢则仁智相屈,分定则贪鄙不争。尹文子大道上,“因循”民情立法“道生法”,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经法道法,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吕氏春秋察今,“因循”民情变法,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道家管理智慧,黄老道家管理哲学示意图,面对不同社会环境,灵活应对,与时俱进,随机应变。,道:“因循”,阴:法家权术,阳:儒家伦理,五行:综合运用诸子学说,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道家管理智慧,使道家从哲学家的书本上走出来,变成了政治家手中可操作的治国武器。以道家“因循”融合诸子百家学说,奠定了中管理哲学的基础。,深远影响,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刘卲,曹魏散骑常侍,作魏法和都官考课。,人物志作者刘卲事迹,1、其人其书,人物志学术价值,中国古代唯一流传至今的人才理论著作,也是最高水平的著作。,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庄子列御寇,庄子中的“九征”观人法,2、思想来源,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温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諟(shi)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立,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中的“性格”分类,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吕氏春秋论人,吕氏春秋的“八观六验”法,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吕氏春秋论人,八观,六验,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今使人君视如离娄,聦如师旷,御如王良,射如夷羿,书如史籕,计如隶首,走追驷马,力折门键。有此六者,可谓善于有司之职矣,何益于治乎!徐干中论务本,徐干论君德,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为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为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为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为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为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为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为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为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为大将。诸葛亮将苑将材,诸葛亮论将材,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全材是理想的君主(领导者)之材,“英雄”型(创业型)人才结构,“中和型”(守成型)人才结构,理论核心是“全材与偏材”的关系,3、“才性”理论,全材是理想的臣民(执行者)之材,“全材与偏材”的两种结构形式,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偏材的性格与政治才能有突出特长。偏材为臣民之材,适合担任各种官职。偏材无所谓优劣,关键是能否安置在与其才能一致的岗位上。,“中和”型人才系统偏材与全材,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长于办一官,而短于为一国。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人物志材能,偏材之人,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十二种偏材性格分类与特点,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十二种政治人才表(略),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偏才施政特点与得失表,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全材之人,性格全面均衡而表现为中性无性格才能全面均衡而表现为中性无才能全材指理想的君主之材。君主的职能是选拔和使用人材。,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是故主道立,则十二材各得其任也。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好,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矣。人物志流业,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强毅之人,凌楷之人,休动之人,弘普之人,韬谲之人,柔顺之人,惧慎之人,辩博之人,狷介之人,沉静之人,雄悍之人,朴露之人,阳性人(外向型),阴性人(内向型),阴阳平和之人(“无性格”的理想君主),十二种偏才性格,全材与偏材性格关系示意图,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清节家,术家,器能,国体,雄杰,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法家,臧否,全材(“无才”的理想君主),三材,三材综合,三材之流,非政务官与三材无关,阳:儒家(清节家),阴:法家(法、术家),三材,偏材之本,十二种政治偏材,全材与偏材政治才能关系示意图,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人物志英雄,英(分),聪:独到创意、谋略规划。明:发现机会、准确判断。,勇:果断决策,付诸实施。力:力气巨大,武功超群。,雄(分),“英雄型”人才系统“英雄”与英材、雄材,英分与雄分,英材与雄材,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道家管理智慧,人物志英雄图解,英雄,英分,雄分,聪,明,胆,力,雄才,英才,英雄素质,英雄人才,聪,明,胆,胆,力,明,英雄,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若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未可以为先登。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乃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然后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人物志英雄,刘邵的“英雄”学说,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英雄”与“中和”型作用不同,“英雄”型人才结构适用于创业时期,“中和型”人才结构适用于守成时期,英才:从事战略谋划,出奇制胜。雄才:实施战略意图,开拓局面。,各种人才处于合适的岗位,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活动,使国家机器协调运作,提高综合竞争力。,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见可怜则流涕,将分与则吝啬,是慈而不仁者。睹危急则恻隐,将赴救则畏患,是仁而不恤者。处虚义则色厉,顾利欲则内荏,是厉而不刚者。人物志八观,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识别善恶品质混杂之人,“八观”法,4、人才鉴识方法,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论显扬正,白也;不善言应,玄也;经纬玄白,通也;移易无正,杂也其言甚怿,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言将发而怒气送之者,强所不然也。人物志八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察言谈与神色,窥见真实心态。,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劲智精理,则能名生焉;智直强悫,则任名生焉。人物志八观,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观察生理素质确定人材性质,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则同,其所以为宕则异。然则,何以别之?直而能温者,德也;直而好讦者,偏也;讦而不直者,依也;道而能节者,通也;通而时过者,偏也;宕而不节者,依也。人物志八观,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察动机,辨别伪偏才。,偏:偏才依:伪偏才,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然爱不可少于敬,少于敬,则廉节者归之,而众人不与。爱多于敬,则虽廉节者不悦,而爱接者死之。人物志八观,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察爱、敬多寡,知其处世境况。,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不校则无不敬下,所以避其害也。小人则不然,既不见机,而欲人之顺己。人物志八观,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察是否谦逊,快速识别君子小人。,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夫直者不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讦也者,直之征也。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刚,不可非其厉;厉也者,刚之征也。人物志八观,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观察相应缺点,遴选所需偏材。,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夫夫智出于明,明之于人,犹昼之待白日,夜之待烛火。人物志八观,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观察聪明程度,确定人才等级。,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失误原因:鉴识者性格才能偏颇,5、鉴识失误,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失误表现:七缪,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道家管理智慧,“黄老”管理思想的意义,结束语,初步融合诸子学说,运用于治国实践,对汉唐盛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没有将道德教化置于主导地位,不利于长治久安。,合理内核为儒家吸收,通过与周易的融合,建立了完整的中华管理思想体系,影响,局限,成就,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结束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