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二 教案 苏教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20154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专题二 教案 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教案 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教案 苏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4、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5、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交流展示,评点学案。二、导入新课。三、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四、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五、自读课文,矫正反馈。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句读du读书d或不焉fu不能b经传zhun传道chun聃dn冉rn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学者句读百工六艺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作名词,有三种情况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动词,有三种情况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作代词,有三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钦(多么)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例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相师为耻七、布置作业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2预习思考题:(1)本文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继续研习课文,精讲点拨1讨论分析、理解课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分析第二段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讨论后明确: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作者的观点:师道这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分析第三段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教师备注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分析第四段提问:a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明确:a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2欣赏品味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讨论后明确:(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二、课堂训练背诵全文三、布置作业写一篇师说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板书:教学反思:附:板书设计师说韩愈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古圣人从师而问今众人耻学于师不从师师道不传入爱其子择师教之从师的必要:子其身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可知不拘于惑终不解欲人无惑难能行古道技艺人不耻相师士大夫曰师而笑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圣人无常师行:孔子师郯弟子不必师之所存子之徒不如师师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必贤于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