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十三)岳麓版选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16882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十三)岳麓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十三)岳麓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十三)岳麓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三)期末综合检测(B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三位政治家的改革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他们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破除贵族世袭,制约公民权利 B废除债务奴隶,促进经济发展C扩大平民权利,推动民主进程 D划分公民等级,明确权利义务2大化改新期间神化皇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皇室的政治地位 B确立天皇的最高地位C便于推行改革的各项措施 D为对外扩张寻找历史依据3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A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C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发展国力 D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4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5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6忽必烈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诏令的重要意义在于()A确立了农桑立国的方针 B实现了蒙古的汉化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快了文明的交流7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措施相同的特征是()A改变现行的征收方式 B重视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 D对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8马丁路德提出“履行世俗内的义务是讨神喜欢的惟一之道,此一道路且惟独此道为神之所愿,也因此,任何正当的职业在神之前绝对具有同等的价值”。这一主张()有利于新兴资本主义发展 体现了“因信称义”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君主权威体现了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想A B C D9“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我不生气!决不生气!俄国最需要的是海域。”关于彼得一世生前创造的奇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使俄国取得北方战争的胜利 B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C使俄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D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0“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列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1861年改革 ()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村社管理农民的制度A B CD11有人认为“阿里是中国秦始皇的埃及版本”。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实现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残暴遏制外来侵略A B C D 12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派进行改革 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C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D改革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13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中国维新变法时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 B C D14“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材料中“新阶段”是指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2分,共72分) 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梭伦从雅典最初的四个部落中各选100人,组成一个四百人议事会,前三个等级的公民都可以当选。四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主要职责是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预审提案,准备决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材料二最能体现人民权威的改革是克里斯提尼创立的“陶片放逐法”,又称“贝壳放逐法”。这是一项确保民主政权长期存在的法令,可以有效地防止僭主政治及政治野心家颠覆民主政权。在伯里克利当政时期,担任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被取消,政府发放津贴,保障中下层平民参政的权利。职官选举多采用抽签或举手表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平民的参与和选举结果的公正性。 请回答:(1)列举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2分)(2)为什么说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 (6分)(3)谈到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有人说四百人议事会相当于美国的议会,你同意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4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亦各皆然。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材料二 判断历史(人物)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6分) (2)运用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 (6分)17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然而自古以来,对它的批评声就一直存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材料二 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材料三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实际效果。 (4分)(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4分)(3)材料三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8分)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伊文成等著明治维新史材料二在东方后进国的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特点不是农民生产手段的被完全剥夺,而是农民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被剥夺。其剥夺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征收地税。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材料三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必要劳动,而不是来自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而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的队伍。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 (4分)(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土地改革方面的相关内容。 (4分)(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 (4分)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摘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材料二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天下财富民强也。至法当变不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摘自苏继祖戊戌朝变记材料三康有为主张:“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他拒绝了翁同龢“调和两宫”的主张为了实施政变计划,康有为将当时的会党领袖人物毕永年邀请到北京来,要他前往袁世凯的幕府任参谋,然后协助袁世凯包围颐和园,并带亲信百人往执西太后而杀之。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争取清政府上层应采取的有效做法并说明理由。(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实际采取的做法及效果。据此指出改革者应具备的素质。(6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解析:选C。梭伦改革使雅典走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确立了雅典的民主制;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制度趋向成熟,成为民主制度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三人在推动雅典民主制度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选C项。A项制约公民权利说法错误,废除债务奴隶、划分公民等级是梭伦改革的内容,B、D两项不是三人的共性。2解析:选B。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神化天皇的主要目的是确立天皇的最高地位,以巩固天皇统治。3导学号62700086解析:选D。秦在七国当中经济文化并不先进,A项与史实不符。长期与戎狄为伍,有利于秦国形成强悍民俗,从而提高军队战斗力,但单方面军事优势并不能确保秦国脱颖而出,排除B项。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成功化解六国力量和扩展自身势力,C项与史实不符。秦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宗法传统势力较弱,这样内政改革阻力较小,商鞅变法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六国,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国实现得最为彻底,最终秦国得以开创历史新局面。由此可见,各国对旧制度变革的程度与其发展有很大关系。4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改汉姓政策。材料中的“以土德王”“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选择C项。A项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5导学号62700087解析:选D。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为富国强兵,中心在理财,故A项错误;题中设置机构提出要求的做法是将财权更加明确和细化,并未完全剥夺三司的财权,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积极节流”,故C项错误;题干中两点措施都是针对财政运行机制的,故D项正确。6解析:选A。材料信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反映了元朝统治者确立了农桑立国的方针。7. 解析:选D。三者的变法都对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8导学号62700088解析:选A。本题考查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从题干材料信息来看马丁路德主张教徒履行世俗内的义务,任何正当的职业具有同等价值。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提高君主权威、体现了“因信称义”的思想。而“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9解析:选D。彼得一世改革没有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10导学号62700089解析:选A。关键信息“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意味着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选项中符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并且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均正确,根据所学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也就扩大了国内市场,故正确;农民获得了自由,也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故正确;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也就意味着地方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正确;改革并未结束沙皇君主专制,故错误;村社管理农民的制度与题干材料意思不符,故错误,选A项。11解析:选C。中国的秦始皇未涉及遏制外来侵略,故应该排除,是二者的相似点。12解析:选D。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中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是决定性因素,力量的对比是主要因素,两者结合在一起,决定了明治维新的成功。明治维新后掌权的改革派,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促进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3解析:选C。当时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支持变法,只不过力量不如日本的改革力量强大,所述不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并不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只不过维新派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发动和利用,错误。故选C项。14解析:选D。由材料信息“经历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可排除A、C。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肯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B,D为正确选项。15导学号62700090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三位雅典政治改革家。第(2)问就是回答梭伦的改革措施。回答第(3)问时要注意材料一中四百人议事会的职责。答案:(1)梭伦、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2)梭伦改革中的“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对国家机构进行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创立四百人议事会与公民法庭等国家权力机构,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加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3)不同意。四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为公民大会预审提案,准备议程。而美国的议会拥有立法权,权力相对较大。16解析:第(1)问,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归纳,但须注意回答角度是“独创性措施”,不要把商鞅变法所有内容都答上;第(2)问,首先提炼材料的观点,即历史地看待商鞅变法,不以后人的观点苛求商鞅变法,即从商鞅生活的时代的状况出发评价其变法。答案:(1)实行连坐法,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奖励耕织,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抑制商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2)评价: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变革了生产关系,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17导学号62700091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广蓄积,平物价”等,从对农民和政府的影响两个方面,概括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从实际效果看,一定程度实现了其主观目的。第(2)问,据材料信息“虽有法不能禁”“虽良民不免妄用”“虽富民不免逾限”等,从监管和收取困难两个方面概括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青苗法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苏辙等代表的大地主的利益,招致反对。第(3)问,“有些地方利息之高”“道道手续都要求人”等信息反映出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材料一、二、三表明制定改革措施时要兼顾各方利益,同时也要切实可行。答案:(1)主观目的: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保障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效果: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 (2)理由: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易导致钱物滥用和本息收取困难,增加地方政府负担。 真实目的: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3)看待:利息高,手续复杂,民众受剥削重。 应注意问题:政策制定要立足实际;兼顾多方利益,赢得更多人的支持;需有相应监督政策执行的配套措施;政策制定要循序渐进、灵活简便。 18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第(1)问,结合教材所学克里木战争的史实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的信息“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表现及“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的表现来回答。答案:(1)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答三点即可)19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据“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农民斗争”等回答“背景”。第(2)问从材料二中“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入手回答“作用”,联系教材知识回答“内容”。第(3)问从农业改革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和局限性等角度辩证分析。答案:(1)背景: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斗争的推动。(2)作用:促进了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 内容: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3)评价:保留浓厚封建色彩;给农民带来灾难;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20导学号62700092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可知,清政府上层主要指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通过材料一所示信息光绪帝“任命军机四章京”可知维新派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通过材料二信息“变法乃素志” 可得出维新派得到了慈禧太后有限度地支持;第二小问理由可以从当时的权力归属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可以得出康有为的做法是除掉太后,仅依靠光绪帝推行变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康有为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慈禧太后的反扑,戊戌变法失败;第三小问结合材料信息“他拒绝了翁同龢调和两宫的主张”,扑杀慈禧,导致戊戌政变发生,说明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答案:(1)做法:改革应同时取得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支持。理由:光绪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有一定的权力;慈禧太后握有实权且有限度地支持改革。(2)做法:单纯依靠皇帝而排斥太后,增加了改革阻力。效果:“围园杀后”的冒险举动直接导致了慈禧太后的反扑,戊戌变法失败。应具备素质: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或要善于利用改革的有利条件,减少变法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