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1813761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31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时秦朝的统治与两汉政治经济制度,1秦朝的统一(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逐步确立,各地经济联系加强;,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人民渴望统一,同时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了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秦国变法彻底,封建经济发展,地主阶级力量强大,具备统一条件,嬴政本人具有雄才大略。,(2)过程灭六国:采用远交近攻的方式,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掉六国。统一边疆: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南征越族,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修筑长城,巩固北部边疆的统治。,(3)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4)统一的意义结束长期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要求,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3.秦末农民战争(1)原因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矛盾尖锐,具体表现为: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十分沉重;土地兼并严重。(2)过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陈胜、吴广死后,刘邦、项羽继续斗争,于公元前207年推翻秦朝的统治。,(3)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他们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专制主义,体现为皇帝的独裁;中央集权制,表现为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统治。(2)产生原因: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封建地主阶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3)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吏而控制全国,使中央有效地行使统治权。(4)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措施:一是维护封建经济,如实行土地私有制等;二是巩固统一,如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三是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如设置中央和地方官吏队伍、颁布秦律、焚书坑儒等。(5)评价:在确立初期,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但是随着其发展,必然成为统治者专制独裁的基础,阻碍社会的进步。,【例1】(2009石家庄检测)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下诏“使黔首自实田”,强调“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鼓励“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这些法令()A刺激了小农经济的产生B奠定了秦朝统一的法律基础C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D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颁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法令。本题容易误选A,要注意小农经济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存在。【答案】C,1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1)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刺史制度的发展:汉武帝时,为了控制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在各州设置刺史。西汉时,刺史官阶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权力很大。东汉刺史权力增大,东汉末年,“刺史”改称“州牧”,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后患无穷。(3)评价:监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力不断膨胀,就失去监察的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1)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制度,导致了王国问题。(2)王国问题解决,郡县制推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王国问题得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3)东汉的行政制度:东汉末年,变成州、郡、县三级制。,3选拔制度察举制(1)目的: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2)内容西汉: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察举为最主要途径之一,汉武帝时察举对象包括才能之士和品德优秀之人。东汉: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即乡举里选,后来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形成了世家地主和官僚集团。,4人民的管理和赋役制度编户齐民(1)内容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根据资产的多少承担国家赋税(田租、人口税、更赋)和徭役、兵役。(2)影响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了稳定的兵源。剥削日益加重,严重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如何理解“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汉承秦制”是指两汉的统治者对秦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承袭,但又有所损益,即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其表现有:(1)在政治上: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承袭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监察制等;但又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突出皇帝的至高无上,宣扬皇帝的神圣,将监察制度强化到地方等。,(2)在经济上:承袭了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和兵役制度等,西汉时又形成了编户制,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同时注意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发展。(3)在思想上:承袭了秦朝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的方面,但提倡儒家思想,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例2】(2009郑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测试)史载: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景帝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提升为王。这段故事表明景帝的根本意图是()A表达兄弟情谊B削弱王国实力C巩固皇权D分封爵位,【解析】统治者无论采取什么措施,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汉景帝意在通过削弱王国实力巩固皇权。【答案】C,热点正确评价秦皇汉武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皇帝,对推动我国历史发展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的功过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方面: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第二,都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秦始皇北击匈奴,南统一越族地区;汉武帝攻打匈奴,建立对西南等地区的统治。第三,他们的一些制度和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秦始皇创建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被后世沿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第四,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历史发展的贡献都非常大,但由于受到时代与阶级等的局限,秦始皇的残暴苛政和汉武帝的穷兵黩武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考点链接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高考中对秦皇汉武政绩及其评价的考查几乎年年都有,考查形式稳中有变。高考容易从综合评价的角度考查秦皇汉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复习时应多加注意。,【样题】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封建中央政权的政治制度有哪些重要的调整变化?这些调整变化分别体现了什么治国思想?试评价各自得失。【解析】本题要求对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应注意试题中的关键点“调整变化”、变化体现的“治国思想”,而评价各自的得失应注意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答案】政治制度: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而西汉是封国与郡县并行的制度;秦朝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奖励军功,而汉代则是察举制;秦朝对少数民族是单纯的打击,西汉则是和亲与军事进攻并用。在治国思想方面,秦始皇采取法家思想,汉武帝尊崇儒学。各自的得失:秦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战争,而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基本适应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历代沿袭。西汉的主要失误是封国制,而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则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变式预测某中学历史课外小组在论及秦始皇时产生了争议:一部分同学认为,秦始皇很懂军事,他凭自己的雄才大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会平天下;但他不懂政治,导致秦朝短命速亡,他不会治天下。而另一部分同学认为,以上观点太片面。(1)你同意哪种观点?说明自己的理由。(2)你认为应如何认识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答案】(1)同意第一种观点。原因:春秋战国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通过兼并战争,灭掉六国,完成国家统一,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所以他会平天下。但他完成统一后施行暴政,致使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战争,使秦朝短命而亡,所以他不懂政治,不会治天下。同意第二种观点。原因:当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秦始皇确有雄才大略,但这不是国家统一的决定性因素。秦统一后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他的过失在于实施苛政,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最终使秦朝短命而亡。(不管同意哪种观点,只要有理有据即可),(2)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巨大,但其能够做出多大贡献从根本上说是由时代决定的。由于受到时代与阶级等局限,英雄人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行动,也会给社会造成危害。,1(2009重庆文综12)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故D符合题意。【答案】D,2(2008广东单科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农民家庭是五口之家。问题:(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解析】本题形式新颖,可以说是命题形式的重大突破,命题采用“小切口,深分析”的形式,从一张西汉农民收支表,全面引申考查西汉的农耕经济、赋税制度、商业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状况等。设问环环相扣,逐问推进。解答本题,最需注意的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材料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要最大限度的、最充分的提取有效信息,在对材料信息归纳、分析、整合的基础上正确作答。,【答案】(1)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406230049182732300)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4)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之处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二者的区别如下。第一,传承方式不同。分封制是国君将士地、人口封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地方行政制度。西周时,受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受封的土地、爵位可以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皆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的是任免制。,第二,职责范围不同。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拥有极大的权力,诸侯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这实际形成了周天子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要服从周天子命令、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是行使行政管理权,以户籍管理、赋役征派、组织生产为重要职责,即为国君尽守土之责、治民之任,不享有世袭的领地。,第三,管理方式不同。诸侯留一部分领地归自己直辖,其他领地分封给卿,卿再将部分领地分赐给士,卿和士也要向上级承担各项义务。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奴隶主统治阶级内部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郡守和县令只是掌管自己辖区内的事务,郡守不能任命县令。在县以下还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第四,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由于诸侯国在封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随着周王室的日益衰微和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逐渐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最终形成了大国争霸、分裂割据的局面。郡县制下的地方军政大权均由皇帝掌控,郡守、县令依照中央指令,对皇帝负责。郡县制克服了分封制下各行其是、分而治之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第五,依赖的经济基础不同。分封制建立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的基础之上。随着井田制的日趋瓦解,分封制也随之崩溃。郡县制是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而逐渐确立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决定的经济形式具有分散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否则就会出现割据混战的局面。封建社会的西汉、明朝都分封过同姓王,结果都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使各族人民有了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二、汉代察举制的得失察举制在汉代推行400年之久,在当时,它有利也有弊,有得也有失,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纵观两汉之世,察举制在大部分时间里起着积极的作用,它带来了汉代英才辈出、功业兴盛的局面,汉王朝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这也与察举得人密切相关。察举制度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度重视人才。汉代总结前世历史经验,认为治国安邦,要在得人。汉高祖刘邦如此,汉武帝更是如此,他们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为求得贤才,他们制定选士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选士措施,这是汉代察举制取得成功的前提。,(2)及时改变人才观念,更新人才标准。秦代和汉初用人,承袭了战国以来政府奖励军功的政策,主要凭军功赐爵。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步由夺取政权转入巩固政权,在这种情况下,汉代统治者及时地改变了人才观念,更新了选用人才的标准。由重点选用战争功臣,改为选用“疏于进取,精于守成”的儒生,由按资排辈改为破格录用,由重武功改为重德行道艺。尤其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通过察举取士,实现了他不拘一格延揽人才的理想和目的。不拘一格,惟视德行才能,既是汉代察举制度成功的主要经验,也是察举得人致盛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汉代察举制在执行过程中也有很多缺点和遗憾,察举制作为中国古代取士和选士制度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1)察举用人的大权操纵在州郡等地方官手里,被权门势家所把持,造成作伪成风,流弊百出。察举制实行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走后门、递条子、行贿作弊等丑恶腐败现象,虽然多次明令禁止,但仍然屡禁不绝。至东汉后期更是愈演愈烈。,(2)察举选才虽标明德才兼备,但实际是重德轻才。从察举科目的确立到取人标准、条件,都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而且注重“声名”取士。察举制的重要特点是重视士人在乡闾的名誉,因此名声与士子前途关系密切,于是士人饰诈取伪,巧取功名之事也就层出不穷了。,三、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秦汉的赋税包括土地税和人口税。土地税主要是田租,即田赋。秦统一全国后,曾“令黔首(百姓)自实田”,即令全国各地自报占有的田亩数目,这是我国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登记制度的开始。秦朝还规定田租十税一,人民有服徭役、兵役的义务,史称秦收“泰半之赋”,即三分取二,税率很高。汉代的田租较轻,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文帝景帝实行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人口税有口赋和算赋两种(成年人口税称算赋,未成年人口税称为口赋),秦朝的人口税统称口赋,西汉的人口税和更赋很重。,所以文景时期十多年不收田租,国家经费靠征收人口税和更赋尚能维持。西汉在正税之外,还要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此外还有代役钱。秦汉规定,成年男子的徭役有三种:更卒、正卒和戍卒,如不愿服役可以纳钱代役。,西汉建立后,在承袭和发展秦朝的赋税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户籍管理制度,即“编户齐民”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民、佣工、雇民等(也包括无爵位的地主和小官吏),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划分为大家、中家和小家三等,隶属于所在地方政府,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其主要目的是控制人口,剥削农民,确保封建政府的财政税收,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