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课改实验班)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786499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课改实验班)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课改实验班)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课改实验班)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丰城中学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段考考试卷历 史 (课改实验班) (考试内容:必修一 全册、必修二一、二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禹在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出征三苗时誓师说:“济济有众,咸听朕言。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这表明A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B禹君主专制地位的确立C禹己掌握最高王权 D. “禅让”观念的消除2、 门阀制是从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官员选拔制度,选成朝廷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世家大族所垄断,个人出身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这种现象A维护了正统的嫡长子继承习俗 B加深了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C加强了皇帝直接任免官吏的权力 D巩固了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3、 统一后的秦,除皇室以外,明显有军功地主和宗法性地主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秦国,后者是原六国依靠宗法家族血缘关系的地主、贵族,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这表明A宗法制度顽强存续 B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导C秦尚未真正完成统一 D秦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4.观察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依据图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古代丝织业中心多数分布在丝绸之路的沿线 B汉代丝织业中心由都城长安向全国各地辐射C唐宋时期的丝织业是发展最快的手工业部门 D元至清朝苏州、南京等地也成为丝织业中心5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这说明A丝绸之路丰富了商路各国人民生活 B宋代我国人口增长得益于高产作物引进C“丝绸”之路实际是“瓷器”之路 D古代丝绸之路包括中国通往美洲的商路6、 汉代谶纬迷信盛行。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纬是用宗救迷信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这种现象的出现A. 反映统治的没落 B. 遭到统治者的禁止C. 与新儒学紧密相关 D.导致西汉的覆亡7. 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8、 唐朝一些地主和农民开始签订契约文件,上面写有田主、租田人、租种期限、租田数额和田租数额。这种契约性的租佃关系的出现A加重了地主的盘剥 B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C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D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9.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10、 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A 反映了人民的理想追求 B. 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大发展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11、 .皇室、贵族、官僚、地主都可以用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造成巨量的土地集中。但是,王朝更替,宦海风波,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多产之家往往多妻妾多子孙,而再多的田产也经不起一析再析,几代之后,集中的土地又会化整为零。这主要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 A土地所有权在各阶层间的流动 B小农经济不断受到冲击 C土地兼并现象呈现减弱的趋势 D土地占有权的非连续性12罗马诗人贺拉斯说:“希腊成为俘虏以后,把艺术介绍给了野蛮的拉丁民族,俘虏了粗野的胜利者”。这一说法的依据是A罗马与希腊相似的国情使二者文化相似B罗马法律体现了希腊文化中的理性精神C罗马文化风格与希腊文化风格完全契合D罗马共和国选择了与希腊相似的政治体制13、僭主政体兼具君主专制和体现民意的两重性,是早期王政时代向民主政治的过渡形态。由此可见僭主政体A比君主政体更加优越 B扎根人文主义思想C促进民主政治的形成 D是民主政体的变式14.亚里士多德指出:“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他意在表明古希腊A公民政治的重要性B民主政体的普遍性C民主决策的便捷性D城邦政体的多样性15、“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史学理论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16、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尽管欧美列强之间矛盾重重,欧洲已经开始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支持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其主要目的是A压制中国人民革命 B扩大各自的在华利益C争取日本参加一战 D共同来支配瓜分中国17、担住美国驻华代理公使的何天爵曾指出:“要追根寻源,就必须回到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要懂得它的势头和力量,必须探索当时发起时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研究它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被上千次互相误解与不平的直实原因所加重。”此处分析的历史事件是A虎门销烟 B北伐战争 C五四爱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18.据不完全统计,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全国已成立的城市自治公所超过850个,镇自治公所超过530个,乡自治公所在1970个以上。据此可以推论出此时期A民主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趋势 B辛亥革命得到地方政府支持C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民主实践活动 D国家政府重视地方自治运动19、越南近代爱国志士潘佩珠评价当时某次革命:“革命成功以后,中华政府绝非如旧时之腐败必能继日本之大强,苟中日两国皆注全力于西欧,则不惟代越南,而印度、菲律宾亦且同时独立矣。”材料中的“革命”是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十月革命 D护国运动20.下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罢工次数示意图。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这说明A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 B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D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21毛泽东认为“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而在1937年11月上海、太原失陷时,毛泽东认为当时“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这是因为A国民政府不能组织大规模的抵抗 B毛泽东对抗战形势的认识不断发展C中国的抗日战争还处在防御阶段 D当时的抗战还没有充分动员人民群众22、1930年中共中央在回应共产国际指示时说:党的任务决不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如果认为现在还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无疑是对革命形势估量不足的右倾观念。这一回应表明A中共找到符合国情的道路 B中共夺取全国政权时机成熟C 中共出现自主革命的倾向 D共产国际反对中共城市革命23.1825年英国取消了机器出口的禁令,迅速奠定了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英国的这一做法A有利于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B形成了工业国之间不平等的关系C成为英国建立世界霸权的基本条件 D体现了英国维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24、对于二战中的中日战争,一种叫法为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另一种叫法为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对此评价合里的是A两种叫法无本质上的区别 B前者凸显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C两种叫法都不利史学研究 D后者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差别25、当西方和平降临之时,却是中国内战爆发之际;当西方开始重建之际,却正是中国内战加剧之时;当西方经济恢复发展之时,中国经济却走向崩溃。”此时导致“中国经济却走向崩溃”的原因是A世界经济大危机 B国民政府的掠夺C中苏关系的恶化 D西方世界的封锁26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主动接近日本代表团并与之进行了两次会谈。日方认为这次会晤“开辟了日中两国贸易乃至邦交正常化的道路日中会晤是日本参加万隆会议最大的收获”。材料中“最大的收获”主要是指A战后中日两国开始官方接触 B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C日本掌握了对中外交的主动权 D促成了中日贸易的发展27、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A.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发生转变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 D.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28表3反映出A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B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C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D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29.大机器工业瓦解了家庭经济,工人不分性别均以个人身份进入劳动力市场。妇女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以单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工业革命中,从作坊向工厂渐进转变的过程中,妇女作为廉价劳动力成为劳工和雇主之间平衡利益关系的砝码。以上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认识反映了 A.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B.大量妇女儿童的使用不利于技术快速发展 C.工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D.社会阶层变动推动新生产组织形式的形成30.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设立国立大学,美国的大学分为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公立大学主要为州立),在最高水平的大学中,私立大学占主要位置。这一局面反映了A人民主权原则 B联邦制的原则 C三权分立原则 D自由平等原则31、(18分)不同时期的人口观念会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社会政治制度和人们立场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历代都将人口增长看作是国家强盛社会繁荣的标志之一,明清社会稳定,人口不断增长,例如: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宋冕为开封府知府,行前特别叮咛,“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今日之急务汝往治郡,务在安辑人民,劝课农桑。”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到鸦片战争前夕增加到4亿之众。材料二 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一文中较为完整地表述了他的早期人口思想:“盖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志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上则仕途雍塞, 下则游手而嬉,嗷嗷之众,何以安此?”在论及“人满之患”的危害时,他进一步提出:“明之闯贼,近之发匪,皆乘饥谨之余,因人满之势,遂至溃裂四出,为毒天下”。随着孙中山从改良到改革的思想改变,其人口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百兆苍生之众”已不是“人满为患”,而是可以作为“发奋为雌,无敌于天下”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的有利条件。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不仅不同意当时中国人口太多的观点,而且还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他认为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不仅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要把智力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国民新道德的教育作为培养革命建设人才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论孙中山的人口思想材料三 1957年,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人口状况,马寅初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然而随着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大跃进”人越多越好论的不断升温,他却因新人口论遭到不公正的待遇,被打成了右派,1960年他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得到平反。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人口膨胀的原因。(8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在不同时期的人口思想。(4分)3。 材料三中马寅初提出的“新人口论”在当时为什么会遭到批判?“文革”结束后国家 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6分)32.(原创,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亚里士多德是法治思想的最早倡导者,他批评其老师柏拉图的人治思想,将法律提高到凌驾于统治者之上的地位。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主权(无论主权者是多数、少数或一个人)必须放在法的主权之下,统治者必须依据法律来掌握他们的权力,并借以监察和处理一般违法失律的人们。因为,法律没有感情,不会偏私,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结合材料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围绕“法治与人治”自行拟定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33(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大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而“学校”从未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君主和“学校”的权力范围划分,其自身的财政尚且不能独立,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英国议会自14世纪以来区分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利益阶层,复杂的人员构成使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而组成“学校”的主体是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大儒、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 “学校”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学校”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而在这一方面黄宗羲基本没有言及。 摘编自林树青论黄宗羲的“学校”思想(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变革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议会”与中国“学校”的主要不同。(6分) 参考答案(第二次段考)1 CBBDA 6 CCDCA 11 DBCAB 16 BDCAB 21 DCADB 26 AACCB31、(1)明清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统一稳定;税收制度的改革;农业上精耕细作,耕地面积增加,高产作物的不断推广。(8分)(2)初期认为中国人口过多,导致贫穷饥饿和农民起义;后期主张只有增加人口数量,通过教育提高人口质量,才能避免亡国灭种,实现国家独立富强。(4分)(3)原因:“左”倾错误开始蔓延(或反右斗争的扩大化)。(2分)措施:平反冤假错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反必究”的十六字法制方针;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32示例 题目: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转变。美国1787年宪法预防了人治 等(2分)例如 美国1787年宪法预防了人治美国在独立后为了预防专制通过了1787年宪法,宪法规定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通过联邦制实现联邦政府与各州的分权,通过三权分立实现联邦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的分权与制约,规定总统与议员由选举产生。(6分)所以 美国立法确保了民主预防了人治。(2分)33(12分)(1)统治者无力顾及官学;士阶层在社会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养士之风盛行);宗法分封制度破坏,争霸战争频繁;(6分) (2)议会高于君主,而中国学校则从属于君主;议员来源广泛,代表性强,“学校”群体成分单一,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议会以法律制度保障运行,“学校”没有法律制度保障;(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