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双周练试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782502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双周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双周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双周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上学期2016级第二次双周练语文试卷命题人: 审题人: 考试时间:2016年10月11日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1.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本文作者所理解的“一笔”“一画”内涵的一项是(3分)A王献之的行草被称为“一笔书”,其代表作中秋帖字字相连,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纵然偶有不连,但气势不断。B东汉书法家张芝将杜度、崔瑗等的草书笔法加以变化,创造“今草”。其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贯通,隔行不断,被称为“一笔飞白”。C南朝画家陆探微的“一笔画”将草书行笔运势的特点引入绘画,使绘画的线条彼此呼应,灵活运转,气脉相连,给人以浑然一体的艺术享受。D北宋画家戚文秀的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线从画的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随波曲折翻腾,绵延五丈余,却并没有扰乱整个画面中的其他线条。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张旭有动于心时就写草书,看到天地间各种可喜可愕的变化时也会寓之于书,这证明中国书法确实可以用来表现书写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B中国人写的字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使用毛笔是一个重要原因。毛笔的特点使其可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管笔、钢笔、铅笔和油画笔所不能比的。C来源于“永”字笔画的“永字八法”,如高峰坠石、牵缰勒马,反映着物象里的“势”和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使中国书法具有了壮美的倾向。 D汉字点画间的空白处也是妙境,与笔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二者虚实相生,使汉字成为一个艺术品,并在各种不同的字体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美。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字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能从观察、感受各种生命形态中获得启发,这是中国书法有可能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原因。B“书者,如也。”书的任务就是如,因此书法家要像赵子昂写“子”字时习画鸟飞之形那样,通过模写客体的形象来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C中国书法与绘画、音乐等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运用较少的基本元素,如笔画、线、条、乐音、等,加以千变万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D中国书法的用笔变化多样,讲究以笔画之“势”传达出物象之“势”,而悬腕中锋,有助于将全身之力集中于笔端,使柔软的毛笔能写出具有力度感的字。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应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人,魏侍中璩之孙也。詹幼孤,为祖母所养。年十余岁,祖母又终,居丧毁顿,杖而后起,遂以孝闻。家富于财,年又稚弱,乃请族人共居,委以资产,情若至亲,世以此异焉。弱冠知名,性质素弘雅,物虽犯而弗之校,以学艺文章称。司徒何劭见之曰:“君子哉若人!”初辟公府,为太子舍人。赵王伦以为征东长史。伦诛,坐免。成都王颖辟为掾。时骠骑从事中郎诸葛玫委长沙王乂奔邺,盛称乂之非。玫浮躁有才辩,临漳人士无不诣之。詹与玫有旧,叹曰:“诸葛仁林,何与乐毅之相诡乎!”卒不见之。 王澄为荆州,假詹督南平、天门、武陵三郡军事。及洛阳倾覆,詹攘袂流涕,劝澄赴援。澄使詹为檄,詹下笔便成,辞义壮烈,见者慷慨,然竟不能从也。天门、武陵溪蛮并反,詹讨降之。时政令不一,诸蛮怨望,并谋背叛。詹召蛮酋,破铜券与盟,由是怀詹,数郡无虞。其后天下大乱,詹境独全。镇南将军山简复假詹督五郡军事。会蜀贼杜畴作乱来攻詹郡力战摧之寻与陶侃破杜弢于长沙贼中金宝溢目詹一无所取唯收图书莫不叹之。元帝假詹建武将军,王敦又上詹监巴东五郡军事,赐爵颍阳乡侯。陈人王冲拥众荆州,素服詹名,迎为刺史。詹以冲等无赖,弃还南平,冲亦不怨。其得人情如此。迁益州刺史,领巴东监军。詹之出郡也,士庶攀车号泣,若恋所生。及敦作逆,詹与建威将军赵胤等击败之。贼平,封观阳县侯,食邑一千六百户,赐绢五千匹。上疏让曰:“臣虽忝当一队,策无微略,劳不汗马。乞回谬恩。”不许。以咸和六年卒,时年五十三。 (选自晋书应詹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蜀贼杜畴/作乱来攻/詹郡力战摧之/寻与陶侃破杜弢于长沙/贼中金宝溢目/詹一无所取/唯收图书/莫不叹之 B会蜀贼杜畴作乱/来攻詹郡/力战摧之/寻与陶侃破杜弢于长沙/贼中金宝溢目/詹一无所取/唯收图书/莫不叹之C会蜀贼杜畴作乱来攻/詹郡力战摧之/寻与陶侃破杜弢/于长沙贼中金宝溢目/詹一无所取/唯收图书/莫不叹之D会蜀贼杜畴作乱/来攻詹郡/力战摧之/寻与陶侃/破杜弢于长沙贼中/金宝溢目/詹一无所取/唯收图书/莫不叹之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传说作者左丘明,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B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所编著的国别体著作,含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策。C累迁,表示官职多次调动。在古代,超迁、擢、陟、拔等表示官职的升迁,而谪、黜、窜、左迁等则表示降职贬官。D通鉴纪事本末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纪事本末体”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詹从小多有不幸,十多岁时祖母去世,又遇居所倒塌,但他依然孝性不改,深受世人的肯定。 B应詹与骠骑从事中郎诸葛玫有旧交情,但当诸葛玫像乐毅那样背信弃义,就始终不愿意和他相见。 C应詹不仅军功颇多,而且以真诚之心来安抚少数民族,使“诸蛮”深受感动,在动乱的年代也 保持了辖区的安定。 D应詹累建军功,受到了皇上的特别嘉奖,但应詹并不居功自傲,而是认为自己并无功劳,希望 皇上收回对他的嘉奖。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3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3分)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3)(4分)物虽犯而弗之校,以学艺文章称。(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同王徵君湘中有怀张谓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8(5分)诗歌的颔联很有特色,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9(6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中的景物描写对抒发诗人的情感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 。(2)关雎中明确小伙子殷切追求配偶的句子是: , 。(3)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一幕,荆轲的那句歌词响彻古今: , !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3、 文学类文本(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为荆棘而感恩 美灵迎着11月的寒风,推开街边一家花店大门的时候,珊德拉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一直以来,她都过着一帆风顺的惬意生活。但是今年,就在她怀孕4个月的时候,一场交通意外无情地夺走了她肚子里的生命,她的丈夫又失去了工作。这一连串的打击令她几乎要崩溃了。 “感恩节?为什么感恩呢?为了那个不小心撞了我的粗心司机?还是为那个救了我一命却没能帮我保住孩子的气囊?”珊德拉困惑地想着,不知不觉中来到一团团鲜花面前。 “我想订花”珊德拉犹豫着说。“是感恩节用的吗?”店员问,“您一定想要那种能传递感激之意的花吧?” “不!”珊德拉脱口而出,“在过去的5个月里,我没有一件事是顺心的。” “我知道什么对您最合适了。”店员接过话来说。 珊德拉大感惊讶。这时,花店的门铃响了起来。“嗨,芭芭拉,我这就去把您订的东西给您拿过来。”店员一边对进来的女士打着招呼,一边让珊德拉在此稍候,然后就走进了里面的一个小工作间里。没过多久,当她再次出来的时候,怀里抱满了一大堆的绿叶、蝴蝶结和一把又长又多刺的玫瑰花枝那些玫瑰花枝被修得整整齐齐,只是上面连一朵花也没有。 珊德拉狐疑地看着这一切,这不是在开玩笑吧?谁会要没有花的枝子呢!她以为那顾客一定会很生气,然而,她错了。她清楚地听到那个叫芭芭拉的女人向店员道谢。 “嗯,”珊德拉忍不住开口了,声音变得有点结结巴巴的,“那女士带着她的嗯她走了,却没拿花!” “是的,”店员说道,“我把花都给剪掉了。那就是我们的特别奉献,我把它叫做感恩节荆棘花束。” “哦,得了吧,你不是要告诉我居然有人愿意花钱买这玩意吧?”珊德拉不理解地大声说道。 “3年前,当芭芭拉走进我们花店的时候,感觉就跟你现在一样,认为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店员解释道,“当时,她父亲刚刚死于癌症,家族事业也正摇摇欲坠;儿子在吸毒,她自己又正面临一个大手术。我的丈夫也正好是在那一年去世的,”店员继续说道,“我一生当中头一回一个人过感恩节。我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家人,也没有钱去旅游。” “那你怎么办呢?”珊德拉问道。 “我学会了为生命中的荆棘感恩。”店员沉静地答道,“我过去一直为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而感恩,却从没有问过为什么自己会得到那么多的好东西。但是,这次的厄运降临的时候,我问了。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明白,原来黑暗的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在这时,又有人走了进来,是一个头顶光秃的矮个子胖男人。 “我太太让我来取我们的感恩节特别奉献12根带刺的长枝!”那个叫菲利的男人一边接过店员从冰箱里取出来的用纸巾包扎好的花枝,一边笑着说。 “这是给您太太的?”珊德拉难以置信地问道,“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想知道您太太为什么会想要这个东西。” “哦,不介意我很高兴你这么问。”菲利回答道。“4年前,我和我太太差一点儿就离婚了。在结婚40多年之后,我们的婚姻陷入了僵局。但是,我们总算把问题给解决了,我们又和好如初。这儿的店员告诉我,为了让自己牢记在荆棘时刻里学到的功课,她总是摆着一瓶子的玫瑰花枝。这正合我意,因此就捎了些回家。我和我太太决定把我们的问题都写在标签上,然后把它们一一贴在这些枝子上,一根枝子代表一个问题。然后,我们就为从这些问题上所学到的功课而感恩!” “我诚挚地向你推荐这一特别奉献!”菲利一边付账,一边对珊德拉说。 “我实在不知道我能不能够为我生命中的荆棘感恩。”珊德拉对店员说道,“这有点儿不可思议。” “嗯,”店员小心翼翼地说,“我的经验告诉我,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会更加珍视命运的慈爱和帮助,我和菲利夫妇都是这么过来的。因此,不要恼恨荆棘。” 眼泪从珊德拉的面颊上滑落,她抛开她的怨恨,哽咽道:“我要买下那12根带刺的花枝,该付多少钱?” “不要钱,你只要答应我把你内心的伤口治好就行了。这里所有顾客第一年的特别奉献都是由我送的。”店员微笑着递给珊德拉一张卡片。 珊德拉打开卡片,上面写着:我的命运啊,我曾无数次地为我生命中的玫瑰而感谢你,但却从来没有为我生命中的荆棘而感谢过你。请你教导我关于荆棘的价值,通过我的眼泪,帮助我看到那更加明亮的彩虹 眼泪再一次从珊德拉的脸颊上滑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珊德拉遭遇了一场交通意外,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她的丈夫也失去了工作,因此,她到花店买 花,想要使自己的心情好起来。 B不幸的遭遇使店员懂得了“生命中的荆棘”的价值,于是她开始售卖荆棘花束,为了招揽生意,她还决定第一年向顾客免费赠送。 C菲利向珊德拉推荐这种“带刺的长枝”,是因为他和他的太太从“荆棘时刻”里学到了有益的东西,并且他们为此而感恩。 D尽管店员一直向珊德拉推荐这种特别奉献的花枝,芭芭拉和菲利的经历也证明了花枝的意义,但珊德拉对此一直将信将疑。 E这篇小说题为“为荆棘而感恩”,这里的荆棘表面上是指玫瑰花枝上的尖刺,其实暗指的是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和苦难。 (2)“带刺的玫瑰花枝”对小说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店员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珊德拉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认为店员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你同意哪种看法?请简要说 明你的理由。(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吴文俊的数学世界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些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面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相关链接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试想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个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 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B 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C 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D 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E 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任何与评价。(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字词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百g(舸) zhng(峥)嵘 寥ku(廓) 微f(夫)人B. 万户hu(侯 ) 挥斥方qi(遒) 长go(篙) zhn(揕)其胸C. 青xng(荇) 挑xn(衅) 浮zo(藻) f(拊)心D. dn (炖) 肉 团j(箕) 彳c(亍) 厚wi(遗)14. 下列字词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3分)A. 橘子州 鱼翔浅底 浪遏飞舟 贰于楚B. 稠怅 凄惋 漫朔 阙秦C. 瓦菲 忸怩 火钵 扼腕D. 麦槽 叱骂 氾南 箕踞15. 下列句子中划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B 导演冯小刚把集结号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谷志鑫,其他演员几乎成了举重若轻的人物。C 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D 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各地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大隐患排查力度,督促企业落实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决遏制类似事故不再发生。 B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保险主要以自然灾害险为主,而蔬菜价格险有助于减少市场价格波动给蔬菜种植户造成的经济损失。 C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小天使少儿艺术团的孩子日前走进北京市四季青敬老院,带去了精心编排的少儿舞蹈,老人们见到孩子们很开心,也演唱了红梅赞等革命歌曲。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一个乡间老太太一针一线刺绣的鞋垫或枕套,为什么是诗意的? , ; , 。 , 。对这些现代物件“前世今生”的任何想象,都与诗意无关。从这针随心走、线随意牵而绣成的充满温情和想象的图案里只能想到密布着机床、检测仪器的车间和被资本雇佣的忙碌的操作者的手因为我们从这细密的针线、针脚中你从一把塑料椅子、一个新款手机那里可以体会到母亲的内心情感和古老的乡村风情可以感受到一个母亲的手纹和手温A B C D 18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网络热词则是互联网时代最普遍的副产品。与以往不同, ,“来得快,去得更快”成为网络热词的集体宿命。“从前阅文章,后来读段子,现在看热词。”一位资深媒体人如此概括人们记录社会事件方式的变迁。流行文化 ,“词时代”正乘着互联网有力的双翼开始自己的新纪元。当我们说起某起事件与人物时,脑中第一反应,不再是详实的过程或概括性的新闻标题,而是标记性热词。现在衡量一起社会事件、一档节目、一个名人,到底火不火, 。六、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60分)我们时时刻刻在与人打交道,进入高中以来,又认识了一些新同学、新老师,甚至在语文课本上也认识了不少个性鲜明的人物。请以“我遇见了他(她)”为题目,写一篇真情实感的800字作文,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上学期2016级第二次双周练语文试卷答案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D原文作者所理解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2、C 与原文“点如高峰坠石”、横画似“牵缰勒马”内容不符。3、B“书者,如也”的理解有误,“如”的意思是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并不是直接模示客观形体,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2、 古诗文阅读4、 B本题在断句时,一要注意主语的转换,二要注意几个关键词语在断句中的作用,如“寻”(不久,表时间的变化)、“一无”与“唯”的对应。5、 A文化常识,关注课内教材与考试文言文涉及到的。6、 A“遇居所倒塌”是原文没有的意思,“居丧毁顿”的意思是他在“居丧”期间悲伤得身体都全垮了(“毁顿”)。7(3)他的财物即使被侵占,他也不会跟别人计较。他还以学术技艺和文章出名。(4分,关键词“犯”“校”“称”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文言文翻译 应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人,魏侍中应璩 q之孙。应詹幼年便成孤儿,得到祖母抚养。十余岁时,祖母又去世了,应詹为祖母服丧时痛不欲生,扶杖才能支撑而起,于是以孝顺闻名。家中财富很多,应詹年龄稚弱,便请同族人共居一处,把资产交付给他们,感情如同至亲,人们由此觉得应詹不同寻常。二十岁左右便知名,性情宽宏雅正,别人虽然有时冒犯他而他却不与人计较,以学艺文章著称。司徒何劭见到他说:“此人是个君子啊!”初次起用于公府,为太子舍人。赵王司马伦任他为征柬长史。司马伦被杀,应詹受牵连而被免官。成都王司马颖起用他为掾。当时骠骑从事中郎诸葛玫背弃长沙王司马义而投奔邺,大谈司马义的过错。诸葛玫浮躁而有才气和论辩能力,临漳人士无不趋附他。应詹与诸葛玫是旧相识,感叹道:“诸葛仁林怎么像乐毅那样不忠诚呢!”始终没有去见诸葛玫。 王澄任荆州刺史,暂任应詹督管南平、天盟、亘噬三郡军事。盗堕倾覆时,尘詹挽袖捋臂流着热泪,劝说王澄前去援救。王澄派应詹撰写檄文,应詹提笔成文,辞义壮烈,见到的人都慷慨激昂,然而最终没有成行。天门、武陵山溪中的蛮人同时反叛,应詹讨伐降服了他们。当时政令不一,诸蛮怨恨,共同谋划反叛。应詹召来蛮人首领,破铜券与他们结盟,由此当地蛮人对他心悦诚服,数郡都没有忧患。此后天下大乱,惟有应詹管辖的地区得以保全。百姓歌诵道:“遍地乱离,险为灰朽。侥幸之运,赖此应后。岁寒不凋,孤境独守。拯救危难,恩重如山。润同江海,恩如父母。”镇南将军山简又暂任应詹督五郡军事。适逢蜀地贼人杜畴作乱,前来进攻应詹守郡,应詹奋力应战打败了贼军。不久与陶侃在长沙打败杜搜,贼军中满目金银财宝,应詹一无所取,惟收图书,人们无不为之感叹。元帝暂任应詹为建武将军,王敦又请求以应詹监管巴东五郡军事,赐爵颖阳乡侯。陈人王冲在荆州集结众人,早就佩服应詹之名,迎他作为刺史。应詹因王冲等人无可依仗,弃职返回南平,王冲也并无怨意。应詹就是如此深得人心。改任益州刺史,兼任巴东监军。 应詹离开郡城时,士人和普通百姓都趴在他的车上哭泣,好像怀念他们的父母。等到王敦叛乱,应詹与建威将军赵胤等人一起打败了叛军。叛乱平息后,应詹被封为观阳县侯,食邑一千六百户。应詹上疏推辞说:“我虽然愧为一队之任,但没有出一点计策,也未尝有汗马功劳,恳请收回过分的恩宠。”元帝不同意。应詹在咸和六年时去世,当时年纪是五十三岁。8、(1)颔联直抒胸臆,不事雕琢,然而却时间与空间交感,对仗工整而自然。(2)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乡关京国之遥远,此为虚写:“五更愁”,点时间,竟夕萦愁,极言客居他乡时忆念之殷深,此为实写。9、(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时的寂寞,对家乡、亲友的殷切思念,渴望回到京城与友人相聚却难以如愿的无奈之情。(2)首联借景抒情,“洞庭秋”“潇湘水北流”凄冷景物不禁让人感怀,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引出下文怀人念远之意。10、(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1(1)C E(A项“想要使自己的心情好起来”与原文不符。B项“招揽生意”并非她的主要目的,她是想要帮别人治好内心的伤口。D项“一直推荐”不当,事实上小说中店员并没有直接推荐;“一直将信将疑”不准确,到小说结尾处,珊德拉已经不再怀疑荆棘花枝的意义) (2)它是贯穿整篇小说的线索,它串联起小说中四个人物的生活经历,也见证了珊德拉的心理变化过程。它彰显了小说的主旨,昭示着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表现了为“生命中的荆棘”感恩的主旨。它制造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照应了题目”也可得分。)(3)乐于助人。她热情帮助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不仅仅为了赚钱,只要顾客答应她“把内心的伤口治好就行了”。乐观坚强。勇敢面对丈夫的去世,她明白“黑暗的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懂得感恩。她“不仅为生活中的美好而感恩,更为生活中的不幸而感恩”。(如果答“善于经营”“善解人意”,也可酌情给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示例一:我认为主人公是珊德拉。理由:这一人物贯穿小说始终;小说从珊德拉的视角来叙述描写;她的遭遇和心理变化过程,集中体现了小说的主旨勇于面对人生的不幸,为“生命中的荆棘感恩”;小说对珊德拉的描写最为充分。(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主人公是店员。理由:店员是联系其他三个人物的纽带;她对自己人生遭遇的思考以及对别人的帮助,最能体现小说的主旨勇于面对人生的不幸,为“生命中的荆棘感恩”;是她帮助珊德拉等人走出人生困境;她别出心裁地用带刺的玫瑰枝来抚慰不幸的人,而这正是小说的核心。(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1)答案:E项3分,B项2分,A项1分,CD不给分。(2)遇到两个良师,一个发现他具有数学潜力,一个指点他摆脱专业的困惑。敏锐地看出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汲取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开展研究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他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答对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3)答案:奥数应建立在兴趣之上,属于研究性、高层次学习;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和功利化,不利于系统学习数学;数学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4)答案: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让专业研究充满活力和生机;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有广泛兴趣,有利于打通文理隔膜和思维障碍而开阔专业研究的视野;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他的数学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他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兴趣广泛,有利于洞察时代发展背景下的专业研究趋势,汲取滋养专业研究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答对其中四点,即可给满分)五、语言文字运用13 D chi彳ch亍14 C A 橘子洲 B 惆怅 凄婉 漫溯 D 麦糟15 A A,曾几何时【解释】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近义词】稍纵即逝、转瞬之间、弹指之间【反义词】遥遥无期、久而久之、天长地久【语法】偏正式;作分句;指时间过去不久。“曾几何时”语出唐代韩愈的东都遇春,诗中有两句为“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后用“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其中“曾”是“曾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如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宋赵彦端新荷叶:“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结合解释,我们知道“曾几何时”指得是“过去到现在比较短的一个时间段”。对这个词语我们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它指“过去”,二是表示“时间短”,运用时这两条件缺一不可。B、举重若轻【解释】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出自】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二:“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近义词】精明强干、轻而易举、游刃有余。【反义词】心余力绌、力不胜任、力不从心。【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句中宜用“举足轻重”。 举足轻重【解释】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出自】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近义词】至关重大【反义词】无足轻重、无关大局【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指人的地位等。C、刮目相看【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近义词】另眼相看、另眼看待【反义词】视同一律【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著成绩。“刮目相看”经常与“另眼相看”混淆,这两个成语都表示用眼光来看人,但是,看人的角度不同,“刮目相看”是从“纵”向看人;“另眼相看”则是从“横”向看人。“刮目相看”是拿一个人的现在与过去相比。比如:学习成绩一向不被看好的王刚同学在这次数学竞赛中拿到一等奖,令人刮目相看。“另眼相看”则是拿此人(或此种人)与一般人相比。比如:我们对差等生不能另眼相看。句中说“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显然是横比。D、拾人牙慧【解释】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16.C (A、不合逻辑,否定错误。B、“主要”和“以为主”重复,D、有歧义。到底是谁“很开心”。)17.B 解析 这段文字阐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刺绣的鞋垫或枕套为什么是诗意的,二是塑料椅子、新款手机这些物件为什么不是诗意的;把握了这一点,答案就只能在AB中选择了;对于A、B的选择就要注意分析原文语句中的标点,第二处为分号,前后就应该是并列的两个方面,所以只能选B。18. 网络热词的更替速度令人眼花缭乱;正在经历从文到段再到词的改变;有无相关的网络热词成了硬指标。(5分,答出一句给1分,答出两句给3分,答出三句给5分,表达的意思相同即可)解析第处根据“来得快,去得更快成为网络热词的集体宿命”一句可以推知;第处需要结合上文的“从前阅文章,后来读段子,现在看热词”和下文“词时代正乘着互联网有力的双翼开始自己的新纪元”两句归纳而成;第处根据前面几句内容推断出衡量的标准。六、作文 19.要写出人物的个性。附【诗歌鉴赏】张谓的诗,不事刻意经营,常常浅白得有如说话,然而感情真挚,自然蕴藉,如这首诗,就具有一种淡妆的美。开篇一联即扣紧题意。“八月洞庭秋”,对景兴起,着重在点明时间:“潇湘水北流”,抒写眼前所见的空间景物,表面上没有惊人之语,却包孕了丰富的感情内涵:秋天本是令人善感多怀的季候,何况是家乡在北方的诗人面对洞庭之秋。湘江北去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但多感的诗人联想到自己还不如江水,久久地滞留南方。因此,这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引发了下面的怀人念远之意。颔联直抒胸臆,不事雕琢,然而却时间与空间交感,对仗工整而自然。“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乡关京国之遥远,此为虚写:“五更愁”,点时间,竟夕萦愁,极言客居他乡时忆念之殷深,此为实写。颈联宕开一笔,以正反夹写的句式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愁情:翻开爱读的书籍已然无法自慰,登酒楼而醉饮或者可以忘忧。这些含意诗人并没有明白道出,但却使人于言外感知。同时,诗人连用了“不用”、“偏宜”这种具有否定与肯定意义的虚字斡旋其间,不仅使人情意态表达得更为深婉有致,而且使篇章开合动宕,令句法灵妙流动。登楼把酒,应该有友朋相对才是,然而现在却是诗人把酒独酌,即使是“上酒楼”,也无法解脱天涯寂寞之感,也无法了结一个“愁”字。于是,结联就逼出“有怀”的正意,把自己的愁情写足写透。在章法上,“京洛满”和“水北流”相照,“同游”与“为客”相应,首尾环合,结体绵密。从全诗来看,没有秾丽的词藻和过多的渲染,信笔写来,皆成妙谛,流水行云,悠然隽永。淡妆之美是诗美的一种。平易中见深远,朴素中见高华,它虽然不一定是诗美中的极致,但却是并不容易达到的美的境界,所以北宋诗人梅圣俞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清雅中有风骨,素淡中出情韵,张谓这首诗,就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