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第卷(阅读题,共8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现代诗人对诗歌意象的认识和把握的自觉意识主要来自现代主义观念和作品的影响,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诗歌意象的设计往往与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由于体格和制式的限制,在表现诗人较为复杂的思想情绪时,就不能靠简单的形象比喻来完成,而必须有赖于密切型的意象。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中没有明确过“意象”的概念,但这并非说传统诗人们就没有总结过“意象”现象。其实,当古老的“比兴”说初露头角时,人们便可以从中得到有关“意象”揭示的信息。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解释“比兴”说时已较为明确地指出了“比兴”的意象内涵:“比者,附也;兴者,起也。”到了清代,诗歌批评家们已经明白地发现了中国诗歌的意象化传统。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这样总结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显然,这里的“烟霞”“草树”已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凝聚着诗人所体验的“山之精神”和“春之精神”等精神含意的意象了。虽然作为现代诗歌文化基础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化、反抗传统为价值指向的,但任何一个偏激地反传统的诗人也不可能摆脱优秀的传统文化遗存的深刻影响,胡适的“放脚体”新诗中就有传统意象的闪现。传统诗歌的意象几乎就从未间断过在新诗创作中的影响,而在像李金发这样的超越了新旧对垒的文化价值观的现代主义诗人中,传统意象的出现更是屡见不鲜。李金发新奇怪异的象征诗最初出现的时候,一度引起舆论大哗。人们在惊疑于其语言风格的怪诞别扭之外,还极反感于它的凭借古语而又食古不化。“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这是他弃妇中的开头,确实既泥古而又悖古,面目奇特而可憎。殊不知他正是在超越了新旧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创作的,既不是想张扬古代诗歌文化以向新文学示威,也不是想改造传统诗歌以适应新观念的表现,而只是本着有利于表现的原则,试图对诗歌的格式、范型作一种探索。(选自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有删改)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现代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诗歌意象的设计除了来自现代主义观念和作品的影响外, 还与传统诗歌意象的影响密切相关。 B受体格和制式的限制,中国古代诗歌只有摒弃简单的形象比喻,依赖密切型的意象才能表达诗人较为复杂的思想情绪。 C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传统诗歌发展到了清代,已经明确地形成了意象化传统。 D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传统诗歌的意象一直在新诗的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主义诗歌中屡见不鲜。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中虽然没有明确过“意象”概念,但诗人们一直都在积极探索、总结“意象”的现象、特征。 B刘熙载笔下的“烟霞”“草树”不仅有外在的形象特征,更凝聚着诗人心目中的“山之精神”和“春之精神”,是典型的诗歌意象。 C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反对旧文化、反抗传统为价值取向,但即使是反传统的诗人也要担当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D“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胡适先生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他在“放脚体”新诗中就运用了传统的诗歌意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经运用的“比兴”手法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诗歌在源头阶段即有比较明确的关于“意象”的运用和内涵。 B为适应新的诗歌创作观念,现代主义诗人改造传统诗歌,从而超越新旧对垒的文化价值观,李金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C现代诗歌创作在借鉴传统诗歌表达方式的同时,也应该大胆探索诗歌的新路,只要遵循有利于表现的原则。 D人们对李金发的象征诗的态度的变化,充分说明所有现代诗歌创作者都要走过一条探索、尝试的诗歌创作道路。二、文言文阅读(28分)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失其所与 与:同盟者 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微太子言 微:没有 轲自知事不就 就:成功 B. 秦之遇将军 遇:对待 以乱易整 易:改变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只是,不过 C. 籍吏民 籍:登记 吾得兄事之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函封之 函:用匣子 范增数目项王 目:以眼示意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 诸郎中执兵 郎中:宫廷的侍卫 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原谅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贫穷困苦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夜缒而出 伏尸而哭 B. 敢以烦执事 丹不忍以己之私 C.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D. 使人言于项羽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 下列各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大王来何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夫晋,何厌之有? 以其无礼于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马之千里者群臣侍殿上者 使毕使于前A. / B. /C. / 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有改动)【注】符移:官府征调的敕命文书。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帝怒起, 准辄引帝衣 引: 拽住。B. 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 延:延请C. 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 切:急切D. 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 屏:使退避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都是编年体史书。B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中央政府考试的人,也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C淳化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帝王遇“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一般要改年号。D社稷原分别称土神和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文中“社稷”代指祭祀。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3 分)A寇准才智过人,年少得志。担任地方官员,施政有方。作为近臣,屡进忠言,为皇上所倚重,被认为是魏征那样的人才。B当太宗就大旱一事向近臣询问自己治国的过失时,寇准认为大旱由刑罚不公引起。他这样讲,是为了肃清朝廷的吏治。C寇准被问及立储人选时,建议皇帝不要轻易听信身边的妇人和近臣的意见,而要选择心系王室的皇子作皇位继承人。D当太宗因为皇太子很得民心而担心自己的地位时,寇准宽慰了太宗。寇准因为在立储问题上的深谋远虑得到太宗的赏识。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5 分) 答: (2) 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5 分)答: 三、诗歌阅读(15分)(一)现代诗歌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现代诗歌,完成1112题。 一片槐树叶纪弦注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呢。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注】纪弦,当代诗人,生于河北清苑,1924年定居扬州,1948年去台湾,后移居美国。此诗写于1954年。11. 对诗歌一二节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诗歌前两行落笔见情,诗人见到槐树叶仿佛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通过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B诗歌第三行一“而”字让诗歌感情发生急转,因无法长久地拥有这一片美丽、珍奇、宝贵的槐树叶,诗人乐极生悲,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C“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这一片小小的槐树叶,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深刻的记忆。D“一册古老的诗集”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正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和伟大的精神品格,让诗人对这一片应该是来自故土的槐树叶情有独钟。12. 对诗歌第三节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这一片槐树叶“蝉翼般轻轻滑落”,比喻巧妙,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槐树叶轻盈灵动、薄而透明的特征,也刻画出了诗人小心翼翼、倍加呵护的心理。B“沾着些故国的泥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再以 “呵呵”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C诗歌最后以清香逸远的嗅觉意象结尾,增强了诗歌感染力,同时让诗歌首尾情思贯通,一气呵成,完成了全诗的整体构造,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D诗人看到这片诗集里的槐树叶想到“故国的泥土”,进而想到“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诗人渐渐看到了回归故国的希望,思归之情悠远深长。(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314题。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注何处期?【注】风尘:纷乱动荡的社会。13. 诗歌前四句营造了具有怎样特点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3分)答: 14. “悲”是本诗诗眼,围绕“悲”字,诗中写了哪几种悲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下阕中,诗人故地重游,引发了对青年时代回忆的诗句是: , 。(2)荆轲刺秦王中,借自然环境表现诀别时慷慨悲壮之情的句子是: ,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雨巷)(4)但我不能放歌, 。(再别康桥)(5)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6)士志于道, ,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五、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于敏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也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愿望。上大学后,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他就拼命学习,很快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60年代初,有关部门做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原子弹研究一步。于是,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意味着自己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但是,于敏欣然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开始新的研究。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再加上我们的设备不足,国内当时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有95的时间是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的,只留下5的时间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是,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就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直至获得所需的数据。从1960年到1965年初,在艰难的科研攻关中,于敏带领同事们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5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爆炸成功后,于敏接着对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20世纪80年代,在原子弹、氢弹等技术相继突破后,一些曾经和于敏共同奋战在核武器研制一线的骨干相继离开九院注。于敏也曾在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回去做基础研究。但是,他稍加权衡就放弃了离开九院的想法。他对别人说:“虽然下面还有不少人,但掌握物理设计全面的也就是自己了。在这个时候把任务全交给下面,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他知道,第一代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必须发展第二代核武器。于是,他留了下来,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正是由于于敏等科学家们的先见之明,中国在禁止地上核试验后,及时转入地下核试验,随即又在全面核禁试前取得了应有的试验数据,使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始终没有受到影响。可以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于敏为人谦虚,待人诚恳。他给同事讲东西从来不保留,从来不怕别人超过自己。改革开放后,一些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在他的启迪下,写出一些颇有见地的论文,写上他的名字请他审阅时,他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抹掉。由于极为平易近人,于敏私下里被同事和晚辈们亲切地称为“老于”“于老爷子”。目前,89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每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单位就会想到邀请“于老爷子”出山,于敏也总是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建议。 【注】九院: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1965年1月,于敏奉命调入此。相关链接:于敏记忆力惊人,平时很少记笔记,但他满脑子装的都是数据。靠大量的数据,他能很快对一个事物做出物理判断。这是一项特殊的本领,被简称为“粗估”。这种“粗估”方法被何祚庥院士称为理论研究的灵魂。 (摘自我所了解的“氢弹之父”于敏)1955年,以朝永振一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大为惊叹。回日本撰文,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对此,于敏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 (摘自陈海波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1988年被正式解封的于敏,这样对记者说。(摘自余晓洁绝密忠诚记中国氢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A童年亡国奴的生活让于敏深感屈辱,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情怀,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成为日后于敏从事核武器研究的精神动力。B于敏认为,科学需要开放,应该交流,互相启发。所以,他主张所有的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应该出国,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C于敏重视对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培养,他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发展的平台,为了使年轻人的论文便于发表,他常常在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D于敏不但有科学的直觉,也不乏战略的眼光。他预见到世界核武器发展的趋势,加快了我国核武器研究的进程,从而保证了我国核武器事业的顺利发展。E作为一名优秀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人员,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深得物理学界的赞誉,在学界曾有“国产土专家一号”的美誉。(2)组织上为什么要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于敏?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答: (3)文中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于敏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6分)答: (4)作为一名“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身上具有哪些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 第卷(表达题,共70分)六、语言文字运用(1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当中国女排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比赛最终3比1战胜塞尔维亚女排获得里约奥运会冠军时,体育馆内响起了振聋发聩的欢呼声。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由孔子创立,经过漫长的岁月,得以延续和发展,推崇它的声音一直滔滔不绝。鲁迅先生一向以其文笔的深刻著称于现代文学史,而他的作品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某些观点堪称不刊之论。一项名为“你所期待的春节联欢晚会”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少观众希望春晚导演组编选的节目能短小精悍、新鲜活泼。日前,哥伦比亚队在紧要关头取消了一场热身训练,因为该队队员的足球靴在从波兰至德国的途中不胫而走。许多老牌企业负责人需要进行由领导者向管理者的角色变迁,管理者是因人成事的,应该将注意力放在“人”上。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 “一步单车”联合创始人林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目前成都市“共享单车”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都将会在未来有进一步的进展。B. 据悉,本次活动还邀请了一位来自国内互联网巨头企业的CEO莅临成都,在现场与大家分享他关于人工智能等未来技术的观点。C. 到11月20日,成都市已连续6天发布雾霾黄色预警。在雾霾的笼罩下,大家有一种虽然阳光温暖却无法畅快呼吸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D. 在地面和地下交通都变得越来越拥堵的新形势下,对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铁”项目由此在成都应运而生。1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对联(1)用人和纳谏是否得当往往决定着政治斗争的成败。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将下面这副对联的上下联补充完整。(2分)上联:霸王 ,鸿门放刘邦痛失天下下联:沛公 ,乌江围项羽喜得江山(2)请为下面这副对联补写下联,要求符合对联的基本形式。(2分)上联:饮饯易水英雄泪 下联: 七、写作(60分)20.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常常有一些让我们感怀的人和事与我们相伴,点点滴滴如甘泉濡湿着我们成长的岁月,丰盈着我们年轻的生命。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相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得套作或抄袭。成都石室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期高2019届半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B项,原文为“不能靠简单的形象比喻来完成”,而非“摒弃”。C项,原文为“诗评家们已经发现了中国诗歌的意象化传统”而非“形成了”意象化传统。D项,“一直在”错误,原文为“几乎就从未间断过在新诗创作中的影响”。2.答案:C.解析:C项,原文为“任何一个偏激地反传统的诗人也不可能摆脱优秀的传统文化遗存的深刻影响”,而不是“担当继承”。3.答案:C.解析:A项,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解释“比兴”说时才明确指出“比兴”的意象内涵。B项,原文为“也不是想改造传统诗歌以适应新观念的表现”。“从而”前后句无因果关系。D项,李金发个人不能代表所有现代诗歌创作者的创作道路。4.答案:C解析:A与:结交,亲附; B 易:替代; D 穷困:走投无路,处境困难。 5.答案:B.解析:A 都是连词,表修饰; B . 介词,拿 连词,因为; C都是介词,替,给;D都是介词,对。6.答案:D.解析:是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是定语后置 是状语后置7.答案:C. 严厉,严酷8.答案:D. “祭祀”错,应为国家。9.答案:C.“而要选择心系王室的皇子作储君”错,原文说“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是希望太宗选择能符合天下百姓意愿的人。10. 答案:(1)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 (“或”“增年”“方”“进取”和句子大意各1分。)(2)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轻视(怠慢)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顷”“侮”“赇”“伏诛”和句子大意各1分。)参考译文:寇准,字平仲,是华州下邽人。寇准年轻时才华出众,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长廊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先后)担任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的县令。每次到了交税赋服役的时候,(寇准)从没拿出官府征调的敕命文书,只根据乡亲的姓名张贴在县门口,百姓从没有敢误期的。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淳化二年春天,大旱,太宗请亲近的大臣询问时政失误的地方(在哪里),大家都用是天命来回答。寇准回答说:“尚书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发生大旱就是验证,大概是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太宗)召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准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准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轻视(怠慢)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偷盗国家钱财上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太宗拿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皇上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准可用。当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至道元年,(寇准)又担任给事中。这时候太宗在位已经很久了,冯拯等上奏请求立储君,皇帝非常生气,将他们贬斥到岭南,朝廷内外再没有敢说这件事的人。寇准刚刚从青州被诏令回来,进入宫殿拜见皇帝,皇帝的脚受伤严重,自己提起衣服给寇准看,并且说:“爱卿为什么来这么迟呢?”寇准回答说:“臣没有得到诏令是不能回到京城的。” 皇帝说:“我的儿子中哪一个可以把国家交给他?”寇准说:“陛下为了国家选择君主,询问嫔妃和宦官是不可以的;询问亲近的大臣是不可以的;希望陛下选择能符合天下百姓意愿的人。”皇帝低头思考很久,屏退身边的侍从说:“襄王可以吗?”寇准说:“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您既然考虑到他可以,希望马上决定下来。”皇帝于是让襄王担任开封府尹,改封他为寿王,册立他做皇太子。(太子)从宗庙拜谒回来,京师的百姓拥挤在道路旁边欢呼雀跃说:“(这是)少年天子啊。”皇帝听说了之后就不高兴了,召来寇准对他说:“人心很快归属太子,想把我放置在什么地方啊?”寇准拜了两拜恭贺皇帝说:“这是国家的福气啊。”皇帝把这些话告诉后宫的嫔妃,妃子们都前往祝贺。皇帝后来又出来,在宫殿请寇准喝酒,大醉才结束。11.答案:B 解析:“因无法长久地拥有这一片美丽、珍奇、宝贵的槐树叶,诗人乐极生悲”错误。从全诗看,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槐树叶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离开了生长它的枝干。12.答案:D 解析:“诗人渐渐看到了回归故国的希望”错误。诗歌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对将来回归故国的企盼,但“何年何月何日”表明回归遥遥无期。13.答案:诗歌前四句营造了一种苍凉萧瑟的意境(1分)。诗人送别友人时,故乡衰草遍地、四野苍茫、寒云笼罩、暮雪纷飞,这些景象都给人以苍凉萧瑟之感(2分)。14.答案: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15.答案:(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到了颓圮的篱墙(4)悄悄是别离的笙箫(5)不义而富且贵(6)而耻恶衣恶食者16.(1)答案:A、D,各2分。解析:B项,“他主张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应该出国”于文无依据;C项,“他常常在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错,原文为“他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抹掉”。E项,在学界曾有“国产土专家一号”的美誉不当,这只是日本人朝永振一郎在他文章中的说法。(2)答案:在理论物理和“粗估”本领方面天赋极强;对祖国满腔忠诚,淡泊名利,甘做幕后英雄。(每点2分,意思基本一致即可)(3)答案:他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形完整的设想,起到了关键作用;带领他的团队,用两年八个月的时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氢弹,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对氢弹进行优化设计并定型;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使中国的核武器事业持续发展。(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基本一致即可。)(4)答案:探索创新精神。探索自主创新的中国核物理发展之路,在原子核理论研究、氢弹研制中进行开创性研究;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为了核事业,不计个人得失,隐姓埋名近三十年;开放精神。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开放的胸襟,不遗余力,为核事业出谋划策和培养中青年科学工作者;爱国精神。有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与担当,服从安排调整研究方向,长期留在九院,从事核武器事业研究;童年即萌生了为国解难的愿望,为国家的强盛尽微薄之力而感到欣慰。(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基本一致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17.答案:D解析:振聋发聩:发出很大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滔滔不绝:形容浪涛滚滚、奔流不息;也形容话一句接一句,说得又快又多;也形容人流源源不断。这里对象误用;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刊”古代指削除错字,“不刊”指不可更改;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或形容文艺作品等篇幅短小而有力;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这里应用“不翼而飞”;因人成事: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18.答案:B解析:A项:搭配不当。“问题”与“进展”不搭;C项:句式杂糅。“有的感觉”和“的感觉是”两种说法杂糅;D项:主语残缺。“对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主语。19.(1)示例一:刚愎自用、知人善任;示例二:自以为是、从谏如流。(其他意思相同的四字词语也可以给分)(2)答案:示例:独入秦廷壮士魂(形式和内容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