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10.9)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768959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10.9)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10.9)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10.9)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周练试题(四)一、选择题1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A汉代设中朝 B唐代设三省C宋代设副相 D明代废丞相2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的是(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中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特征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4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5(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 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6某同学在学习了必修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以后把“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作为其探究课题,为此他在网上搜集了下列史料,你认为在其史料中与这位同学探究的课题关系最直接的是( )A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B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C洪武九年,太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D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7合肥一六八中学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C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8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9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参与机务。从中可以看出(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面临统治危机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10某班学生看到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介绍“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于是就此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们下列说法的对错( )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丙对,丁错11明太祖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中最相似的是( )A改变或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B改变选拔官员的方法C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D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12明朝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之威重,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下列选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明朝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明朝内阁无法制约皇权13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14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做法使军政大权进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15“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此司法原则不能( )A影响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 B损害明代法律的权威性C反映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D体现对人情伦理的重视16清史稿选举志撰“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宗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材料强调清代科举( )A体系完备分工明确 B朝廷重视程序繁琐C严防科弊追求公正 D清正廉洁人才辈出17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其理由最有可能是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B、宰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取这一剧名不过是为了哗众取宠18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快抢修溃决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快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反映的是哪个时期的制度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19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到达顶峰是在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清时期20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A. B. C. D.二、综合题2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乃知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充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幸而五十七年之间,十全武功,岂非天贶(贶:意为赏赐)。然天贶愈深,予惧益切,不敢言感,惟恐难承,兢兢惶惶,以俟天眷,为归政全人,夫复何言!”乾隆御制十全记材料二:中国“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如果说已在过去的150年间依旧 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那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会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撞得粉碎,而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马戛尔尼眼中的“清朝盛世”(1)材料一中乾隆皇帝自我评价的立足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自我评价?(10分)(2)材料二中马戛尔尼是从什么角度评价清朝帝王的?两则材料观点的差异反映了什么 问题?(6分)2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九月初二,皇太极正式即位,使得努尔哈赤死后的政权危机成功地软着陆,并形成了以皇太极为大汗的四大贝勒共同执掌政权的政治格局。但推举出来的新汗“若不纳谏,不遵道”,众人还有权罢免他,而“更择有德者立之”。 对中原文化有着深刻体会的皇太极就将具自我牺牲精神的“士”作为他重要的选择,笼络和重用汉官:极将汉官从满官之家拨出;使汉官仍任旧职,重用厚养;重礼相待,耐心求贤。在皇太极的指示下,大量汉文典籍源源不断地被翻译为满文,并在辽东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在只知崇尚武功的满洲贵族和部众中传播儒家思想和君臣之道,而且效果是很明显的。天聪五年(1631年)农历七月,汉官宁完我上疏,请求仿效汉族中原王朝制度,建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皇太极认为此议可行,经过与诸王贝勒大臣一番讨论之后,决定正式设立六部。通过设六部,皇太极直接控制了中央行政机构。 天聪八年(1634年)农历三月,皇太极第二次开科取士,分三个等级,一次录取生员二百二十八人,并赐其中十六名“通满洲、蒙古、汉书文义者”为举人。大量知识分子重新得到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正常化途径,减轻了他们对后金政权的排斥心理。 韩春艳洪业皇太极的盛京春秋 (1)根据材料概括皇太极政治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皇太极政治改革的性质并分析其影响。(7分)7参考答案15DDBBD 610CCBDB 1115ABCBC 1620CBDDB21(1)立足点:乾隆皇帝肯定自己在军事上的成功。(4分)看待: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值得肯定;好大喜功,视野狭窄,仅强调军事在国家强盛中的重要性;夜郎自大,没有看到世界潮流。(6分)(2)角度:全球文明发展进程(或文明史、全球史的眼光)。( 3分)反映的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历史事物得出不同的结论。(3分)22(1)特点:继承、借鉴明朝政治制度;着重解决君权与贵族权力的矛盾;笼络、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巩固政权;学习汉族文化,重视儒家思想,利用科举制选拔人才;体现并符合民族融合的要求和历史潮流。(8分)(2)性质:封建化改革。(2分)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加快了封建化进程,为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