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七下(二)课标篇目 十六、河中石兽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756473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七下(二)课标篇目 十六、河中石兽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七下(二)课标篇目 十六、河中石兽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六、河中石兽清纪昀【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曳铁钯_钯_现在写作_耙_,意思是_平整土地用的农具_2古今异义(1)阅十余岁古义:_经历_今义:看(文字),阅读(2)求石兽于水中古义:_寻找_今义:要求,追求(3)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事物的道理,规律_今义:学科,物理学(4)渐沉渐深耳古义:_语气词,表示“罢了”_今义:耳朵3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棹数小舟原意:船桨;在文中的意思:_划船_(2)动词用作名词暴涨携之去原意:突然涨潮,在文中的意思:_指洪水_4重点实词(1)一寺临河干临:_靠近_干:_水边,河岸_(2)山门圮于河 圮:_倒塌_(3)曳铁钯 曳:_拖着_(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探究_(5)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暴:_突然_(6)湮于沙上 湮:_埋没_(7)不亦颠乎 颠:_颠倒_(8)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_咬,这里意为冲激_(9)转转不已 已:_停止_(10)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_于是_(11)但知其一 但:_只,仅仅_(12)可据理臆断欤 理:_指常理_欤:_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_二、文言虚词1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介词,被_众服为确论_动词,认为_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动词,形成_2之一老河兵闻之_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_其反激之力_助词,的_求之地中_代词,石兽_3盖石性坚重_句首语气词,表推测_三、句子翻译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反问句)_(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_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反问句)_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荒唐了吗?_3遂反溯流逆上矣。_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_四、文意理解1阅读课文,概括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课后习题)_方法一:在石兽落水处寻找;方法二:到河的下游寻找;方法三:到河底寻找;方法四:到河的上游寻找。_2本文末尾为何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作者是想要引起人们的思考,提醒人们考虑事物要全面深入,不能一知半解,凭主观判断就妄下结论,更不要因为知道一点就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甚至嘲弄他人。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