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3:2.5《声声慢》课件(1)语文版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173566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5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必修3:2.5《声声慢》课件(1)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二语文必修3:2.5《声声慢》课件(1)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二语文必修3:2.5《声声慢》课件(1)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声声慢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读完这首词后,大家有什么感受?,愁(强烈的悲愁) 直接抒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为什么这么愁苦呢?她是怎样表达愁苦之情的?,李清照,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女才子。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才华出众。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她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典雅美满。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赵明诚做太学生时一月只能回家两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李清照的离情别绪便化作这些词句。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词的开头连用七对叠字,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有何表达作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寻觅什么?为什么而寻觅?寻觅的结果如何?) (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 写情态动作,茫然四顾,到处寻觅,百无聊赖的诗人,竭力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 寻觅的结果:冷冷清清 感觉中既有秋风的萧瑟,又有异地的冷清,更有孤寂生活的清寒。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凄凄惨惨戚戚 冷清的生活带来的心境,凄苦、惨痛、忧伤,个人遭遇之愁,国败家亡之痛一起涌上心头。 七对入声叠字往返复沓,音节短促轻细凄清,由表及里地渲染了环境气氛和内心孤独愁苦的情怀,且富于音乐美。,声声慢起句十四字叠字的妙处,用叠词时表达的感情和氛围会更浓厚。 从意思上讲,叠词和单个词表达意思是一样:寻寻觅觅的意思是寻觅,冷冷清清的意思是冷清,凄凄惨惨的意思就是凄惨。但一旦叠加在一起,情感意义就显得更加突出。这就是叠词的效果。 总言心情之悲伤。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栊lng是“窗户”的意思)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前人对李清照连用十四个叠字评价非常之高,说是“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秋天的气候变化无常,这种阴晴不定、冷暖无常的气候,更加重了孤老多病的词人的哀愁。“乍暖”句实写秋天气候的特点,暗写南宋政治气候之多变。 “最难将息”,表面上是写难以调养身体,实际上是写处于自然气候、政治气候多变的客观环境中,词人在主观上是难以应付的。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想借酒浇愁,可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晚来风急”明写深秋自然气候,暗写日趋恶化的政治气候,客观环境折磨词人,使她抑郁苦闷,忧愁难消。,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何旧时相识的雁飞过,作者会感到“伤心”呢? “正伤心”三字点明上几句所隐含的愁情,空中鸿雁,是词人的旧时相识,大雁曾经是她和离家出仕的丈夫之间的信使。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曾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而今,丈夫已经亡故,收信的对象已不在人世,看到昔日为自己传递信息的鸿雁,怎能不触景生情,伤心落泪呢? 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憔悴的仅仅是满地的黄花吗?) 词人的视线由仰望长空大雁,转到俯视满地黄花。作者对菊花别具一种情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当年菊花虽瘦,尚在西风中摇曳生姿;而今黄花凋零枯萎,憔悴不堪。明写菊花,暗写自己,是以花写人。作者将自己比作残菊,形象地表现出词人不幸的身世变化,反映了她在旅居生活中的孤独郁闷心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个女子,倚靠在窗前,等待着一个永远回不来的人。 一个“守”字和“独自”一词,活画出一个发愣闷坐失意人的形象,突出词人度日如年的凄戚心情。“独自怎生得黑”,不知道怎样捱过一天(凄凉,空虚,悲愁,痛苦 )。 天黑后,看不到令人伤感的景象,也许心情会平静一些?,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好不容易挨到黄昏,却听到了令人忧愁的声响。细雨的点点滴滴,滴在梧桐叶上,送进愁人的耳里,滴到愁人的心头,把心都滴碎了。整个黄昏,整个夜晚,就这么滴下去,不知何时才能完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你能听到吗?什么时候才能听到?李清照听到这种雨打梧桐的声音到底怎样的感觉? 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碧纱秋月,梧桐细雨,几回无寐。(晏殊撼庭秋) 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欧阳修一落索)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可堪疏雨梧桐,空阶络纬,背人处,偷弹泪珠。(张元干祝英台近) 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黄升酹江月夜凉) 结合这几首诗,请同学谈一谈,梧桐秋雨给你怎样的感受?,温庭筠更漏子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秋夜寒冷漫长,对于心有牵挂的思妇来说最为难捱。一片寂静使室外空阶的雨声、叶声显得异常清晰,一阵接一阵,一声连一声,仿佛是在有意折磨她敏感而脆弱的心。上片写室内,香烛偏照,容貌不整,夜长衾寒,已见孤寂冷清;更何况有下片所言雨打梧桐、空阶滴到明的声声入耳,怎能不使人缠绵悱恻、整夜难眠!其意境之萧瑟凄凉,对后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创作深有影响。,晏殊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恨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欧阳修 一落索 小桃风撼香红碎,满帘笼花气。看花何事却成愁,悄不会,春风意。 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雨细。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 上阗写春愁,只从看花着笔,含蓄蕴藉;下阕写相思,梧桐细雨的意象也是极为雅致,但以口语式的自白作结,使整首词在传统闺怨题材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又加入一点世俗的气息,更为活泼。,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白居易长恨歌),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釭(gng)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n),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垂泪。 注释 1.“梧桐”二句:化用温庭筑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2.宝瑟:指琴。金猊:香炉。 评析 本词为雨夜怀人之作。上片写现境中的孤寂凄苦,外面是梧桐雨滴声。室内是一盏忽明忽暗的残灯。以景托情。下片插入当年与情人欢会的温馨情景,最后又归结到现境的孤独和相思的深切。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梧桐”二句从听觉上写凄清,末了点明“别离”,离愁别恨全融合于景物之中,不见一点痕迹。,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梧桐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于是,李清最后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本篇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这次第”是以上一连串情况的总概括。一个“愁”字是全词精神的总概括,“这次第”三字收结上文,引出一个“愁”字,点明全词主旨。一个“愁”字蕴含着多少辛酸和血泪,一个“愁” 字概括不了全词所写的一连串情况,这就引导读者在“愁”之外去寻寻觅觅,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余地。 全篇除末句点明“愁”的题旨之外,写愁而不言愁,而是借景抒情,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委婉,曲折深沉。此人看到或听到的每一种景物都给她增添了一层忧愁,词人的愁思随着她所接触的外物之增多而逐层加深,步步升华,终于达到了受不了的饱和点,忍不住地喊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红豆曲(红楼梦)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