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专题2第3节表达技巧.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1650018 上传时间:2020-04-30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4.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阅读专题2第3节表达技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古诗文阅读专题2第3节表达技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古诗文阅读专题2第3节表达技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真题体验延伸,1.2013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注: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答:_,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首先要审清题目,“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题目已经给考生“借景抒情”的信息,考生要明白回答重点是“怎样”。其次,读懂上片,弄清楚上片写了哪些景物;然后根据这些意象的特征和营造出的意境分析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尝试解答先写因笛声引起思乡之情,奠定思乡的情感基调;然后写眺望故乡而不得,再写眼前之景,燕子觅食、筑巢,雨中梨花,思乡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诗歌助读要读懂诗歌抓住意象很重要。就本诗来说,主要的意象有:玉笛、山水、暝云、燕子、梨花、折柳等。另外抓住“故乡”等字眼,可以很容易把握住感情。可以联系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中“玉笛”“折柳”“故园情”等与本词中重要意象和情感是类似的,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驾驶员理论考试安全文明考试安全文明网驾驶证考试网驾考试题最新题库2016年2017年科目一考试科目四考试驾照考试,2.2013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宋】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答:_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的掌握能力。试题已经点明了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先要指出哪些是实写,作用是什么,然后再答哪些是虚写,作用是什么,最后一定要点出虚实相生的总体的作用。这样答案才完整。就本题来说上阕首句“嫩凉”“春蚕”“响回廊”等点明时令,明显是实写。而下阙“明年”则点明为将来时,明显为虚写。,尝试解答“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是作者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美好祝愿。,诗歌助读这首词上阕开篇“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以“新”“嫩”和以春蚕食叶的声响回荡点明时令和环境,也营造了季节的特点和气氛。“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则以禹门和桃花浪比喻廓之春闱已经高中,后一句以“月殿、桂子香”表达希望他能够在秋试中蟾官折桂,应试高中。下阕则写北海之鹏和朝阳之凤,以大鹏和丹凤比喻廓之的非凡才干,一定会大有用武之地,“北海”“朝阳”预示前途不可限量,意象宏大、意境开阔。而茫茫之途,书剑相随,则展示,了廓之儒雅而刚健的风范和气概,是对应试者的夸赞和期望。“明年”两句,是想象之语,描画了廓之秋试成功,青云直上,明年此日就可以笑看应试的举子忙碌应考了。表达了一种金榜题名后轻松而愉悦的心情。这是虚写之笔。与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的实写对应,虚实相生,寄托了作者对廓之应考的美好祝愿。,基础整合覆盖,知识点一表达方式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一)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二)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诗歌中主要考查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细节描写、白描等。,(三)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四)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3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间接抒情还有“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喻今”等,这些手法我们将归结到“知识点三表现手法”中。,知识点二修辞手法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谈。1比喻。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这首词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而且句句设喻,一句一景,千姿百态,气象雄伟。“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从色和形的角度写远望长江,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则只从形的角度,描写南归的大雁一字排开,划过江天的景象,这既点明时令,又引人遐想。,2比拟。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1)拟人。如:王维的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欲上人衣来”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人想象苍苔好像要从地上蹦跳起来,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亲昵地依偎到人的身上,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青苔的清新可爱,充满情味,表现了诗人对周围景色的喜爱之情。,(2)拟物。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用舟载”这句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没有重量没有形状的愁绪当作有重量有形体的物来写,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愁绪之浓、之重。,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二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三万里”“五千仞”极言黄河之长、嵩岳之高,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可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如:“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烟尘”和“鼓角”代战争。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5.双关。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双关的句子,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第三句的“凉”字语意双关,既指天凉,又指心境的凄凉,表达了诗人秋夜独守空房的孤寂与凄苦。,6.顶真。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句作下文的开头。这种环环相扣的句式,主要作用是贯通语气,突出事物之间紧密的联系。如:,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曲的后半部分全部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回百转的愁绪。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或引入问题,带动全篇;或中间设问,承上启下;或结尾设问,深化主题。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用设问句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三个典故,分层次地叙述三国英雄人物的业绩。8反问。用疑问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用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三、四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词人无法静心于自然美景,表达了词人遭受猜忌与排挤、闲居无聊、满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的无奈与愤懑之情。,知识点三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而高考通常在狭义方面使用它,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衬托、用典、对比等。,技法探究例破,考点一解答表达方式类题目的方法一、常见的命题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或情景),请你加以概括说明。(2)本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3)试简要说明本诗中情与景的关系。(4)词的上片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二、答题模板解答鉴赏表达方式类题目可采用的步骤:步骤一:指出诗歌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步骤三:简析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考点二鉴赏诗歌修辞类题目的方法,一、常见的命题方式(1)本诗第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本诗运用了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句。二、答题模板步骤一: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步骤三: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考点三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类题目方法一、常见的命题方式(1)试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3)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4)这首诗(词)采用了的艺术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二、答题模板步骤一: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步骤二: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步骤三: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_,适用方法表达方式分析法推断方法在高考中,对描写方式的考查主要和鉴赏形象及表达技巧结合在一起。诗人使用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技巧,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形象。这首诗四句,每句构成一幅相对独立的画面,合起来又组成一幅更有意境的画面。后两句一写“宿鹭”,一写“跳鱼”;一用“静”,一用“鸣”,动静结合。,答案诗人对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2.2013安徽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答:_,适用方法修辞手法分析法推断方法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如韦诗“山月皎如烛”一句中的“如”字就说明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冷晕侵残烛”一句中的“晕”字就说明该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其次,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是如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如韦诗中将月亮比作蜡烛,赵诗中借晕代月,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最后,分别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如韦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赵诗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环境的凄冷。,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3.201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答:_适用方法表现手法分析法推断方法本诗的抒写重点是梅花,但作者却从“雪”“日落”“寒鸦”等环境描写及“惆怅”“恨”等情感的表达入手,可见这首诗并没有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而主要采用了烘托和渲染等间接描写手法。明确了手法之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即可。,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