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1638709 上传时间:2020-04-30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7.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目的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教学重点1、世界的物质性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世界是怎样存在的?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本章逻辑图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根本规律。,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基石,根本方法,第二节,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需要理解的概念:世界观P27,方法论P27,哲学的基本问题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什么是世界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草,我们人类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启示:人是靠思想站起来的,人类不停地探索,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如何?-世界观,愚公移山的故事,古时候,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门前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于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方便出行,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能挖掉这样的大山吗,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海边就行。”愚公于是带领子孙凿石挖土,辛勤劳作。有一个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太顽固了。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智叟听了哑口无言。点评:愚公和智叟的观点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愚公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倾向,认为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而智叟的观点具有形而上学不变论的倾向,他认为事物是无法改变的,人们改造自然的决心是幼稚可笑的,人们改变自然活动也是枉费气力的。,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P27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一致的。P27(例如:田忌赛马)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P27,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P28,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精神和自然界,谁是世界的本原?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者正确认识存在?(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统一性?),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物主义P29,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唯心主义P29,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补充: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贝克莱,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物是感觉的复合,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客观唯心主义,朱熹,黑格尔,例如: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的故事,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盘古开天辟地,在远古时代,大地馄饨一片,像在一个密闭的鸡蛋里,先人盘古在沉睡了一万八千年后,从沉睡中苏醒,操起一把巨大而锋利的斧头,用力把“鸡蛋”劈开。一阵巨响过后,“鸡蛋”中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飘扬扬升到高处,变成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变而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人置身其中,只觉得神清气爽,天空高远,大地辽阔。害怕天地再次混合在一起,盘古站在天地之间撑起来,又经过一万八千多年,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与世长辞了。伟大的英雄死了,但他的遗体并没有消失: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浩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而他的四肢和身躯却变成三山五岳;鲜血变成江河湖海;肌肉变成千里沃野;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呼出的空气变成轻风和白去,汇成美丽的人间风光。,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思维,存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荀子,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休谟,康德,马克思主义哲学回答了这些问题: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世界上的事物是怎样存在的?联系还是孤立?发展还是静止?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P29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P29,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辩证法,是主张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用联系、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古代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是主张世界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方法论,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公孙龙,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思考:盲人摸象的故事,(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要求掌握的概念:1,物质2,意识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三个过程(理解)P30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化学和物理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原子是物质世界的共同本质。,(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P30,(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在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识的概念: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P30,(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意识的起源P30一方面,意识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岩石风化,葵花向日,警犬破案,另一方面,意识更是社会的产物;,劳动,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马克思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919年,一个印度人在狼窝内救出了两个小女孩。小的约2岁,大的约8岁。小的不久就死去了,大的却活下来,人们给她取名卡玛拉。卡玛拉刚开始被救出来之后,生活习性和狼一样,她像狼那样用四肢爬行,吃扔在地上的肉;害怕光亮、水、火;不穿衣,给她衣服就把衣服撕破;白天睡觉,夜间活动,深夜时经常发出狼一样的嚎叫。在印度人辛格的耐心抚育下,卡玛拉2年才学会站立,4年学会6个单词,6年才会走路。在她17岁临死时,只具有4岁儿童的智力水平。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证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马义物质观及理论意义P31,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第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讨论:科教片:人的进化历程,观看视频,1,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进化方向,退化方向,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恩格斯,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抽象运动。,运动和物质的关系P30,山峰也在缓慢地运动。,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例如:坐在火车里的人若以火车作参照物,则他看到火车上的货物对火车的位置不变,故货物对火车相对静止。若选地面上的树木或建筑物为参照物,人看到货物对建筑物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故货物对树木做相对运动。,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静止具有:相对性;条件性;暂时性。而运动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永恒性。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区别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时间、空间的定义及其特征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特征: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征:三维性。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P34(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4实践的含义,特征,基本形式等(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实践的含义,唯心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特有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都能办到。”,机械唯物主义把实践单纯等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例如人的吃喝拉撒睡等活动。,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4,马,恩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物质活动。P34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P35,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P35,1.生产劳动实践(物质生产劳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丰富时政知识,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例如:钓鱼岛事件:观看视频钓鱼岛是中国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思考:自然界的环境污染-视频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思考题: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如何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9,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三,辩证法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P47。,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40,普遍联系的观点,永恒发展的观点,实质、核心:二,对立统一规律P43,事物发展动力,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把握的概念:联系,新事物,旧事物,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把握的概念: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P40,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西方民谣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寓意: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普遍联系蝴蝶效应,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N.Lorentz)混沌理论的创始人之一。1963年制作了一个电脑程序,用以模拟气候的变化。最后他发现,输入初始条件极其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模拟结果的巨大的连锁反应。他形象地将这一现象以“蝴蝶扇动翅膀”的方式进行阐释:“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客观性,多样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要求: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普遍性,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要求: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条件,,联系的特点与方法论要求,要求:用全面、整体的眼光看问题,联系的特点P40,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特点:(1)普遍性;(2)客观性;(3)多样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P41,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类思维是发展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前进和上升的运动,要求我们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P41,新事物,旧事物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其存在必然性和生命力的、日趋灭亡的事物。P41,新、旧事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首先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其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中孕育成熟的,扬弃了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优势。,最后,新事物代表了更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了社会生活进步发展的要求,得到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先进社会势力的支持。,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Why,How,Where,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P4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P4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的含义: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P43,(一)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3,(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3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不同于逻辑矛盾。,我的矛无坚不摧!,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故事中的矛盾的是辩证矛盾还是逻辑矛盾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辩证矛盾,矛盾的两个属性P43:,同一性,斗争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相互对立,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统一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5,矛盾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P45,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P45,两点论两点都要抓。重点论抓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均衡论无重点一点论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如何抓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观看视频-食品安全!,如何处理主要,次要矛盾?(补充),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遍性及共性,特殊性及个性。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质量互变规律)P461、质、量和度2、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3、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蠢人吃饼,百喻经里有个蠢人吃饼的故事,从前有个人,外出赶路,途中觉得饥渴难耐,就停下脚步到路边的小摊买饼吃。吃了一个没吃饱,又吃了一个还是没有吃饱,一直吃到第七个饼,他觉得胃里撑不下了,这个人十分懊恼:“早知道吃这第七个饼能吃饱,我应该先吃它呀,害我白白浪费了前面的六个饼,还耽误了赶路的时间,我真是蠢啊!”思考:故事中的蠢人犯了什么错误?,质: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规定性。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质、量和度P46,(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质量互变规律)P46,度: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和度P46,事物的度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0和100就是水的关节点或临界点。,量变的含义P4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的两种形式,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质量互变规律)P46,质变的含义:P46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质变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爆发式飞跃,二是非爆发式飞跃,海啸,猿到人的转化,量变,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准备,必然导致质变结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相互渗透,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质量互变规律)P4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思考:揠苗助长,(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规律)P47,需要把握的内容:1、肯定和否定2、辩证否定观3、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任何事物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两个方面:肯定因素是指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指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肯定和否定,(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规律)P47,社会,肌体,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第一,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自我否定;第二,是事物发展的环节;,A,B,辩证的否定观:P47,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第四,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理解),(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侥幸的偶然事件上。,“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P54,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要求把握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二、意识的能动作用,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一)规律及其客观性P54,规律的定义: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就是关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P55,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诛仙相见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二者都具有客观性,不能改变,创造或消灭人口问题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河南考生,二、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的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表现,实现途径,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能动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社会实践,人与规律的关系,人规律,不能创造、改造、消灭,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58,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