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五分册整理.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59274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中历史五分册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海高中历史五分册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海高中历史五分册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 天朝的危机第1课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一 虎门销烟1领导人:林则徐2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二 南京条约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2内容: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3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变化革命任务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现代史三 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1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2中国社会的变化: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代表作:四洲志、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第2课 第二次战争(1856-1860)一 “修约”交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1时间:1856年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 法国:“马神甫事件”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 “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二 天津条约 与 北京条约:1火烧圆明园: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北京条约 的主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内容:天津条约 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影响:天津条约 和 北京条约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洪秀全,规模最大农民起义)天京陷落1天京变乱:1856年,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太平天国由强盛转向衰弱。2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资政新篇 ,主张改革内政,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新式学校、医馆,与外国通商,进行文化交流。资政新篇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未能付诸实施。第4课 洋务运动一 总理衙门的设立:1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朝廷(奕诉、文祥);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2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别称“总署”、“译署”,由奕诉担任总理大臣。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3洋务运动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深受刺激。二 从“自强”到“求富”:1创办一批军事工业(口号:自强)第一个: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1861,安庆最大:江南制造局,李鸿章,1865,上海2创办一批民用工业(口号:求富) 原因:资金,原料,能源,运输问题,抵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代表:轮船招商局,李鸿章,1873,上海 开平矿物局:李鸿章,1877, 形式: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有更多资本主义色彩3 创办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4 培养人才: 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 1872曾国藩派容闳带30名幼童赴美留学1874年福州船政学堂派留学生赴英法学海军三 京师同文馆:1新式学堂:在奕诉的主持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到 90年代中期,洋务派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 20多所新式学堂。2派遣留学生:1872 年,曾国藩派遣容阂率领首批 30 名幼童赴美留学。此后,又连续派遣了三批幼童赴美。福州船政学堂也先后派遣三批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其中不少人学成归国后成了北洋水师的骨干。3洋务运动的评价:积极: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培养了一大批外语科技军事人才,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局限: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第5课 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一 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1869,方举赞,发昌机器厂(规模最大)1872,陈启源,广东南海设立继昌隆机器丝厂(第一家缫丝厂)二 西学传播:1 西学:西方学术文化2 途径:办学兴教: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 翻译西书:江南制造局,译书局 海归介绍3 评价:带来了新知识、新学问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社会风气三 早期维新思想:1 代表人物:王韬弢国文录外编 薛福成筹洋邹议 马建忠适可斋纪言纪行 郑观应盛世危言2 观点:经济:主张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商战)政治:建立君主立宪制,设议院文教:废八股,办学堂,广植人才3 评价:先导作用:为戊戌变法做了思想和舆论准备 局限性:不能完全拜托传统伦理的束缚,不能形成完成的理论体系第6课 甲午战争(1894-1895)与马关条约一 黄海海战:1甲午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日本以“大陆政策”为国策,想谋求侵略朝、中,蓄谋已久借口: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2主要战役1 爆发1894年7月,丰岛海战2 平壤战役,左宝贵以身殉国;李鸿章避战自保3 黄海大东沟海战:1894年,近代规模最大海战,中国主力尚存,日本获治海权(黄渤海) 邓世昌(致远号),林永升(经远号)4 辽东半岛战役:旅顺大屠杀5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二 马关条约: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承认割让赔偿增开允许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2马关条约的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第7课 戊戌变法一 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作用: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二 时务报(1896)与天演论创办报刊: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严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天演论,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为戊戌变法 提供了思想武器三 百日维新(1898.6.119.21)百日维新的概况戊戌变法的影响1概况:1897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之祸迫在眉睫。康有为又一次上书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1898 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仓皇逃亡国外。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政变后,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2影响:思想启蒙: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爱国:启示:和平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一 瓜分狂潮:1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攫取侵略权益的主要方式: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倾销商品(资本输出的五种形式:开银行政治性贷款开工厂修铁路开矿山)2“门户开放”政策(1899)1背景:美西战争2 目的:维护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3 内容:承认列强的既得利益 要求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关键词:利益均沾,机会均等4 实质: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5 影响:扩大美国在华权益 列强共同控制中国,避免了被任何一个国家独占二 八国联军入侵(1900-1901,英法美俄德日意奥)三 辛丑条约: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赔,划,惩办,该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人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2辛丑条约的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第 9 课 清末新政(1901-1911)变法上谕的颁布:1新政的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2评价:这些举措,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第10课 辛亥革命与中国民国的建立(民主共和制)一 中国同盟会:1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秋,孙中山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2同盟会的成立:1905 年,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宣布以“驱除鞋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刊物 民报 ,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3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使中国资产者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当时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二 武昌起义(1911.10.10)“辛亥革命”: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起义取得胜利。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 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2临时约法:1912孙中山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3清帝退位:1912年2 月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4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1912 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局限性: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最终又失败了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1课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一 列强支配下的世界: 20 世纪初欧美列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的表现 :经济各国间经济联系加强;世界范围内地区分工初步显现(表现?)政治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特点:西欧列强支配各地区、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格局不稳定表现:美日崛起二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局部冲突:三国同盟:德奥(匈)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法俄:1907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该地区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宗教势力彼此交错、领土纠纷复杂。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 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历来是各个国家争夺的重点。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第12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过程一 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的爆发:1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2第一次世界大战面爆发:1914年,奥匈帝国最终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俄、德、法、英相继投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二 战争过程:1三条战线:东线:德奥联军俄军西线(主战场):英法联军德军南线:奥军俄军、塞尔维亚军2三个阶段中的重大事件第一阶段:1914-1915A、重要战役:马恩河战役(西线):1914年9月,第一次大会战,宣告“史里芬计划”破 产,打破德军速决战 坦能堡战役:德军大败俄军B、1915年德军战略重心东移C、意大利对奥宣战第二阶段:1916年,西线大战A、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德军丧失西线作战主动权,一战转折点B、索姆河战役:英军动用新式武器坦克(规模最大)C、英德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A、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美国参战美国参战实质原因:争夺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 影响:大大增强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一战结束B、俄国发生十月革命,退出战争C、协约国全线出击,德军战败三 战争结果与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影响:1结束:1918年奥地利投降,德皇退位。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2影响:造成重大损失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损失:战争遍及欧、亚、非三大洲,正式参战国31个,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世界格局发生变化:摧毁了欧洲四大帝国(德意志,奥匈,奥斯曼,俄国),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一去不返;美日崛起参与世界霸权的争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第1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1巴黎和会的召开:时间:1919年初地点: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操纵国:美、英、法的政府首脑操纵了和会一战三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十四点原则,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英国首相劳合乔治:2结果一:签订凡尔赛和约内容:国际联盟盟约和对德和约评价:凡尔赛和约把所有的战争责任都推给了德国及其盟国,这是不公平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划分世界的产物,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对德国实行严惩,激化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二战的到来埋下了祸根。影响:形成凡尔赛体系:暂时稳定欧洲政治秩序3结果二:国际联盟成立:(时间;主要机构;主要使命;缺陷)实质:是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二 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1原因:亚太军备竞赛2时间: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参加国家:美 英 日 法 意 比 荷 葡 中主要议题:解决两个问题3四国条约美英法日 终止英日同盟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价?4山东问题是如何解决的?5影响和评价: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6华盛顿体系隐含的矛盾:美日矛盾加剧英日分歧扩大中国与列强间的矛盾尖锐三 战后世界:1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总体特征: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支配下,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欧洲大陆政治版图变动,世界局势暂时稳定。具体国家英国:债务国;英联邦形成。欧洲大陆:四大帝国崩溃;德国由严重削弱走向恢复与稳定;法国牵头洛迦诺公约。2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实质:是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之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影响:积极方面:国际联盟适应了世界整体化进程需要;奠定了国际新格局,为20世纪世界的相对稳定创造了条件。消极方面:强权政治;缺乏有效的解决国际争夺的机制;继续维护殖民体系;排斥苏俄。第四单元 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第14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十月革命:1917年10月1 领导人:列宁2 背景3 经过: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冬宫4 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5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三个法令: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6 伟大意义:是俄国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它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15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一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及内容:1时间:1921年;人物:列宁2背景:1921年初,内战结束3内容:实行粮食税采用租让制与租赁制恢复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4实质:有限度地发展资本主义5影响评价: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从俄国的实际出发,以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为主要目标,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较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二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922第六单元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一 社会习俗的变革:内容: 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等方方面面,二 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1二次革命:1913 导火线:刺宋(教仁)案,善后借款 结果:失败2护国运动:1915 原因:袁世凯倒行逆施(表现:卖国,1915.5.9,灭亡中国二十一条;1916:洪宪) 过程:蔡锷,云南护国运动 结果:胜利,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3 军阀割据:19121917 段祺瑞(皖系),冯国璋(直系),张作霖(奉系)第20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5一 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1915 年2主要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3主要阵地:新青年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1917年前:民主,科学 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1917年后,宣传马克思主义(兴起: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二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主要人物:李大钊2主要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 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的时间:1919 年 5 月 4 日2简单经过: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中心:北京上海 斗争主力:学生工人 斗争方式变化:罢课游街三罢(罢课,罢工,罢市)3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国贼,条约上拒绝签字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标志这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显示巨大力量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概况: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会议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2意义:中共“一大”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三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1中共“二大”的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第22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1中共“三大”(1923)召开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2国民党“一大”(1924 年 1 月)召开的内容(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提出新三民主义,加反帝反封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确定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二 北伐战争:1北伐战争的开始:1926 年 7 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开始北伐2成果:北伐军先后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到长江流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第七单元 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四一二”政变;背景:(1)1927 年国民革命军相继占领上海、南京。(2)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时间:1927年4 月 12 日地点:上海内容:(1)屠杀共产党人(2)镇压工农运动。2“七一五”政变:背景:4 月 18 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当时还保持着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处于对峙状态。时间:1927年7 月 15 日,地点:武汉过程:(1)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2)制造了“七一五”政变。“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的影响: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3宁汉合流:“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合流。(武汉南京)4东北易帜背景:(1)1 928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进人北京,改北京为北平。(2)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退回关外时,被日本人炸死于皇姑屯。时间:1928年12月29日人物:张学良(张作霖之子)宣布东北易帜影响: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二、币制改革:1“废两改元”: 背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国内币制紊乱,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时间:1 933 年 4 月,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内容:规定所有款项收付及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使用银两。影响:(1)废两改元的实施,确立了银本位制,银元成为单一的主币, (2)为后来的法币改革奠定了基础。2法币改革背景:正当中国实行“废两改元”之际,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银价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通货紧缩,导致金融恐慌。时间:1935 年11月。内容:(1)国民政府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 (2)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 1936 年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所有粮税完纳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金属货币。影响:法币改革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三、改订新约运动:改订新约的内容:(1)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取消领事裁判权,(2)但后者没有实际执行。作用:(1)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2)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第24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一 南昌起义1时间:1927 年 8 月 1 日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等。3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二 井冈山会师:1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秋收起义,毛泽东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块农村根据地);中心:宁冈意义:中国革命从城市到农村进军,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 建立:10 月,毛泽东率部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扩大:井冈山会师:时间:1928 年 4 月人物: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结果: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朱德任军长。意义:这次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各地起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三 农村革命根据地与苏维埃政权:中华苏维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11,瑞金,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第25课 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一 九一八事变:1时间:1931 年 9 月 18 日晚2后果:东北三省沦陷,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二 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1时间:1935 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2主张:反对“华北自治”,要求“收复东北失地” ,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3标志:一二 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第26课 红军长征(1934.10瑞金,1936.10陕北)一 遵义会议:1时间:1935年1月2内容: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委员,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成立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3历史意义: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二 三大红军主力会师:1时间:1936 年 10 月2地点:甘肃会宁地区第八单元 “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第27课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黑色星期四1“柯立芝繁荣”:美国经济繁荣、发挥迅速时间:20世纪20年代在位总统:柯立芝总统表现:(1)1929 年,在世界贸易中,美国的份额超过英国,居世界首位,(2)资本输出额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2危机爆发的时间: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纽约证交所的股价暴跌。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破坏力特别大持续时间特别长第28课 罗斯福新政一、背景:1、1 929 一 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2、1933 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开始通过国家干预和调控推行反危机措施。二、时间:1933 一 1941 年三、实质:国家干预调控经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与完善四 内容:1 国家调控经济2 社会保障措施3R:Recovery(复兴);Reform(改革);Relief(救济)1、国家调控经济(一) 规范金融秩序、整顿金融业: (1)支持大银行重新开业,淘汰小银行,强令州银行加人联邦储备银行(2)公布 存款保险法 ,设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小额存款提供信用保障,同时吸收存款,提高货币流通率,增强资金流通;(3)放弃金本位制,增发新钞,宣布美元贬值。(二)解决失业:政府举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三)调整工农业生产:(1)复兴工业:颁布 全国工业复兴法 (新政的核心),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2)调整农业:先后颁布两个 农业经济调整法 ,设立农业经济调整署,适量缩减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价格,并调整农业信贷机构。2、社会保障措施:目的:(1)为了限制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进一步缓和社会矛盾(2)为了协调劳资关系措施:(1)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积极实施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国会通过 社会保险法 ,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的救济制度其次在全国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加征遗产税和财产转移税。(2)协调劳资关系: 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 ,成立劳资代表对等组成的全国劳工关系局。 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五、影响(评价):罗斯福新政从 1933 年开始推行,直到 1941 年结束,主要内容可用“ 3R ”来概括,即复兴( Recovery )、救济( Relief )和改革( Reform )。1、对美国:它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2、对其他国家示范效应: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 20 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第29课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一 墨索里尼政权: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时间:1922年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二、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统治建立的标志:(1936,二二六事变)三、希特勒上台与纳粹体制:1希特勒上台的原因;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饱受割地赔款之苦,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恶性膨胀。世界经济萧条进一步加重了德国的生存危机,社会严重分化。希特勒与纳粹党利用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于 1933 年初上台执政。2纳粹体制的特征:纳粹体制以集权为特征,以扩张为目标。第九单元 二战(19391945)第30课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一 德国毁约扩军:德国毁约扩军的重要史实:纳粹政权建立后,对内实施独裁,对外侵略扩张。 1 1933年,希特勒以军备平等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为由,相继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摆脱了国际束缚2 1935年,德军重建空军,并随即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3 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未遭到制裁,备受鼓舞二 英法绥靖政策:表现:1937年前:听任法西斯国家毁约扩军 1937年后:纵容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代表人物:张伯伦(英);达拉第(法)1 核心内容:通过妥协退让以达到避战求和的目的试图祸水东引,推动德国进攻苏2表现:1937 年,英国绥靖派首领张伯伦出任首相。 1938 年,英、法默许德、奥合并,慕尼黑阴谋:通过 慕尼黑协定 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以为这样便能保住“五十年的和平”。 。 三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时间:1939 年 8 月,两国签订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内容:双方互不侵犯;一方同他国交战,另一方保持中立;条约有效期为 10 年。条约还划定了两国在未来东欧的势力范围。2“集体安全”失败的原因:英法和苏联之间缺乏信任,以致国际局势进一步恶化第31课 战争的爆发与扩大一 德国突袭波兰:1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标志:1939 年 9 月 l 日,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静坐战争)2“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英法联军成功撤退到英国,保存了有生力量。3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1940年,德意日;核心:共同军事行动三 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参战,二战扩大1时间: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计划2、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破产。四 珍珠港事件:美国参战,二战进一步扩大1爆发时间:1941年12月7日2后果:揭开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美国参战,二战进一步扩大。第32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重大事件:法国败降后,英、美两国随即确立共同军事和政治战略,结成了事实上的反法西斯联盟。 1941 年 3 月,美国国会通过 租借法案 ,用于援助反法西斯国家。苏德战争爆发时,英、美相继表态支持苏联,三国正式携手合作。1941年8月,美英两国联合发布大西洋宪章时间:1941 年 8 月国家:美、英两国内容:提出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居乐业、促进一切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等一系列进步和民主的原则。反响:苏联随即表示赞同。二 主要战场的战略转折:三次战役1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 1942 年6月2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71943.23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1942三大战场的胜利,粉碎了法西斯国家称霸天下的迷蒙,吹响了反法西斯联盟胜利的号角三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意大利投降:1943年,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2美英中发表开罗宣言:时间:1943年11月;内容:要求日本归还台湾等所有中国领土3苏美英召开德黑兰会议:三巨头第一次会晤时间:1943年11月(开罗会议后)内容:商定双方在欧洲战场与亚洲战场上的分工与责任。开辟第二战场4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影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5易北河会师:1945年4月 美苏军会师6德国投降: 1945年5月8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7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过程:欧洲战争胜利后,盟军加大对日本的攻势。 6 月起,美军轰炸日本本土。 8 月,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远东苏军向盘踞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日本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军队也全面反攻。 8 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9 月 2 日,日本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向美、苏、中、英等同盟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8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据不完全统计,因战争而死亡者在 5000 万人以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承受了巨大牺牲,也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不仅为世界带来了和平,也为一个新的国际格局奠定了基础。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