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1576219 上传时间:2020-04-29 格式:PPT 页数:140 大小:6.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概述,1,2,3,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第二讲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概述,(一)发展的含义(二)毕生发展观(三)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一)何谓发展?,发展是一种有规律的变化发展是持久(时间长久)的变化发展是适应性的变化发展是获得和丧失的并存,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的内容:语言、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人类个体从出生(受精卵)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毕生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一般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儿童与青少年)。,(二)心理发展观,人的心理发展是否到成年就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了呢?还是终身不断发展呢?这代表了不同的心理发展观传统的心理发展观现代心理发展观即毕生发展观,两种发展心理学,传统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从出生到发育成熟这一阶段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关注从妊娠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行为的成长、稳定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核心假设是心理结构与功能在一生中都有获得、保持、转换和衰退的过程。,毕生(life-span)发展观,巴尔特斯(Baltes)于1987年系统地提出了毕生发展观,并于1999年进行了补充和发展。(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各个方面,甚至同一方面的不同成分和特性,其发展的进程与效率都是不相同的。(3)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4)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构成了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选择,最优化,补偿,(5),(三)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关键期5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人的心理发展变化是连续的还是阶段的?或者说是渐进式的还是跳跃式的?,A连续发展模型(growthmodel),发展由外部环境所决定,发展的变化是感知、运动、认知技能与操作上的平稳的、连续性的量的增加。,发展主要是由内部成熟或遗传所决定的,发展是非连续性的、跳跃式地产生新的行为模式,在前后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具有质的差异。,B阶段发展模型(stagemodel),C分化层次模型,发展是分化简单、弥散、整体的心理状态,建立起更高水平上的整合与层级组织。,D发展的汇聚模型,发展开始非常宽广且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后其范围与形式逐渐受到限制,并形成与社会规范相一致的心理与行为特点。,E人本主义模型,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开始就逐渐指向并控制信息加工过程、指向并组织自身活动可能性、反思自身思维的过程,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与不可逆性,头尾律远近律大小律,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个别差异,发展优势发展速度发展高度,4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动物的关键期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如小鸭的追随行为典型地出现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超过这一时间,“印刻”现象就不再明显。,心理学家所指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关键期的缺失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才难以弥补,对人类大部分心理功能而言,也许用敏感期这样的概念更为合适。,02岁亲子依恋关键期13岁口语学习关键期45岁书面语学习关键期04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10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5岁以前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10岁以前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年龄,历龄(chronologicalage)功能年龄(functionalage)生物年龄(biologicalage)心理年龄(psychologicalage)社会年龄(socialage),5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个体的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具有普遍性)、本质的(表示具有一定的性质)、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心理特征。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意味着每个年龄都有相应的年龄特征。,发展的年龄特征,年龄越小,生理发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越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社会化的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强。发展的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环境的改变,也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如“成熟前倾期”,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思考:什么因素决定或影响心理发展?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因素影响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心理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问题,心理发展应该按照个体自身条件和要求主动地发展还是按照父母、教师等人的期望和要求发展呢?,心理发展的稳定与不稳定问题,早期智力测验成绩高的儿童,长大后的儿童是不是一定也高?早期因体验与父母分离而常焦虑的儿童,长大后会不会依然有较高的焦虑感?幼年攻击性强的儿童,长大后是否依然是个攻击者?,讨论:心理发展的最基本问题,影响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遗传环境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天性教养(naturenurture)之争,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因素,遗传是保持生物性状的最普遍现象,是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霎那就已经决定了,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家谱调查(高尔顿的研究)唐氏综合征儿童的研究双生子研究,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环境因素,环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如食物营养、地理气候等;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即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环境和教育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影响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胎内环境的影响早期经验的作用,环境因素胎内环境,母亲年龄母亲健康状况母亲情绪母亲服药分娩与出生状况,1、母亲的年龄,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两方面:年龄偏小与年龄偏大。年龄太小(18岁以下)生育,胎儿体重过轻、神经缺陷的可能性增加,这是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35岁以上生育(特别是第一胎),易出现分娩困难和死胎增多,另外出现唐氏综合症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2、母亲服药,药物对成长中的胚胎或胎儿会有潜在的影响,其作用的大小往往视使用的剂量、时间、次数及药物本身的性质而定。,3、母亲的情绪,母亲所受到的短暂的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不会造成大的危害。母亲在怀孕期间遭受了直接的、重大的精神刺激或受到精神的极度刺激或长时间刺激,会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和对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早期经验的作用,相对于人类而言,在动物身上进行有关早期经验的剥夺与早期环境条件的丰富性研究更具有现实可行性。动物繁殖与成长的周期短,因此能较快地看到研究的结果,也不受人类道德原则的制约。研究者可以把动物实验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推断到人类。,动物早期经验,动物早期经验,动物早期经验,接触性安慰经验剥夺,动物早期经验剥夺的研究,雷生(Rieson):将三只猩猩从出生到七个月饲养在黑暗环境中。德比,在完全黑暗中饲养;柯拉,也是养在黑暗中,不过每天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让它戴着半透明有机玻璃眼罩生活在光亮的环境中,使它得到弥散光线的刺激;莱德,每天有一个半小时在中等光线房间里,接受正常的视觉刺激。结果发现,德比遭到了视网膜损伤;柯拉没有表现出这种病症,但视觉追随等反应比正常猩猩慢;莱德的视觉表现则与在正常环境中饲养的猩猩没有区别,可见每天90分钟的正常视觉刺激可以防止出现视觉缺陷,动物早期经验剥夺的研究,罗森兹韦格等(Rosenzweigetal.):小鼠生存环境对大脑发育的比较研究。一组小鼠被饲养在丰富的环境条件下,这些丰富的环境条件包括:大的笼子,有小梯、轮子、小箱、平台等“玩具”。另一组小鼠则置于单调的环境条件下,每天除了定时有食物供应外,没有丰富的环境刺激。80天以后,对两组白鼠分别进行解剖。解剖的结果是,成长于丰富环境的白鼠,大脑皮质更重,所含的蛋白质更多,大脑结构比成长于单调环境的白鼠要复杂得多,脑的化学物质也更为丰富。该研究充分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助于动物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人类早期经验,依恋(attachment):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母婴依恋一旦建立,婴儿就会是经常欢笑而少哭闹的,情绪欢快、活跃而好探索,喜欢玩弄、操作物体,喜欢尝试着接近新事物、新情景甚至陌生人,有助于婴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养成自信、勇敢、敢于探索的人格个性,并促进婴儿智力发展,培养婴儿乐于与人相处、信任的基本交往态度。安全依恋型不安全依恋-回避型不安全依恋-矛盾型,Ainsworth陌生情境实验,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西默洛夫等(Sameroff,1993):用表所列的危险因子项目对儿童的家庭环境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儿童的IQ与危险因子数目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即家庭环境危险因子愈多,儿童的平均IQ愈低。研究还发现,没有哪一个危险因子单独起关键作用,而是若干个因子在联合起作用。,家庭环境和智商关系研究中所用的危险因子项目,少数族群地位职业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家庭规模父亲缺失压力大的生活事件养育观念母亲焦虑母亲心理健康状况母亲与孩子的互动,思考:,学校教育中哪些影响因素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因素的作用特点?,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环境对于那些有危险遗传因素的个体影响更大。环境的影响通常还与关键期、早期经验等密切相关。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儿童的确会显著地从某种经历或环境因素中获益,或者是受到伤害。,儿童青少年的弹性(resilience)研究,高危背景下的儿童,战胜逆境后获得良好的发展,儿童即使仍处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能力并不因此受到损害,从儿童期大灾难(如战争等)中成功恢复过来,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功能性定义,儿童青少年的弹性(resilience)研究,敏化或钢化效应(sensitizingorsteelingeffects)。敏化效应是指以前的害怕体验、压力和逆境,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的消极经历时,变得更为脆弱。钢化效应是指先前的害怕体验、压力和逆境,使个体对今后类似消极经历的耐受性提高,所谓“见怪不怪”。,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由环境决定的心理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相互作用的模式1,父母的遗传类型,儿童的遗传类型,儿童的养育环境,儿童的认知表现,ScarrMcCartney,总结,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遗传决定了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决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一般情况下,正常健康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相当广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条件的有利与否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教育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教育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2、心理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教育须以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准备性原则,三、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三)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是皮亚杰为了回答认识论的问题,在研究生物学、心理学、认识论及其数理逻辑等领域,广泛采用现代科学如控制论、信息论等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发生认识论的核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皮亚杰把科学的历史发展和个体发展看作是两个近似的过程,注重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视角研究和说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他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儿童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儿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心理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他把心理学的概念引入认识论中,探讨认识起源和发展的问题。,发生认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关于认识(思维)的起源认识起源于动作,内化为运算关于认识(知识)的形成关于认知的发展,1认识的起源起源于动作,内化为运算,唯心论者或成熟论者认为,认识来自先天的遗传,思维水平的差异在于人先天遗传素质不同,思维发展乃是有机体自身成熟的结果。经验论者则认为,思维来自对客体的知觉,它来自客体,是对客体的抽象,没有客体就没有对客体的抽象,也没有人的认识或思维。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是单纯地来自于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活动)。动作(活动)的特性就在于它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皮亚杰从“动作一运算”这条线索来阐明认识来源于动作,内化为运算的。他认为,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基础。主体要认识客体,必须对客体施加动作,从而改变客体。动作是外显的实际行动,运算是比动作高一层次的内化的动作。,心理运算,如要把水从瓶中倒入杯中,实际的操作为动作。而在“头脑中”想象完成这一动作并预见它的结果,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是一种“内化”的动作。所以运算亦称心理运算。心理算运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即可逆的观念上的操作。此外,运算还具有守恒性和系统性的特征。,2关于认识的形成,皮亚杰认为,知识的形成,既不是外物的简单复本,也不是内部预成结构的独立显现,而是主体与外部世界连续不断相互作用中逐渐建构建起来的一系列不同水平的认识(知)结构。而认知结构的发展又表明儿童智慧水平的提高和逻辑范畴以及科学概念的深化。,3关于认知的发展心理机制,反省思维对先前阶段的动作或运算结构在高一层次上进行新的组合,从而把它们整合到高水平中的较丰富的结构之中,促使认知结构的广度、深度不断提高,新的结构经常处于建构中。自我调节有机体能改变自身的潜在能量。主体通过反省思维和自我调节这两种机制,促使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也促使新的结构经常处于建构中。,儿童心理(认知)发展基本理论,1智慧的本质2认知结构的四个基本概念3心理发展的因素4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智慧的本质,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adaptation)。人的智慧或认识的发展是人对客观现实的适应过程。而适应则依赖有机体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种功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equilibrium)。皮亚杰认为,适应的形成,在生物学上是有机体的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在心理学上则是主体(内因)与客体(外因)相互作用的一种平衡,他认为主客体的关系不是静止的,单向的,而是动态的、双向的。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的建构与发展的过程.,2认知结构的四个基本概念,认知结构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观念的组织。认知结构包括下述四个基本概念:(1)图式(scheme格式):指主体动作的认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婴儿最初的图式是一些本能动作,是遗传性的。(2)同化:指主体将外界刺激有效地整合于(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也就是说,同化是个体以其既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历程。(3)顺应:指主体改变已有的图式以适应新的情况。或者说,认知结构由于受到被同化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4)平衡: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与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四个概念:图式-认知结构(心理组织)同化-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图式顺应-主体按照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平衡-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主体主动发展的趋向同化是量变;顺应是质变,皮亚杰认知发展观点的例证,3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maturation):即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展。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除依赖先天的遗传因素(包括成熟)以外,后来活动和环境的影响是更为重要的。(2)练习和经验(practiceandexperience):指个体对物体发出动作和练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3)社会环境(socialtransmission)(社会性信息、社会性经验)指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生活、社会传递、文化教育、语言信息等。(4)平衡化(equilibration):指心理的成长(包括儿童智慧的发展)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具有自我调节的意义,是自我调节的平衡机制。,4认知发展阶段论,心理发展可区分为不同水平的连续阶段,阶段之间具有质的差异。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会整合到下一阶段。发展的阶段式不是阶梯式,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影响而略有差异,但先后秩序不变。,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此阶段儿童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达的和运算的智慧。他们主要靠感知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逐渐形成物体永存性(或客体永久性)观念。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认知上的两大成就:A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客体永久性”概念形成(objectpermanence)幼儿具有这样在理解力:即使客体不在视野之内,但客体依然存在(Piaget,1954)皮亚杰认为婴儿18-24个月才能代收整的理解客体永久性,但新近在研究表明婴儿在3、4个月可能知道物体依然存在,只是还没有记忆技能去保存物体所在合位置或运动技能去协调搜索行为。B因果认识产生动作的目的性明确.“目标定向动作”(Goaldirectedactions),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动作思维水平主要特征: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感知运动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主要手段: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客体永久性:大约在912个月,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0-6个月是感知觉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刺激物音乐刺激可以促进孩子听觉能力的发展听觉的发展包括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已有了深度知觉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2)前运算阶段(2-7岁):能够利用表征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但其思维缺乏可逆性或灵活性,受知觉外表的支配。在同一时刻只关注或集中于某一情境的一个方面。表现为自我中心性。三山实验,前运算阶段(26、7岁)表象思维水平主要特征:把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1)泛灵论(2)自我中心主义(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4)思维的不可逆性(5)缺乏守恒,图三山实验图,图为什么相同量的液体倒进不同形状的容器里还一样多呢?5岁儿童不能理解。,图石子数变少了吗?前运算阶段儿童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回答绝然不同,(3)具体运算阶段(7-11):儿童获得了运算概念,具有可逆性的心理运算的能力。能够去中心化,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客体或事件的几个属性,并认识到这些属性或维度之间的关系。儿童从依赖知觉信息,转而使用逻辑原则。如:A属于B,B属于C,则A必然属于C。守恒系列化和传递推理类包含,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主要特征:符号性、逻辑性、缺乏抽象性。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脱离了自我中心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数目守恒(6-7岁),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ABB问: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物质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与B一样大小B球变了ABAB问: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长度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ABB问: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面积守恒(8-9岁),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B问: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重量守恒(9-10岁),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两块叠在一起B、两块分放两边问: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体积守恒(12-13岁),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ABAB问: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守恒实验,(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开始不受真实情境的束缚,能够将心理运算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既能考虑当前情境,也能够考虑过去和将来的情境。能够基于单纯的言语或逻辑陈述,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及命题间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主要特征: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进行假设-演绎推理,皮亚杰认知发展的理论简评,(1)他批判了儿童心理学史中各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的心理发展观。(2)他提出儿童心理发展的四要素(即生物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并首次概括了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如连续性、交叉重叠性、次序不变性、综合取代性)。(3)划分心理发展的四大阶段,揭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的一般规律。因此,皮亚杰学说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为发展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皮亚杰晚年和他死后,许多研究者重复皮亚杰的实验,在儿童认知领域进行了更为广泛的探讨,进一步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与研究。,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修正,许多研究者认为,在皮亚杰的研究中,有许多变量未得到控制,而这些变量与儿童思维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如社会心理因素、语言、感知、注意等,研究中如果不能排除这些变量的干扰和影响,就会降低实验结果的真实性。由此,研究者认为,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能力估计偏低,过于强调个体生物适应。皮亚杰的理论认为,每一个发展新阶段,标志着新的认知能力的出现,较高阶段所具有的认知能力并不出现在较低阶段。但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许多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儿童十分年幼时就已经存在,只是程度有限,这些能力将随着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增长,一直发展到成年期。,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修正,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到15岁左右思维水平可达到最高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然而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个体思维发展到15岁左右并没有停止,在形式运算思维之后,还有新的思维阶段出现,如瑞吉尔(Riegal.K.1973)把这个新阶段称为辩证运算,并认为个体可以在皮亚杰所称的四个阶段中任何一个阶段直接发展与之相应的辩证运算一些理论家否认发展阶段的存在,他们认为,儿童是循序渐进地、各自独立地解决他们面临的学习任务的,儿童在不同年龄的思维方式基本上相同,只是表现程度有大有小(Gelman&Baillargeon,1983)。这些假说形成了一种与皮亚杰对立的重要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新皮亚杰学派”。研究者改变了皮亚杰只研究儿童认知发展一般规律的局面,着重探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非普遍性特征和个别差异问题,逐渐扭转认知发展的认识论的研究方向,进一步转向智力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轨道,重视研究教育作用,重视应用性与整体性研究。,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影响,过去30-40年中,皮亚杰的理论对教育、特别是对学前和小学教育有深远影响。1发现学习(discoverylearning)2重视儿童的学习意愿3承认个别差异,1发现学习(discoverylearning)皮亚杰主义者鼓励儿童通过与环境的自发的相互作用来发现自我。老师不是口头上教给孩子一些现成的知识,而是给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自由选择,促进发现和探索的能力。,2重视儿童的学习意愿皮亚杰认为,学习经验是建立在儿童现有的思维水平之上的。新技能的学习不是强制性的,而是由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决定的。,3承认个别差异皮亚杰理论认为,所有儿童都要经过相同的发展阶段,只是存在速度上的差异,所以老师必须因材施教。另外,老师在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进步时,应该把他们的现状和过去的发展水平相比较,而不能拿一般标准和同龄人的平均水平来衡量(Gray,1978)。,皮亚杰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也受到许多批评,最严厉的批评指向他主张的“年幼儿童只有通过在环境中的行动才能学习”这一观点(Hooper&DeFrain,1980)。尽管如此,皮亚杰对教育的影响仍然是十分强大和深远的。他向教师们提供了关注、理解和促进儿童发展的新途径。他还为以儿童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二)维果茨基发展观与教育,维果茨基(1896-1934)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38岁时死于肺结核。虽然他一生著述甚多,但他仅有不到十年的时间去系统地陈述他的观点。因此,他的理论没有皮亚杰那样详细具体。尽管如此,研究儿童发展的人士对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仍然有非常强烈的兴趣。他的魅力在于他抛弃了儿童发展个人化观点,提倡一种社会化的观点。“维列鲁”学派:又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和他的学生列昂节夫、鲁利亚为代表而形成的一个较大的心理学派别。,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在同周围人的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到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社会建构论:人的思想和智力都是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社会交互作用)。按照皮亚杰的理论,认识的最重要源泉是儿童本身,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他们是繁忙的、自发的探索者,他们形成自己的思想并加以检验。主体建构维果茨基也认为儿童是积极的求知者,但他不把儿童看成单一的自然人。他建立了一种新的理论,他认为儿童和社会环境共同导致了认知发展。社会建构,文化工具:1物质工具:(打印机、算盘、尺子、现在还要加上PDA、计算机、因特网。)2心理工具: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人为创造的标记、符号、文字、公式、图像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1、内化说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技能转化的过程。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通过语言,儿童与他人和自己交流,完成外部活动的内化过程。,皮亚杰称儿童的自言自语为自我中心言语(egocentrismspeech),它反映了前运算阶段儿童不能想象到别人的观点。所以,皮亚杰说:儿童经常自言自语,不介意别人是否理解。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们都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自己的思维。他认为认知成熟和某种社会经验(即和同龄人的分歧)最终会导致自我中心言语的消失。通过和同伴的争论,儿童发现别人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结果,自我中心语言逐渐消失,而被社会言语所取代,到这时,儿童才会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让别人能听懂。维果茨基强烈反对皮亚杰“儿童言语是自我中心的、非社会的”论断。他认为儿童自言自语是为了自我指导和自我指向,因为语言帮助儿童考虑自己的行为并选择行动过程,他认为这是高级心理机能(包括持久注意,长时记忆,分类,计划,问题解决和自我思考)的基础。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的自我指向语言逐渐消失,而内化成一种内部言语,也就是我们每天在思考和行动时使用的一种和自己的对话。,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2、最近发展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对儿童心理学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的概念。现有的发展水平可能的发展水平“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三个核心主张:只有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并诠释,才能理解儿童的认知能力。促进和改变心理的认知能力会受到文字、语言和交谈形式的影响。认知能力源于社会关系,植根于社会文化背景中。,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一、支架教学,支架教学:即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引导学生进入一定问题情境,及时撤掉背景支架;教师提供问题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协作学习,1.构建背景支架,背景支架: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对称的图形,如蝴蝶,六角形的雪花晶体、建筑物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等等原因:新的知识总是基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设制背景支架,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唤起与形成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这里通过学生身边的事物建立实物“支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让学生对后面将要学习的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图像特征形成直观的印象,2.及时撤去实物支架,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反映数学学科的特点,原因:数学是高度抽象化、形式化的科学,不仅数学的概念、原理、法则已远远脱离了客观的具体事物,而且大量采用了形式化的语言符号,数学的这种高度的抽象性向学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通过提供两组反应上述具体实物性质的函数图像,让学生了解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过程,3提供问题支架,让学生自主探索,A.请问各组内函数图像有何共同特征?B.第一组的函数中f(2)与f(-2)相等吗?f(3)与f(-3)呢?f(4)与f(-4)呢?C.对定义域内的任意是否都有f(x)=f(-x)?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在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后尝试给出偶函数的定义,二、合作学习,1,2,3,4,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合作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学生有机会与认知水平更高的同伴进行交流,学习好的能够给学习慢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中的学习提供帮助,提供了学生学习新内容的社会支持和支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在学生不易理解时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再加上教师的点拔,会使学生茅塞顿开。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读写钟表上的时刻9时55分,就出现三种答案:(1)9时55分(2)10时55分。(3)10时5分。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刻宣布正确答案,而是开展小组讨论:哪个答案正确,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突破了教学难点,弄清了读写几时多的时刻,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的数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所以第一个答案正确。,1.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合作讨论,提供支架,总结提升,2.合作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有这样一个练习,“小明去书店买书,他给营业员了5元钱,要买一本3.10元的书,可营业员手头没有零钱找,那该怎么办?”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练习,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有的连老师也没料到。比如,回家去拿;跟别人借;先存着,明天再拿等。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积极投入,思维活跃,达到了甚至超出了练习的要求。,3.合作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例如:“简便计算25104时,大多数同学都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1.原式25(1004)2510025425001002600。2.原式25(426)254262600。学生在小组评价中,有以下几种看法:(1)前一种算法比较容易想出来,但计算时有些麻烦。(2)后一种算法不容易看出来,但只要能分解开,计算是比较简便的。(3)两种算法都可以,只是所运用运算定律不同,各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用。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各种算法的理论依据,而且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佳算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在这里得到锤炼,而在接受学习中没有人去怀疑书中现成的结论,对它只是在如何接受、领会、掌握和运用上动脑筋,这种学习的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三、认知学徒,学生观察老师的行为,认知学徒:一位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一位经验较多的同学的指导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关系。,(三)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已经翻译为中文的代表性著作:童年与社会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青年路德:一项心理与历史的研究甘地的真理:好战的非暴力起源心理传记学译丛,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1、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要点(1)承认性本能、生物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更强调文化社会因素的作用;(2)人的变态是由于人的本性需要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心理社会危机(3)人克服心理社会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4)社会环境决定心理危机能否得以解决。,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同一性渐成说个性发展经历几个固定不变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内,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8个发展阶段,解决8对矛盾健全的个性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环境中形成的,个性的发展是贯穿一生的。,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trustvsmistrust)(01.5岁)主要活动是吃奶,主要影响者是母亲,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信任感。信任的培养是需要温暖的、慈爱的养育。其积极后果是越快的和最低限度的恐惧。当儿童受到虐待或遭到冷落时,就会产生不信任的感觉;该阶段的关键:使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规律,使儿童建立一种安全感。2自主感对怀疑(羞怯)感(autonomyvsshameanddoube)(1.53岁)主要活动是实现对大小便的控制,主要影响者是父母,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培养自主性。该阶段的关键:让儿童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感到自己对环境的影响力。,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3主动感对内疚感(initiativevsguile36岁)主要影响者是父母等家庭基本成员,人格发展的基本任务: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关键:建立同性权威和幼儿认同的对象,正确解决恋母和恋父情结。面对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挑战,儿童需要主动的、有目的的采取行为。在这个阶段,成人希望儿童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能够照顾自己的物品,照顾自己。如果儿童缺乏责任感或外界使其过于焦虑,他们会产生令自己难受的内疚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industryvsinferiority)(611、12岁)主要活动是学校学习和与同伴交往,主要影响者是老师和同伴。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该阶段大约出现在儿童的小学阶段,从6岁到青春期或青春早期。儿童的主动性引领他们尝试大量的全新的体验。在童年早期结束的时候,儿童的想象力开始扩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但这个阶段同样存在产生自卑感、挫败感和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的危险。,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5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混乱(identityvsidentityconfusion)(12-18岁,青少年)基本任务:发展同一性。自我同一感:关于我是谁,在社会中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的一连串感觉。该阶段对应青春期。这个青少年开始尝试发现自己是谁,自身的特点以及人生目标。这个时期,应当允许他们探索获得健康的自我同一性的不同途径,这是必须的。6亲密感对孤独感(intimacyvsisolation)(成年早期)基本任务是建立亲密关系,即婚姻关系。对应2040岁,即成年早期。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与他人建立有利的亲密关系。埃里克森将亲密描述为“发现自我,却在另一个人中失去自我。”这个阶段,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一个人无法与爱人或友人建立亲密关系,从而与社会疏离,对个人而言,孤独可能成为生活中最大阴影。,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7繁殖期对停滞期(再生力对停止,generativityvssnation)(成年中期)基本任务:抚育后代和创造。对应于4060岁,如何把某些正确、有意义的东西传递给下一代。这里包括养育和教育的角色。埃里克森将停滞描述为“感觉自己对于栽培后代无所作为。”8完善感对失望感(integrityvsdespair)(成年晚期,老年)对应成年晚期,从60岁直到死亡。老人回首一生走过的日子,反思过去,对自己的评价。回顾自己的一生,觉得有价值,产生整合感。否则产生失望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2、人格发展过程八阶段,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特点,(1)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的划分(2)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3)动态过程(4)个体一生发展是连续一生的渐进发展进程,先前的各阶段的发展的好坏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