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演练第5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新课标-湘教版ppt课件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11545214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4.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专题演练第5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新课标-湘教版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高考地理专题演练第5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新课标-湘教版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高考地理专题演练第5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新课标-湘教版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欢迎进入地理课堂,第五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五单元考点考向,第五单元复习策略,本单元内容的复习,应注意运用地理分布图或坐标图的分析与应用;要注意加强对热点区域、图表资料、区域现状问题的分析;要尝试根据给定条件去预测和推断特定区域的气候变化、资源利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并能根据有关原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意见或建议。1重视主干知识,构建好知识结构。复习时可从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出发,把握重要资源与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分类方法、产生原因,使与之有关的各知识点连成知识线,再结成知识网,形成完备的知识储备。,第五单元复习策略,2要重视能力培养,做到活学活用。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资料的分析多与特定区域的现实状况有关,动态性强、影响因素多,必须注意把握原理运用的环境条件和基本要求,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注意多联系初中学过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有关区域地理知识,以加深对区域特征的认识。重视实例分析和综合分析。,第五单元使用建议,1.本单元共安排了第1517讲3讲内容,本单元知识与现实结合紧密,能力要求高,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多收集和整理一些与之有关的资料与案例是复习和把握做好这部分知识的前提。从各讲要求看,第15讲考点整合可以作为课前预习或课后梳理的纲要,既要求学生先从总体上把握这方面的主线与大致轮廓,更要求教师对其中的探究点进行深化、拓展,并结合收集的实例予以分析强,第五单元使用建议,化。第16讲的动态性和现实性更强,但学生的感受性也更亲切,可采用讨论式,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推测气候变化可能结果的方法。第17讲要注意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来进行,要重视区域定位和资源利用过程中环境效应的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答题模式。2课时建议:第15讲2课时、第16讲2课时、第17讲1课时,单元综合1课时。,第15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15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15讲考点整合,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生产和生活,房屋建筑,生产生活设施,城市,乡村,大,团状,棋盘式,小,分散,集中,中下游平原,高原,阶地,盆地边缘,山间盆地,第15讲考点整合,稠密,稀疏,大,河谷,等高线,网,之,减小,探究点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15讲要点探究,1.不同地形区自然地理条件不一样,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在山区和冲积平原等不同地形分布的聚落存在的差异如下表所示:,第15讲要点探究,第15讲要点探究,2.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第15讲要点探究,3.地形对城市聚落的影响,图151,第15讲要点探究,例1根据下图判别乡村聚落的分布类型(集聚型或散居型),并分析形成这种分布类型的可能原因。,第15讲要点探究,(1)图甲是_型聚落,房屋密集地环绕聚落中心而建,因为:_;_。(2)图乙是_型聚落,房屋疏落地分散在乡村四周,因为:_;_。,第15讲要点探究,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图的聚落都集中分布在交通路口处,说明在平原地区,因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们可以集中居住。乙图的聚落分散分布,符合散居型聚落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是受地形复杂,耕地小且不连续分布的影响。答案(1)集聚水源供应有限,乡村靠近水源而建农民的田地分布在乡村周围,集聚型聚落可缩短耕作半径(2)散居山地和丘陵地区耕地数量少,分散不连片我国南方水田地区农业耕作半径较小,以散居为宜,第15讲要点探究,第15讲要点探究,(1)这张图的标题可能是()A.乳畜带分布图B.重工业区分布图C.大中城市分布图D.种族严重冲突地区分布图(2)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此类景观多分布于()A.平原地区B高原地区C.崎岖山区D复杂的丘陵地区,第15讲要点探究,解析(1)据图可知,该景观分布于五大湖沿岸、美国东北部纽约华盛顿一带,以及西部旧金山洛杉矶一带,都呈带状分布,在其他地区呈点状分布,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很少分布,再联系美国人口与城市分布,不难判断该景观应是大中城市。(2)平原是城市分布的理想区位。答案(1)C(2)A,探究点二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第15讲要点探究,1.地形影响交通线路的走向、分布密度与格局,第15讲要点探究,2.地形影响交通线路布局原则的确定交通线路的选线原则是: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降低工程造价;减少环境破坏;减少耕地毁坏。(1)在平原地区公路选线时应注意的问题:平原地区的地形对公路选线限制小,但因平原地区农田密布、渠道纵横交错、城镇等居民点和工业设施很多,选线时应尽量少占耕地,并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第15讲要点探究,(2)在山区公路选线应注意的问题:尽量避开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如陡坡、断层地带等。(3)公路选线和铁路选线的不同:公路选线时,要尽量避开沼泽地、陡坡,少跨越河流,在陡坡上要呈“之”字形弯曲,走向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铁路一般以直达运输为主,尽量少走弯路,桥隧工程量多,与等高线夹角较大甚至垂直。,第15讲要点探究,第15讲要点探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要充分注意题目所给的信息和要求,要善于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时要从耕地占用(越少越好)、人口搬迁(越少越好)、建设成本(越低越好)、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答案方案优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缺点:建设成本高,影响半荒漠地区的植被(环境)。方案优点: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缺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多,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线地区水土流失。,第15讲要点探究,第15讲要点探究,(1)在图示的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最佳方案为()A.BCD(2)图中显示,影响公路线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因素B水文因素C.气候因素D植被因素,解析第(1)题,地方性公路应考虑修路的成本,选择相对较近,基本沿等高线修建,穿过鞍部,工程量小。第(2)题,根据图中等高线提供的隐性信息,地形对公路线区位的影响较为突出。答案(1)C(2)A,第15讲要点探究,第15讲备用习题,1.下图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最终选择按乙方案建设,线路总长为58.8千米,建设费用31亿元,比甲方案的概算费用多5亿元,长度多7千米。根据下图及相关信息,回答(1)(3)题。,(1)图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碍小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ABCD(2)c地建休闲度假地最有利的区位条件是()A环境承载量大,旅游配套设施好B环境优美,旅游配套设施好C环境承载量大,交通便捷,靠近市场D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靠近市场(3)最适宜在b城发展的工业部门是()A建材工业B仪表工业C造纸工业D森林工业,第15讲备用习题,解析(1)高速公路舍近取远,不选直达方案,而且费用多5亿元,显然不是因为和;方案甲要经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所以要避开,另外延长线路可带动沿线城镇发展。(2)c点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与b城之间,所以最有利的区位条件应是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靠近市场。(3)b城为小城市,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与c城旅游开发协调一致,应注重技术含量,对交通条件要求高于资源条件,且基本不污染环境,所以仪表工业最适合。,答案(1)D(2)D(3)B,第15讲备用习题,第16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第16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第16讲考点整合,海陆位置,地质,减小,上升,温室效应,第16讲考点整合,海浪侵蚀,多样性,数量,增多,免疫功能,第16讲考点整合,经济,季节,泄洪,第16讲要点探究,探究点一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第16讲要点探究,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原因有两个方面:(1)正处于地质历史时期最后一次寒冷期的后期;(2)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使气温呈上升趋势。,第16讲要点探究,例1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完成(1)(2)题。,图161,第16讲要点探究,(1)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B火山、地震频发C.荒漠化日趋严重D臭氧层空洞扩大(2)该“环境变迁”对图示可能发生区的影响有()A.增加粮食产量B减少滩涂面积C.不利于航海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第16讲要点探究,解析(1)由图示可知,这种“环境变迁”发生在大陆沿海地区及部分岛屿上,可推知有可能是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2)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会淹没耕地,导致粮食减少;海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利于航行;海平面上升,不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答案(1)A(2)B,第16讲要点探究,第16讲要点探究,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而我国的亚热带地区降水反而会有所减少,所以该地区的河湖水水位会降低。由于黄海的水温升高,东海的鱼类可以在黄海生存。答案D,探究点二缓解全球变暖的对策,第16讲要点探究,图162,第16讲要点探究,例2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完成(1)(2)题。(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第16讲要点探究,(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第16讲要点探究,解析(1)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大部分动物的栖息地并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热带地区更加干旱。(2)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是公众参与的有效方面。答案(1)B(2)A,第16讲要点探究,第16讲要点探究,(1)根据图中海平面变化曲线分析,1880年至1980年世界气温()A.呈直线上升趋势B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C.变化不大D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下列做法中,对缓解太平洋岛国面临的问题最有效的是()A.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以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B.举国搬迁至其他国家C.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D.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第16讲要点探究,解析(1)根据图中曲线走向可直接分析得出。(2)图中反映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故针对性措施是减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答案(1)B(2)D,探究点三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危害,第16讲要点探究,1.自然灾害: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2.自然灾害的分类:按照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将自然灾害分为五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天文灾害、生物灾害。3.危害:阻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第16讲要点探究,例32010宁夏卷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图164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第16讲要点探究,解析本题要求根据地质施工剖面图回答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的原因,一定要用到文字和图示的信息。也可以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综合分析。答案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段公路被毁。,探究点四洪涝灾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第16讲要点探究,1.洪涝灾害的成因(1)形成洪涝灾害的条件洪灾的发生有两个条件:一是洪水溢出河道,二是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分析洪灾成因时主要分析洪水溢出河道的原因。洪水溢出河道要从洪水的形成和流域及河道的状况进行分析:,第16讲要点探究,第16讲要点探究,(2)流域和河道状况对洪水形成的影响,第16讲要点探究,2.长江流域洪灾的成因,第16讲要点探究,3.淮河流域洪涝致灾的原因及综合整治措施,第16讲要点探究,4.长江洪灾的综合整治措施,第16讲要点探究,例4读长江某年份的汛期水位、流量变化过程线图和流域内4个行政区的灾情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第16讲要点探究,(1)试分析长江该河段小流量造成高水位的原因。(2)试分析该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3)为了减轻长江的洪涝灾情,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工程措施?,第16讲要点探究,解析(1)由于长江上游植被的破坏,使得河床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以及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功能下降,因而出现“小流量高水位”现象;(2)长江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河道状况、流域面积、水量和气候、降水特点等方面分析;(3)应注意题目要求从工程措施方面回答。答案(1)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降低,蓄水滞水能力下降;上游的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变浅;围湖造田、不合理建筑,使水域变小、湖泊调蓄功能下降。,第16讲要点探究,(2)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气候异常年份南北支流同时来水;流域面积大,水系发达,流量大。(3)修建水库;建立中上游防护林;退耕还湖;疏通河道;裁弯取直。,第16讲要点探究,第16讲要点探究,(2)阿勒泰部分地区洪水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有()A.暴雨引发洪水,建立预警系统B.雨季降水形成洪水,修建水库C.积雪融化引发洪水,疏浚河道D.来自上游的洪水,修堤筑坝,解析此题联系重大时事考查地理主干知识。西南地区是湿润地区,但是冬季农业用水量不大;阿勒泰部分地区由于上年冬季降雪多,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大量积雪融化,发生洪水。答案(1)BD(2)CD,第16讲备用习题,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第16讲备用习题,(1)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A18801900B19201940C19581978D19781998(2)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第16讲备用习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图中读取数据的能力。仔细看图可知,19781998年气温差值约0.7,远大于其他几个时段的变化幅度。(2)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大陆冰川面积缩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但不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全球平均降水量不可能持续增加。答案(1)D(2)B,第16讲备用习题,2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A太阳黑子增多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解析太阳黑子增多与全球各地区降水量变化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也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甚至出现异常,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如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而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与全球气候变化没有关系。答案B,第17讲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17讲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17讲考点整合,自然界,经济价值,物质与能量,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第17讲考点整合,木柴,水力,低,木柴时代,煤炭时代,蒸汽机,石油时代,内燃机,化石,可再生,多样化利用,第17讲考点整合,数量,质量,分布,开发利用条件,气候,水文,大,亚热带,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气候,较强,资源性,工业布局,储存状况,交通运输,探究点一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发,第17讲要点探究,第17讲要点探究,第17讲要点探究,例12010天津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第17讲要点探究,(1)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试列举几种由太阳辐射转化的可再生能源。(2)北京正在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站(见图)。在北京布局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有哪些?请列举三项。,第17讲要点探究,解析风能、水能、生物能以及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都是固定了太阳辐射的能量。太阳能密度小、变率大,人类利用难度大。答案(1)风能、水能、生物能。(2)市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能源缺乏);科技力量强;经济基础雄厚(资金充足);首都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答出任意三项即可。,第17讲要点探究,第17讲要点探究,(1)据图判断,为了有效利用风能发电,应使安装发电装置的风塔高度()A.海洋上高于陆地B陆地上高于海洋C.海洋上和陆地上相同D据图无法判断(2)有关海上和陆地风速叙述正确的是()A.风速差距由地(海)面向高空增大B.风速差距由地(海)面向高空减小C.陆地风速较小是地物阻力造成的D.海上风速较大是海浪的推波助澜作用,第17讲要点探究,解析(1)读图可知,相同高度海上的风速大于陆地,所以B项正确。(2)陆地风速较小是因为陆地表面起伏,近地面风受地物阻力较大造成的。答案(1)B(2)C,探究点二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第17讲要点探究,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模式图,第17讲要点探究,第17讲要点探究,从图中可看出:(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17讲要点探究,例2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读表回答(1)(2)题(双项选择)。,第17讲要点探究,(1)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其主要原因是()A.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B.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C.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A.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B.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C.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D.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第17讲要点探究,解析(1)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总量百分比减少,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稀土开采的门槛低、过度无序开采,使我国稀土资源占有率逐年下降。二是由于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国近20年来在稀土资源的勘察与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发现一批大型稀土矿床,提高了世界稀土资源储量基数。(2)B和D选项很明显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答案(1)AC(2)AC,探究点三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第17讲要点探究,1.气候资源: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光、热、降水、风)特征:具有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较大变率的资源特性。(1)气候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决定了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结构、熟制、配置和种植方式。(地域性特点)人类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季节性和周期性)主要靠发展农业科技。(间作、套种、塑料温室、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第17讲要点探究,(2)气候与城市规划:日照与街道方位:3060的夹角。(街道方位影响建筑朝向,从而影响光照条件)风向与城市规划和工业布局:工业区或严重大气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例:西风带控制的欧洲西部);季风区的垂直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3)气候与交通:公路、铁路的设计应考虑:冻土、积雪深度、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桥涵孔径大小,路基应考虑暴雨强度。机场: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云、雾、暴雨少,风速小。,第17讲要点探究,(4)气候与天文观测:天文台应建在晴天多,云量少,能见度高的气候区。(5)气候与航天业:航天发射中心要求晴天多,空气透明度高。(6)气候与旅游:气候旅游资源:雪山、冰雕,昆明四季如春,避暑胜地庐山,海南岛避寒。使旅游表现出一定季节性。,第17讲要点探究,(7)气候与航海:顺风利于航行。西风带风浪大;赤道无风带和副热带无风带。海雾(主要是平流雾)对航海的影响。(8)气候与军事:热带季风区雨季不宜进攻作战。2.能源的分类(1)按形成及来源分:来自太阳辐射及转化能量:风能、水能来自地球内部能量:地热能、核能日、月引力能:潮汐能,第17讲要点探究,第17讲要点探究,3.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过程,第17讲要点探究,4.自然资源与能源的关系,第17讲要点探究,能源资源只是自然资源中能够提供能量的那一部分,不是能源的全部,如煤、石油、天然气。,例32010上海卷太阳能是清洁的新能源,为了环保,我们要减少使用像煤炭这样的常规能源而大力开发新能源。划分下列能源的类别,把编号填入相应的表格。石油地热能核能天然气风能潮汐能,第17讲要点探究,解析常规能源是指人类大规模广泛应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新能源是指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答案,第17讲备用习题,1.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据此回答(1)(3)题。,第17讲备用习题,(1)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2)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D水污染严重(3)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目的是()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B控制城市规模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D优先发展工业,第17讲备用习题,解析(1)从表中数据分析。(2)“每万元GDP耗水量”反映的是水资源利用效率问题。(3)针对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少这一现实,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这一号召,目的是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紧缺问题。答案(1)B(2)B(3)C,第17讲备用习题,2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据此完成(1)(3)题。(1)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2)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的最佳季节分别是()A秋季、春季B冬季、夏季C冬季、春季D夏季、秋季,第17讲备用习题,(3)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A距海近,受海风影响大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D海拔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小,第17讲备用习题,解析(1)风能是大气运动形成的能源,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故选项A是正确的。(2)内蒙古高原紧靠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力强大;而东部沿海地区靠近海洋,夏季风势力强大。故正确选项是B。(3)风能资源相对贫乏,说明风力较小。塔里木盆地深居大陆内部,选项A是错误的;岩石裸露,摩擦力较小,选项B是错误的;海拔较高,一般风力较大,选项D是错误的。由此可判断,造成塔里木盆地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原因是周围高山阻挡,削弱了风力。故选项C是正确的。答案(1)A(2)B(3)C,第17讲备用习题,3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材料二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45种主要的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材料三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第17讲备用习题,(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_,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同时使_增高。(2)材料二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_,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_造成很大压力。(3)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_,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_和_相对落后。,第17讲备用习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第(1)题,从材料一提供的煤、耕地、水资源的数据不难看出,煤、耕地资源尤其是煤炭过于集中在北方,华北地区耕地资源比重大,但缺水严重,制约土地资源优势的发挥,因此得出我国的资源问题是资源分布不均,资源组合不协调。特别是煤炭资源分布,必然导致北煤南运,造成运输紧张,运费增加,使生产成本提高。第(2)题,材料二结合我国国情(人口多,经济发展快,对资源需求量大,但事实上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就,第17讲备用习题,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矿产资源相对短缺,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3)题,材料三的两组数据说明,我国不论农业用水,还是工业用水都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原因与我国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有关。答案(1)资源分布不均;资源组合不协调生产成本(2)矿产资源相对短缺可持续发展(3)水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