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的统一及其历史意义.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1533339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7.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意志的统一及其历史意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德意志的统一及其历史意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德意志的统一及其历史意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德意志的统一及其历史意义,2,德意志的统一,一、19世纪50年代德意志的政治与经济: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以后,德意志在政治上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邦封建贵族几乎都废除了革命时期颁布的自由主义宪法,恢复了专制统治。,3,4,普鲁士虽然没有公开废除宪法,但根据1850年5月颁布的“钦定宪法”,国王仍然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会分贵族院和众议院两院,继续保持了容克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代表在议会中的绝对优势。他们甚至公开取消了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残酷迫害社会主义者。,5,不过,经过1848年革命的冲击,各邦的封建主再也不能完全恢复革命前的旧秩序,封建君主制逐渐向贵族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化,即贵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联合统治。贵族地主在这个联盟中居主导地位。1850年3月,普鲁士政府颁布新的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宣布无偿地废除一些封建义务,对于劳役等主要封建义务,则要求农民必须以高额赎金(相当于年贡赋的十八倍)去赎买、或割让相当于赎金的份地给地主,这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公开掠夺。,6,调整法的实施使少数富裕农民赎免了封建义务,形成富农阶级,大部分农民贫困破产,变成无产者或半无产者。容克地主从农民手里掠夺了二千四百万台勒的赎金和十一万三千多摩尔根的土地。容克地主利用这些现金和土地扩大自己的庄园,并改造资本主义农场。但他们对农民仍长期保有半封建的特权。在保存了大量封建残余的条件下,地主经济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使农民长期受到残酷掠夺和奴役。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这种道路。列宁称为普鲁士式道路。,7,经济的转化,为德意志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5060年代,德意志的工业革命蓬勃展开,资本主义大工厂相继出现。1846年机器制造厂只有一百三十一家,1861年增至三百多家。重工业部门的生产力平均每十年增长一倍以上。,8,如煤产量1850年为七百万吨,1860年为一千七百万吨,1870年达到三千四百万吨。铁产量1850年二十万吨,1860年五十万吨,1870年达到一百四十万吨。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极其迅速。1850-1870年普鲁士的铁路线由三千八百多公里增至一万一千多公里。到60年代,德意志的工业发展已经赶上法国,德意志逐渐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工业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消除国家的分裂状态,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又成为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了。,9,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德意志统一的呼声重新高涨起来,但是,如何实现德意志的统一?由谁来领导统一大业呢?1848年革命失败以后,群众性的革命运动已经低落,共产主义者同盟遭到各国反动政府的迫害,于1852年宣布解散。5060年代,拉萨尔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德国工人运动实际上成为资产阶级的尾巴,这样,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担负起领导统一的重任。,10,德意志的资产阶级虽然渴望统一,但他们是随着无产阶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本身具有极大的软弱性和动摇性,加之既无政治权力,更没有武力作后盾,当然也不能领导统一运动。这样,德意志的统一只能由大邦的统治者来完成,其中最有条件的是普鲁士和奥地利。,11,早在1848年5月的法兰克福议会上,围绕着德国统一的领导权力问题,就形成了所谓大小德意志路线之争。所谓“大德意志派”,就是主张建立一个包括奥地利在内,并且由奥地利领导的德意志帝国,主要由奥地利和南德各邦的资产阶级保守势力组成;“小德意志派”,就是主张把奥地利排斥于德意志邦联之外,建立一个由普鲁士领导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这一派主要由包括普鲁士在内的各邦自由派资产阶级组成。1849年德意志革命失败和法兰克福议会被解散以后,各邦反动势力猖獗一时,德意志统一问题仍然没有解决。,12,当时,奥地利首相身兼德意志邦联主席。在奥地利统治者看来,德意志的分裂状态有利于哈布斯堡王朝对各小邦的统治和宰割,有利于维持现存的社会制度,因此,它根本就不希望统一。实际上,奥地利本身也没有力量完成统一大业。由于长期实行高额关税政策,使奥地利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普鲁士。况且,它又是一个多民族国空,国内尖锐的民族矛盾严重削弱了它的力量。因此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而言,奥地利都不可能领导和完成统一大业。,13,与奥地利的情况相反,1848年革命失败以后,普鲁士保留了帝国宪法,保证了容克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政治优势,因而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支持。在经济上,关税同盟统一了国内市场,小德意志地区在经济上逐渐与普鲁士王国一体化了。另外,在18591870年的意大利统一战争中,奥地利遭到严重打击。如此等等,这一切都使普鲁士在领导德意志统一运动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14,二、德意志统一的径过:1848和1850年,普鲁士曾两次试图实现德国的统一,但都因奥地利的阻挠而失败。统一道路上的挫折,使普鲁士统治者深刻地认识到,德意志的统一,只有通过武力才能实现。因而从1860年起,普鲁士政府开始着手军事改革。但是,围绕着军事改革法案,资产阶级与普鲁士政府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宪法冲突”。,15,1860年,普鲁士政府向议会提出军事改革法案,要求议会同意延长军役和扩充常备军人数。但以进步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和民主派害怕通过军事改革使王室和容克地主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因而依据1850年的宪法在议会中几度否决政府的军事改革法案,国王威廉世(18611888)便不断解散议会,然而重新选举的结果仍然是进步党占优势。威廉一世进退两难,甚至打算放弃王位。,16,为了同议会作斗争,1862年,威廉一世从驻法大使任上台回了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并立即任命他为普鲁士王国首相兼外交大臣,开始采取强硬政策摆脱宪法冲突进行军事改革。俾斯麦一上台,首先就同议会作斗争,他呼吁资产阶级和普鲁士政府停止对抗,积聚力量一致对外,用暴力用俾斯麦的话来讲就是要用“铁”和“血”来完成德国的统一。此后,统一德意志依靠铁和血,就成为俾斯麦的信条和施政纲领,因此,历史上把他称为“铁血宰相”。,17,俾斯麦公开宣布,首相只对国会负责,以此集中权力。他利用宪法冲突的机会和宪法中没有列入在国王和议会发生争执时谁说了算的漏洞,不理睬议会资产阶级的反对和指责,公开踢开议会,擅自支付经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在他看来,只要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宪法冲突自然就会烟消云散,资产阶级也就不能不拜倒在自己的脚下。在这同时,他又给议会一些次要的权力,如指派驻外使节、修筑国内的铁路等,通过这样一打一拉的手法,资产阶级果然拜倒在他的脚下,任他驱使和鞭打。,18,在俾斯麦政府的主持和领导下,普鲁士巧妙地利用了当时国际间的各种矛盾,大耍外交手腕,先后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即1864年对丹麦的战争,1866年对奥地利的战争和1870年的对法战争,最终实现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19,1864年,普鲁士首先对丹麦发动了争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什列斯维希和霍尔斯坦两公国的战争。为了摸清奥地利的虚实,为下步行动作打算,也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俾斯麦拉拢对这两个公国也早有野心的奥地利参加。普鲁士军队在战场上初试锋芒,很快打败丹麦,迫使丹麦放弃两公国交普奥共管。此后,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如何处理两公国的问题上矛盾日益尖。经过激烈争吵和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什列斯维希归普鲁士,霍尔斯坦由奥地利管辖。,20,1866年,俾斯麦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一面极力保持与沙俄的友好关系,争取法国在未来普奥战争中的中立立场,一面又拉拢意大利同它签订同盟条约。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俾斯麦派军队开入霍尔斯坦,接着在6月14日正式对奥地利宣战,随后普军迅速深入德意志北部和中部各邦。这时,意大利也对奥地利发动了进攻,奥地利陷于腹背受敌的困境。,21,7月3日在捷克的萨多瓦村一战,普军大获全胜。根据战后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普鲁士合并了霍尔斯坦以及在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德意志邦国,统一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1867年8月18日,由二十一个北德邦国和三个自由市(汉堡、律贝克、不来梅)组成了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也叫“北德意志同盟”)。但和约既不让奥地利割地,又不让它赔款,意在争取短期内互相谅解,以便为下一步联奥攻法创造条件。,22,布拉格和约签订以后,普鲁士已经统一了德意志五分之二的领土和三分之二的人口,剩下的只有南部靠近法国的巴登、巴伐利亚、黑森和符登堡等四个邦国,它们为了保持自身的独立,对普鲁士的统一政策采取抵制的态度。法国的拿破仑三世一向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出现在它的身边,也把自己当作德意志南德诸邦的保护人。,23,等到北德意志联邦一成立,他立刻叫嚷要成立一个与之对抗的南德同盟。南德四邦就在法国的支持之下公开与普鲁士对抗。这样,不打败法国,南德诸邦就不能并入北德意志联邦,德国的统一就无法最后完成。对法战争就成为德国统一的最后一步。俾斯麦时刻准备同法国开战,但他却故意制造和平假象,尽量设法把这场战争伪装成德意志的民族防卫战争。1870年7月,法国在俾斯麦的挑动下首先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正式爆发。,24,在普鲁士的领导和强大的压力下,南德各邦也参加了普鲁士方面同法国作战,俾斯麦利用人民的爱国情绪壮大了声势。普军士气高昂、装备精良。指挥不力而又装备陈旧的法军自然不是对手。1870年9月3日色当一战,法军惨败,拿破仑三世以下几十名高级将领及数万名士兵被俘,普军长驱直入,9月19日包围了巴黎。,25,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举行了德意志皇帝的加冕仪式,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俾斯麦被任命为帝国宰相,并被授予公爵爵位。,26,普法战争以后,南德各邦也加入了北德意志联邦,德意志的统一最后完成。根据战后的和约,普鲁士从法国手中割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勒索了五十亿法郎的巨额赔款,特别是因这场战争引起的巴黎公社革命,严重削弱了法国资产阶级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德意志帝国于是取代了法国,成为新兴的欧洲霸主。,27,德意志的统一是历史上一次进步的民族运动,它使德国摆脱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状况,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不过,德国的统一因完全是自上而下地完成,所以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结果导致后来德国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28,三、5060年代的工人运动:1848年革命失败以后,由于各邦反动政府的镇压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解散,德国工人运动处于无组织的消沉状态。到60年代初,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产业工人队伍日益壮大,工人运动又出现了新的高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拉萨尔主义出现在德国工人运动舞台上。,29,1863年,在拉萨尔(18251864)的领导下,“全德工人联合会”在莱比锡成立,拉萨尔担任了联合会主席。在他的统治下,全德工人联合会采取关门主义政策,使它始终是一个人数不多的无产阶级组织。,30,马克思指出:“在德国工人运动沉寂了十五年之后。拉萨尔又唤醒了这个运动,这是他的不朽功绩。但是,他犯了很大的错误。”(马恩选集第四卷,P390)。那么,拉萨尔及其思想的“很大错误”究竟在什么地方呢?,31,第一,在政治方向上,把德国工人运动仅仅局限在争取普选权的范围内。拉萨尔虽然投身于工人运动,但他对国家的阶段本质并没有清醒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他认为,无产阶级要改善生活状况必须有国家的帮助。因此,主要的斗争目标应当是争取深厚的封建势力的存在,一味强调普选权是改善无产阶级生活状况的必然道路。他的这种机会主义思想对德国工人运动长期造成恶劣影响。把工人运动引向了歧途,便利了客克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统治。,32,拉萨尔甚至与俾斯麦勾结起来,企图以支持普鲁士领导的统一运动为条件,换取普鲁士政府恩赐普选权。狡猾的俾斯麦表面上答应了拉萨尔的要求,实行了普选制,但却以不给议员发放薪俸来限制无产阶级的代表进入议会。,33,第二,拉萨尔否定了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的经济斗争,提出所谓的“工资铁律。”在拉萨尔看来,工人阶级的人数和社会的利润成反比,利润本身永远不能增加,因而工人所能得到的工资总数是固定不变的。无产阶级人数的增加,就必然造成工人平均工资低下的状况,这是一条“铁”的规律。因此,他得出结论,无产阶级要求提高工资是不可能的。这种荒谬的理论,从分配上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走上了为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道路。,34,第三,拉萨尔把农民看成一个不变的反动的阶级,否认工农联盟的重要性,结果只能使工人阶级陷于孤军作战的困境。,35,1864年,拉萨尔在瑞士与情敌决斗时被杀。他的学生施韦泽继承了他的机会主义观点,继续推行机会主义路线。在他们的控制下,全德工人联合会日益成为一个宗派性的组织,变成德国工人运动的绊脚石。,36,马克思和思格斯对于拉萨尔及其门徒的机会主义观点曾经给予坚决的斗争,同时,积极采取措施促成独立的德国工人运动。1869年,在德国工人阶级优秀活动家奥古斯特倍倍尔(18401913)和威廉李卜克内西(18261900)的领导下,在爱森纳赫城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俗称“爱森纳赫派”。全德工人联合会的一些先进工人也转入了这一组织。这是一个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比较先进的工人组织。至此,德国工人运动分裂成为两派,尽管这种分裂是一种进步现象,但客观了毕竟削弱了德国工人阶级的力量。,37,爱森纳赫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在一个独立国家中诞生的无产阶级政党。,38,四、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德国:1统一后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普法战争中普鲁士的胜利,标志着由它领导的德国统一最后完成。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官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自立为德意志皇帝。这样,统一后的德意志,实际上是普鲁士王国权力的扩大,同年四月帝国制定议会通过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即1871年宪法),根据宪法,德意志帝国由二十个二个君主国、三个自由市及一个直辖区组成的联邦国家。,39,宪法规定,帝国皇帝必须由普鲁士的霍亨康伦家族世袭,宪法授予皇帝以军政、外交、任免帝国各级官吏等大权。帝国政府统一掌握整个联邦的军事、外交、关税立法、银行立法、间接税以及民法、刑法等权力。各邦政府保留教育、卫生、行政等权力,各邦的君主政府和议会也保留下来。,40,帝国的最高机构是联邦议会。它由各邦君主派代表参加,共58个席位。联邦议会虽然不是立法机构,但是即在政策和立法中享有决定权,对帝国法律的实施还有监督权。联邦议会之下设有帝国议会,名义上由全国成年男子普选产生,共有397席。实际上选举资格的比例仅仅是万分之一。帝国议会有名无实,它所通过的任何法案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受议通过和皇帝批准才能正式生效。地位仅低于帝国皇帝的宰相也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41,在联邦议会的58名议员中,普鲁士就占有17席。按宪法规定,只要有14票反对,联邦议会就不能通过任何法律。可见,至1871年宪法完全是在有利于普鲁士的基础上制订的。帝国的两个议会完全是普鲁士统治德意志的工具,由普鲁士统治的德意志帝国实际上是普鲁士军国主义统治的翻版。,42,统一的最后完成,使德国消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通过普法战争掠夺到五十亿法郎的赔款,割占了资源丰富的亚尔萨斯和洛林,该区和鲁尔区一起,构成了此后德国重工业发展的主要基地;此外,德国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没有包袱,它一开始就步于最新的科学技术;最后,德意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比欧洲任何国家都严重的多,而农民由于受客克地主的剥夺和压迫又不断的破产,这就为资本主义工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可供依赖的后备劳动大军等等。,43,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在德国统一后的十九世纪后期三十年内,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很快超过法国,不久又赶上并超过了英国。从1870-1900年的三十年中,德国的煤产量提高五倍,钢产量增加三十九倍还要多。此外,德国的电气、化学、染料等新兴工业发展也很快,尤其由气工业在欧洲首屈一指。十九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德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到九十年代,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德国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强国。,44,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德国的农业资本主义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客克地主把大片土地集中起来,使用先进的农业机器和化学肥料,雇佣农业工人进行劳动,从而发展了资本主义农业的普鲁士道路。客克地主控制了德国大片的土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客克地主还把一部分资金投入银行和资本主义企业,使工业资本和土地产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德国资产阶级和客克地主联合志来的经济基础,这对于此后德国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45,2俾斯麦的对内对外政策:从18711890年的二十年间,掌握德意志帝国实权和制定帝国政策的人物主要是宰相俾斯麦。俾斯麦努力维持客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盟,使容克地主在这一联盟中保持领导权。对资产阶级,他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其经济愿望,另一方面也抑制他们的政治野心。在国内政策上,俾斯麦的基本出发点是: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和压迫广大劳动人民,巩固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统治。,46,在全国统一以前,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和客克地主都成立了自己的政党。代表客克地主利益的自由保守党成立于1866年,这个政党的基本要求是巩固君主政体和大土主所有制,支持俾斯麦的武力统一政策。1867年,资产阶级成立自由党,最初主要要求实行自由改革,但当后来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他们就抛弃自由主义的外衣,主张压制人民运动、扩大殖民地,大办军事工业。进行对外侵略等等。这一切,正好反映了资产阶级本身的利益和要求。统一后,自由保守党的自由党基本上都支持俾斯麦政府,俾斯麦也就依靠这两个政党大力推行他的对内对外政策。,47,但是,俾斯麦加强帝国政府和普鲁士权力的作法,引起了一些小邦贵族的不满。西南各邦的天主教会特别担心信奉新教的普鲁士会剥夺他们固有的特权和地位。这引起势力加上一些倾向分裂主义的集团,在议会中结成所谓的“中央党”,要求各邦有最大限度的独立性,天主教会独立于国家政权而不受政府干涉。,48,中央党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容克地主的统治。于是,在全国统一初期,俾斯麦采取一系列手段打击中央党,排除天主教会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封闭大批的天主教堂等等。这场斗争虽然有反对分裂主义的一面,但是俾斯麦却把这场斗争渲染成所谓文化斗争,其主要用意是在于把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资产阶级的反教权主义运动上。,49,到了七十年代后期,当德国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的时候,俾斯麦终于停止对中央党的打击。为了共同对付日益高涨的人民运动,俾斯麦调和了与中央党的矛盾,对中央党实行妥协,1878年,相继取消了以前颁布的反天主教会法令,转而对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狂暴的镇压。,50,德国统一以后,极力宣扬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思想,宣扬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性。以为其对外扩张和对外侵略政策服务。但是,在俾斯麦担任帝国宰相的二十年中,德国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还只是在欧洲。1875年,俾斯麦企图趁法国尚未恢复时彻底摧毁法国,建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但是却受到俄国和英国的强烈反对,为了避免俄、法结盟,陷自己于两面受敌的不利地位,俾斯麦图拉拢俄国,阻止俄法接近;拉拢奥匈帝国,阻止俄国向欧洲西部和南部扩张;挑拔俄国和英国两大国在世界各地的对抗,自己坐收溢人之利。,51,1879年,德国首先同奥匈签订了反对俄法的秘密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也被拉入这个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德国霸权力量的增强,也为俾斯麦取得欧洲霸权尊定了基础。,52,从80年代起,俾斯麦开始了海外扩张。但是,由于当时德国力量还够强大,德国海海军力量还很小,不足以与英国等列强较车,因此,俾斯麦在海外殖民问题上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德国这一时期也就主要利用欧洲其地列强之间的矛盾,占领一些尚未被其他列强瓜分的殖民地。德国最早的殖民地是1884年在非洲西南部建立的商业据点-安哥拉贝昆纳。同年,德国又建立了多寄、喀麦隆殖民地。,53,1885年,法国又占领东非的坦噶尼喀(今坦桑尼亚)等地,并企图把非洲东南部和西南部的殖民地连接起来,建立整个德属南非殖民。与此同时,德国资本也开始侵入亚洲和拉丁美洲。不过,这一些活动只是法国殖民扩张的开始,由于自力量的限制和英、法等欧洲到强的排挤,德国国内人民运动和工人运动的牵制,德国不得不放慢其侵略步,54,3德国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其对外扩张: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德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德国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生产的集中和垄断,使德国成为垄断组织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垄断组织比较普遍地采用了卡特尔的形式。,55,1879年全国有十四个卡特尔组织,到1905年达到三百八十五个,进入二十世纪后,在一引起部门中还出现少数托拉斯和康采恩。如威斯特发利亚煤业辛迪加垄断了全德一半以上的煤产量;两个钢铁垄断公司垄断了全德钢铁产量的98%。电气工业则完全操纵在两个电气公司手中。在工业资本的集中过程中,银行资本也在集中,并且开始与工业资本结合,到1909年,柏林的九家银行垄断了全德银行资本的83%,各土银行的经理又参加各种企业和商业活动,以发行公司股票的形式控制企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操纵德国政治经济的实际上是与客克地主结成联盟的三百个财政头。,56,列宁认为,德国是一个“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国家。德国帝国主义的这一特征是由其政权的性质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在政治上,容克地主占据政府要职,德国资产阶级从来革独掌握政权,这种情况,到帝国主义时代仍然如此。在经济上,容克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从事资本主义经营,他们的经济利益同资产阶级利益密切结合起来,并在德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德国资产阶级更加仰赖容克地主的军事专政,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日益合而为一。,57,自上而下的统一,使得普鲁士的封建统治形式和封建意识形态继续得以保存,普鲁士的军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个政治领域,从而使普鲁士客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实力完全保存下来,并且继续发展。这样,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仍然保持着客克地主和垄断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58,容克资产阶级德国又是一个富有特殊侵略性和掠夺性的军国主义国家。它沿袭了普鲁士王国的军国主义传统。为了改变国内市场狭小、粮食和原料供应不足的现状,迅速发展的手的德国意志帝国就更加迫切地要求瓜分殖民地和世界市场。可是,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世界上广阔的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毕,德国仅仅得到相当于英国九分之一的资源贫乏的非洲殖民地。这种情况,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因此,德国资产阶级和客克地主就迫切要按“资本”和“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这一切,就决定了德国帝国主义特别具有侵略性。,59,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威廉二世的继位和俾斯麦的下台,德国放快了海外殖民和扩张的步伐,开始推行所谓“世界政策”。也就是大力扩张殖民地,扩大和加强海军,争夺世界霸权。从1891年起担任总参谋长的施里芬,九十年代中期已开始制订在欧洲东西两线作战的行动方案。,60,海军的扩军更是规模空前,18981900年,德国国会两次通过造舰法案,疯狂建造大型战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共有三十四艘大型军舰下水。各种各样的殖民组织也纷纷出现。其中以泛德意志协会规模和影响最大。这个殖民组织的二十七个分会遍布欧、亚、美澳四大洲。它大肆鼓吹“日耳曼种族优越论”,鼓吹日耳曼文化是世界最高文化。他们狂妄地提出:“普鲁士王统治普鲁士,全普鲁士人统治德意志,全德意志人统治整个世界”的反动口号,并以此作为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于是,从九十年代起开始了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61,“三B铁路”是德国“世界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03年,德国和土尔其正式签订条约,由德国出钱修建一条连接柏林(BerLiu)辞占庭(Bazecitine)和巴格达(Bagad)的铁路,从而使德国得以控制整个土尔其和小亚细亚,进而从陆上威胁英国在埃及和印度的统治。,62,德国商品在世界各地的倾销和竞争,德国积极扩展海陆军的行动,以及德国在欧洲和世界各地的扩张,激化了它与俄、法帝国主义,特别是同英帝国主义的矛盾,促成了英、法、俄三国的亲近。二十世纪初,三国协约形成。,63,4德国工人运动和社会民主党:全国统一前,德国工人运动分裂成为两派埃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两派的主要分歧是关于实现全国统一的方式,随着全国统一的实现,两派之间的这一主要分歧消失了。工人运动的分裂,也严重削弱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力量。随着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和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转移到德国,德国工人阶级迫切要求集合各种力量,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敌人。同时,拉萨尔派也由于长期推行机会主义路线,在德国工人运动中的威信迅速下降,在组织上也濒于完解,于是,他们也高碱“团结”、“统一”,企图通过与爱森纳赫派的合并来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64,在两派都要联合的情况下,惯森纳赫派的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等人不听从马克思在两派合并问题上的指导性意见,竟然背着他们于1875年3月同拉萨尔派共同起革了一个纳领革案,并于5月22日在哥达召开两派的合并大会,宣布两派合并和成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会议还通过了渗透拉萨尔机会主义观点的共同纲领,即哥达纲领。,65,马克思对此非常愤慨,为了负使这一机会主义纲领把德国工人运动引向歧途,马克思抱病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纳领的几点意见即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在文章中针对哥达纲领的机会主义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66,首先,哥达纲领没有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而提出要建立一个自由的国家,从而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把国家看作一个超阶级的独立体。马克思针对这一机会主义观点,着重论述了国家的阶级属性,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根本不存在什么超阶级的自由国家,马克思在这篇著作中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提出了过渡时期的著名论断。,67,其次,哥达纲领认为,实现社会主义要靠政府帮助通过生产合作社过渡到社会主义。以此否认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重要性,马克思深刻指出;正是在资产阶级社会这个最后国家形式里,阶级斗争必然进行最后决战,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使无产阶级获得自身的解放,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68,第三,哥达纲领鼓吹对工人阶级来说,其他阶级只是“反动的一邦”。马克思揭露了拉萨尔主义的这种机会主义观点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粉饰拉萨尔及其门徒同客克地主阶级的联盟,破坏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革命。,69,第四,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庸俗的分配观点的同时,科学地考察和分析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及其分配原则,指出在共产主义的初期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分配的原则只能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的最记阶段,社会才能在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70,哥达纲领批判是继共产党宣言之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中又一篇纲领性的文件。它显示了马克思对机会主义斗争的不调和原则,显示了马克思捍卫科学共产主义的坚定立场。,71,作为这场斗争的继续,马克思和恩格斯密切合作,对于当时任柏林大学讲师的欧根。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也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杜林的反动观点,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反杜林论坚决捍卫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利益,用大量无可辩驳的材料,把杜林机会主义驳得体无完肤。,72,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积极帮助和教育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及其领导人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力量也不断壮大。1877年的大选中,社会主义工人觉得到五十万张选票,在国会中占有了十二个席位。这种情况震动了统治阶级。为了镇压日益高涨的社会主义运动。1878年10月,俾斯麦政府颁所谓“非常法”,宣布取消一切社会主义的言论、思想和行动。,73,“非常法”的颁布,对德国工人阶级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党的领导人事先没有思想准备,当统治阶级把暴力提到日程上来,立时就惊慌失措,声明自行解散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党内在倾机会主义分子也趁机跳出事兴风作狼。施拉姆,赫希伯格和伯恩斯坦组成反党宗派集团,“苏黎世三人团”,在瑞士的苏黎世出版杂志,发表专文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恶毒向党发动进攻。,74,公开要求党和工人阶级无条件地服从非常法,放弃阶级斗争。在这同时,以莫斯特为首的“左”倾机会主义分子也提出“暴动、暴动再暴动”的无政府主义的个人恐怖策略。这样,处于资产阶级,“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三个方面进攻威胁下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严峻的关头挺身而出,勇敢地对机会主义进行了斗争。,75,1879年9月,马克思恩格斯给德国党的领导人发出通告信,愤怒斥责了机会主义分子的投降行径,坚决要求把机会主义头子清除出党,同时又为党制订了“非常法”时期的策略:利用合法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的手段,团结并积聚力量,准备未来的革命斗争。柏林和其他城市的工人党员,执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路线,自觉起来抵制“党自行解散”的“决定”,建立秘密地方组织展开秘密活动。倍倍尔威廉李卜克内西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转向正确的道路。他们在莱比锡建立一个秘密的领导机构,着手恢复党的各级组织,展开地下斗争。,76,1880年8月2123日,党在苏黎世附近的维登召开了秘密代表会议。经过激烈的斗争,开除了莫斯特一伙,撤销了“苏黎世三人团”担任的党报编辑职务。会议对哥达纲领作了重要修改,规定党不再只用合法斗争,而要用一切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维登代表会议把党从危机中挽救了过来,正式结束了党内的动摇和混乱状态。,77,此后,党积极领导群众,展开反对资产阶级及其非常法的斗争。通过斗争,不仅沉重打击了俾斯麦政府的反动统治,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群众的觉悟和党在工人群众中的威信。在1880年的议会选举中,社会主义工人党得到五十五万张选票,在议会中的席位也增加到二十四个,1889年,党领导鲁尔区十万工人的罢工义取得重大胜利,党的威信进一步提高。在1890年的国会选举中,拥护社会主义工人党的选票猛增到一万四十二万张,在国会中占据了三十五个席位,成为国会中的大党之一。非常法被迫取消,俾斯麦也被迫下台。德国工人阶级在非常法年代里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发展壮大。,78,1890年10月,党在哈雷城召开代表大会,决定把党的名称由社会主义工人党改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并决定制订新的党纲,准备提交次手在爱尔福特召开的党代会上讨论。,79,1891年10月通过的爱尔福特纲领虽然从多方面纠正了“哥达纲领”中的错误观点,但是仍没有明克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甚至连民主共和国的要求都没有提出。纲领中仍然色含了和平过渡的幻想。恩格斯立即写了一八九一年社会民主党纲领革命批判(即爱尔福特纲领批判),痛斥了党内的议会主义和合法主义谬论,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而忘记根本大计,只图一时的成就而不顾后果,为了运动的现在而牺牲运动的未来”,“这种政策归根到底只能把党引入迷途。”,80,进入二十世纪,随着德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社会一切矛盾日益激化。二十世纪初德国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工人群众生活的恶化和社会民主党革命派的革命宣传,促成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垄断资产阶级惊慌失措,为了分裂工人阶级队伍,他们假惺惺地实行一些微不足道的改革(如缩短工作日,禁止学龄儿童做工等),同时也千方百计收买工人中间的上层;在社会民主党内部,一些人也沉湎于议会斗争的胜利,他们过高地估计了议会斗争的作用,成为“议会迷”。,81,这样,从十九世纪来,特别在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修正主义开始泛滥,并逐渐成为工人运动中的一种机会主义思潮,二十世纪初,在如何对待1905年俄国革命的经验,如何对待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毫大原则问题上,社会民主党内的分歧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为左、中、右三派。,82,右派是以伯恩斯坦、福尔玛为首的修正主义派。他们彻底背弃了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他们力图把社会民主党变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党,主张同资产阶级合作,公开支持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政策。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是以考茨基和哈泽为代表的“中派”。他们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居,口头上高喊革命,实际上玩弄折衰主义手法,违背马克思主义,背弃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他们借口保持党的统一,力图使左派服从右派。“中派”是以马克思主义词句掩护起来的隐藏的修正主义派别,对工人运动危害极大。,83,只有以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克拉拉蔡特舍为代表的左派站在革命的阶级斗争立场上,积极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同机会主义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们在组织群众罢工中,在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中,在反对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中,在组织妇女和青年的工作中,都建立了特殊的功绩。但是,由于左满腔热情当时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在组织上也没有同右派彻底决裂,没有建立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政党。,84,1913年8月,社会民主党的老党员倍倍尔逝世,德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们最有威望,最受爱戴的领袖。右派分子菲力蒲谢德曼趁机窃取了党的领导权。在右派的控制下,社会民主党既没有利用国内的革命形势组织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也没有动员人民去反动帝国主我的战争阴谋。德国社会民主党日益陷入修正主义的泥潭。德国帝国主义也就能够放手发动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