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艺术走近曲艺课件.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1530702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7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艺术走近曲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艺术走近曲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艺术走近曲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近曲艺,六年级音乐欣赏课,什么是曲艺?,曲艺是我国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是以带有表演动作的“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表演艺术门类。与各地方言关系密切,其音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艺的分类?,说的如小品、相声、评书、评话;唱的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东北大鼓、温州大鼓、胶东大鼓、湖北大鼓等等;似说似唱的(亦称韵诵体)如山东快书、快板书、锣鼓书、萍乡春锣、四川金钱板等;又说又唱的(既有无伴奏的说,又有音乐伴奏的唱)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安徽琴书、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又说又唱又舞的走唱如二人转、十不闲莲花落、宁波走书、凤阳花鼓等。,曲艺有哪些主要特点?,紧跟时代步伐、贴近人民生活,被誉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曲艺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中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等,就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到了唐代,讲述故事小说和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的出现,民间曲调的流行,使得说话技艺、歌唱技艺逐渐兴盛,标志着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宋代由于社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出现了职业艺人,各种说唱形式也随之兴盛起来。明清两代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和城市数量猛增,说唱艺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逐渐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艺术体系。,曲艺界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相声名人:马季姜昆牛群李金斗小品名人:赵本山范伟黄宏潘长江二人转名人:阎学晶闫书平董玮大鼓名人:白云鹏阎秋霞骆玉笙评书名人:田连元刘兰芳单田芳苏州评弹名人:陈遇乾姚荫梅,苏州评弹新木兰辞,委婉、深沉、慢板性的唱腔,表现花木兰压抑的心情。快中板和散板性的唱腔,表达花木兰从军的坚强决心。鼓声、散板节奏和大跳音程,渲染热烈紧张的战斗气氛。,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京韵大鼓闹江州,我表的是宋江在乌龙院杀了阎氏,问了个充军发配去到江州关。李万张千二差解,解着那位好汉叫黑宋三。白天不过戴着刑具走,赶到夜晚,划拳行令在一处里安眠。我有心叫他们一里二里的往前走,赶多咱唱到了热闹中间。也无非走了今日再盼明日,他走了一天可又是一天。这一日正走抬头看,江州城不远在眼前。,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由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把原用河北语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广泛吸收京剧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并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京韵大鼓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你知道哪些经典的曲艺节目?,二人转也叫“蹦蹦”,产生并盛行于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受到东北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喜爱。它是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走唱类曲艺形式,迄今大约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地方特色。它的音乐唱腔是以东北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了东北大鼓、莲花落评戏、河北梆子等曲调而构成,高亢火爆,亲切动听。它的舞蹈是来自东北大秧歌,并吸收了民间舞蹈及武打成份,以及耍扇子、耍手绢等技巧。总之,二人转的表演特点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评书评话,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中国曲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曲艺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