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导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1511022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PPT 页数:191 大小:4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1页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1页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主讲教师:,2012年4月,QQ:1913870827,第一讲,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关于西方哲学及其四次危机(WesternPhilosophy):1、古希腊自然哲学:自然哲学的原则-在公元前5世纪遭到智者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的诡辩论、功利精神的挑战-第一次哲学危机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希腊化哲学-遭到罗马官方哲学家的道德洽谈和虚伪说教的伦理化-第二次哲学危机,3、基督教哲学:基督教以信仰的决定性和道德实践性满足了人们对普遍原则和道德理想的追求-遭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的追求-第三次哲学危机4、黑格尔哲学:黑格尔之后进入现代哲学危机时期,哲学失去“第一科学”和“科学之科学”地位,“上帝死了”“人死了”“读者死了”“作者死了”出现后现代话语“哲学的消亡”。哲学家由智者变为一类专业人员,“没有音乐才能的音乐家”“不赚钱的律师”。现代哲学的“哲学终结论”到“哲学转向论”:如哈贝马斯用“交往理性”取代“工具目的理性”,力图把理性主义改造为社会交往理论,以使之克服社会危机与自身危机。,关于现代西方哲学(PhilosophyafterHegel):中西方哲学划分:国外:西方现代哲学(17-19世纪);西方现代后期哲学;当代哲学(20世纪)国内:西方近代哲学;现代哲学(黑格尔后):当代哲学(20世纪后半叶)中西方哲学划分:西方:现代化进程开始于17世纪之后的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中国:黑格尔哲学体系崩溃(传统哲学终结),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类:1、按地域分为:英美哲学(英国经验论发展到分析哲学)、欧陆哲学(笛、康、黑格尔唯理论哲学发展到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2、按阶段分为:19世纪后期“哲学危机”;20世纪初到二战前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哲学革命”;二战后到70年代“批判传统”;70年代之后“跨文化”的批判等四个时期3、按本质特征分为: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阵营,以及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4、按流派分为:新托马斯主义(新经院哲学)、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实用主义、分析哲学(逻辑原子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等)、现象学、存在主义、社会批评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释学等5、按研究对象分为:语言哲学、科学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生命哲学、心灵哲学、存在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以及在经济、法律、教育、女性主义等学科和领域的特殊哲学。,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科学技术哲学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哲学的二级学科,它是对当今科技时代提出的科技及其相关问题、要求和挑战的哲学回应。对象: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范围:科学技术哲学以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科学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为研究领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策、管理等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影响等等,均为其研究的范围。,发展史:中国古代和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就开始研究自然哲学方面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开始出现,科学技术对科学影响日益明显的现代,19世纪的实证主义(法国的孔德、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和20世纪的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思潮运动,对整个哲学和人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要的人物:1、卡尔波普尔(1902-1994):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科学发现的逻辑、客观知识2、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的纲领证明与反驳3、托马斯库恩(Thomas,Kunn)(19221996)科学革命的结构、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集4、劳丹:进步及其问题5、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自由社会中的科学等,马克思主义对科技哲学的发展的重要贡献: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历史地位。科学技术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自然界的辩证本性,研究科学技术思维的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等内容。科学技术活动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单独对象考察和研究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发展史、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思维科学、科技社会学、科技方法学、科技伦理学、技术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具有明显的交叉和前沿学科的性质。,一、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1、中国改革开放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兴起,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1978年3月18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方毅副总理作了有关发展科学技术的规划和措施的报告,大会宣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邓小平在这次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从而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打开了“文化大革命”以来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文章作者:胡福明(2008),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的迅速发展,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维也纳学派,洪谦,逻辑经验主义的研究与传播。二十世纪50年代,建立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改研究生学科目录是,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名称改成了“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细分:科学学、未来学、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科学技术思想史、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自然哲学、生态哲学、环境问题研究等等。,2、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全方位吸收和消化:由对科学的哲学大批判转向“科学化的哲学”过程。走向未来从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988,共40多本。当代学术思潮译丛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2006。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三联书店,创办于“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列丛书”编委会,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陆续出版西方学术著作几十余种,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界的一套丛书,它的意义与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它改变并造就中国学术精英和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与思想面貌,促进中国文化与学术的进步。二十世纪文库华夏出版社,1987,等等。,3、新的思考自然观的研究转向:全球背景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转向:系统方法论的深入探讨,技术哲学中的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科技发展规律的研究进展:从学科本身和社会体制角度与科技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多方位研究探讨。4、新的问题第一:知识层面:广义的科学知识与狭义的科学知识(实证知识)的区别。第二:方法论层面:学术共同体和社会科学界缺乏公认的学术规范,存在非科学和伪科学的成分。,第三:实践层面: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及其科学技术建制和社会其他建制之间的关系,科技与生产的关系,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第四:人类文明层面: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及其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的关系。,二、当代科学技术哲学的难题与展望,1、当代科学技术的难题(1)后实证主义(或后哲学文化)思潮:对实证主义的反思和解构。一方面:在科学知识、科学语言、因果性、解释性方面对传统实证主义来说丰富了其内涵。另一方面:表现为无定型的、兼容并蓄的、边际型结构倾向等各种思想的大杂烩倾向。由建构发展到解构,由追求确定性到对某种文化体制的诘难。,(2)非理性主义思潮:对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反思和批判。非理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文主义对科学主义的诘难,他们认为科学只是多种神话的或叙事的体系的一种形式,通过解构科学语言,可以发现不存在真正的客观标准。反工具主义表现为反权威主义的自由追求,强调在当代西方文化背景下,争取知识自由的绝对价值,因而反对一切迷信,包括对科学的迷信。(3)回归古典、回归东方的时尚倾向:对技术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抨击。,2、对科技理性的审视科学技术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在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基础上进行的哲学思考,它毕竟是一项理性事业。科技理性作为人类精神的成长过程的典型历史事件:首先,表现为科学与宗教的斗争。哥白尼的日心说(宗教地心说)达尔文进化论(神创论)其次,表现为科学同哲学的分离。几何学提供逻辑范式天文学和力学提供事实材料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工艺技术提供仪器手段结果是用数学方法整理实验和观测数据,对自然界新的见解:自然界是用数学写成的。最终导致实证主义思潮,从孔德创立实证主义经过马赫的发展,到20世纪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观点:他们认为真正的哲学就是以实证方法为基础的哲学,实证主义精神时代结束:批判理性主义到历史学派、后实证主义。代表人物:波普尔、库恩、奎因主要观点:通过对归纳法、对经验论教条、对累积式科学发展观的批判从而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的可能性观点:即实证精神未必就涵盖了全部的科学精神。近现代科学技术哲学发展轨迹:对科学理性的再思考。(1)关于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核心思想:存在一套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规则,正是这套规则而不是科学理论本身,把科学和非科学区别开来,但困难在于对这套规则本身的检验标准是什么?库恩(历史学派),强调社会的与心理的因素对接受某一理论的影响力。“科学哲学没有科学史是空洞的”费耶阿本德:强调的是一种无政府主义方法论,则走向了极端。“科学是一种无政府主义事业;理论上的无政府主义比合乎法律与秩序更为符合人性,更容易鼓励进步。”,(2)从科学史的研究出发,试图回答科学理性的本质问题:主要人物:库恩、拉卡托斯、劳丹、夏皮尔等人。主要工作:把科学史研究同科学哲学相结合。(3)科学社会学方面的探讨:主要是讨论科技活动的合理性。主要人物:英国的贝尔纳:探讨科学在各种社会条件制约下的成长历程。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一种专门职业来进行研究。(4)从文化层面来研究科学技术:主要人物:美国学者小摩里斯李克特。主要观点:科学发展的机构类似于文化进化过程的结构,认知发展从个体到文化层次,是传统文化知识发展的产物,是文化进化的延伸。,概括:首先:科技理性的追求与科学精神的探讨,应该与社会的伦理密切结合起来。科技的问题归根结底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其次:科技理性的成长应该以人类价值的确立相联系,对人类自身进一步反思。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丰富的文化生活协调。,3、科学技术哲学的展望(1)对科学技术信息化、生态化发展做出诠释。(2)对当今两大危机:外在的对自然破坏的生态危机与内在的失落导致的生存危机的深刻反思。贡献:(1)树立正确的科技意识,倡导面向21世纪科技文化潮流。(2)为科技恰当定位:科技、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战略等问题。,三、当代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内容,消化吸收为主:国外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学思想史、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等方面的优秀成果。针对性研究作为重点。1、综合研究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当代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2、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数学哲学问题天文学哲学问题物理学哲学问题化学哲学问题地学哲学问题生物学哲学问题心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哲学问题智能机、人脑与思维科学哲学问题3、自然观研究物质系统的层次分析时空范畴及其现代自然科学基础,当代科学前沿提出的范畴与规律的研究人工智能与自然的辩证发展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人与自然的协调全球问题生态问题4、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研究科学发现的逻辑与科学证明的逻辑科学哲学中的实证论、实在论、实用主义科学理论与科学活动的评价等。5、技术哲学与技术方法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技术观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问题等,6、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哲学问题工程技术哲学问题生态学哲学问题技术发展方法论等7、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后果和控制技术发展的社会机制和技术的社会功能我国科技现代化的途径和对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等8、科学与文化研究9、科技思想史研究10、科学技术哲学名著与科学技术哲学史研究,现代科学技术观,第二讲,一、科学活动和科学共同体,1、科学是一种人类活动(1)科学的主要形相(贝尔纳1901-1971:英国科学家、科学学创始人)科学是一种建制;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科学是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科学是一种重要观念来源,当代文化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开创性贡献:从动态方面把科学看作一种活动。把科学理解为特定人类活动的成果,是发展着的知识系统。把科学活动看作整个社会活动(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一部分。,(2)科学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活动科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科学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活动,表现为科学内部所特有的复杂性和活动的有序性。科学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不断探索,以满足人们好奇心,解释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体现着科学的巨大力量,正如阿基米德说的一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宇宙。科学和常识的区别:第一:科学是一种解释性活动,常识无需解释。如:轮子、杠杆、农作物施肥、行道树修剪、日食第二:科学使用的概念更加精确化、条理化。如:零度的冰水混合物、ph值的测定、元素中期表、物体的质量和重量的关系、物体的体积,第三:科学具有可预见性,常识的表述是模糊的,科学的表述是严格的。日食、月食的出现、钱塘江的涨潮、夏至、冬至、水的分子式H2O2、科学认识活动的要素:第一类:科学劳动的主体:科学工作者。第二类:科学劳动的客体:即科学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科学劳动客体的可变性表现为,科学认识对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化和复杂化。具有阶段性和选择性的特点。,第三类:科学劳动的手段,即工具要素。科学劳动手段是科学劳动的储备,是过去积累的科学劳动,是生产知识所使用的特殊的劳动资料,是科学认识的实验手段和研究方法的综合体,它在科学工作者和科学认识对象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硬件:科学仪器和科学设备,是人体器官的延长。一类是软件: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是人脑器官的扩展。总之,由科学劳动主体、科学劳动对象、科学劳动工具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科学活动图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由观察实验进行的物质性活动和以特定理论进行为参照进行的精神性活动。,3、科学认识主体的科学家科学家的任务:认识自然,发现普遍规律,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科学家具备的要素:了解社会的需要;个人的探索精神。科学活动中科学家的主体性:表现为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及其重要意义。4、科学共同体的规范结构与科学范式共同体区分(1)地域性共同体:是指的一个具有特定地理边界的有专门特征的社会实体。(2)关系共同体:是指的具有特质的人类关系,不再是区域上受限制的社会实体,而是具有特定性质的人类关系,并由这种人类关系形成一个集合。,科学共同体的情形:一方面指的是:整个科学界。另一方面指是: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科学活动团体。(2)科学共同体的规范结构罗伯特金默顿(RobertKingMerton),(美国)对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community)的研究:主要以科学共同体的内部结构、体制、规范、动力、作为科学共同体成员的行为模式进行研究的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科学与社会秩序(1937)一书当中。科学的规范体现在对科学共同体研究几个基本方面:普遍性、公有性、竞争性、无偏见性、合理的怀疑精神共同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成为科学共同体的特征。默顿的理论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是以共同体结构的形式组织和发展的。,库恩(美国)在重建科学史料的研究中把科学共同体与“范式”行结合。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nn)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s)()中系统阐述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的科学共同体概念:由一些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组成的,他们由所受教育和训练中的共同因素结合在一起,自认为也被人认为专门探索一些共同的目标,包括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共同体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方面看法比较一致,然而由于专业不同,不同科学共同体之间的交流将是困难的。,科学共同体和范式的关系如下:第一:范式是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共同约定,是存在根据,科学共同体是范式的承担主体。第二: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导性范例、工具、方法等。第三:范式还可科学共同体之间具有对应性,特定科学共同体有特定范式,一个共同体可以有一个或几个相关范式。第四:科学共同体是有结构的实体,范式是一种关系结构,是一种相应的关系结构。库恩用科学共同体和范式两个概念描述动态的科学活动,解释科学发展和知识增长的模式。库恩把科学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结构结合起来,打开了对科学作社会学分析的大门。,二、西方主要科学哲学家思想介绍,1、卡尔波普尔证伪主义、知识增长的模式、三个世界2、保罗费耶阿本德“无公度性”的概念、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3、伊姆雷拉卡托斯“内史”和“外史”、科学研究的纲领,三、现代科技结构与发展趋势,1、科学和技术的旨趣:(1)科学的旨趣:认识世界,即对世界做出解释和预言。近代科学的发展脉络:哥白尼的日心说拉瓦锡的化学革命赖尔的地理学革命达尔文和孟德尔的生物学革命。现代科学的发展:相对论,量子理论,分子生物学。科学旨趣来源与认知旨趣(科学)和好奇旨趣(哲学)。(2)技术的旨趣:控制自然过程和设计、创造人工过程。技术的旨趣表现为:延伸和放大了人的肢体,延伸和放大了人的感官和大脑的功能。弗兰西斯培根(英国):“知识就是力量”,2、现代科技的整体结构(1)科学活动的现代结构:基础研究:特点创造性以及不直接与实用相联系。应用研究:特点把科学理论发展为应用的形式,使理论具备为人类实践直接服务的可能性,解决的核心是技术问题。开发研究:特点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的服务,把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2)现代科学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形成一个整体性结构。(3)现代技术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产业技术形成一个整体性结构。,3、现代科技的层次结构(横向)(1)基础性层次结构:基础科学和实验技术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基本粒子的研究与加速器(2)应用性层次结构:技术科学和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控制技术与计算机(3)开发性层次结构:工程科学和产业技术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小型化汽车,超波电视机4、现代科技结构的演化(纵向)(1)时空分布:客观方向的深化和主观认识方向的深化。(2)相关生长:理论的转移和综合(量子生物学);方法的转移和综合(数学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的分支79门、555门、271门);对象的转移和综合(海洋科学的139门分支)(3)不平衡发展:,5、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特点科技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科研经费投入以指数增长。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发明和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6、现代科技的主要发展趋势(1)现代科学的主要发展趋势:物质科学继续揭示自然界更深远、更广阔的层次和各种极限状态下的物质运动规律系统科学和生命科学正逐步阐明与人类更密切关系的各类复杂系统的行为规律,后者的重要性正在超过前者。(2)现代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第一:以基础自然科学新成果为先导的高新技术成为现代技术体系的带头技术。如:微电子技术第二:各门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逐步在某些领域形成庞大的综合技术群。如:机电一体化第三:综合各门类应用技术的复杂大系统的研究开发,成为主要途径。美国的空间技术第四:管理技术、决策技术、经济运行宏观调控技术、大众传媒技术、广告技术等,都超越了经验方法加随机应变的前技术阶段,初步实现了理论指导下的优化和程式化操作。第五:大多数技术创新出现于新产品的研制过程。7、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技连续体的形成。,四、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1、科学的四个层面科学知识: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科学思想:科学活动中系统的思想观念科学方法:揭示世界规律、获得新知识和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精神:其核心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动力2、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影响生产力:劳动者素质的变革、生产工具的变革、劳动对象的变革等。生产关系:产业结构、劳动方式、阶级关系等。,5、科学技术是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爱因斯坦:“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五、弘扬科学精神,1、科学精神的几种诠释:科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科学精神由一种理想化的认知态度逐渐地发展为理想化的社会关系范畴。1、认知层面: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理性精神,即相信自然界存在一种内在的法则,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努力寻找反映自然法则的自然规律。其中,既有理论创造的勇气又具有严谨求证的态度,也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2、社会建制方面:科学精神是科学共同体的理想社会化社会关系准则,即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件的怀疑主义等现代精神气质(默顿)。3、文化价值层面:先进文化的科学和社会互动。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了求真精神、分析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等诸多方面。,2、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相互关系科学思想:对科学知识的作用是提供一种具有认识论意义的总体性的理论框架。科学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论体系。科学思想对科学方法的作用表现为提供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大思路。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是科学活动的理想原则,是判断科学与非科学的准绳,是科学知识的客观性、科学思想的合理性、科学方法的有效性的最根本保障。科学精神的核心可以归结为求实的态度与创新的意识。,3、科学精神的内涵(1)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及其哲学缘起理性精神体现的崇尚理智理性精神体现对知识价值的肯定(2)实证精神:作为科学活动的客观态度作为科学活动的审慎冒险意识实证精神体现科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体现对神学和行而上学的超越和扬弃,(3)分析精神分析精神及其缘起分析精神的思路和主旨整体思想(东方)和分析还原思想(西方)的比照。(4)开放精神反对传统文化观念的祛魅科学主张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科学体现兼容并蓄、允许求同存异的宽容态度。(5)民主精神科学活动中的科学和民主的不可分割性科学活动中的民主对公共生活观念的培育和倡导科技发展、应用和社会的现代化分工促进现代文明的演替。(6)批判精神科学精神中的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取向及其致思路径对科学发展的动力作用科学精神中的批判精神与哲学的反思和批判批判精神孕育着现代社会的超越和建设。,自然观的变革,第三讲,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依赖于认知概念框架。认知概念框架: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政治等诸种观念。人类认识的发展:随时代不同而不同,主导人类自然观的因素不同,认知概念框架也不同,对待自然态度也不同。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变革不可分离,人类自然观的演变过程:1、古代(古代认识水平)古代自然观和中世纪自然观。2、近代(近代科学)机械论自然观,还原方法论的一种具体形式。3、现代(现代科学革命时期)辩证的自然观。4、当代(科学新发现)对自然的新认识、新的自然观诞生。,1、什么是自然自然:非人工的物理世界(最普通的概念),包括生命的和非生命的存在,它是独立于人类活动的存在。对自然的价值判断:(1)自然指的是应有的状态,具有很高的价值。如:卢梭的“回归自然”(2)基督教的自然:“肉体和欲望”(3)哲学体系中的,精神的对立面,指的是非自立的,需要借助精神之手加以变革的东西,如:黑格尔体系中的“外部性”、“没有解决的矛盾”(4)生产实践领域:自然是劳动的对象和材料。,一、古代与中世纪自然观,2、史前人格化自然观和古希腊自然观史前人格化自然观:主要是把人和生物的特性投射到那些在我们看来不但与人性无关,而且与生命无关的物体或世界上去,拟人化的神对自然以及人类的干涉具有无限性,自然现象人格化和神话。区别于近代科学自然观。古希腊自然观的诞生(前6世纪):古希腊的科学:处于萌芽;对自然的认识方式:思辨和直观的形式;内容:探讨世界的成分、组成和它的运行等;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没有区分。(1)米利都学派(前苏格拉底学派):泰勒斯:“万物的本原是水”“万物是活的”体现一种生长的、活的有机论的自然观、世界观。(2)毕达哥拉斯学派(意大利南部克罗顿)(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把数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万物皆数”,数是现实的基础,是决定一切事物的形式和实质的根据,是世界的法则和关系。包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后世的影响:开创了从数学角度说明自然规律的先河,科学数学化的潮流从此发源。提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这一基本工具的事实,对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科学革命的先驱及近代科学的兴起产生重要作用。(3)赫拉克利特克(希腊的艾菲斯):“万物的本原是火”从对立和斗争的角度思考世界的变化。(4)巴门尼德(意大利爱丽亚学派):自然虽然处在不断变化中,支配这种表象的是一种根本的“存在”,即现象背后的本质,反对感觉证据。希腊哲学进入第二个阶段:宇宙不再被理解为一个不断生成变化的生命体,而是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存在,自然的人格化逐渐消失,生成论自然观转向本体论和形而上学自然观。,(5)德谟克利特(希腊):他的原子论主旨“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空虚,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有两种属性:大小和形状。他们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原子按照一定的形状、次序和位置结合和分离,形成万物,存在着静止的绝对的空虚,原子在其中运动。”特点:方法论上体现出对世界解释的机械还原论的色彩;把实在、必然性当做世界因果联系的根本。缺点:猜测性,无实证性。对后世的影响:古代原子论的在17世纪的复活(近代科学萌芽)和机械自然观的形成,分析还原论方法论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原子论所代表的以基本的物质粒子的运动来解释宏观经验现象的思想路线(整体到部分,感性到逻辑、实证),是近代科学研究所遵循的主要路线。(二)原子论试图通过少数基本假定来统一解释自然界各种现象,以实现科学理论的统一性的方法论原则,同样被近代科学所继承和发展,成为它的研究纲领。,(三)古代原子说的主要内涵在牛顿以后的经典自然科学中几乎全部被继承下来,虽然其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四)原子论所内涵的自然观和近代科学中机械论自然观基本一致。3、(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柏拉图:存在两个世界,A:是理念或相的世界,包含着任何个别事物的完美的理念;B:是经验的或物质层次的世界,这是理念或相的不完美的复制。强调现实的经验世界是虚假的、不完美的,理念世界是真实的、完美的,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具体体现,现实事物“分有”理念。把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原因归结到抽象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存在的意义是多重的,应当加以区分。,偶性方面的存在:“白”“大”“小”实体方面的存在:“苏格拉底”“人”“动物”认为:偶性存在不能脱离实体存在,而且要依赖实体存在。一般实体:人个别实体:苏格拉底认为:个别实体更真实,应该是第一实体。对于第一实体的解释引入四因说: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形式因(四因说)。质料因和形式因是最基本的。宇宙万物的生灭过程就是由质料向形式不断生成、转化的过程。转化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本身是自然的发展。亚里士多德自然观:描绘了一个有序、有组织、有目的的世界,抽象地解释了自然事物的运动和静止的根源,并造成运动和静止两方面的对立。,4、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1)西罗马教主奥古斯丁:反对泰勒斯的物质观点,把柏拉图的理念改造成了在造物主之前就永恒存在的思想,即上帝的原型。上帝创造时空和万物的运动。公元4世纪末基督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自然哲学成为神学和宗教的婢女。(2)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和科学加以神学改造,用来表述神学自然观的根据,同时将托勒密的天文学和天主教的教义结合起来,以形成神学自然观。自然被看做是一个由目的论制约的等级制的有序整体。上帝天使人动物植物山川江河人类自然观思想史发展:由理念世界(关注彼岸世界)柏拉图的主义转向了亚里士多德主义(宗教神学目的论机制),进而将它教条化、绝对化。,5、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自然观(14世纪到16世纪)主要以重返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中世纪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开拓新的文化。新柏拉图主义的诞生:柏拉图学派发展了对自然界进行定量研究的自然哲学传统,主张神在创造世界时已经将数学规律放入其中,因而通过心智活动所认识到的数学规律能够成功的说明自然现象。自然哲学的任务:找出某种数学规律,并认识神的伟大。区别:新柏拉图主义不再否认世俗世界和可感世界,在肯定它的基础上进行对世界的数学结构和数学规律的追求,并经历了由尊奉古人到推翻权威的文化转向。第一次科学革命:1543,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从而导致自然的数学化和知识的数学化,开启近代科学之门。产生了近代科学实验新认识:比利时医生维萨里,提出人体构造理论;西班牙医生萨尔维特提出血液小循环理论。这种新认识使得中世纪经验哲学辩经式转向对经验事实的观察。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泛灵论认为所有的物质是有生命的,宇宙中存在各种隐秘力量,自然界的各种难以理解的力量可以用灵魂术表达出来,它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自然观的嬗变中,可以看到它们都秉承相信自然是有魔力的、神性的或者是有生命的、且充满了精神和智慧的,都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文艺复兴泛灵论自然观,古希腊人格化自然观,1、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工厂手工业,以钟表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大力发展,促进了机械技术的发展。生产实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机械论自然观产生的根基。代表人物:(1)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28年):为机械论自然观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2)哈维(英国)心血运动论(1628年)的血液循环理论是用机械力学方法研究生理学的成果。2、机械论哲学观的早期概括:笛卡尔(法国哲学家、数学家)方法谈(1637)几何学、屈光学、哲学原理(1644)论光(1664)的哲学观点:理性主义的二元论:把世界分为形体世界和精神世界;灵魂与肉体;内心感应与外部世界,并且都做了严格区分。认为物质是形体世界里唯一的客观实体,一切形体都是做机械运动的物质,包括天体以及人体的运行。,二、近代科学的兴起与机械论自然观,生物界的机械论观点:将动物看做具有各种生理功能的自动及其,甚至提出人也是一种“尘世间的机器”;机械论倾向的自然观:对自然的认识基本摆脱了目的论和唯灵论的束缚,参照当时的技术进行朴素直观的类比,缺乏用自然科学概念去把握自然。3、牛顿经典力学的形成与影响和机械论哲学的成熟牛顿(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牛顿经典力学中的的力,是改变物体机械运动状态的、能够精确度量的力学上的一种物理量,而与文艺复兴时期自然哲学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有质的飞跃,他建立了理论研究的“自然一致性原则”等方法论原则,并且提出他的研究纲领“从力学原理中推导出自然界其余现象”,建立了经典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将天上和运动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使得经典力学理论大厦得以建立。使力学成为近代科学实证的范例。自然科学的贡献:力学思想和方法论带来各种学科的全面发展,18、19世纪的自然科学家做出了许多贡献。,哲学领域:使得机械观发展为渐进成熟的机械论形态哲学观。英国的代表人物:(1)霍布斯:“第一个近代唯物主义者”(恩格斯)提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机械唯物论物质定义。(2)洛克:发展牛顿、波义尔微粒说,用来概括事物性质。认为自然事物的一切特殊性都由物质微粒的量机械组合而决定,用这些量的特征可以解释自然界中的一切。霍布斯和洛克:机械论自然观到机械唯物论哲学。对法国哲学发展:经典的机械论发展为极端的机械唯物论。法国的代表人物:(1)拉美利特:人是机器体现彻底的无神论思想。(2)霍尔巴赫:建立了系统的机械唯物论哲学体系,第一次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给出了物质的唯物主义定义。,4、机械论的自然观的社会、宗教背景:笛卡尔主义的哲学诠释:把主体和客体严格区分,强调观察、实验,在数量和规律上把握客体,把自然作为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社会背景: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的发展和劳动过程的机械化,同时反映着有效利用劳动资料的要求,受制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宗教背景及其影响:17世纪,宗教和神学紧密联系。笛卡尔:自然界的规律是神设定的。特定场合宗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1)哥白尼“日心说”:“太阳居于万物中央的宝座上”,提倡太阳信仰,促成地动说的确立。(2)开普勒:“只有太阳与上帝相匹配”,信仰新行星主义。5、机械论自然观是还原论方法的一种具体形态积极作用:哲学方面:自然科学方面:方法论方面:16-17世纪,科学建立在新的求知方法的认识论基础之上。消极作用:构筑了世界的机械性图景;方法论的局限性,1、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和机械观的衰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1)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理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2)19世纪20世纪物理学根本发现。“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指A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结果和以太漂移说相矛盾。“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指热学中的能量均分定则在气体比热以及势辐射能谱的理论解释中得出与实验不等的结果,其中尤以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紫外灾难”最为突出。,三、辩证的自然观,(3)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创立。科学的发展或突破表现为:以数学的抽象性代替机械的直观性。(4)亚原子领域(或者)微观领域的现代成就。机械论和决定论的对世界解释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正在消解。,2、还原论的方法论的现代意义: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失效了吗?对还原论方法论提出质疑!还原论方法的重要性:首先:从纷繁复杂中,把握主要的、稳定的、相似的方法,从而用已知的比较基本的规律来解释所研究的客体,以便简化、缩小实在的多样性、复杂性的方法,是一切科学必备的。其次:要使一门科学趋向精确性、定量化,必定会用已有的精密自然科学,来加以解释,其中的基本要求就是寻找并确定不变量,把复杂现象归结为简单的规律,此种方法正是还原论方法的运用。,3、辩证自然观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辩证的自然观从生成、变化和相互作用的角度把握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领域。辩证的自然观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存在方式给予了有效的解释,避免了陷入神秘主义,辨证自然观认为物质具有运动性和主体性,批判了自然依赖于外部作用而运动的机械论观点,指出了机械论观点的狭隘之处。,现代科学革命: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现代科技革命: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1、自然的简单性和复杂性:(1)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物质构成上是简单的物质运动上是简单的(2)近代科学揭示的简单性的表现如下:自然的规律性自然的外在分离性自然的还原性(3)当代自然复杂性的探讨、对简单性的反思:,四、当代科学突破与自然观的新探索,系统论混沌学协同学自组织理论等揭示了自然界的复杂现象,具体体现表现在:不稳定性、多连通性、非集中控制性、不可分解性、非加和性、涌现性、进化过程的多样性及进化能力的方面。2、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牛顿的时空观:时空是欧氏时空,符合伽利略变换下保持关系性质不变。时间与空间无关,彼此独立存在,时间是一条直线,具有同时性的绝对性;空间是平坦的,是物质运动的场所,不受物质及其运动的影响。,(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一是同时性的相对性:二是时间与空间不可分离:三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不可分离:3、自然的构成性与生成性:(1)构成论的基本思想:宇宙及其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宇宙中基本构成要素的分离与结合。古希腊自然观和机械论自然观具有此种思想。(2)对构成论的冲击和现代科学对生成论揭示:辩证的自然观和当代的自然观具有该种观点。,哲学上产生过程哲学(1)法国哲学家怕格森:把“生命冲动”视为万物的本质,对达尔文进化论提出质疑。(2)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怀特海: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过程哲学:“事件”这一术语表明现实的基本单位不是“永久不变”的事物或物质,而是瞬间事件。4、自然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1)拉普拉斯的机械自然观是决定论的自然观: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的拉普拉斯:用数学方法的分析表达方式可以理解宇宙系统的过去和未来状态。(2)对决定论自然观的冲击:19世纪的统计物理学:微观领域的概率论的提出。1850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相对论与量子理论造成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冲击。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混沌学:混沌运动具有内在的随机性、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和奇异性。,生态价值观与环境伦理学,第四讲,“全球性问题”:人口、粮食、不可再生资源、工业化、环境污染等。公元初年世界人口总数约2亿,1830年达到10亿,第2个10亿用了100年(1830-1930),第3个用了30年(1930-1960);第4个15年;目前全世界人口总数超过60亿,每年净增7700万人;2003年我国是12.88亿。世界人口日:1987年7月11日,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婴儿降生,被联合国象征性地认定为是地球上第50亿个人,并宣布地球人口突破50亿大关。,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决定从1990年起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提高人们对世界人口问题的重视。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60亿,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1995年2月15日零点,北京妇产医院一个婴儿出生,宣告中国第12亿个公民的到来。距1989年4月11日“11亿人口日”不足2,000天。当前突出问题: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历史上几大污染灾难: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印度博帕尔联合碳化物公司毒气泄露事故、巨型油轮泄露原油污染海域、洛杉矶、伦敦、日本的污染事件。,最近20多年来世界主要石油泄漏事故:1979年6月3日,墨西哥湾克斯托克1号探测油井发生井涌,约1亿4000万加仑原油泄漏入海;1989年3月24日,美国埃克森(Exxon)公司的一艘装载5,000万加仑原油的巨型油轮Valdez号在阿拉斯加威廉太子湾附近触礁,共泄漏出原油1,100万加仑;1992年12月3日,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海岸搁浅,2000多万加仑原油泄漏;,1993年6月5日,“布里尔”号搁浅在苏格兰东北的设特兰群岛海域,泄漏了2600万加仑石油;1996年2月15日,“海洋女王”号在威尔士海岸搁浅,1800万加仑原油泄漏;1999年12月12日,“埃里卡”号发生断裂事故,法国西海岸被300万加仑石油污染;2002年11月19日,载有1800万燃油的“普雷斯蒂奇”号在西班牙海域沉没,泄漏200万加仑石油。,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20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3、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4、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5、水俣(Yu)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6、骨痛病事件(1955、1972年)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7、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年)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恐慌中。8、印度博帕尔事件(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因管理混乱,操作不当,致使地下储罐内剧毒的甲基异氰酸脂因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的烟雾,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袭击了博帕尔市区。死亡近两万人,受害20多万人,5万人失明,孕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面积40平方公里,数千头牲畜被毒死。,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我国石油近三分之一靠进口,2003年开始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2大石油进口国;世界观察(WorldWatch)研究所(L.R.布朗):“谁来养活中国?”(粮食)一系列警告:寂静的春天(1962年、卡逊),增长的极限(1972年、罗马俱乐部米都斯,被翻译成34种文字,发行近1,000万册,列入31届联合国会议文件),小的是美好的(1973年、舒马赫);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70年,美国成立环境保护署(EPA);1972年,美国国会成立技术评估办公室(OTA)。,现代社会对技术的诅咒:地狱之说,主张“回归自然”。例如,荣格把技术说成是妖魔、暴君。他认为技术功能的本质是掠夺性开发,它要耗尽人类的所有自然资源。他说:“无所不及、无所不在地掠夺性开发,是我们技术的根本标志。”他认为技术意味着死亡。“处处都可以发现,随着机械工具的出现,死的时间就渗透到活的时间。”皮卡特(JPiccard)说:“我们现在所津津乐道的技术,除了广泛地造成自杀性的污染以外就没有什么其他东西了。它是一种灾害,不仅能影响到我们所呼吸的空气和我们所饮用的水,而且也影响到我们所耕种的土地和我们了解很少的外层空间。但这一切,最悲惨的还是现在隐伏在人们身体中的化学物品对人类所造成的污染。技术在慢慢地毁灭人类,人类在慢慢地吞食自然,自然选择已经成为过去,最后留下的只有技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三种批判:人文主义批判、社会批判和生态批判。,一、从人类中心转向生态中心,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类生活:(1)作为物质代谢的人类生活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础:第一,与其他生物一样,人类的物质生活是与外部自然的物质代谢的过程。第二,人类所特有的物质生活过程:需求生产消费废弃。生产发展到工业化所引起的问题: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大量采伐森林造成绿洲荒漠化以及沙化。现代非洲原始森林的锐减等。,(2)作为生活场所的环境20世纪60年代中期,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环境(environment):是以一定的形式围绕着主体的周围世界。环境的特征:第一,环境是围绕着生物的周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第二,环境作为生物行动直接涉及的周围世界,是主体的生活圈。不同的主体对应不同的生活圈。第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变动的。不同之处: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第四,对于主体而言,环境具有价值的品格。什么是价值:是指对主体的有用性,存在于与主体有关联的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中。价值分为:正价值、负价值、无价值。,(3)作为舒适空间的环境人类环境的不同定义:主要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组成,并且各部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以相互融合的方式创造出了人类的生活环境。追求环境的舒适性即为环境保护运动的肇始。2、从生活现场出发重新提出环境问题(1)对于环境的责任近代资本主的生产方式,使得生活手段的生产变为追求利润和资本储蓄的手段,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从而引发环境问题。(2)消费中的环境视点主要是指由可预见性的消费行为可以影响到生产方式。欧美:绿色消费运动,以及企业环境评价运动组织。,3、从人类中心向生态中心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非人类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主导思想: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表达形式:环境伦理学展开范围: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得到发展。什么是自然权利论?即反对虐待动物,主张组成生物共同体的所有生物拥有同等的权利,把人权观念扩展到自然界、在人权的延长线上确立自然物权利的法理依据。什么是自然价值论?即认为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生态系以及自然全体,作为其自身都有其固有的内在价值。,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形成过程环境问题是社会的一个中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应运而生的是19世纪中后期西方的第一次环保运动与20世纪上半叶的第二次环保运动。伴随着环保运动的兴起以及科学的生态学的产生及其成熟,人类生态学向社会方向演替,最终发展演化为环境伦理学。当代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