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与情专题讲解》PPT课件.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1509125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与情专题讲解》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景与情专题讲解》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景与情专题讲解》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解答此题容易入手: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画线语句为参考答案,下同)杜甫蜀相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大家熟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对其中“自”与“空”有体味,这对答题很有帮助。此题暗中联系教材,考察学生迁移能力,较为巧妙。,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两题都扣住了此诗的妙处。曲调随舞蹈换新,别情与边愁依旧,这并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学生对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是了解的,解答(1)小题不难。解答(2)小题的两问相对难一些。仔细阅读可以看出: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诗人以景结情,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以景做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壮阔而悲凉的景象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问: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白居易的诗歌老妪也能懂,学生自然无大碍。(1)题要求“披文以入情”:“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学生熟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明白形影相吊意味孤独寂寞。,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问: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为: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桃花尽、野梅酸、蛙声歇、东风寒,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答: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解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它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即可。(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答: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试题为学生答题做了应有的铺垫,并规定了答题的方向,要求同中求异。前半部分提供了思考的参照和语言表达的模式。前半部分暗示学生有3个要点:借“山”表达了什么情感?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具有什么特点的情感?对此心中有数,解答方向明确。,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问:“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李益和苗发、司空曙彼此是诗友,都名列“大历十才子”。李益的这首诗,扣住“闻风”构思,以巧取胜。“微风”是诗中最活跃的形象。入夜露重,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滴落的露水渐渐润泽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蔓生的青苔。这样的氛围应该是清冷、幽静(清幽、静谧),作者的心情应该是孤单、寂寞。,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问:“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注释往往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元灭南宋,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其心情可想而知。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教材要求背诵的作品,两相比较,“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这样课内外结合,有利于平时的教学。,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注寒蜇:寒蝉。问: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这段曲词是汉元帝的唱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两种情景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表现了汉元帝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分),菩萨蛮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答: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