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1500080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复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古代散文复习,津津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实词的意义和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2、理解重要语句、段的含义。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4、恰当地评析人物及思想内容。,2010年中考古代散文考试要求,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15分)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注释: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与:同“为”,替的意思。尔也:而已。圹(kung):原野。,【2007年天津市语文中考试题】,1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19.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句子:翻译:20.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2分)21.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2分)22.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答:,极点,通“叛”背叛,所厌恶的东西,跑,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片段,回答912题。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9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之妻私臣私:偏爱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C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D时时而间进间:间接,【2008年天津市语文中考试题】,D,间或、偶然,10.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A.皆以美于徐公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C.能谤讥于市朝D.皆朝于齐11.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12.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B.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C,D,B,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阅读曾巩墨池记节选,回答1719题。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注释:隐然:形容缓缓高起的样子。洼然:低深之状。荀伯子:南北朝时宋朝人,曾任临川内使。张芝:东汉人,善草书,人称“草圣”。岂耶:表揣测语气。,1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岂信然邪信然:羲之之书晚乃善善:18.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19.从文中来看,王羲之能够成为“一代书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2分),确实如此。,好、完美,然而后世没有人能赶上(王羲之)的,或许是他们在学习上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并非天生而成,而是通过勤学苦练才达到成熟的。(或“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2009年天津市语文中考试题】,9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交换B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样子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平民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感谢10.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1.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D,C,B,三、(本大体共3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16题。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洫(x):护城河宁国:楚国大臣。罢:通“疲”,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楚庄王欲伐陈伐:民怨上矣上: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16.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所学过的文章试做分析。(3分),攻打,进攻。,国君,君主。,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积蓄的粮食财物很多,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所以二人意见截然相反。,中考题型,1、找出加点词解释错误或不同的一项(课内)2、给重点句子划分节奏。(课内)3、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分析。(课内)4、解释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课外)5、翻译文中重要句子。(课外)6、联系实际谈主观感受。(课外),一、文言实词辨析,1通假字辨析【例题】解释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所识穷乏这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得”通“德”感激,“乡”通“向”从前,“畔”通“叛”背叛,“说”通“悦”,一、文言实词辨析,1通假字辨析2古今异义辨析【例题】下面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子孙弃者无论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朝服衣冠,窥镜。,古: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今: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古:更不必说今:表条件的连词,古:案件今:监禁犯人的地方,D,古今:偷看,一、文言实词辨析,1通假字辨析2古今异义辨析3一词多义辨析【例题】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既克,公问其故不足为外人道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小大之狱三里之城,A,B,C,D,巩固顽固,D,所以缘故,说仁政,的的,字不离句,联系语境,一、文言实词辨析,1通假字辨析2古今异义辨析3一词多义辨析4词类活用辨析【例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亲贤臣,远小人。吾妻之美我者。固以怪之矣。心乐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名词作状语,解释时前面要加介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认为或感到,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二、文言虚词辨析,【例题】下列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故克之多助之至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杂然而前陈者呼尔而与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公与之乘,战于长勺,A,B,C,D,代齐师,助词,的,凭或靠,因为,表示修饰,表示修饰,介词,到,介词,在,C,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它(们)”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之助词不译汝心之固要离之刺庆忌也音节助词,无实义怅恨久之公将鼓之动词相当于“到”、“往”辍耕之垄上之次所旁丛祠中,“拿”.“用”.“把”必以分人“凭或靠”.“根据”.“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介词“因为”.“由于”先帝不以臣卑鄙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表结果,相当于“以致”以塞忠谏之路动词与为结合,相当于“认为”愚以为营中之事,二、文言虚词辨析,表承接,相当于“就”、“然后”、也可不译表并列,相当于“并且”,也可不译而表修饰,相当于“着”、“地”,也可不译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但是”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地点,相当于“在”、“到”。于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给”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泉香而酒冽。3、蹴尔而与之。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5、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战于长勺;太守与客来饮于此。,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苛政猛于虎;皆以美于徐公。,二、文言虚词辨析,【例题】下列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策之不以其道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笑而止之曰杂然而前陈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公与之乘,战于长勺,A,B,C,D,修饰关系修饰关系,C,凭借因为,给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指千里马,理解或翻译文言句子是每年中考语文必考的题型。命题的着眼点主要有:,(1)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2)结构上有判断、被动、省略、倒装等特殊性的句子。,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3)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等现象的句子。如:,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1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者,也、者,、,也,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甚矣,汝之不惠!王之蔽甚矣宋何罪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例题】下列语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文言句式,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2、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C,停顿原则1、主谓之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动宾之间必有/得天时者矣3、动补之间受任/于败军之际4、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缘溪/行5、发语词、连词等后面夫/还而攻之盖/追先帝之殊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1文言句式理解,3文言语句翻译,翻译的原则:,翻译的步骤:,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信(忠于原文)达(语意流畅)雅(文辞优美),留、,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补、,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删、,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换、,例: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调、,例: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选、,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表承接就、便、那么则表转折却、可是表假设如果表判断语气,是、就是,译、,例: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译、,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做巴陵郡太守。,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译文:打仗,靠的是勇气。,译文:我和你们全力铲平这座险峻的大山。,译文:愁什么挖不平呢?,译文: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译文:学习了知识按时复习它,不也是愉快的事情吗?,直译:黄头发和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都自得其乐。意译: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2.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应对策略,、翻译以直译为主。、翻译要字字句句落实,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字词的意义。、翻译要译出文言句式的特点。、翻译还要补充省略成分。,句子翻译,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判断句、倒装句等,四、内容理解和欣赏评价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对主题、语言、写作特色、背景材料、人物、事物等的赏析。,【例题】曹刿是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加以评价。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爱莲说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现实生活中,有人却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简述理由。,“读懂”是理解的基础“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初中课外文言文复习,以“内”养“外”,1)、“迁移法”持汤沃灌。日沃汤数次。2)一词多义,联系语境选其一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3)揣摩法联系上下文右手握管处,第一步,粗读古文,捕捉大意,以求了解。这一步只是统览全文(段),不追究难词难句,只图明白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品质。,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达理解。所谓“死”字,即不需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要边读边用铅笔在其下边一一标出。分析“关系”以达加深理解。即分析文中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主次,分析事件的原因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括。重温课文中学过的类似的字词的用法和句式;借助狭义语境,瞻前顾后,疏通“文气”;借助题目答案(四个选项),进行比较,验证选优;借助“注释”(有的文段后边附有),解决相关文化常识和写作背景;甚至还可以大胆猜测推断。,【2009年吉林省中考试题】,阅读范仲淹读书,回答问题。(5分)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舍,煮粟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数十茎啖之。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留守子曰:“大人闻公清苦,遗以食物,而不下筯,得非以相浼为罪乎?”公谢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注释】以公厨室馈:让官府厨房做好饭菜送给范仲淹。筯:筷子。得非以相浼(mi,污染、玷污请托、央求)为罪乎:难道认为我们送你好饭菜是错误的吗?文中“归告其父”中“归”的意思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本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优秀品质?(2分),返家或回家,范仲淹读书时甘于食粥的清苦生活,拒绝留守赠送的好饭菜。,甘于吃苦,不贪图享受,努力磨练自己的意志。,【2009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试题】,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观第五泄记(节选)袁宏道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q倾斜)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注第五泄:第五级瀑布。罅(xi):裂缝。掉:摇动。,7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D似与游者相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疾趋,度石罅必为有窃疾矣D山行之极观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8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无从致书以观B或以钱币乞之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9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翻译:(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翻译:,D,B,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瀑布在青色的石壁间飞泄,震撼着山谷。,2009年湖北省武汉市,(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7-10题。(15分)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倾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注释】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塌子沟:淤泥深坑。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1)军中不解其故(2)一霎而绝(3)此去西南十里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9、对年羹尧事迹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是()A、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B、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C、闻风而起,苦练夜战本领。D、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10、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原因缘故,断绝消失,距离或相距,番人正是依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很快到来。,C,1.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2.善于正确判断敌情。3.善于指挥部队作战。,【2009年江西省卷】,(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原文】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选自汉书朱云传【注释】【1】匡:辅助【2】尸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禄而不管事【3】厉:激励,此有警戒之意【4】上:指汉成帝【5】张禹:汉成帝的老师【6】将:拿。【7】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8】辑:连缀。【9】旌:表彰,11、用“/”给文中画线句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1分)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124、解释文中加点的字。(3分)廷已易13、概述朱云直谏杀张禹的理由。(2分)14、辛庆忌是如何劝说汉成帝不杀朱云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2分)15、你认为汉成帝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请简要谈谈(2分),在朝廷,停止,换掉,朝廷大臣皆尸位素餐;杀佞臣可以警戒他人或杀一儆百,辛庆忌认为朱云一向狂癫耿直,假如他说的话是对的,不可以杀他;即使他的话说的不对,也本该宽容他。,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2009年浙江杭州考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一)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日:“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二)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临绝语勉日:“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而于此得疾而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洪州牒来,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注克:约定。白:告诉。审:确实。乖违:做事不合情理。赍(ji):携带。牒:文书。,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项是()A二人并游太学(一起)B元伯具以白母(详细)C因出囊金百两遗勉(给予)D勉许为办事(赞成)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乃共克期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请设馔以候之属予作文以记之C而于此得疾而死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将于北都求官欲报之于陛下也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22范式和李勉都看重友情,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4分),D,BC,分别已经两年了,千里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对它这样确信呢?,你给我料理完丧事,多余的银两就送给你。,范式:履行两年前的探访约定,可见其言而有信。李勉:将朋友赠送的料理丧事多余的银两归还给朋友的兄弟,可见其不为钱财而重情义。,小犬复仇龟生村民赵五家,犬生子方两月,后随母行。忽为虎噬,五呼邻里数壮夫持矛逐之。虎捷驰不可及,稚犬奔衔虎尾,虎带之以走。稚犬为棘刺挂罥,皮毛殆尽,终不肯脱。虎由此系累稍迟,追及,毙刃下。注释:(1.)龟生村:村庄名。(2).噬:咬(3).棘:有刺草木的通称,1、解释加点的词:(1)虎带之以走(2)持矛逐之(3)忽为虎噬(4)稚犬为棘刺挂罥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虎由此系累稍迟,追及,毙刃下。3、这则故事歌颂了小犬的什么精神?,跑,老虎,被,挂,老虎因此被拴着拖累着稍稍迟疑,人追赶到,老虎死在刀下。,歌颂了小犬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精神。,联想推断:当试卷上给出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语境推断:就是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实词的意思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句子中位置,推断其词性和意义,推断的方法,(一)主仆对主人待仆甚薄,衣食常不周。仆闻秋蝉鸣,问主人曰:“此鸣者何物?”主人曰:“蝉也。”仆曰:“蝉食何物?”主人曰:“吸风饮露耳。”仆曰:“蝉着衣否?”主人曰:“不用。”仆曰:“此蝉正好跟我主人。”,1、捕捉大意,2、排除死字-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3、筛选答题,阅读郑人逃暑,完成710题(10分)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注释逃暑:避暑,乘凉。孤林:独立的一棵树。衽(rn):卧席。濡(r):沾湿。逾:同“愈”,更加。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1)徙衽以从阴()(2)其阴逾去()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2分),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不同的事物,遇事要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来,离开,这是在用白天的阴凉很巧妙可是在用黄昏的阴凉很笨拙。,谢谢,敬请指导!,祝同学们中考成功!,文意分析和欣赏评价,文言文复习要点,文言实词辨析,通假字辨析古今异义辨析一词多义辨析词类活用辨析,文言虚词辨析,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句式理解文言语句朗读停顿文言语句翻译,五:反思与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