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WEBER生平简介.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1497444 上传时间:2020-04-25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AX.WEBER生平简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MAX.WEBER生平简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MAX.WEBER生平简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斯韦伯,2,第一节生平简介,3,马克斯韦伯(1864-1920年),4,一、生平韦伯出生于1864年。其父是一位富裕的律师。母亲是一位富有女性,热衷于宗教与社会问题。韦伯儿时体弱多病,但特别喜爱读书。大学时代受其父影响,选择了法律系。韦伯于1886年开始做见习律师,1892年应邀在柏林大学担任商法课程讲师。分别于1894年在弗赖堡大学,1896年在海德堡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5,1903年,他与人合作编辑了社会科学文献。1906年,发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10年,与人合作创建了德国社会学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韦伯完成了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发表了中国宗教、印度宗教、古代犹太教。,6,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韦伯曾自愿服兵役,但过后他幻想破灭,开始写文章抨击战争,并要求改革德国的政治结构。韦伯虽多次介入政治,但他不是真正的政治家,他在政治活动中的地位比较孤独。韦伯于1920年因肺炎去世。,7,二、学术背景1、德国唯心主义唯心主义(idealism)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康德学说认为,人生物方面的唯物主义基础和精神生活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康德学说对于包括韦伯时代在内的整个德国哲学有很大的影响。康德学说认为人文科学的分析方法与自然科学不同。,8,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1804年),9,影响韦伯思想的三个人物(古典康德学说):威廉狄尔泰对人的理解只能通过内在过程,通过体验和理解实现。其主要工具是新型的、以移情方式为主的心理学。海因里希李凯尔特和威廉温德尔班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应该从内容上区分。真正的区分应依照个体化思想和一般化思想之间的差异。研究普遍性的科学(法则、定律)与研究特殊性的科学(历史、文化)是截然对立的科学。,10,新康德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针对在古典唯心主义浪潮消退后科学领域泛滥的唯物主义思潮的反对运动。是多个不同学术中心流派的总称。这一运动要求重新返归康德,并创造出一种能够适应现代科学要求的哲学。对人文科学的效用理论以及政治科学的哲学理论建构的兴趣是新康德主义的特点。移情:移情来源于精神分析学说,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咨询者身上的过程。,11,韦伯不仅受古典康德学说,也受新康德学主义的价值关系等概念的影响。韦伯虽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或文化学)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这种差异要依据研究者的认识目的而不是依据方法或内容的不同而划分。,12,2、德国历史主义与社会学经济学的历史学派反对古典经济学,认为要理解国家的经济生活只有通过其特殊的文化发展和历史发展。经济学是关于特殊社会背景下特殊人们的具体经济行为的归纳性科学。韦伯研究经济学史和社会学的方法主要来自于历史学派。但他认为在社会科学中一般性的理论范畴是必要的。韦伯在他的社会学理论中还借用了滕尼斯的团体关系和联合关系的差异的概念、引用了齐美尔的货币在合理化经济体制中重要作用的思想。,13,3、尼采和马克思的理论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韦伯非常重视尼采对心理机制的分析,认为通过心理机制的分析,意识可以使个人的权利欲和统治欲合理化。韦伯受马克思的影响,认为意识是公众利益的表现,是阶级斗争和党派斗争的武器。,14,第二节理解社会学及其方法论的基础,15,韦伯的社会学是分析探讨人类个体行动的综合性学科。他认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类行动者的行动都有行动者所赋予的主观意义(目的),而这样的意义是可以理解的。韦伯的理解社会学,16,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认为一切实在都能够为理性科学所认识。德国的哲学家们认为人的行为有依赖与自然的一面,但也有受意识驱动的一面,人文科学不应受风行的自然主义方法论的推广。韦伯认为人的行动由行动者赋予一定的意义,这些意义由于行动者不断的行动构成了一个有联系的系列。理解行动者的行动意义就是社会学的任务。,17,韦伯的社会学的定义:旨在对社会行动作出的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的解释的科学。对于历史科学或人文科学的本质是寻找普遍的法则还是只求个别化的研究方法,韦伯认为科学的方法总是以抽象和概括为手段的,要理解人不仅要从人的行动,还要从内在的动机去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来源于研究者的研究意图上的区别。,18,2、价值相关与价值中立韦伯认为研究者应该区分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的价值相关性与价值中立性。价值相关性首先体现在研究选题上,选择研究题目是由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决定的。,19,价值中立性是指,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应该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价值中立的第二个含义是,要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事实与价值观念是两个领域,不可能从“忠实的陈述”中抽出“应该的陈述”,研究需要的是发现事实。,20,3、理解社会学(1)理解社会学韦伯的社会学的定义:旨在对社会行动作出的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的解释的科学。韦伯将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将对社会行动给出“解释性理解”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任务和方法。韦伯认为每一个行动者都会赋予自己的行动以一定的意义,这个“意义”是指行动者主观的认为即社会学上的意义,是可以理解的。,21,对于“理解”,韦伯认为它可以表现为理智上的和逻辑上的(合理明晰),也可以表现为情感体验的和艺术感受的(移情明晰)。他认为理解和解释是相互关联、相互说明的,理解是解释的前提,是能被解释的。可以把对行动意义的理解看作是对行动实际过程的一种理解。所以韦伯把社会学称为“理解社会学”。,22,(2)社会行动及其分类韦伯的社会行动的定义:社会行动应该是“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以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所期待的他人的行为为取向”的行动。社会行动所具备的条件:行动者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即行动者有行动的动机;行动者主观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他人的联系。社会行动的分类: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传统的行动,23,(3)韦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韦伯认为社会学应始终将个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集体仅仅是个体的派生物。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社会学的唯名论思想唯名论:是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的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一般是不实在的,只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个别事物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用唯名论的哲学思想来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24,韦伯认为个别化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上的个人主义是有区别的。韦伯试图通过个体研究整体,进而把社会认识上的整体与个体的二元对立调合起来,并将传统的主观表意方法与近代科学的客观因果说明的通则方法结合起来。,25,4、理想类型韦伯提出了一种关键性的概念工具,即是理想类型。理想类型的特点: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可以在对繁多的经验进行整理后,突出它们的共性或规律的东西,使之成为典型的形式。一种理想类型就是一种分析结构。它可以使研究者在具体情况下确定相同与相异。它提供了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26,理想类型包含着强调典型过程的意思。它可以使人能够做出对于现象的假设,包括现象的原因和结果。只有通过这种认识方法,才能够更好的获得对现实的认识。韦伯提出理想类型的目的,是与他的理解社会学的研究主旨是一致的。韦伯构想的三种理想类型:来自于历史的具体特点的理想类型、包含社会现实的现象因素的理想类型、作为一种具体行动的合理化设想的理想类型。,27,5、因果性和或然性韦伯坚信历史的和社会的因果性,但他是用或然性来表述因果性的。在社会科学中要达到客观的确定性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多只能抓住多种因果性的环节。韦伯的或然性的意思就是一定背景下的人多半会按照正常预期的那样行动。历史学的因果性与社会学的不同。历史学的因果性是要确定一个事件之所以产生的特殊环境,社会学的因果性则表现为确定的两个对象之间的规律性关系。,28,韦伯是从新康德主义的见解中借鉴了“或然性”的提法。试图在社会认识上提倡因果多元论。韦伯把或然性下的原因称为“适合的原因”,把单义的因果关系称为“关于各种后果的知识”或“规制学的知识”,并用“可能性判断”代替规制学的因果决定关系。在韦伯的原因推断过程中,“客观可能性”是一个尽可能妥当地估量出某一原因的随机发生几率的重要范畴。,29,韦伯的原因推断过程:将给定事件分解为诸因素,直接资料则被看成“可能性和因果关系的符合”;各因素可看作“经验规则”的特例,因而具有普遍性的行动过程均可被纳入其中加以思考;借助想象,在一连串互为因果的事件系列中把所要考虑的因素排除;把其他因素作为条件存在,按照经验规则,可以期待它们有怎样的后果;把想象中的事件发展与现实中的发展加以比较,如果后果相同,那么被排除的因素可能只具有偶然性;如果后果不同,那么被排除的因素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0,第三节理性与现代性,31,韦伯是以理性化为视角和发展脉络,考察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并揭示了西方现代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韦伯与现代性的渊源可以,呈现在他探索过的三组问题中(韦伯理性与现代性):西方文明的现代性与其他文明的不同走向;整个世界的现代性会有何种后果;关联到现代性的本质与特征,韦伯强调了科学与理性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在对现代社会中的生活情境的讨论中,韦伯试图澄清现代性的限制所在。“现代性”贯穿了韦伯的比较历史研究、理性化理论、社会哲学思想。,32,1、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理性主义”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含义。“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区别在于韦伯的社会行动分析中。目的合理性行动(目的工具合理性行动)是指以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的行动。它着重手段对达成特定目的的能力或可能性。价值合理性行动是指主观相信行动具有无条件的、排他性价值的,而不顾后果如何、条件怎样都要完成的行动。,33,上述两种行动都是韦伯为了便于对社会行动意义的思考和理解所设定的范畴,都属于“理想类型”。事实上,任何行动都既包含工具合理性的成分,又有价值合理性的成分。在欧洲现代社会,当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以不同的方式联结以及与其他因素联结时,就出现了现代文明所固有的问题。,34,韦伯进一步从合理性和非理性的相互转化、动态发展和辩证关系等角度探讨了合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价值合理性行动在价值上是合理性的,但它也有行动者为不计后果的激情所驱使的一面。这种非常态(非理性)可以成为打破僵固的传统习惯、推进社会理性化进程的动力。目的工具合理性行动在它的目的上是合理的,这种行动符合人们理性思维的常态,但它会导致行为方式的常规化,使生活丧失多元价值的创造性,有招致社会生活停滞化、单一化的危险。,35,韦伯把自己的分析框架用于考察欧洲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与宗教的关系。他认为近代欧洲文明的成果都是理性主义的产物。他在社会生活的表现中看到了理性主义的发展形式,也看到了非理性因素的参入。近代欧洲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是一切行动以工具合理性为取向,但这种取向又与价值合理性取向有内在关系。合理性的社会劳动组织(资本主义)与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资本主义精神)具有因果关系。,36,工具合理性取向与价值合理性取向的关联,最终来源于一种潜在的入世禁欲宗教的价值观。宗教伦理本身属于个人魅力人物的先知预言,是与情感、价值相连的,具有“非常规性”。宗教伦理如果要发挥有力作用,就必须转化为世俗伦理、指导日常社会生活的道德信条,就是“常规化”过程。判断一种宗教的理性化程度,就必须以宗教教义与世俗社会伦理体系结合的程度,即世俗化、常规化为尺度。,37,宗教理性化程度越高,就越能引导人们按照目的工具合理性的选择去行动,导致人们行动的定型化、常规化。目的工具合理性行动有实质非理性的一面。价值合理性行动有激发创造性和革命性的实质合理性的一面。,38,韦伯认为,合理性和非合理性是相对而言的,任何一个现实的行动都含有这两种因素。合理性行动和非合理性行动并非是两种不同的现实行动,而是指对两种不同观点而言的同一现实行动的不同侧面。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行动的相互关系也是如此。,39,2、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韦伯认为一切伦理行动都可归并为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的两种准则。这两种准则的区分在于行为本身的价值和行为的可预见性后果的不同意义。信念伦理主张,一个行为的伦理价值在于行动者的心情、意向、信念,行动者有理由拒绝对后果负责,可将责任推诿于上帝或上帝所容许的邪恶。责任伦理主张,行为的伦理价值只能在于行为的后果,它要求行动者对后果承担责任,并以后果的善去补偿或抵消行为后果的不善或副作用。,40,责任伦理的意识是与目的合理性相关联的,它把善恶的准则放在行动后果上,要求以此岸性和对行动的内在一贯性认识为前提。信念伦理则是把善恶的准则放在主观信念和意向上,行动的后果要由彼岸的上帝负责。,41,韦伯将宗教氛围神秘主义与禁欲主义两大类。禁欲主义认为世俗工作是神的召唤或天职,世俗工作是为了荣耀神的恩宠,救赎是最重要的事。必须以通过计算最小的恶或最大的善的原则做出决定。禁欲主义者的思想特质倾向于责任伦理。神秘主义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救赎论,它视人为神的容器,致力于通过冥想达到一种与神合一的拥有状态。它的思想方式趋近于信念伦理。,42,韦伯认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表现为目的工具理性的理性化的结果。(虽然)工具合理性取向又与价值合理性取向有内在的关联。韦伯进一步将工具合理性与禁欲主义的新教伦理联系在一起。新教伦理具有一种明确的入世理论,新教的教徒倾向于责任伦理。新教的责任伦理强化了目的工具理性,而最初的价值理性则日益淡化。因而导致了“意义危机”、文明人的“对生命倦怠”。目的理性化是西方社会现代性的体现和标志,也给西方社会带来了深刻的社会问题。,43,3、理性与现代性韦伯认识到资本主义已无法连根铲除,恢复社会父权基础已行不通。因此他特别着重资本主义“破旧立新”的革命力量以及它在文化领域的冲击。现代文明受到资本主义洗礼后,人们的生活世界变为解除魔咒的、世欲功利主义的世界。理性的计算科技工具的运用以及计划性的社会变迁扩大了官僚化,现代的经济、政治、社会组织日益趋向于形式理性。个人除了背上“职业人”的硬壳外,还要面对组织内部秩序的要求与宰制。,44,严密的官僚科层体制的循规蹈矩地运转就是“理性中的非理性”。现代西方世界的最基本最现实的现实就是“形式的合理性与实质的非理性”。造成这一现实的原因是对于合理性的过分追求。韦伯对于理性化的过程进行了层次性的犀利分析,却未提出一套相对应的规范要求。尽管如此,他的独特的分析方法以及对人们生活社会的自我批判,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5,第四节政治社会学,46,1、政治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权利: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统治:是指一种特定的权利施用关系,即具有特殊内容的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从的可能性。纪律:是指在所属的多数人员中找到由于训练有素而自觉地、机械地、公式化地服从某一命令的机会。权利、统治、纪律组成了一个概念系统。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47,每一种真正的统治形式中都包含有自愿服从的成分,另外必须还要有对统治合法性的信仰。自愿服从和信仰体系构成了统治系统或权威系统。合法性:是相应态度的存在以及由此引发出与之相符的实际行为的二者相关程度的可能性。即是促使一些人服从某一命令的动机。合法性就是统治系统的稳定性,也即是人们对享有权威的人的地位的确认和对其命令的服从。任何成功的稳定的统治都必然是合法的。,48,2、三种统治类型韦伯认为任何一个既定秩序的合法性都要以两种正当性的一种为保证。(1)纯粹主观的正当性:屈从于情绪的情感正当性、相信价值合理性的正当性、相信宗教的正当性(2)表现为对特定外在效果即一种关心状态的期望的客观的正当性:习惯的正当性、法律的正当性、,49,受正当性信念支配而引发的社会行动分为四个类型:情感型的行动,来源于对情感正当性的信念;传统型的行动,来源于对习惯正当性状态的期望;价值合理型的行动,来源于价值和宗教正当性的信念;目的合理型的行动,来源于对法律正当性的期望。以上的正当性信念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合法性统治形式的三个基础。理性的基础、传统的基础、卡里斯玛的基础。,50,建立在韦伯的主观思维构造之上的统治类型:(1)传统型统治依靠从古至今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维持的统治,它主张永远维持先王或上帝的神圣秩序,不容有任何改变。(2)个人魅力型统治(卡里斯马型统治)是建立在一种对具有出色感召力的领袖人物的拥戴和信仰的基础上的统治。韦伯所关心的是领袖人物的号召力。个人魅力型统治是一种巨大的革命力量,它往往伴随着社会革命运动的出现。可以引发新的观念系统、行动取向直至社会节后的产生。,51,(3)法理型统治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二者兼有)为目标制定出来,并努力加以贯彻使之得以实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统治是法理型统治。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其中典型的为科层制。,52,3、科层制(官僚制)韦伯对科层制管理机构的官员的特征(9项)作了说明。纯粹科层制的管理在精确性、纪律性、严谨性、可信性、可计算性上都可以达到技术上完善的程度。即是在功能方面是严格合理的,排除了人格化的因素。但是好效率的科层制行政管理中也存在议会或政党领袖的感召效应。现实中的统治似乎包含着科层制和个人魅力型统治两方面的因素。,53,韦伯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个理性化和官僚制化(科层制化)的过程。科层制化把效益、效率、功能当做主要追求目标的结果意味着把“目的工具理性”当做终极目的来追逐。同时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其他各种组织效仿科层制,也导致了官僚制化。韦伯就这样在自己的研究中贯彻了关于“价值理性”和“目的工具理性”的内在联系和演化逻辑,并以此作为政治社会学研究的分析视角和线索,还延伸了对现代社会的考察和分析。,54,第五节宗教社会学,55,韦伯的全部宗教社会学的主旨在于研究世界的几大宗教的教义的进化过程。在研究中,韦伯不关心宗教的本质,把研究特定类型的社会行动的条件和后果当做任务。,56,1、韦伯对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的两类宗教的讨论韦伯的研究兴趣在于高级宗教的先知及其预言。现代世界主要宗教的先知可分为伦理先知和楷模先知。一切宗教都有拒斥尘世的倾向,在充满诱惑的尘世中要使人的灵魂得到拯救,就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救赎,即是禁欲或自制。救赎的方式包括入世方式(禁欲主义)和出世方式(神秘主义)。西方宗教本质上是与伦理先知相联系的禁欲主义宗教;东方宗教则是与楷模先知相联系的神秘主义宗教。,57,2、信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精神在此书中,韦伯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资本主义的起源与本质、宗教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是在强调透过诚实、有信用的方式去赚的财富,这是一种美德。而获得经济上成功的步骤是与宗教有非常大的关系。根据新教理论以及加尔文教派,宗教的预定论指明人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人们剩下的出路就是将世俗的成功奉献给上帝。世俗的成功是要世世代代、兢兢业业的,以免丧失上帝的恩宠。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现在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58,第六节结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