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1493868 上传时间:2020-04-25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词汇是语言中所有词的总汇。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因此,其词汇的构成情况并不相同。古代汉语词汇构成方面有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第一、单音节词占优势;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复音词居少数,诗经单音词占90%;左传占89%,史记占80%,红楼梦占36%,水浒传占30%以下。第二、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第三、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为了说明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要搞清以下几个概念:音节、语素、词和字。音节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表义单位。一个语素可以是一个音节,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词则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它由语素组成。一个词可以由一个语素构成,也可以由两个语素构成。我们把前者叫做单纯词,后者叫做合成词。,语素和词都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而字则不同,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只记录汉语中的一个音节。音节、语素、词和字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示为: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A目:一个音节一个字一个语素一个词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B面目:两个音节两个字两个语素一个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C窈窕:两个音节两个字一个语素一个词,崤山朋友虎符好恶声望摇篮合成词複音詞参差澎湃珊瑚踌躇望洋扶摇單純詞单音词:山朋功好望摇可以根据词的音节的多少,分为单音词和复音词;可以根据语素的多少,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音词从语音的角度分词复音词(双音词)单纯词:联绵词、叠音词、音译词的从语素的角度分复合词联合偏正动宾主谓合成词分加缀复词单义词类从词义的角度分多义词,一、单音词和复音词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的词汇则是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从单音词向双音节发展。秦汉时期,单音词占绝对优势。秦汉以后,复音词尤其是双音词逐渐发展。从唐宋以后直到现在,双音词占绝对优势,而单音词则退居于次要地位。,由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大致有三种方式:(1)换一双音词。即改换一个说法,用另外的字构成双音词。如:闻听说师军队至到来以认为今现在视观看殆危险何什么朝早晨岂难道始当初日太阳目眼睛语告诉,(2)加一实词素。即加上一个实词素(等义或近义的词素),与原来的单音词构成双音词。如:月月亮许许诺胜胜利民人民整整齐明明亮时时候死死亡女女儿师师傅思思念俘俘虏,(3)加一虚词素。即加上一个虚词素,作为前缀或后缀构成双音词。如:加“阿”阿母、阿爷、阿姊、阿谁加“老”老虎、老鼠加“尔”率尔铿尔加“如”晏如粲如加“者”强者、学者,“阿”作为附加词(即虚词素)出现于汉代,南北朝最为盛行,唐代以后就不通行了。“老”作为附加词,大约兴起于唐代,如“老杜(谓杜甫)、老刘(刘梦得)之类。尔、如、若、然作为附加词,唐宋以后仿古作品里还出现,口语里几乎失去构词能力,唯独“然”字频率很高,现在仍然使用,如果然、居然、当然、必然、依然等等。,汉语词汇由单音词占优势发展到双音词占优势,大大减少了同音词和一词多义的现象,使语言日益精密、细致、明确,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发展到现代汉语才变成了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单音词已经发展为双音词了。,关于单音词和复音词,有以下几两点需要我们注意:(一)复合词语素不太稳定,时分时合。在不同的语句中要注意辨析它是词还是短语。如甲兵,也作兵甲。国语吴语:“其民殷众,以多甲兵。”但在同一篇文章里又作“兵甲”(“又非慑畏吾兵甲之强也。”)有时还是一个短语,指甲胄和兵器。如:“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国语齐语)再如:“人民”也写作“民人”,“安慰”也说“慰安”。,(二)两个单音词相连不要误以为是复音词。如:墨子公输:“王曰:善哉!虽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虽”是转折连词,“然”是代词。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中的“然而”是“虽然这样,但却”、“如此,可是”之意,“然”是代词,“而”是连词。,荀子议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左传成公三年:“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孟子梁惠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在上述三个例句中,“所以”分别表示工具、凭借和原因。其中“所”是个特殊代词,“以”是介词。,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句中的“其实”是“它们的实质”之意。后汉书黄琼传:“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句中的“其实”是“他的实际情况”之意。“其”是代词,“实”是名词,“其实”是偏正词组。宋张俞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诗中的“城市”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城”是“城市”之意,“市”是动词,意为“做买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这句话意思是:白璧上有一个小斑点,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指示”是两个动词连用。孟子梁惠王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句中“地”指“土地”,“方”指“见方”(“方千里”即“千里见方”)。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句中的“知道”是动宾词组,意为“懂得道理(事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韩)非。李斯使人遣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句中的“后悔之”是“后来懊悔这样做”之义,“后悔”是两个单音词组成的偏正词组。等等。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觉。”“新睡觉”是“刚刚睡醒”的意思,“睡觉”是两个单音词。,二、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和复合词是从语素数量上讲的。一个语素组成的词就是单纯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叫复合词。先讲单纯词。单纯词有两类:一是单音节单纯词,如:天、地、人、马、大、水、丈、从、围、梁、军等。一是多音节单纯词(复音单纯词),复音单纯词中主要是联绵词和叠音词。联绵词如:仿佛、彷徨、参差、依稀、葡萄、崔嵬等。叠音词如:坎坎、依依、杲杲、关关等。,(一)联绵词联绵词,也叫“连绵词”、“联绵字”,指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联绵”是连接不断、不可拆开之义。联绵词在书写上是两个字,这两个字只代表构成联绵词的两个音节的读音;这两个字(音)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意义,不可拆开理解。组成联绵词的每一个字的含义,一般来说,都与联绵词的词义无关。例如: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句中的“望洋”表示“仰视之貌”,是个联绵词,不可以拆成“望”、“洋”两个字理解成“望着海洋”。,联绵词有三个特点:1、从意义上看,多为描摹声色形状之词,也有表示事物名称的。在古代典籍、特别是诗经中用得比较广泛。例如: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表示长短不齐之貌。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形容女子身形体态美好,有人将它译成“苗条”。,楚辞渔父:“屈原放逐,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憔悴”形容瘦弱萎靡之貌。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徘徊”为往返回旋之貌。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是芦苇一类的植物。,2、从写法上看,有“字无定写”的特点。由于记录联绵词的两个字,只表示读音,不分别表示意义,因此往往会有多种写法。例如:“望洋”还可以写成望羊、望阳、盳洋;“徘徊”也作裴回、徘回;“逶迤”也作委移、逶陀、委它、委他、威夷、委蛇、委施;“匍匐”也作匍伏、蒲伏;“黽勉”也作闵勉、闵免、文莫、密勿;“踌躇”,也作踟蹰、跢跦、踟躇、踟跦、踟伫、躑躅、彳亍等;“彷徨”,又写作方皇、旁皇、房皇、徬徨,;“仿佛”,又写作彷彿、髣髴;犹豫又写作犹预、由豫、由夷、犹夷、夷犹、犹与、容与等。3、从语音上看,两个音节之间多有双声、叠韵或双声兼叠韵的关系。有的是声母相同,称作双声(如果两个音节都是零声母,也是双声)。如崎岖(溪母)、踟蹰(定母)、鸳鸯(影母)。有的是韵(指韵腹和韵尾)相同,称作叠韵。如崔嵬(微部)、婵媛(元部)、蹉跎(歌部)。再如:,双声联绵词:仿佛、踊跃、匍匐、参差、踟蹰、玲珑、栗烈、倜傥、觱发、造次、缤纷、侘傺、容与、蜘蛛、澎湃、突梯、滑稽、忸怩、便嬖、蟋蟀、蒹葭、伊威(昆虫名)、蓬勃、唏嘘、仓卒、倜傥、辘轳、恍惚、留连。叠韵联绵词:须臾、窈窕、窈纠、婆娑、蹉跎、蒙胧、辟易、偃蹇、忧受、夭绍、婵媛、崔嵬、仓庚、薜荔、彷徨、徘徊、堂皇、蹁跹、逡巡、妖娆、披靡、荒唐、逍遥、混沌、扑朔、蹉跎。双声兼叠韵的联绵词:辗转。非双声、叠韵关系的联绵词:蝌蚪、鹦鹉、葡萄、颠沛、箜篌、狼狈、滂沱、浩荡、蜈蚣、狼藉、逶迤、跋扈、芙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联绵词在语音上的联系指的是古代的读音。有的联绵词过去有双声或叠韵的关系,到了现在这种关系已经没有了,这是因为语音发生了变化4、从构成上看,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应是一个语素,所以不能拆开解释。犹豫,礼记曲礼正义:“此二兽进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谓之犹豫。”有人还认为犹是兽名,豫是预先的意思(见汉书高后纪颜师古注)。清代王念孙父子对此提出了批评。(详参沈祥源主编古代汉语P158),窈窕,扬雄方言卷二:“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此亦不可从。其实窈窕是连绵词,有二义,一是美好,二为幽深。辗转,朱熹诗集传因郑笺将“辗转反侧”拆成四个词,“辗者转之半,转者辗之周,反者辗之过,侧者转之留,皆卧不安席之意。”其实,辗转为连绵字,反侧是同义(近义)词连用。望洋,又作望阳、望羊、望徉、盳洋等。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对“望洋”解释说:“洋、羊皆假借字,其正字当作阳言望视太阳也。太阳在天,宜仰而观,故训为仰视。”,首鼠,义同踌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何为首鼠两端?”宋人陆佃埤雅说:“鼠性疑,出穴多不果,故持两端者谓指首鼠。”这是望文生义的解说,,(二)叠音词叠音词,也叫重言词、重言形况词,是重叠两个音节组成的词。叠音词重叠的两个字拆开来表示的意思与这个叠音词的意思无关的这一类叠音词。不包括像舅舅、悄悄、轻轻这一类重叠式的合成词。例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学习叠音词,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叠音词一般都是形容写貌之词或拟声词。如:夭夭(少盛之貌)、霍霍(磨刀声)、离离(繁茂貌)、坎坎(伐木声)、关关(鸟鸣声)等等。2、叠音词在形式上与单音词的重叠形式相似,但是性质不同,在表意上也是有区别的。,例如,孔雀东南飞:“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句中的“物物”、“种种”都是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含有“遍指”、“每一”之义,这是叠音词所不具备的。又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句中的“行行”是单音词的重叠形式,意为“走了又走”,表示动作的重复进行,这也是叠音词所不具备的。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在古汉语中颇为常见,如“旦旦”(每天)、“卷卷”(每卷)、“朝朝”(每天早晨)、“暮暮”(每天晚上)、“人人”(每人)、“家家”(每家)、“处处”(每处),等等。上面说的联绵词和叠音词都是单纯词,,(三)合成词合成词是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合成的词。如争论、号令、平安、国家、社稷、恐惧、会盟、作息、得失等等。组成它的每个语素都是有意义的。关于合成词,我们在“单音词和复音词”部分已有部分涉及,这里主要强调以下三点。,1、关于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但词义只偏于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句中“异同”义偏于异,“同”字只作陪衬。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上)按:古代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园圃”的词义偏于“园”。,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战国策魏策)“休”指吉兆,“祲”指妖气,“休祲”指不祥的云气,义偏于“祲”。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史记文帝本纪)“缓急”在句中表示“急难之事”,词义偏于“急”。生女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史记仓公传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后汉书何进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刺客列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擅兵而别,多他利害。(史记吴王濞传)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朱)偏义复词究竟偏重于哪个语素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确定。,2、关于附加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是以一个实义语素为中心,在它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虚义语素组成的。根据虚义语素的位置,可分为前加式和后加式两类。A、前加式:即在实义语素前加上词头。古汉语中常见的词头有“有”、“其”、“言”、“于”、“薄”、“阿”等。例如: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诗经周颂时迈)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八月其获,十月陨萚。(诗经豳风七月),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召南草虫)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薄汙我私,薄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B、后加式:即在实义语素后添加词尾。古汉语中常用的词尾有“然”、“乎”、“焉”、“尔”、“如”、“若”等,它们一般用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例如:潸然、喟然、欣然、飘然、勃然、沛然、填然、油然、焕乎、确乎、惄焉、率尔、莞尔、荣如、辱如、纷若、沃若、欣欣然、恂恂如、徐徐焉,等等。例如: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天油然作雨,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传),3、有些词古时已是复合词,虽然古人常把它分开来讲,但我们仍应看作词,即没必要把它分开来讲解。如阻隘、险阻、婚姻、饥(饑)馑,但词素本来的意义我们不能不管。,三、一词多义最后我们谈谈古代汉语词汇构成的第三个显著特点,即一词多义的现象。古代单音词居多,音节和词的书写形式是有限的,而词语和词义是无穷的。随着词汇的增加和词义的不断发展,一词多义的现象便越来越普遍了。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一人,一桌。(口技)数目古今一也。(察今)相同,一样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用心一也。(劝学)专一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满,全一至此乎。(史记滑稽列传)竟,乃,又如“谢”字: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道歉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史记吕太后本纪)推辞因之出寥廓,挥手谢公卿。(李白留别金陵崔侍御)告别、告辞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古乐府陌上桑)告诉安世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感谢,四、同义词的辨析1、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意义相同的叫等义词;相近的叫近义词。等义词一般在对偶句、异文材料或避讳时用。如: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诗)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劝学)强自取折,柔自取束。(大戴礼记引),楚荆(秦)民人(唐)邦国(汉)治理(唐)恒常(汉)元玄(清)世代(唐)启开(汉)以上只是就行文中的意义而言的,两个或几个词在某一个意义上或用法上相等。完全等义的词是比较少的。要真正了解一种同义词,还必须辨其异。,2、同义词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所指对象有别:如肌、肉:“肌”指人的肉,不能指称禽兽的肉。“肉”指禽兽的肉。除非“骨肉”连用,肉一般不指人肉。皮、肤、革:“皮”、“革”,指兽皮,带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肤”是人皮的专称。在古代,“皮”、“革”不指人的皮肤,只有在骂人时才说“食其肉,寝其皮”。这是把对方当禽兽看待了。,(2)范围、程度有别树木:在“树木”这个意义上相同,但其范围不同。“树”仅指树;“木”则可指木材、木制品或与树木有关的东西。如:a.行将就木(棺材)b.魏其,大将了,衣赭衣,关三木。(刑具)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叶)饥、饿:在“吃不饱”上同义,但程度有差别,“饥”是没有足够的东西吃;“饿”是完全没有东西吃,饿坏了的意思。同样的还有“疾”、“病,疾”指一般的病,“病”指因受伤、害病、挨饿等而病得很重。,(3)感情色彩不同弑、杀、诛:都有“杀”义。但“弑”一般指下杀上,含有对杀人者谴责之义;“诛”,指杀有罪之人,含有对被杀者的贬斥之义;“杀”,中性词。周、比:结成朋友,关系亲近,但“周”是褒义词,“比”是贬义词,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后代二者合用,意义相当于“比”,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4)语法功能上的差异耻、辱:用作动词时,“耻”一般是意动用法,“辱”一般为使动用法。a.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b.臣辱戎士。左传成公二年畏、惧:“畏”多用作及物动词,“惧”多用作不及物动词;惧用作及物动词时,往往是使动词用法,畏字很少有使动用法。畏有敬服的意思;惧没有这个意义。,五、同源词:同出一个语源,后来分化成若干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一组词,叫同源词。确定同源词,有三个必要条件: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根据上古音)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核义素)有古代训诂资料或字形为证据,证明它们出自同一语源。,思考与练习一、解释下列名词。1、单纯词2、联绵词3、复音词4、偏义复词二、下列词语哪些是联绵词?试将其归类(双声叠韵等)。饥谨跋扈依稀扶摇踌躇海洋仓卒徜徉消息辞藻葡萄荏苒逍遥遥远滂沱艰险辗转狐疑,三、说明下列成语中加点词的意义:1运斤成风2不刊之论3口诛笔伐4家给人足5苟且偷安6不足为训7洞若观火8尾大不掉9日薄西山10比肩继踵,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孟子公孙丑上)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3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4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孟子梁惠王上)5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韩非子内储说下)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7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史记淮阴侯列传)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蔺列传)9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论语雍也)10马逸不能止。(左传成公二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