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卷(练习)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1337928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卷(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卷(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卷(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装,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B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C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留转无力的水珠。D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相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2 .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次北固山下:停宿。B断肠人:形容悲伤到极点。 喜出望外:由于遇到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C东临碣石:面临,靠近。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春里比喻姿态优美。D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3 . 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圆明园曾被称为“万园之园”,不仅有雄伟建筑,并且收藏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将“并且”改为“还”。B2019年5月21日下午,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接受了国内近二十家媒体两个半小时的集体采访。将“两个半小时”调至“近二十家媒体”之前。C“初始阶段的网络文学属于野蛮生长,行业规范、监管、引导没有到位。将“行业规范、监管、引导”调整为“行业引导、规范、监管”。D黑龙江省林业公安局在全省林区范围内正在开展“绿卫2019”森林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现象,如果您发现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请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去掉“现象”。4 . (题文)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红(yn)仰之弥高(m)草率慷概淋漓B萦带(yng) 深恶痛绝(w)喧闹妇孺皆知C震悚(sh)沥尽心血(l)懊悔锋芒必露D愧怍(zu)无耻谰语(ln)班斓大庭广众二、现代文阅读六、现代文阅读(6分,各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张音“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25下列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读书(阅读)需要。B文章第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听书”这种有声阅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C作者认为数字化阅读几乎己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D作者认为听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加融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烧饼葛每天凌晨四点半,小葛照例起床忙碌,烧水、和面、醒面;剁馅,搅馅上劲;五点四十分,面醒透,开始一遍遍折叠面坯,刷油;之后才是揪坯子包馅,擀薄面饼,撒芝麻;五点五十五分,第一炉饼入护;五点五十八分,给上学去的孙子买烧饼的老人家已经在排队,心急火燎地伸着脖子看,第一炉饼是否能轮上自己。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他很牛,别看满头面粉就像在他的头发上下了一场雾凇,冬天,零下五六度的天,夹袄也不能有袖子(不然,伸胳膊到炉内贴饼不利落),冻得通红又烤得通红的两条光胳膊上,戴一副花护袖,样子滑稽。但他就有通身的本事,让白领们也寻香而来,先把车停在老远的停车场,穿小巷,过窄桥,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小葛有啥本事?原来,如今打烧饼的人技艺下降,有馅料的烧饼几乎全赖电烤箱烤制。小葛的烧饼,敢包着鼓鼓的馅科下火炉,钳上来不掉酥皮不破相,真是本事;会吃烧饼的人好的就是烧饼咬开的第一口,扑鼻的烟火气。按小葛的话说,电是死的,炉火是活的,电烤箱烤出来的烧饼,就像“做题做呆了的傻小子”,单是熟了,一点香气和趣味也无。炉火燎出来的烧饼,香气是立体的,这一面和那一面、外壳和内芯的香气完全不一样;大候恰到好处时,烧饼壳上的白芝麻被燎成金黄色;做馅样的野葱和萝卜丝,辛辣劲全无。骨子里的甘香绵柔,一层层发散出来。小葛凡事爱琢磨,这跟他的经历有关。在小葛的老家,男孩子若是子承父业要做烧饼的话,一般从十八岁就开始练习各道工序了,小葛心高,高中毕业后,在外面接过四五份工作,保安、仓库保管员、安检员、流水线上的操作工,都干过,这一耽误就是十年。母亲一直担心家传的好技艺会断了档,父亲却说,你由他去,心里不甘愿,打出来的烧饼没人吃。果然,到二十九岁,小葛就带着老婆孩子回了家,恳求跟父亲学做烧饼。父亲说,老规矩,先揉半年面,把面揉活了,我再教你第二步。起初揉面,小葛那个狼狈,光是夏天不能用空调和风扇就够他受的。小葛开玩笑说:“着了风面团就感冒了,起硬皮儿,再怎么揉,都不会起那层活泛的光。”揉面就像练功一样,讲究的是一气呵成,中间最好别有停顿,小葛刚开始不懂,揉面时觉得眼皮重,照镜子一看,眼睫毛上都是白面粉,就去舀瓢冷水洗了脸。好嘛,就耽误这么点工夫,那炉饼就被父亲的老客挑毛病“面没发妥”。父亲问他中途是否走开,小葛才恍悟那个脸洗坏了:“回来就感觉面团的外面有点发硬,加上洗过脸手温低,面就醒不到位。”补教的秘方父亲也教给他:添一饭勺的蜂蜜,一大团面就救回来了。但这样做增加成本,而且饼偏甜,有些客人不见得喜欢。打十年烧饼,日复一日,有没有厌倦的时候?小葛笑:“做一万个饼,能跟做第一个那样有兴致,搁谁都是个难题。”支撑小葛把事情做下去的,是一位快九十岁的台湾老兵,老人家苏州人,二十岁之前在苏州和南京都住过,自八十二岁起,发宏愿要回来找“小时候的味道”,曾一个人在苏州小旅馆里住了十天,换不同的面馆吃了二十三碗焖肉面,“没有一碗达到我小时候的水准”,这种“回不去了”的怅惘,简直无法言说。还好,他回南京寻访故旧时,老友的孙媳给他买了“小葛烧饼”,老人吃得热泪直流,说要带一百个烧饼回台湾,“原来老味道还没有绝迹”。那天,小葛破例为这位客人多出了四炉饼。台湾老兵让他意识到,把看似微不足道的手艺传下去是有意义的,它跟每个游子牵着魂,绊着魄。(摘自小小说月刊上半月)6 . 请说说第段有什么作用?7 . 请从描写角度品析第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先把车停在老远的停车场,穿小巷,过窄桥,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8 .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文中小葛的性格特征。9 . 有人认为小葛很傻,像他这样做烧饼辛苦劳累,数量有限,远不及电动揉面,电烤箱烤制烧饼的经济效益高,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三、句子默写10 . 根据课文填空。(1)寻常百姓家。(2)淮南秋雨夜,。(3),相伴过年华。(4)无丝竹之乱耳,。(5)?怅望青田云水遥。(6)抽刀断水水更流,。(7),燕然未勒归无计。(8)枯藤老树昏鸦,。(9)塞下秋来风景异,。(10)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11),欲上青天揽明月 。四、课内阅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11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 (4)传不习乎(5)可以为师矣12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温故而知新。(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3 .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你知道哪些?写出来个与同学分享。14 . 经过了两千多年,论语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谈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则对你的启发。五、诗歌鉴赏古诗赏析。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5 .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_,_”,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_,次写海面上的_,最后写天空中_。16 . 自选角度,简要鉴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六、名著阅读17 . 名著阅读。我的保姆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娃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散文集_,这部散文集记录了_(人名)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上文中的她指的是作者幼年时的保姆_,多年后,当他回眸_这件事,作者便对她充满敬意和怀念。此外,在其它散文中,作者也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个人物,比如在_一文中,作者就写到她_的事。(2)这部作品中,作者还记述了他的两位老师:一位是他的启蒙老师_,一位是他的异国老师_。请任选其中一位,概括其形象特点:_。七、综合性学习18 . 亲爱的同学,你在“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中,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携手并肩,再度走进那一片五彩斑斓的天地。 (1)(观点论述)如今喜欢读名著的人越来越少,喜欢看名著类电视剧、电影的越来越多,这种喜欢读图,不喜欢读文的现象,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有人说这是社会的浅薄表现。你是如何看待的?(2)(故事链接)右图是长篇小说西游记中的一幅插图,请根据图片内容简要写出故事情节。字数在80字以内。(3)(撰写对联)中国古典小说大多是章回体小说,每一章(回)之前都有一个用对联的形式写成的回目,以此来概括本章(回)的内容。请你模仿这种形式,将水浒传第三回的回目补充完整。上联:史大郎夜走华阴县下联:_八、作文19 . 题一: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等),温暖的人间真情(亲情、友情、师生情等)都是我们心中的阳光。阳光,象征关怀、温情、奉献,象征蓬勃的朝气,象征奋发向上的力量;朝向阳光,灵魂不会坠入黑暗;心有阳光,生命就会一路芬芳。请以“_,我心中的阳光”为题目,完成作文。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述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二、现代文阅读1、2、三、句子默写1、四、课内阅读1、五、诗歌鉴赏1、六、名著阅读1、七、综合性学习1、八、作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