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卷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11026756 上传时间:2020-04-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惘(wng)然捷(ji)报筵(yn)席不省(xng)人事B聒(gu)噪喷(pn)薄见教(jio)伤痕累(li)累C撩(lio)逗舵(du)手栈(zhn)桥取意成仁(rn)D苍(cn)茫祭(j)祀飞窜(cun)顿开茅塞(si)2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十四年未曾谋面的老同学在长城上萍水相逢,共叙别后之情。B这位年轻的班主任虽然工作很繁重,但看起来精神矍铄。C面对我们时代卷帙浩繁的产品,我有时真有点忧虑不安。D三台山森林公园里游客济济一堂,享受自然生态,观赏美丽风景。3 . 下列各句标点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A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B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C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D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4 . 下列关于作家和文学作品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B高尔基用充满激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海燕这一勇敢的形象,为无产阶级唱出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C凡尔纳的小说是科学与幻想的完美结晶,他也因此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海底两万里就是他的作品。D名人传的作者是托尔斯泰,作品叙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罗曼罗兰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战斗的精神。5 . 下面是某同学在电话中对朋友说的一段话,选出没有语病的句子你马上立即给我校文学社刊写篇稿子吧!同时,还要请你发挥同学积极投稿。来稿文体不限,提倡创新,以不少于600字左右为宜。文章写好后务必交到校刊编辑部。ABCD6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妖娆(ro)箴言(zhn)相得益彰强聒不舍B嘶哑(y)箧子(qi)娇揉造作富丽堂皇C冠冕(gun)瘦削(xu)附庸风雅鸠占鹊巢D亵渎(xi)摇曳(y)李代桃僵形销骨立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材料二)中国环境保护标志(材料三)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关键是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7 . 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B中国环境保护(ZHB)标志中的地球、太阳、山、水代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C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温度升高,形成全球变暖等极端天气的主要原因。D“低碳生活”指以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增减碳排放量目标的生活方式。8 . 如何建设绿色美丽中国?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传统文化须敬畏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发生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重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9 . 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B传统文化须敬畏。C传统文化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D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10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举例论证是为了引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B第段运用道理论证是为了论证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C第段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是为了阐述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D第段画线句子点明传统文化受到致命伤害是因为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路。11 . 下列对文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B因为传统文化资源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所以我们必须传承和保护所有的传统文化。C那些打着“创意”、“文化”旗号和对古人的所谓“开发”的这种急功近利、赤裸裸的商业行为要从严处理。D文章结尾再次强调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主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的真相却在微信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摘编自人民日报)12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但是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况且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不多的读书时间变得更少。C不少微信群成员,由于认知相同,经历、层次也比较接近,传播的微信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相互启迪和帮助自己提升。D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行为。13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B和阅读报刊相比,微信很少能看到不同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很少能被同一个读者看到。在这一点上,微信不如报纸,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在报纸上呈现。C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D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14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B阅读微信一旦成瘾,恐怕就是病态了,这种病态不仅会使人正常的阅读时间减少,而且还会表现出其特有的病症,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会有所表现。C转发微信变成了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实际上绑架了人们的道德,让人不得不转发。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三、句子默写15 . 根据课文内容,补写完整。(1)盼望着,盼望着,_,春天的脚步了。(朱自清春)(2)山尖全白了,_。(老舍济南的冬天)(3)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_,棒上系一根长绳,人远远地牵着,_,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四、课内阅读文言文阅读杞人忧天(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6 .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亦不能有所中伤(_)(2)若躇步跐蹈(_)17 .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身亡所寄(_) (2)奈何忧崩坠乎(_)(3)天果积汽(_)18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2)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9 . 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五、课外阅读景公之时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闻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闻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节选自晏子春秋)注释:雨(y)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20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立有间/飞漱其间B乃令出裘发粟/征于色,发于声C令所睹于途者/道听途说D无言其名/名扬四海21 .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2 . 结合原文,根据你的理解,晏子是如何劝说景公的?六、诗歌鉴赏赏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23 . 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将议论与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显得慷慨悲壮,正气凛然。B首联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两件大事:一是明经入仕;一是起兵抗元C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D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24 . 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七、语言表达25 . 下列情境中,说话人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两位男士在谈话。其中一位说,在家里妻子不让我抽烟,真难受。他边说边拿出香烟,问旁边的女士:“我抽烟妨碍您么?”女士笑了笑,回答了一句,既不让这位先生抽烟,又说得很礼貌,很幽默,引得两位男士都笑了。女士的回答是:A嗨,您害人又害己啊!B看,没见写着“禁止吸烟吗!”C您夫人还没把您管教好吧!D先生,您像在家里一样好啦!八、作文26 . 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用不着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痛苦流涕,人生本来就充满坎坷,没有创伤的珍珠贝,怎会有闪烁迷人的晶莹?跌几次跤、摔几次跟头,是常有的事。如果败了,我可以从头再来;如果胜了,我可以把脚下的基石夯硬。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5)文中不得出现本人姓名以及学校名。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二、现代文阅读1、2、3、三、句子默写1、四、课内阅读1、五、课外阅读1、六、诗歌鉴赏1、七、语言表达1、八、作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