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思考.doc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99208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得体会/工作心得体会 对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提出的我国五大建设任务之一,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战略措施,对农村的科学发展和乡镇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如何建设?从何抓起?笔者谈几点看法: 生态乡村建设面临五大挑战 一、化肥农药激素超施滥用。据统计,我国每公顷农田化肥施用量高达318公斤,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倍;施用农药12公斤,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什么增长素、增红剂、膨胀素、防腐剂、除草剂等各种药物激素的普遍使用,导致粮食、肉食、禽蛋、蔬菜、水果的味道远远不如从前,而且,有些蔬菜带有残留农药人吃了经常发生中毒事件,残留药物和化学激素人畜共食,最终将各种有害物质积淀在人体内,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畸形人、癌症等各种疾病的增长,直接挑战人类食品安全问题。 二、白色污染愈演愈烈。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技术的大面积运用,使残留薄膜逐年增多,超过2/3的废膜被弃之于农田,加之食品塑料袋的普及使用,林带、水渠,沟道,河边成为农村白色污染的主要*。 三、生活垃圾乱排乱放。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打工族在集镇和城郊租房过渡性栖居的人口剧增,加之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多样化、集中化、露天化、批量化、毒害化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已呈现“垃圾围村”之势。全国农村每年产生2.8亿吨生活垃圾和90多亿吨生活污水,大都未经处理,被随意丢弃和排放。每年产生的6.5亿吨农作物秸秆,多数被焚烧,综合利用率也很低。 四、过密养殖隐患重重。以前化肥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农家肥”一直是农民种地施肥的首选,人畜粪便在当时是农民生产的必需品。而如今,化肥逐渐成为农民种田的首选,使用农家肥的人少了,人畜粪便的处理变成了一大难题。现在畜禽养殖业呈现集约化、机械化的趋势,千头猪场、万只鸡场大量涌现,畜禽粪便、养殖废水得不到有效处理。笔者经常遇到路边积攒成堆的牲畜粪便,刺鼻的气味让行人避而远之,人蓄粪污随意排放、生活废水乱泼乱倒,多数地方水源严重污染,对周边村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五、城市污染蔓延农村。城市污染包括工业“三废”向农村蔓延的势头有增无减。各类矿渣到处堆弃,重金属污染严重,部分地区大量使用城市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重金属跨区域污染特征明显,有数据显示,我国已有16%的土壤受到了重金属污染。部分河流水质变坏,群众说:“七十年代淘米洗菜,八十年代引水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如今现在癌症灾害”,这话并非危言耸听 ,而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多措并举,严守生态红线 建设美丽中国,当前亟须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田野,通过切实有效的综合整治,踩住农村污染的“刹车”,严守生态红线,还乡村一片美丽的净土。 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各级政府加强建设生态乡村的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城乡环境基本服务均等化。要将生态乡村建设目标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将农村生态建设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 凝聚生态乡村共识。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开展深入持久的生态乡村宣传推广活动,形成“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社会共识和公民担当,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 健全农村环保法规。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完善现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加快制定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公共环保工程设施有偿服务等法规。建立农村环境治理的成本分摊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等,严禁对动植物滥用各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化学激素 。综合治理地面源污染。可借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污染的示范经验,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对畜禽粪便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处理。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高效有机复合肥料和能被土壤溶解的地膜。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推进畜禽粪便的沼气化利用,推进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林业剩余物的材料化利用,逐步建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循环系统。 推进绿色美丽示范乡村创建。创新农村环保活动载体,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组绿色创建活动。加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建立“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建立“财政补一点、村集体经济挤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来解决垃圾定点堆放、定期收取和处理以及污水、粪便的处理问题,推行农村绿色生态创建“以奖代补”政策,建立省、市、县三级资金奖励机制,对完成创建任务的生态市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组分别给予奖励和命名,实现向重实效、重过程转变。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