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两个科学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对比以及发展趋势预测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939347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身边的两个科学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对比以及发展趋势预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身边的两个科学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对比以及发展趋势预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身边的两个科学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对比以及发展趋势预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题目:列举目前所在的两个科学共同体,说明了两个科学共同体运作机制的异同,并预测发展趋势。(首先说明科学共同体的定义和基本的特征,可结合自己参加的教研室、学术兴趣小组等进行分类(参照2)和运行机制的异同分析,既就是分析自己参加的科学共同体的奖励机制和其他机制(参照8)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接着说明我国高校的科学共同体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参照7)和9)1) 科学共同体的定义及历史。 从这四个时期来看,总体趋势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日益与技术和经济发展甚至军事目标相结合。2) 科学共同体的分类科学共同体总是以具体的组织形式存在于社会中,这些社会组织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组成的群体,是个体之间通过互动形成的有机系统。其组织形式从内部和外部进行体现:内在组织形式以无形学院和科学学派为代表;外在组织形式以科学学会与科学研究机构为代表。 科学学派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除了具有科学共同体的特点之外,同时具备自身独有的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内聚性,科学学派以学术权威作为核心,受共同的学术思想指导,因此,较于一般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学派的科学家联系更加紧密,内聚性更高;第二,整体性,科学学派的科学家持有共同的科学范式,科学思想和观点一致,具有共同维护科学思想和发展学派的理想,因此,科学学派具有整体性优势;第三,传承性,具有竞争实力的科学学派,其遵循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具有长期持续合理性,不但吸引着新的科学家加入,还担负着将这一思想传承给下一代优秀科学家的重任,由此,形成科学学派在学术思想上的历史继承关系;第四,排他性,科学学派之所以形成,是由于其所持有的科学范式并不受整个科研领域的认可,甚至受到排斥,因此,科学学派在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学术观念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排外现象。科学学派在推进学术思想前进的过程中,充满着绝对的生命活力,但是由于具有排外性质,因此不利于新思想的产生,阻碍科学的健康发展。“无形学院”与学派的异同点?共同点是:以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心,立足于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通信交流和自由讨论。不同点是:“无形学院”不一定是单科性的而往往是多科性的,是为了彼此充分交流借鉴而并非为了坚持某种特定的学术主张,所以排它性不强。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外在形式,也称为科学的非实体性组织,包括学会,科学研究机构等。科学学会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它是诸多科学共同体形式中最为普遍的外在组织形式。科学学会一般由政府出资建立或支持成立,受法律保护,由专业科学家组成,它是科学劳动者集团利益的代表,其首要任务是进行科学交流。17世纪在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成立的“山猫学会”是科学学会的雏形,196年,英国皇家学会的建立是科学学会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同其他学派相比,科学学会的组织结构相对松散,在一个学会中,可能存在多种学派或多种学术观点。另外,科学学会还充当着国家领导科学技术发展的智囊团,是促进国家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强有力的保障力量。常见的科研机构主要有三种:第一,国家政府部门设立的科研院所,实验室;第二,大学的科研机构,侧重于基础和应用的研究;第三,企业建立的科研组织,侧重于应用开发研究。3) 科学共同体的特征:群体性:“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同一个科学专业领域中的工作者组成。”科学共同体的群体性体现在:第一,科学共同体是由一定数量的科学工作者组成;第二,具有群体意识,科学共同体有组织的从事科研活动,共同体成员之间需要经常交流与沟通,需要有学术方面的交流,还需要非学术方面的情感交流,从而使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为了共同的科研目标达成一致的群体意识;第三,行为一致性,科学共同体一旦形成,在进行科研活动时,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形成统一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这种一致性对共同体成员的科研活动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促使共同体成员的行为趋于一致性。协作性:“科学尽管是由个人进行的,科学知识本质上却是集团的产物,如不考虑这种知识集团的特殊性,就无法理解科学知识的特有效能,也无法理解它的发展方式。”科学共同体的协作具有双重性,一重是共同体成员之间为了共同目标相互协作进行科学研究;另一重是科学共同体与外部其他组织机构的协作。科学共同体的协作性特征体现在:第一,目标型协作,即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任务,明确分工,进行相互的思想交流,共同协作完成目标任务;第二,兴趣型协作,即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或者与不同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共同探讨感兴趣的科研问题,各抒己见,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进而促进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升级;第三,互补型协作,即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由于个人专长、知识结构各有所长,形成互补性协作,解决科研活动中的综合性问题,发挥出较高的综合协作能力。竞争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科学共同体体制化趋向成熟,科学奖励系统和评价系统的形成,共同体成员需要不断的丰富自身科学知识和素养,提高自身竞争力,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另一方面,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研究,竞争力强的共同体能申请到更多的资助项目,缺乏创造力和竞争力的科学共同体将会被取缔。科学共同体的三大特点,贯穿科学研究活动的始末:群体性体现了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存在的形态;协作性反映了共同体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体现一种团队凝聚力;竞争性反映了科学共同体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良性运行。4)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一、普遍性;二、公有性;三、无私利性;四、有调理的怀疑主义。 5)科学共同体运行的动力机制 科学共同体的良性运行是通过科学奖励制度实现的。贡献和承认构成科学奖励系统的两个重要部分。做出独创性的贡献是获得承认的前提,承认则是对科学家的认可。科学奖励制度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激励机制。它一方面激励科学家做出独创性发现,以促进知识的增长,另一方面,约束科学家遵循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接受社会和科学同行的批判。6)科学共同体的功能:促进学科交流、维护正常的竞争与合作、对共同体的承认与鼓励、对学术成果的发表进行监管、将科学知识公共化、为社会培养科学人才、对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7)我国高校科学共同体的发展历史 高校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走势:早期的以个人业余爱好为主的个体研究阶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形成了导师为核心的课题组研究阶段;再到目前得到普遍支持的高校科学共同体研究阶段。8)我国高校科学共同体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高校科学共同体获取科研经费的方式单一、投入较分散、资助多见为硬件资源以及管理不当。二是人才组建存在的问题:组建并非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而是以获取资源为目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研究团队规模较小较多以导师学生组建,研究的方法基本定型,研究的方向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容易产生科学共同体的创新能力不强,很难产生重大的创新性成果。同行评议体系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没有形成科学范式,对创新学术成果难以实现认同、对科研成果保密力度不够、较难做到客观和公正;二是内部绩效评议存在的问题,重结果轻过程、中个体轻整体、重智商轻情商。科学奖励系统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马太效应(科学研究中的优势累积效应,某些科学家一旦有机会得到了某些优势获得一定声誉之后,就有更大的机会去获得进一步的外界支持;反之,没有获得过荣誉的或者年轻的新的科学研究者则有可能会更加的默默无闻)。社会规范体系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重视科研进展轻视规范建设、凝聚力不够、创新理念薄弱等。9)我国高校科学共同体的发展趋势: 新型高校科学共同体组织结构 高校科学共同体的组织结构模式有:层式结构、职能结构、工作组结构以及矩阵结构,现有的这些团队组织结构均存在不足,较难适应高校学科综合化的现状。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高校科学共同体组织结构,以适应科技迅猛发展,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现时代。新型高校科学共同体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领军人物。遴选一位团队领军人物,确立整个科学共同体的目标,制定团队总体发展战略,组织实施具体的科研活动项目,根据需要选拔和培养优秀的高层次学术带头人。第二,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在自身专业学术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有着较高的学术造诣,能通过努力带动团队成员进行科学研究,并且在团队中起带头模范的作用,配合领军人物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第三,学术骨干。高校科学共同体的学术骨干一般由一批年轻的教授、副教授组成,他们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科研技术水平较高,有着极高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工作热情;第四,学术发展力量。主要是由一批刚毕业的博士、硕士毕业研究生,或者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他们具有很到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将以上四个要素有机结合,就形成了一个新型高校科学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各要素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合作与协调,带动高校科学共同体的科研实力的提升,促进高校科学共同体更好发展。更优化的科学共同体评议机制 同行评议方面,使用专家资格审核制、评议意见反馈制、政府等权力机构参与机制;内部评议方面,采用内部与外部相结合评价的方式(外部评价主体包括: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科学基金组织、企业或者对团队科研经费资助的机构以及社会组织、团队等;内部评价主体包括: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团队自身、团队领军人物以及团队成员等,坚持内部与外部的有效结合,保障评议的全面性和真实性。)、评价对象要兼顾整体与个体(既评价团队的凝聚力也评价团队的发展潜力,既注重团队个人能力评价也注重个人的心理满足感评价等)、细化评价指标体系(细化评价指标,即针对不同性质的科研团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针对基础知识研究型的团队,评价方式采取学术价值为主,经济价值为辅的标准;针对应用研究型的团队,评价方式采取学术与经济价值相结合的标准;针对发展研究型的团队,评价方式采取经济效益为主,学术创新价值为辅的标准。)高校科学共同体的创新理念薄弱,组织管理人员应采取一系列手段来鼓励成员的创新。完善组织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组织奖励机制,组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鼓励组织成员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