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材料一:教学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907375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8.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材料一:教学工作会议工作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材料一:教学工作会议工作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材料一:教学工作会议工作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材料之一深化转型发展 推进内涵提升努力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工作报告(2015年11月5日)各位代表,同志们: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一、*年以来的主要工作回顾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以来,全校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应对新常态,牢牢把握新机遇,围绕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心任务,以示范校建设为抓手,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扎实工作,锐意进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断强化,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一是坚持解放思想,转型发展共识不断提升。为落实国家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学校深入分析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开展了以“转型发展,提升内涵,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主题的第四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第四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策划设计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参考题目,建立了第四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专题网站,组织专家讲座、研讨、外出考察等活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统一了认识,努力解决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突出问题,推动具有我校特色的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为制定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强化中心地位,教学工作体系不断完善。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以来,出台一系列教学管理和迎接评估的规章制度,把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和迎接教学工作评估的任务落到实处,教学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心地位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出台*关于制(修)订201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指导各专业围绕“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201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四平台九模块”应用型课程体系,并将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产学研合作、工程化、主辅修、多证书、双学位、创新创业等多样化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成效显著,在今年举办的中国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全国总决赛铜奖、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新道杯”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总决赛中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质量工程”稳步推进。共获批省“振兴计划”教学类项目18项,资助经费2500万元,获批“提升计划”项目101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6项、省级151项;“*昆山安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地质工程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修订完善涵盖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方面的93项教学管理制度;构建由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质量标准等八个子系统构成的院、校两级质量保障体系;对2012、2013、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分析,质量报告经省教育厅网站向社会公示;严格教学督导,通过问卷调查、问题反馈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三是实施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是强化专业建设工作,启动校级专业评估工作,根据省教育厅学士学位专业授予权评审指标体系,对2010、2011年招生的网络工程等十个专业进行评估检查;开展专业带头人说专业活动。二是改革课程体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优化学科专业基础课、夯实专业核心课、精选专业方向课,构建“四平台九模块”的课程体系,并启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申报工作,其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等3门MOOC课程,获批省级立项。三是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三结合、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课余开放实训室等多种途径,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的适应力。四是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通过“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微课教学赛、观、评、研”等系列课堂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广大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五是改革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引导二级学院(部)和相关职能部门构建自身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校、院两级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构架基本形成。六是进一步加强科研促教学工作,出台关于“科研促进教学”的若干意见,开展了“科研促进教学”征文比赛、专题报告、典型案例征集等活动,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共同提高。四是完成建设任务,示范校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自2009年学校被立项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以来,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围绕项目建设目标,主要采取了确立建设思路,明确建设内容,抓好建设保障,明确建设责任,加大资金投入,政策落实到位等措施,经过四年的建设,圆满完成了省示范应用型高校建设的任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2013年8月19日-20日,受安徽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委托,由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带领的专家组一行来我校进行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验收工作。通过听取汇报、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访谈、实地察看实验、实训基地等工作后,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验收。五是推进以评促建,本科评建工作成效显著。2012年以来,学校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20字方针,扎实推进迎评促建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后进行大规模自查、举办校外专家辅导报告、到经过合格评估的高校进行考察学习、举办迎评促建干部讲坛、开展两次预评估等,以较高质量完成了评建任务,为迎接专家进校考察奠定了良好基础。去年4月2024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一行莅临我校,对我校升本以来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合格评估。在检查后的反馈会上,专家组对*的本科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校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学校以专家所提问题为切入点,把2014年确定为“评估整改年”,按照教育部评估专家和省教育厅领导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明确责任和目标,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全面整改。一年来,各单位部门按照学校要求,发扬评估精神,把握时间节点,已基本完成评估整改任务,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今年9月底,经教育部评估委员会专家投票,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已经通过。我校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六是狠抓转型提升,高水平大学项目获得立项。为科学构建安徽省地方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2014年,安徽省启动了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振兴计划项目。学校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力量申报,在总结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梳理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和优势,确定重点建设工程和任务,遴选重点建设专业,拟定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撰写申请书和汇报课件,并与今年9月底顺利通过评估专家组的评审,以优异的成绩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这既是安徽省教育厅对我校多年办学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校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充分支持。各位代表,过去的三年全体师生员工维护大局,敬业奉献,取得了今天来之不易的成绩。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校在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顶层设计尚需完善;特色专业优势不明显;部分专业的教学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发展的需要、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应用型教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完善;教学综合改革不够深入,依法理教举措落实不够,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奋进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直面问题,攻坚克难,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学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成绩。二、目前我们面临的发展形势自1999年全国专科层次的高校大规模升本以来,至今已有16个年头,这些年来,新建本科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如何,走什么样的特色发展之路,一直是讨论的焦点问题。在探索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之路方面,安徽省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2008年12月成立了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今年4月在黄山学院召开了以“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向应用型深度转变”为主题的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第六次年会,教育厅程艺厅长到会作了专题报告,提出了由“躯体转型”到“灵魂转变”的要求。会议总结交流了安徽省应用型高校的发展经验和成果。我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在探索中前行。近年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按照“专业跟着市场走、条件跟着专业走、经费跟着专业走”和“重点专业对接主导产业、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思路,大刀阔斧地对原有的学科专业进行调整、改造和优化,重点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率先开展省市共建,深入推进校地合作;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强力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利用社会和企业资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搭建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培养应用型人才等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前行中发展。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5月2日,国家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6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六部委联合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该规划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细化和执行路线图。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同去年的提法相比,去掉了“技术”两个字,使得该类高校覆盖的范围更广了。2014年底,安徽省教育厅出台了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皖教高201417号),鼓励各高校进一步开阔视野和思路,通过引进优质资源、开放合作办学、集团化发展等办法,突出特色发展,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同志们,现在新建本科高校发展之路已非常清楚,就三条路:一是走普通学术型教育体系之路,朝研究型大学方向发展,一是走普通应用型教育体系之路,建设应用型大学,一是走职业教育体系之路,建设职业型大学。以前缺乏政策支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现在内涵清晰了,那就是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教育,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和产业,即应用型大学,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一次重大制度变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与同类院校相比,升本后我们起步较早,抓住了一些机遇,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在应用型办学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很多做法其实已经在往应用型大学方向走了,快速实现了转型发展。今天,积极创办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这对我们学校来说又是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这既是呼应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分类的正确选择,也是积极参与我省开展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具体体现,更是学校立足长远,抓住机遇,深度转型,办出特色的务实举措。三、我们应对的策略和主要工作安排面对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全校上下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党建和高教工作会议精神,逐步形成了学校工作“四个全面 四个提升”(全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提升办学实力;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提升治理能力;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发展保障力)发展方略,为奋力开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奠定了基础。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主旋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工作要遵循“四个全面 四个提升”的发展方略,以教学工作的“一个统领 四个推进 五个提升”(以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统领,提升办学实力;全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力推进教学综合改革,提升办学活力;全力推进依法理教,提升治理能力;全力推进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保障力)为抓手,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办学实力。(一)以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统领,努力提升办学实力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是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宏观要求,是适应我省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也是我校深化转型发展、推进内涵提升的内在要求。为此,学校将出台*关于推进地方应用型高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统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快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一要牢固确立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学校将以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为抓手,把握“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特色化”核心内涵,围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总目标,经过五到十年改革、建设与发展,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应用性开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简称为“三提高一增强”),使学校成为在全省同层次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先进水平、办学特色与比较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二要完善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建设方案,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一环。要在我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申请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力求将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实施振兴计划、提升计划各类子项目,贯彻落实校第二届党代会精神,实施*大学章程,实施*综合改革方案和制定“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等五个方面结合起来,处理好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的关系,处理好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三个职能的关系,处理好重点项目与总体发展、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张、长远与眼前、整体与局部、继承与创新等之间的关系,统筹全校各项建设工作,从而进一步完善方案文本,形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再经省内外专家论证后,充分吸纳专家意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思考讨论,使建设方案成为精品。三要明确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主要任务。为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全校上下要全力实施*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把应用型高水平办学目标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应用型专业体系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协同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工程、特色大学文化建设工程、智慧校园建设工程、体制机制创新工程(简称“八大工程”) 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贡献力量。(二) 全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努力提升培养质量一要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只有以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应“四个全面”总体布局、“四化”同步发展新要求的人才。一是树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教育理念,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二是树立“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理念,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重视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引导学生多动手,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三是树立“学有所用”、“学而能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将行业、企业标准纳入培养体系,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二要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设计人才培养规格,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结合各专业实际,分层次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规格,形成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结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为此学校将制定*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建立健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扎实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三要科学修订2016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将出台*关于制订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指导制定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人人成才”的要求,以“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促进专业、产业、职业紧密对接,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提升紧密融合,构建融“学科、专业、产业、职业、创业”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四要大胆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采取分类培养、分段培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等方式,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途径,深入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五要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一要建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制度与信息库,今后每学年各二级学院都要提交学生学业质量年度分析报告。二要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制度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年度分析报告制度,毕业生就业状况反映了高等教育结构和质量的核心指标,要以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作为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标准。三要建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制度,以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效果等方面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以客观评价和反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进行独立评价。(三)全力推进教学综合改革,努力提升办学活力为全力推进教学综合改革,学校将出台*关于推进教学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优化专业结构作为主要途径,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主要抓手,以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有力支撑,以推进实践教学与应用科学研究夯实基础,以改革办学体制和管理制度为提供坚实保障。一要实施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一是坚持“以工管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发展导向,按照“重点专业对接主导产业 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专业建设思路,通过 “新上、提升、巩固、改造、缩减”的方式,重点围绕技术类、工程类、服务类人才培养,保持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和“依存度”。 二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行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按照产业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调整、优化及设置专业,并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织为专业集群统筹管理。三是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校内试点工作,遴选1个专业进行试点,对照国家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的指标体系,力争在三年时间内完成建设工作。二要建立课程体系动态更新机制。一是改革专业群课程体系,要从学科导向型转变为工作过程导向型,实施分层次、分阶段、分方向的灵活课程设置,构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二是推动建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材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三要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一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将问题导向式、案例分析式、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等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广泛引进课堂。启动MOOC教学模式试点工作,使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二是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实施“大一认知实习、大二模拟岗位实训、大三跟岗实习、大四轮岗实习”四阶段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使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到应用3个层次的转变。三是改革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运行模式,实施基于导师制的“前移-延展”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灵活的运行模式,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四要创新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考核,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考查学生学业成绩,鼓励教师通过实行开放式作业、课程论文(综述)、实践操作、机考、网络化考试、开卷、半开卷、面试等等方式进行过程考核,以考核方式改革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五要创新教学团队发展机制。以“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和“教师在线学习平台”为依托,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实施产学研用合作,提高教师双能素质,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遴选和建设一批校外“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探讨“校企互助、共同培养”的“双能型”教学团队培养模式;大力推进“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博士化工程”和“海外研修工程”,促进教学团队结构优化;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争取人员编制备案制试点,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能够基本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四)全力推进依法理教,努力提升治理能力一要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贯彻落实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若干意见,推进以*章程为基础的现代大学教学制度建设。一是积极推行弹性学制,加强总学分的控制,鼓励工学交替,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时间。二是逐步推行双学位制度和主辅修制度,完善选修、免修、学分互认与替换等相关规定,鼓励部分学业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保证完成主修专业学习任务的同时,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修读另一个专业的主干课程。三是启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出台*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及文件,进一步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要完善依法理教机制。以*章程为统领,完善教学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探索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健全教学控制体系,逐步完善依法理教的长效机制。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增强教学管理干部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理教、依法办事的能力。三要切实推进依法执教。切实加强对教师的法制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法治素质,要依法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依法行使教书育人的权力,履行教师法定的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要依法管理教育教学事务,开展依法执教检查,坚决杜绝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保证教师依法进行教书育人活动。加强师德师风的宣传教育,完善师德考核机制,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广大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五)全力推进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管理保障力一要提高重视程度。教学管理是学校对教学工作各方面实施的管理,是教学工作的枢纽与关键环节,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高水平的教学管理又要通过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来实现。各级领导都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到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同等重要地位来抓,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切切实实地做好教学管理人员的配备、选用、培训等工作,使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得以提高,工作条件和环境得以改善,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氛围。二要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定期开展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工作,邀请高等教育管理专家来校为教学管理人员讲学,对新上岗的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岗前培训,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对在岗人员要通过岗位培训和自选培训,以更新管理理念,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效益。二是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用技术手段的革新带动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使教学管理实现科学化,保障教学管理规范落到实处,提高管理的综合效益。三要建立有效机制。一是建立动态平衡机制。通过不断选拔优秀的教学管理人才、引进专职教务员、设立学生教务助理岗位等方式,充实教学管理队伍,建立一支专业结构优化、年龄结构合理、懂管理、高素质的“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教学管理队伍。二是建立岗位责任制。落实编制,明确责任,通过检查监督,约束教学管理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执行规范,完成目标。三是建立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优化组合,使教学管理人员保持开拓进取精神,创优质管理与服务。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出台*本科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教学建设、改革和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推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科研能力的不断优化。各位代表,同志们,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挑战,让我们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二次党代会2014年年会和本次教学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以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统领,全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全力推进教学综合改革,全力推进依法理教,全力推进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为建设人民满意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