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896648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3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时新杰1.小苗的诞生 教学设计 时间:9月1日教学设计思想:本课从“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这个问题开始研究活动,其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较规范的实验方案。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在教材给出的范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的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阅读科学在线。如果有时间可以开展拓展活动。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3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最”合理的方法。4会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研究。2能坚持把实验做完。三、科学知识目标根据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1找出在生活和生产中通过控制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若干个实例。2能举若干个实例说明人们对种子萌发的研究和应用。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较规范的实验方案。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课时建议: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教师:同学们,我想大家都知道一粒种子就能发育成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那么,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一课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二)新课教学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问题激趣,学生讨论教师:我们已经有了种茄子的经验,想一想,根据经验猜想一下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学生回答。(温度、空气、水)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P2,看书中的小朋友和大家想的一样吗?“在自然界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教师: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雨后种子容易萌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因为种子萌发离不开水。)教师:大家看老师烧杯中的种子,为什么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发芽?大家可以讨论讨论。学生讨论并回答。(种子萌发离不开空气。)2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教师:看来大家说得和书上小朋友说得是一样的,下面,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领取种子,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把你对种子萌发的所需条件的猜想写在P2上。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教师:大家刚才看到的只是老师准备好的种子,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只是猜想,那我们应该怎样去验证呢?学生思考并回答。(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教师:好,我们现在已经预测了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空气,请大家参考P3的实验方案,小组讨论一下,选其中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利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制订自己的实验方案。学生制订实验方案。(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教师:大家把设计好的实验方案相互交流交流,然后我请同学来说说他的实验方案。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教师:谁来说说他的实验方案?学生积极举手回答,老师进行评点。4教师对“对比实验设计方案”进行指导。对比实验的方法:教师以P3的实验方案为例,对实验应注意的地方进行讲解。(1)相同条件: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在每个容器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2)不同条件:保持1号瓶内的种子干燥。经常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教师:请大家根据同学间的讨论和老师的指导修改实验方案,然后,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课下观察并做好记录。学生修改实验方案。5课下思考。根据实验大家思考:是不是水越多越好呢?你发现种子的萌发还需要哪些条件?板书设计:第一课 小苗的诞生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种子萌发需要以下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当的水分空气2制定实验方案对比的实验方法:相同条件: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在每个容器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不同条件:保持1号瓶内的种子干燥。经常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第二课时 9月8日教学过程:(一)导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那么大家想一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主要有哪些?学生回答。(温度、水分、空气)教师:上节课,我们大家制定了实验方案,课下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下面,谁来展示一下,比一比谁的种子种的好?学生相互展示种的种子。教师:谁种的种子好呢?我们请他来说说是怎样种的种子?教师请种的好的同学谈经验。教师:在你种种子的过程中,你发现种子萌发还需要哪些条件呀?学生回答。教师:我相信大家在实验过程中都会发现一些现象,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实验结果和心得。(二)新课教学1汇报实验现象教师:首先我想请研究种子萌发需要水这一条件的同学说说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回答。(我研究的是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对实验现象的解释:1号杯干燥种子没有发芽,2号杯潮湿种子发芽。我们的结论: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种子萌发需要水。)教师: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些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你得出的结论是种子萌发需要水,那是不是水越多越好呢?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哪个小组研究的是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请说说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回答。(我研究的是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温度,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浸泡后的种子,1号杯在冰箱中存放的种子没有发芽,2号杯在温室中存放的种子发芽。我们的结论: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种子萌发需要温度。)教师: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些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除了这两个条件,还有没有人研究其他有关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通过实验研究证明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有温度、水分、空气、阳光、肥料等等。学生将结论填写到P4上。2评比教师:通过刚才的汇报,大家评一评哪组设计更合理?学生评比。3科学在线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并概括出重点内容。拓展活动:制作种子标本盒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观察比较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自己制定分类标准,制作种子标本盒,并进行展示。作业:把萌发后的小苗栽培在土壤中,让它继续生长。思考: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板书设计:第一课 小苗的诞生1汇报实验现象研究内容: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实验现象的解释:1号杯干燥种子没有发芽,2号杯潮湿种子发芽。结论: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种子萌发需要水研究内容: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温度实验现象的解释:浸泡后的种子,1号杯在冰箱中存放的种子没有发芽,2号杯在温室中存放的种子发芽。结论: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种子萌发需要温度。2评比更合理的实验设计。只有合理的实验设计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3阅读科学在线4拓展活动:制作种子标本盒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教学设计 时间:9月15日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将继续研究各种类型的土壤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让学生们在实验中了解土壤的保水能力,最后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状况,让学生们从中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合栽种什么植物。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2能正确的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2能分别举出2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的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土壤的图片及实物。课时建议: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谈话引入。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翻开书P5,看书上最上面的一段,哪位同学来读一下?学生朗读。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沙地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学生讨论。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内容见文本素材)教师:看来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二)新课教学活动1: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1认识三种土壤(1)观察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三种土壤的图片。教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三张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教师出示三堆土。教师:为了大家观察的更清楚些,老师按照这三幅图片准备了土壤,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取土,然后仔细观察。学生上讲台前取土。教师:谁来说说你打算怎样观察?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感官从颗粒大小、颜色和粘性等方面来认识。教师:看来大家的观察方法还真多,下面就用你们自己想到的方法或老师提示的方法开始观察土壤,记着要做好记录呦。学生活动,亲自体验三种土壤特性的不同。(2)交流汇报学生相互交流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教师适当点评。(3)活动结束,教师小结。教师对三种土壤的性质进行陈述。沙土。结构松散,通气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干燥。因此,用沙土作为盆栽基质时,应多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土性质。粘土。质地细密,通气性差,容易积水、板结。用这种土壤作盆栽基质,不利于根系生长,必须要掺入适量的腐殖土、沙土或腐熟煤灰,经改良后才能利用。壤土。壤土是介于沙土和粘土之间的土壤,具有较理想的团粒结构,通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土温和肥效发挥稳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盆栽基质。可在菜园地、瓜地里选取。2设计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不同。(1)提问设疑教师:下雨天,刚开始雨水并不能成小水流。那么它们到哪里去了?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2)讨论教师:你认为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会一样吗?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吗?学生思考,教师适当提示。(3)学生分组讨论,汇报(4)制定实验方案,写出实验计划。板书设计:第二课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时间: 9月25日活动1: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1认识三种土壤沙土。结构松散,通气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干燥。因此,用沙土作为盆栽基质时,应多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土性质。粘土。质地细密,通气性差,容易积水、板结。用这种土壤作盆栽基质,不利于根系生长,必须要掺入适量的腐殖土、沙土或腐熟煤灰,经改良后才能利用。壤土。壤土是介于沙土和粘土之间的土壤,具有较理想的团粒结构,通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土温和肥效发挥稳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盆栽基质。可在菜园地、瓜地里选取。2设计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不同。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现象与结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导入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土壤,谁来告诉老师土壤都有哪些类型呀?学生回答。(沙土、黏土、壤土)教师:那谁来告诉老师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渗水性不同)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土壤的性质。(二)新课教学活动2:渗水比赛1实验教师:为了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我们上节课设计了实验方案,首先看老师来做个实验。演示实验:取3个去了底的塑料瓶,将细纱布包在瓶口上,用线扎牢,在3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壤土;把3个瓶子放在支架上,取3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分别放在3个瓶子的口的下面;在3个瓶内同时倒进同样多的水。教师:大家看清楚老师怎么做的了吗?请大家按照实验方案亲自体验土壤的渗水性,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书上P6表中。学生活动,教师指导。教师:大家仔细观察,看哪种土渗水快?学生观察。教师:3个瓶内的土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学生回答。教师:看一看,哪种土中剩下的(保存的)水多?学生回答。2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有什么关系?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以知道,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差;粘质土渗水慢,保水性好;壤土的渗水性与保水性居中。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是相联系的,渗水快的保水性差;渗水慢的保水性好。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也是由土壤的颗粒大小决定的。土壤颗粒大的,渗水快,保水性差;土壤颗粒小的,相反。教师:请大家把结果填到P6的横线上。(三)巩固练习1.教师简单概述本课教学内容。2.提问:(1)土壤分为几类?这是根据什么分类的?(2)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3)土壤的渗水快慢、保水性好坏、是由什么决定的?(或问这些性质与土壤的什么成分有关系?)(四)布置作业观察、实验:当地的土壤是哪类土壤?板书设计:第二课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活动2:渗水比赛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差;粘质土渗水慢,保水性好;壤土的渗水性与保水性居中。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回忆上节课内容提问:三种土壤的渗水性和保水性?2让同学们拿出第一课培养的豆苗。(二)新课教学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1确定方案教师:如果我们将豆苗分别种在沙质土、黏质土或壤土里,在保持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豆苗的生长状况一样吗?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那你的理由是什么呢?小组可以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这些都是大家的猜测,那究竟豆苗在哪种土壤里长得更好呢,还要通过亲自种植并观察来验证。教师明确任务:观察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更好?小组讨论,确定实施方案。教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学生回答。(从上一课培育的豆苗中选出生长情况相似的6株,分别在等量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里各种2株,观察豆苗的生长情况)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的评点,不提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注意:除了土壤不同,应尽量保持其他条件(如光照时间、环境温度、浇水量等)一致。把豆苗的根部埋在土里,深浅要一样,不要太深。保持土壤湿润,浇水要适量,不要过多。学生活动,取土种豆苗。教师:大家种好豆苗后,请商讨后期的护理及观察记录等工作,将观察记录记在P7表格中。2分析数据,解释豆苗适合生长的土壤2星期后,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提问:结合土壤性质,试着解释豆苗在三种土壤中生长的情况。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3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确定调查途径写出调查方案独立调查,写出调查报告4课外作业:调查当地的土壤适合生长哪种粮食作物、蔬菜及花卉。板书设计:第二课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确定方案:从上一课培育的豆苗中选出生长情况相似的6株,分别在等量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里各种2株,观察豆苗的生长情况注意:除了土壤不同,应尽量保持其他条件(如光照时间、环境温度、浇水量等)一致。把豆苗的根部埋在土里,深浅要一样,不要太深。保持土壤湿润,浇水要适量,不要过多。结果:沙质土中的豆苗黏质土中的豆苗壤土中的豆苗初始状态第一周第二周3.怎样使植物长的更好 教学设计 时间:10月13日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引导学生用反证的方法,分别研究其他条件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重点要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对比实验及规范操作的能力。在知识方面,重点是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其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在进行对比实验时如何控制实验变量,学习一些相关术语,确定实验中的哪些因素是可变的,哪些因素是不变的,并能说清其中的道理,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2能联想出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进行假设。2能客观地评价本组和其他组的研究成果。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比实验的关键环节。2能够说出应从哪些方面交流科学研究的结果。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能列举出3条以上可实施的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措施。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对比实验及规范操作的能力。难点: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每组四棵生长情况相同的植物,或以前活动时种植的、生长情况基本一致的8株豆苗,两个黑色的纸袋。课时建议: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教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植物的生长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认为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汇报:水、光照、温度等。教师:“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从这首诗的语境中我们也知道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怎样才能生长的更好。(二)新课教学活动1: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1对比实验法教师: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那么什么是对比实验法呢?学生回答。(学生甲:就是作对比吧;学生乙: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就用到了对比实验法。)教师:对比实验是以正确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方法为基础,以实验现象为依据,对实验过程中通过人为控制所产生的两个类似现象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实验教学过程。比如生长状况相似的同一种植物,一株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株放在黑暗处,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2选定研究对象,确定研究问题。小组讨论:你们准备选定什么问题来做研究对象,打算怎样做,在实验中怎样护理它们,有哪些条件一致,哪个方面的条件不能一样?学生汇报。(我们组想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我们认为: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要好一点。)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撰写实验报告规则。(实验方法:取8株豆苗,将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植物数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然后想办法让实验组的植物生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对照组的植物生长在黑暗的地方。)注:对照组的植物要用黑袋子套住。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除光照以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如温度、水等应该保持相同。)确定实验方案,小组之间进行分工,然后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活动。教师:注意记录实验现象,将结果填写在P10上。3讨论:做温度对比组的实验,如果像P10书上的同学的做法去做的话,合理吗?为什么?4思考并回答:还有哪些条件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呢?板书设计:第三课 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活动1: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植物生长的条件:温度、水、光照。1对比实验法对比实验是以正确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方法为基础,以实验现象为依据,对实验过程中通过人为控制所产生的两个类似现象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实验教学过程。2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内容: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方法:取8株豆苗,将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植物数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然后想办法让实验组的植物生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对照组的植物生长在黑暗的地方。3讨论:做温度对比组的实验,如果像P10书上的同学的做法去做的话,合理吗?为什么?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回顾上节课内容。2语言过渡,转入新课教学。(二)新课教学1学生交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本组的研究题目、猜想与假设;本组是如何想办法改变一个条件而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使用了哪些实验材料;展示植物的生长情况,解释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免是如何解决的。)2汇报结果(1)汇报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2)汇报本小组的发现。(3)汇报本小组通过分析数据所综述的结论(可以参照书P10表格进行)(4)汇报本组如何在实验中克服困难的。3评选最佳展示奖活动2: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1综合分析:怎样使植物生长得好提问:植物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够茁壮成长呢?学生汇报。教师:联想我们的成长过程,除了足够的营养外,我们还需要父母的呵护、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和帮助,那么,植物的生长同样也需要我们怎么去爱护呢?学生回答。讨论:1我们应该给植物提供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2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行动才能使植物生长得更好?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将交流结果填在P11的横线上。学生填写。2阅读科学在线,了解喜阴植物的习性。大多数植物在有光的照射下能够茁壮成长,但也有一些植物是喜阴植物,它们只能生活在背光的环境下,否则就会死亡。3课外作业:考察校园内植物生长的环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合理的建议。板书设计:第三课 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实验结果植物生长情况实验组对照组主要器官的颜色主要器官的形态活动2: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适当的气温适当的水分适当的光照丰富的营养4.根和茎 教学设计 时间:10月20日教学设计思想:本课通过三个活动来认识植物的主要器官根和茎,并探究它们在植物生长中发挥的作用。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各种各样植物的根,并探究根和茎的主要作用。由于根和茎无论对人类、对自然还是对植物本身来说都有很多的作用,但本节课侧重探究根的吸收作用和茎的输导作用,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在补充和挖掘教学内容时,不要偏离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植物器官的特点及生活环境推测出这些器官的功能。2会根据植物器官的特点进行分类。3能独立地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4会根据自己和别人的实验结果归纳出结论。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问题的研究。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实事求是地进行记录和分析。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根的特征和作用。2能说出如何辨别植物的根和茎。3能说出植物的茎的作用。4能说出植物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能分别举例说明人们对根和茎的利用。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各种各样植物的根,并探究根和茎的主要作用。难点:实验的设计和对现象的解释。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的图片。课时建议: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教师: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植物的生长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想一想,一个植物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呀?(出示完整植物的一个图片)学生回答。(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教师:我们已经知道,植物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各种营养物质,才能够茁壮的成长,那么,植物是通过什么器官获得营养物质的呢?学生回答。(根)教师:那这些营养物质又是通过什么器官运送到植物的各个部位的呢?学生回答。(茎)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根和茎,看看它们是怎样将营养物质送到植物的各个部位的。(二)新课教学活动1:认识植物的根1观察植物,找出根着生的位置。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植物的图片。提问:哪部分是根?学生回答。出示三株植物根的图片。(主根、侧根、不定根各一个图片)提问:观察图片,找出根着生的位置,看看其着生位置一样吗?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适当给与指点。2观察各种形状的根并根据特征进行分类。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形状根的图片。提问:观察图片,它们的形状一样吗?它们有什么特点?汇报。分类:请根据它们的形状给根进行分类。(直根、须根、变态根)汇报交流。3找出根的共同特点。观察书上P12有关根的图片,找出不同根的相同点。学生观察并回答。(只要学生们能说出大根、小根、粗根、细根等表达主根和侧根即可)教师对学生回答给与适当补充和纠正。学生将根的特点填入到P12的横线上。4交流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根进行分类的标准,把自己和其他人不同的划分方法告诉其他同学。活动2:研究根的作用1看图并联系实际分析根的作用讨论:你认为根有什么作用?植物如果没有根会怎么样?观察书上P13的四幅图,分析根的作用。教师讲解:第一幅图表明,植物的根具有防止水土流失、能固定住土壤的作用。第二幅图表明,植物的根有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供植物本身生长所需之用。第三幅图一方面表示: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水和无机盐,这些水分和无机盐对人类很重要,另一方面表示根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并通过茎共同将它们输送到植物全身各处。第四幅图表明,根有贮藏营养的功能。2猜想根有哪些作用。教师:通过看图活动,大家对根的作用有所认识,下面请同学们联系实际,拓宽思维去猜想根的作用,可以小组讨论,把猜想的结果写在P13教材给出的空白处。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3确定研究问题,设计实验验证想法。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提问: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吗?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教师给与指导。用图记录实验结果,并把结果写在P14上。交流、汇报。思考:你认为在实验中出现怎样的情况才与你想验证的问题是一致的?板书设计:第四课 根和茎 活动1:认识植物的根1根据根的着生点不同,根分为:主根:当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向外生长,不断向下生长的部分即是主根。侧根:当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后,它会产生一些分枝,这些分枝统称为侧根。不定根:不定根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从茎或叶上长出的根,它不来自主根、侧根。2根据根的形态不同,根分为:直根:如香菜的根。须根:如大葱的根。变态根:如萝卜根。3根的共同特点。活动2:研究根的作用作用:根具有固着的作用。具有吸收、输送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具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少数植物的根也有繁殖的功能。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植物根的类型。植物的根的作用。2引入新课教师:看来大家对根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根可以吸收水分,那么根吸收的水分又是怎样运输到植物全身各处的呢?学生回答。(茎)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茎的作用。(二)新课教学活动3:研究茎的作用1认识各种各样的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张茎的图片。介绍茎:植物的茎一般生长在地面上,连接叶和根,其上着生叶、花或果实,茎上生叶的地方叫节,两节之间的部分叫节间。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各样茎的图片。提问:观察图片,它们的形状一样吗?它们有什么特点?汇报。分类:请根据图片及茎的特点给茎进行分类。(地上茎、地下茎)汇报交流。2研究茎的作用讨论与猜想根据生活经验,讨论茎的作用,并将小组讨论结果写在P14上。设计实验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提问: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吗?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例:研究茎的疏导作用。方法:将芹菜等植物的茎插入到滴有几滴红墨水的的瓶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茎的变化,然后将茎横切,观察茎的颜色变化)教师给与指导。用图记录实验结果,并把结果写在P14上。讨论交流与其他小组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总结:茎的作用: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少数植物的茎也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3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根和茎的区别。提问:如何判断马铃薯、莲藕、甘薯、姜等植物的器官是根还是茎?板书设计:第四课 根和茎活动3:研究茎的作用1认识各种各样的茎介绍茎茎的分类地上茎:包括直立茎、缠绕茎(如牵牛的茎)、攀援茎(如丝瓜的茎)、匍匐茎(如草莓的茎)。地下茎:包括根状茎(如莲的茎)、块茎(如藕的茎)、球茎(如荸荠的茎)、鳞茎(如水仙的茎)2研究茎的作用茎的作用: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少数植物的茎也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3阅读科学在线如何判断马铃薯、莲藕、甘薯、姜等植物的器官是根还是茎?5.动物的食物 教学设计 10月27日教学设计思想:本课是在研究了植物生长的需要的基础上,继续围绕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研究动物生长的需要。重点是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的食物,并按食性给动物分类。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的内涵,适当补充不同动物食性的资料供学生观察,在观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按食性给动物进行分类;教学难点是动物一些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生活习性又是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2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某些动物齿和爪的特点。3能推断出不同种类动物的齿和爪对它们的捕食有什么好处。4能设法(观察或设计实验)弄清一种陌生动物的食性。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意识到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并愿意落实在行动上。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2能根据动物某种器官的结构特点推断出其食性。3能分别说出在自然条件下各类动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在什么环境中取食。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制定出保护各类动物取食环境的措施。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的食物,并按食性给动物分类。难点:动物的一些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生活习性又是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多种动物吃食物的图片或视频;不同动物牙齿和爪子的图片。课时建议: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教师: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水、阳光、肥料等,它们能够自己制造养分,获得自身成长所需的能量,那么动物的成长离不开哪些外界条件?学生回答。教师:他们成长所需的营养和能量来源于哪里?学生回答。(食物)教师:动物和植物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一样吗?学生回答。(不一样,动物是从外界摄取食物,植物是自身合成有机物。)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物的食物。(二)新课教学活动1:动物的食性1回忆自己见过的动物,它们以什么为食。教师:我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见过一些动物,有的同学还去过动物园,请大家回忆一下,你见过的这些动物都是以什么为食呀?学生举手积极回答。老师补充与纠正。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大家可以把自己知道的,但不能确定其吃什么食物的动物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并汇报。老师给与纠正,要求同学们把刚才谈论到的动物及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2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分析图中的动物都吃什么食物。教师:刚才的活动大家已经对什么样动物吃什么样食物的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看书上P16的图片,说说图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吃什么食物?学生回答。3按照动物的食性给动物分类。教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刚才讨论的动物以什么为食是动物的食性问题,大家可以看看记录本,根据食性给动物分分类。学生查看记录本,从食性上给动物分类。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总结:有些动物只以植物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如:马;有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称为肉食性动物,如:老虎;而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我们称它们为杂食性动物,如:大猩猩。教师:请同学们将分类结果填写在课本P16上。4巩固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多张动物的图片。提问:图片上是什么动物?它吃什么食物?根据食性属于哪一类呀?5作业根据今天所学知识,按食性分门别类搜集一些有关动物的图片。板书设计:第五课 动物的食物 11月4日活动1:动物的食性根据动物的食性将动物分为三类:只以植物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如:马。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称为肉食性动物,如:老虎。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我们称它们为杂食性动物,如:大猩猩。作业:根据今天所学知识,按食性分门别类搜集一些有关动物的图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根据食性可以将动物分为哪几类?各举出一例。2语言过渡引出下文。教师: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动物以植物为食,有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而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呀?学生回答。教师:没有想过的同学可以现在考虑一下,想过这个问题的同学能告诉老师是为什么吗?学生思考。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活动2捕食的帮手,来研究是什么原因造成动物的食性不同。(二)新课教学活动2:捕食的帮手1观察动物的牙齿和爪。教师:在上一个活动中,同学们已经观察了动物的捕食情况,大家想一想,三类不同食性的动物其捕食方式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回答。教师:看来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综合的来说就是它们的牙齿和爪不同。请大家观察书上P17的三幅图,小组内讨论这三类动物的牙齿和爪有什么不同?学生小组讨论,并将不同点记录到记录本上。老师巡回指导。2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讨论结果?学生回答。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大家基本上说出了三种不同类别的动物的牙齿和爪的特点,请用画轮廓图的方式记录这三类动物牙齿和爪的特点。学生画图。教师巡回指导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记录三类动物牙齿和爪的特点。3分析这些特点对动物捕食的帮助。教师:大家想一想,三类动物牙齿和爪的特点对动物的捕食有什么帮助?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肉食性动物虎的牙齿十分尖利,便于撕咬食物;指趾端长着能伸缩的利爪,便于它抓捕食物。草食性动物驴的犬齿退化,牙齿像铡刀适于切草。它的腿较长,趾端有蹄,具有快速奔跑的本领,是为躲避敌害和觅食。杂食性动物大猩猩的牙齿既有发达的犬齿又有像铡刀一样的门齿,所以它既可以吃肉类,又可以吃植物类的食物,它的爪比较长,便于攀援,可以帮助它们摘到更高处的果实,还可以躲避天敌的捕食。教师:请同学们将三类动物的牙齿和爪的特点记录在P17表格中。4巩固知识教师:上节课老师留的作业是搜集三类不同食性动物的图片,请大家把搜集的图片拿出来,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观察这些动物,体验这种分类方法的科学性。学生观察。拓展活动1: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教师:人类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其实动物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对于这三类动物大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大家想一想,它们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呀?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草食性动物需要生活在广阔的草场上。肉食性动物需要在茂密的森林中和草原上捕食其他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也要在森林中和草原上获取自己所需的食物。讨论: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作业:回家按照书上P18完成拓展活动2。板书设计:第五课 动物的食物活动2:捕食的帮手肉食性动物虎的牙齿十分尖利,便于撕咬食物;指趾端长着能伸缩的利爪,便于它抓捕食物。草食性动物驴的犬齿退化,牙齿像铡刀适于切草。它的腿较长,趾端有蹄,具有快速奔跑的本领,是为躲避敌害和觅食。杂食性动物大猩猩的牙齿既有发达的犬齿又有像铡刀一样的门齿,所以它既可以吃肉类,又可以吃植物类的食物,它的爪比较长,便于攀援,可以帮助它们摘到更高处的果实,还可以躲避天敌的捕食。拓展活动1: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草食性动物需要生活在广阔的草场上。肉食性动物需要在茂密的森林中和草原上捕食其他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也要在森林中和草原上获取自己所需的食物。6.葵花向阳 教学设计 11月11日教学设计思想:本课首先从学生熟知的向日葵入手,引领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然后以此为基础,探究植物的向水性和向地性;最后,扩展到研究光对动物的影响。教学的重点要放在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的向性运动上,即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关系。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出向日葵花盘的朝向与太阳位置的关系。2通过观察或实验,归纳出向光性的现象在植物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假设。3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4能使用(枚举)归纳的方法验证植物其他几种向性运动。5能设法搜集关于植物向性运动的资料。6能体会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7会利用光对动物的影响,独立设计制作一个捕捉害虫的装置。8在设计与制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能通过与其他人交流共同得出自己的结论。2按照其他同学的真实意见改进自己的设计。3能公正地评价他人的设计和装置。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向光性。2举例说明光对动物行为有什么影响。3利用所学知识说明在太空中植物的根会怎样生长,并能解释这种现象。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能独立设计制作一个捕捉害虫的装置。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去探究植物的向性运动。难点:能独立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有关向日葵在一天内花盘方向随太阳变化的图片、其它植物具向光性的图片,有关植物向水性和向地性的图片、两种不同根系的植物标本、植物向水性的实验装置。课时建议: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小游戏:让学生闭眼写字。教师: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一个小游戏,四个人一个小组,两人监督两人做,然后互换角色,游戏名字为闭眼写字,要求是从中体验闭眼写字的感受。学生活动,体验闭眼写字的感受。教师:哪位同学来谈谈他在游戏中的感受?学生回答。2结合小游戏和日常经验,说说阳光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大家结合小游戏和日常经验,说说阳光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密切关系?学生回答。教师:看来在没有光的黑暗世界里,人们很难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光对我们周围动物和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六课葵花向阳。(二)新课教学活动1:向日葵和阳光1光对植物的影响。教师:大家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小组讨论,说说光对植物的影响。小组讨论。教师: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讨论结果。学生回答。2向日葵与阳光。教师:从刚才大家的回答中提到了向日葵,请同学们观察书上P20向日葵的图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向日葵的“花盘”上午、中午、下午的位置不同。)教师: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向日葵的“花盘”与阳光的关系。学生回答。(向日葵的“花盘”是随太阳位置变化而变化的。)教师: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是植物的向光性,谁能举出更多的有关向光性的例子。(比如植物的茎或叶也具有向光性。)学生举例。教师出示图片、课件,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植物的向阳性。拓展活动1:研究植物的向光性1探究活动研究植物的向光性。(1)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属对比实验,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设、选择实验材料、决定实验方法。(2)学生分组讨论。(3)汇报实验步骤。(4)实施中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光这一条件变量,其他应该尽量保持一致。2设计实施布置学生回家利用已有的豆苗进行实验,并且记录。3布置学生搜集其他向性运动的资料。作业:观察3种植物根茎生长方向,并画图。板书设计:第六课 葵花向阳活动1:向日葵和阳光1向日葵的“花盘”与阳光的关系。向日葵的“花盘”是随太阳位置变化而变化的。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2举出植物的茎和叶是否具有向光性的例子。拓展活动1:研究植物的向光性探究活动研究植物的向光性。步骤:选两株大小相同、生长情况相近的同种植物的幼苗。将盒子一侧的上方剪出约2厘米见方的窗口。将植物同时放在向阳处,其中一株扣上盒子遮光。几天后,将盒子取走,观察两株小苗的生长情况有何区别。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回忆上节课内容。提问:什么是植物的向光性?请举出一例。2语言过渡引起下文。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向光性,那么,除了向光性以外,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还有哪些特性?学生回答。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定向运动。(二)新课教学活动2:研究植物的“定向运动”1汇报向光性实验结果。教师:相信大家已经有了植物向光性的实验结果,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学生回答。教师:我们已经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植物的向光性,那植物的其它特性还等待我们去验证。2研究植物其他向性运动。(1)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关于植物其它特性的发现。(2)根据书上P21图片,提出植物根的向水性。你能证明:植物的根确实有向水性吗?讨论:图中的根延伸方向有什么特点?(3)交流:还有哪些植物有类似的现象呢?结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植物除了具有向光性以外,还具有向水性。(4)植物根的向地性。你能根据你们观察到的3种植物的生物图,说说它们的根茎生长方向有什么规律吗?学生归纳总结。我们的结论是一般情况下,多数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5)想一想根据我们学到的向地性,你能设想一下,植物在太空中的时候,根会向什么地方生长吗?为什么?拓展活动2:光对动物的影响(1)阅读科学在线,以及一些资料,让学生谈谈科技发展给我们生活和生产带来好处。(2)根据教材提示,设计捕捉有害害虫的装置。板书设计:第六课 葵花向阳活动2:研究植物的“定向运动”1汇报向光性实验结果。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2研究植物其他向性运动。观察P21图片得出结果:植物的根向着有水的方向生长。结论:植物具有向水性。观察三种植物所得出的结论:多种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7.燕子南飞 教学设计 11月18日教学设计思想:本课教材从学生熟知的御寒方式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当自然环境(气候、温度)发生变化时,给生物带来哪些影响,生物的生活习性又是怎样与环境相适应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力图把传统的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式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头脑风暴说出人们抵抗严寒的各种办法。2能提出与鸟类迁徙相关的问题。3能对鸟类进行迁徙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4能对搜集到的各种关于动植物迁移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妥善存。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多数情况下,能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完成探究活动。2能关爱生物,感受到生物生活习性的多样性。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举例说出什么是动物的迁徙、洄游等习性。2能与提出与鸟类迁徙相关的研究小课题。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能举例说明我们根据动物或植物的习性,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好动植物。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对动物各种迁移方式的研究。难点:环境对生物生长及生活习性方面的影响及生物是如何与外境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有关动物迁移、过冬的视频和图片。课时建议: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教师播放有关冬季的视频,感受严寒的冬季。教师:在寒冷的冬季我们是怎样抵御严寒的?学生谈抵御严寒的方法。教师:同学们可知道的真多,那么自然界中的动物们是怎样抵御严寒的冬天?学生回答自己对动物们抵御严寒的冬天已有的了解。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燕子南飞。(二)新课教学活动1:鸟类的迁徙1教师讲解迁徙的概念。教师:许多鸟类每年要进行两次“旅行”。春天,它们陆续从温暖的南方飞回此方繁殖后代;秋天,它们又陆续飞到南方度过寒冬。鸟类的这种生活习性叫做什么呀?学生回答。(迁徙)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生物学家们把动物这种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板书)。在迁徙过程中,大多数鸟类会有规律地停下来休息和进食。2探究与交流。教师:关于鸟类的迁徙,你还据了解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请大家观看有关动物迁徙的录像片,将自己发现的能够迁徙的鸟记录下来。学生活动。讨论:为什么许多鸟类都具有迁徙的生活习性?(鸟类的迁徙主要是为了躲避寒冬的低温和由此而引起的食物短缺。)3鱼类洄游行为。教师播放有关鱼类洄游的录像。教师:看了录像,大家发现鱼类有什么生活习性呀?学生回答。教师讲解迁移的概念:像鸟类一样,一些鱼类有洄游行为,例如:多种鲑鱼和大马哈鱼。有些鱼平日生活在海里,到了生殖季节,它们会逆着河流返回淡水中去产卵;还有一些鱼类大部分时间栖居淡水,只是在生殖季节入海产卵,如:鳗鲡。像鸟类一样,有些鱼平日生活在海里,到生殖季节,它们会逆着河流返回淡水中去产卵,称为洄游(板书)。像鸟类迁徙、鱼类洄游这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