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期中模拟语文试题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896404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期中模拟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期中模拟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期中模拟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期中模拟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字词书写1 . 根据拼音或汉字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拼音。ln(_)峋无xi(_)顾及泥泞(_)二、现代文阅读麻雀属于鸟类,而不是昆虫,但是,它们与人朝夕相处,所以,我心血来潮,在观察研究昆虫的同时,又想到了它们:麻雀在哪儿搭窝筑巢呢?每一种动物都应具备一门生命攸关的建筑技艺,以便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可使用的场地。在尚未有屋顶和墙壁的年代,麻雀是利用树洞来作为其栖息之所的,因为树洞较高,可以避开不速之客的骚扰,而且树洞洞口狭窄,雨水打不进来,但洞中却别有一番洞天,宽敞得很。因此,即使后来有了屋檐和旧墙,它仍旧对树洞情有独钟。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树洞,麻雀就只好不辞劳苦地一点一点地搭建自己的窝巢。令人惊叹的是它筑巢时所使用的材料。它的那张床垫可谓形状怪异,由一堆乱七八糟的羽毛、绒毛、破棉絮、麦秸秆等组成,这就需要有一个固定而又平展的支撑物来支撑。这种困难对麻雀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它会想出一个大胆的方案来:它打算在树梢上,仅用三四根小枝丫作为依托,建窝搭巢。它的这个窝巢悬于半空中,摇摇晃晃的,要想让它不掉下来,可得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呀!它在几根枝丫的树杈间把所能找到的东西碎布头、碎纸片、绒线头、羊毛絮、麦秸秆、干草根、枯树叶、干树皮、水果皮等等全都聚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很大的空心球,一旁有一个小小的出入口。这个球形窝体积庞大,因为它的穹形窝顶需要有足够的厚度来抵御雨水。这个窝布置得很乱,没有一定之规,没有艺术性,但却非常结实,能够经受得住一季的风吹雨打。我家屋前有两棵高大的梧桐树,树枝垂及屋顶。整个夏季,麻雀都飞到这儿来栖息,生息繁衍。梧桐树交相掩映的碧绿枝叶,是麻雀飞出其家屋的第一站。甲小麻雀在能够飞翔觅食之前,总是在这第一站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吃得肚子滚圆的大麻雀从田间同来也先在此歇息;成年麻雀经常在这儿开“碰头会”,照管家中刚刚出巢的小麻雀,一边训诫不听话的孩子,一边鼓励胆怯的孩子;麻雀夫妇常在这儿吵嘴;还有一些麻雀常在此议论白天所发生的事情。它们从清晨一直到傍晚,络绎不绝地在梧桐树和屋顶之间飞来飞去。然而,12年中,我仅见过一次麻雀在树枝间搭窝的。一对麻雀夫妇忙碌着,辛辛苦苦地在一棵梧桐树上搭建空中巢穴,但是,它们好像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不满意,因为第二年我就没看见它们再搭了。瓦屋顶提供的庇护所既牢固又省力,何需再费心劳神地去搭建什么空中楼阁呢?看来,麻雀们更加偏爱这种省时省力而又牢固的屋檐下的窝巢。(选自昆虫记)材料一人们在荒僻地和那些远离居住区的地方都从未发现过麻雀。乙麻雀,同鼠类一样,眷恋人类的住宅。它们在树林里,在广袤的田野里都不乐意。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城里的麻雀比乡村还多。它们乐于待在人多的地方,以便依靠人们生活。我们集散种子的各处自然成为它们喜欢出入之处。它们又多又贪,它们尽干蠢事;它们的聒噪令人心烦,它们的欢跃给人添乱;它们一文不值,它们的羽毛一无所用,它们的肉不好吃。因此,它们到处被驱赶,人们甚至不惜花很高昂的代价将它们轰走。(节选自布封动物素描)材料二明代方孝孺的百雀诗:“曲巷高檐避网罗,朝来饱啄陇头禾。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注释】稔(rn):庄稼成熟。2 . 选文及材料一、材料二中,麻雀在作者眼中有怎样的不同?请说说理由。3 . 麻雀“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可使用的场地”筑巢,请结合材料的详略安排试作分析。4 . 语言是作者情感流露的媒介,试分析甲、乙两处语言。阅读麦黄黄,杏黄黄回答下面的问题麦黄黄杏黄黄父亲要出山做麦客去了。我家在渭北的大山深处,这里麦子熟得晚,父亲总趁这时去渭河边上的大平原替人割麦子。每次回来,他都要喜形于色打开挎包,伸手抓出黄亮黄亮的叫人一见就直流口水的杏子分给我们。喀嚓喀嚓地嚼着杏子的时刻是多么舒心美妙呀!至今还觉得那是我儿时一段少有的幸福时光。自打父亲离家后,妹妹每隔两天就仰起小脸问妈妈:“爸爸啥时回家呀?我想吃杏哩。”“去看看地里,啥时麦子黄了,你爸爸就回来喽!”我和妹妹便飞跑到山顶的地里去看麦子。那一片片的麦地跟周围茂密的灌木丛一个颜色,妹妹抚摸着翠绿的麦穗自言自语道:“噢,还早哩,麦子还绿油油的嘛!” 下过一场透雨,披挂在坡洼里的麦地块儿渐渐泛出了淡淡的亮色,好像打上了一抹光晕。我跟妹妹又跑到村口的大槐树下等父亲。又过了几天,麦子大片大片黄了。村里出去做麦客的人相继回了家,山顶上向阳处的麦子已经开始收割了。空中弥漫着干燥微香的麦秆气息。我跟妹妹一趟又一趟地往村口跑,可是一点父亲的消息都没有。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我家的麦子能搭镰了。母亲心焦似火,第二天一早便带领我们兄妹三个上了地。母子四人在灼热的麦地里整整折腾了三天,才勉强割了三亩来地的麦子。第四天天快黑时,跟在身后拾麦穗的妹妹突然举起小手喊道:“快看呀,爸爸回来啦,有杏子吃啦!”我赶快抬起头看,发现身后未割的地方麦子一阵潮水般涌动,有人在麦浪里伏腰挥镰,随着“嚓嚓嚓”的响声麦子纷纷倒地。在他身后排着一列士兵般的麦捆子,一件件扎得结结实实、整整齐齐的。“哦!是父亲,父亲回来啦!”父亲对我们苦涩地笑一笑,淡淡地说:“路上耽搁了,回来晚了” 我骤然觉得父亲陌生了许多:蓬乱的长发上蒙着厚厚一层尘土,颧骨山崖般凸出来,脸颊水坑一样陷进去,暗淡无光的眼珠一下子掉进了又深又大的井口似的眼眶中。妹妹兴奋地一把抓住挎包翻了个底朝天,见什么也没有,“哇”的一声哭了。父亲擦把汗,手笨拙地伸进瘪瘪的裤兜,费力地摸索出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他提起袋子一角小心翼翼地往手心里倒,骨碌一下滚出一个黄澄澄的大杏子。那杏子在父亲汗湿的掌心里沐浴着落日的霞光,透射出一股奇妙迷人的风采。父亲用手掌托着这颗孤独的杏子,仿佛托着一座巍峨的大山,手微微有些抖动,好大一会才嗫嗫嚅嚅地说:“活难寻没挣下钱生了病买了一颗好赖尝一点”说着父亲把杏子给了妹妹。妹妹拿婆娑的泪眼看看手里的杏子,反倒不好意思了,她走到母亲跟前举着杏子说:“妈,你吃吧。”母亲把杏子凑到唇边轻轻沾了沾说:“娃儿真乖,妈吃好了。”母亲把杏塞给我,我紧紧地攥住这颗温热的杏子,望着父亲那张瘦削苍凉又略显惭愧的脸,说:“爸,还是你吃吧,我吃杏仁。”父亲接过杏子在牙上碰了碰:“多好的杏,真甜哩。”父亲说着把杏子随手给了哥哥。哥哥小心地用门牙微微咬破一点皮,舔舔舌尖,咂巴咂巴嘴,又塞给了妹妹。原来,那年渭河沿岸有了不少收割机,父亲跑了好多地方都没找下活。正要回家,在麦地边遇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恸哭不止,老人孤单无助,麦子也没人收。父亲二话没说,一口气帮老婆婆收割、拉运、碾打完毕,没收一分钱。返回的路上淋了雨,发烧了。父亲用仅剩的一分钱买了这颗杏子揣在兜里,赶了两天两夜的路,才回到二百多里外的家。那颗唯一的杏子在妹妹手心里宝贝似地攥着,到了第二天晚上才吃完。我把杏核细心地晾干,悄悄藏在瓦罐里。第二年春天,我家门前的院子里长出了一棵小小的杏树苗,这棵杏树就是父亲带回的那枚珍贵的杏子变成的。至今,那棵杏树还长在我家的院子边上,长在我的记忆里,长在我心中。(选自读者2009年第7期有删改)5 . 请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6 . 请你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AB两题任选一题作答)(A)他提起袋子一角小心翼翼地往手心里倒(B)父亲用手掌托着这颗孤独的杏子我选( ):7 . 阅读第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麦子的成熟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写?8 . 你如何理解第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9 . 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在享受着长辈、老师对我们的关爱。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把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场景描写出来。(不少于50字)阅读鉴赏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天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的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时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10 . 选段一中父亲两番“踌躇”终于决定送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11 .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中的“聪明过分”是什么意思?12 . 如何理解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中的漂亮一词?13 . 选文中父亲对“我”的照顾是如此的周详细致,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来的?14 . 概括选段段意。15 . 通过阅读选文,你觉得作者笔下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句子默写16 . 古诗文默写填空。(1)形影忽不见,_。(曹植杂诗七首其一)(2)徒设在昔心,_。(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3)_,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其一)(4)桃花流水窅然去,_。(李白山中问答)(5)_,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题乌江亭)(6)月上柳梢头,_。(欧阳修生查子.元夕)(7)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8)出师一表真名世,_。(陆游书愤)(9)日长睡起无情思,_。(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10)_,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四、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节选自史记)17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动心忍性(_)(2)管夷吾举于士(_)(3)而后作(_)(4)越王勾践反国(_)18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饮食亦尝胆也/食之不能尽其材B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若孀妻弱子C置胆于坐/欲报之于陛下也D百里奚举于市/见山上人烟市肆19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女忘会稽之耻邪?20 . (甲)文认为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_。(乙)文中越王最终灭掉吴国的原因是_。21 . 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多难兴邦”的理解。材料链接:近几年来,地震、洪水、岛屿争端我们的祖国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今天我们仍然心怀梦想,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五、名著阅读名著阅读。(9分)22 . 把下面A、B、C处略去的人物姓名后绰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3分)齐天大圣,混世 A,只为芭蕉扇,相逢各逞强。这一个,金箍棒起无情义;那一个,双刃青锋有智量。齐斗勇,咬牙锉齿气昂昂。(选自西游记)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我曾经面对地同我所尊敬的人,同我所喜爱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我已经认识了你, B先生;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不可,真叫我害怕和痛苦。(选自简爱)全宅子里,谁也不喜欢这位“ C”。大家都用讥笑的口气讲他,那个快乐的军人妻子叫他“石灰鼻子”,彼得伯伯叫他“药剂师”“巫师”,外祖父叫他“妖术师”“危险人物”。(选自童年)A:B:C:23 . 从水浒传中任选一个人物,概述与其相关的某一件故事情节,并根据故事情节对出下联。(宽对即可)(6分)故事情节:(3分)上联:嫉恶如仇,悟空三打白骨精。下联:(3分)六、综合性学习24 . 综合运用。某班开展了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调查,请你根据调查数据完成分析任务。(注:表中的百分比指的是喜欢某一类书籍的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通过上表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_,你的阅读建议是_。25 . 10月18日,第七届世界军运会在武汉隆重开幕,此次军运会展现了军人运动员勇攀高峰、追逐梦想的精神,也突出了军人的和平使命和美好愿景。(1)其会徽名为“和平友谊纽带”,请仔细观察它,解读其设计的巧妙之处。(2)根据此次军运会主题,写一则宣传语。七、作文26 . 题目:那份不一样的真情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字词书写1、二、现代文阅读1、2、3、三、句子默写1、四、对比阅读1、五、名著阅读1、六、综合性学习1、2、七、作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