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892128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20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2020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2020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0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B舞台上要尽情表演,赛场上要尽力拼搏,工作中要认劳认怨,事业上要尽职尽责。C贫庸人的一生注定是碌碌无为的,他们不会有成功的自信,更不会有成功的喜悦。D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各种事物层出不穷,让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瞭乱,难以认识。2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哄骗(hng)闹哄(hong)起哄(hng)叉港(ch)B潺潺(chn)怠慢(di)不惮(dn)船橹(l)C撺掇(cun du)凫水(f)桕树(jiu)旺相(xing)D皎洁(jo)归省(xng)絮叨(x)舟楫(j)二、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1)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民族情感的归宿、对历史的敬畏、对美好情感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2)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在艰难中寻求生活的出路,在拼搏中表现出生存的智慧。经典作品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的。(3)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它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4)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富,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当年平凡的世界感动我们的,正是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他们依然是让我们发现自身缺点的镜子,是青年努力奋斗、赢得未来、实现梦想的指向标。(5)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丧”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时代的投射。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要辩证地看待,积极地引导。(6)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最好的媒介。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成为指引青年精神成长的灯塔。(7)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要重温经典,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新时代的弄潮儿。(高伟,选自2018年1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3 . 文章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 为什么说经典是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请分点概括回答。5 . 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老人与海表明经典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B作者两次选用平凡的世界这部经典作品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但两次证明的侧重点是不同的。C有人认为新一代青年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其原因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缺乏经典的引领。D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这种多元化的阅读媒介让经典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6 . 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名人传中的贝多芬遭受耳聋的折磨,生活窘迫,但是他却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与命运抗争,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名曲欢乐颂。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石崖上的枣树刘成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獅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让我无法错开自己的视线。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战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在陡峭的石崖上,突兀生长着的那棵枣树,如此健壮和蓬勃,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7 . 8 . “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 . 10 .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段中的画线句。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让我无法错开自己的视线。11 . 12 .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段写出了不同人见到枣子的相同的表现,突出了今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也为下文年轻后生扔石打枣,我们攀岩摘枣等内容做了铺垫。B文章第段的画线句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枣树遭到破坏后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气急败坏的小伙子的批评和不满。C文章第段中写了“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这既可能是因为看见枣树时的兴奋和激动,也可能是因为枣子的映照,还可能是因为赶山路的疲惫。D通观全文,作者以时间为序,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描写了石崖上枣树从发芽到枝繁叶茂的成长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E. 第段中的加点词“战栗”在这里是心灵受到震撼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多年后读诗经蒹葭时突然醒悟,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以前“俗气”的思想感情的顿悟和反省。13 . 14 . 通读全文,你认为“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简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三、句子默写15 .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者下句。 _,胡为乎泥中?(式微邶风)_,悠悠我心。(子衿郑风)_,左右流之;窈窕淑女,_。(关雎)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_,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海内存知己,_。(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_,_。四、对比阅读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在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狷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釆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南君是其苗裔乎?”(选自世说新语)(注释)辟命:征召,任命。仄陋:同“侧陋”,指出身卑微。岩穴:山洞。古代隐士多住在山里,所以以岩穴指代隐上。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三国时吴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孟源之河:黄河。盈握之壁: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苗裔:后商、后代。16 . 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17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采贤俊于岩穴B先主器之君吴、楚之士C而智术浅短有何异才而应斯举D将军岂愿见之乎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18 . 解释句中加点词。凡三往,乃见(_)先主遂诣亮(_)欲信大义于天下(_)昔武王伐纣(_)19 . 翻译(甲)文中画线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20 .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进行了侧面描写。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壁,不必采于昆仑之山。”这里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这是一个判断句。D“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这里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21 . (甲)文讲的是刘备为求贤而_(填一成语)的故事。这个故事正好为(乙)文中蔡洪的观点做论据。蔡洪的主要观点是_。由此我们进一步想到了:舜发于_,傅说举于_,还有“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的_。五、诗歌鉴赏古诗词欣赏(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乙)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22 . 这两首诗都注重炼字。甲诗首联中的“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景象雄伟;乙诗首联中的“_”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_”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共同构成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23 . 甲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乙诗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各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六、语言表达24 . 在下列几个词语中,任选3个,写一段完整的话,至少要使用一种修辞格。尴尬你推我搡春天别出心裁糖果沉甸甸脸颊_七、名著阅读25 . 下面片段分别节选自鲁迅的作品_和_。片段一: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片段二:老鼠的大敌其实并不是猫。春后,你听到它“咋!咋咋咋咋!”地叫着,大家称为“老鼠数铜钱”的,便知道它的可怕的屠伯已经光临了。这声音是表现绝望的惊恐的,虽然遇见猫,还不至于这样叫。八、综合性学习26 . 综合实践活动。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然而,大千世界,鱼龙混杂,友分益损。古人这样告诉我们:“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可见,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班级正在举行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成语展示)请你写出有关交友的两个成语。_、_(2)(朋友之意)请仿照下面示例,在横线上写一句话,使前后构成一组排比句。友谊是和煦轻柔的春风,让人温暖贴心;_,_;友谊是茫茫大海的航灯,让人执着坚定。(3)(交友标准)某班开展“结交益友”活动评价,下面有四位同学都说了各自的朋友情况,主持人要求他们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自己朋友的特点。你最羡慕哪一位同学的朋友?简要说明理由。第一位说:诚信为本第二位说:谦虚好学第三位说:热情好客第四位说:宽容大度我羡慕第_位同学,因为:_九、作文27 . 目前,科学家在用人工智能(AI)和X射线解密古代社会。他们利用巨大的数据库想让“时光机器”拥有地图功能,以帮助历史学家更直观地看到人如何在时空中移动,思想如何在时空中传播。假如你也拥有这台时光机器,你最想做什么?请以“社会”为题,在文中用上“历史学家”“时光机器”“跨越”这三个词语,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要求:将文章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如选择题目二,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字数600800字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真实校名或师生姓名。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二、现代文阅读1、2、三、句子默写1、四、对比阅读1、五、诗歌鉴赏1、六、语言表达1、七、名著阅读1、八、综合性学习1、九、作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