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与经济增长收敛研究综述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884059 上传时间:2020-04-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贸易与经济增长收敛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贸易与经济增长收敛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贸易与经济增长收敛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贸易与经济增长收敛研究综述 摘要: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向现代经济增长的过渡尤其是东亚NIES的发展经验均不同程度地表明:贸易对经济增长收敛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此,本文从理论上总结了贸易影响经济增长收敛的机制,同时综述了贸易影响经济增长收敛的各种实证检验,结论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贸易的确有助于促进贸易国的经济增长收敛。最后本文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贸易 经济增长收敛 机制 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增长收敛是指这样一种情形:不同经济单位(国家或地区)的初始静态经济指标(如人均产出、人均收入等)与其经济增速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具体到一国经济,是指其内部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经济之间,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后者比之前者有着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最终达到人均收入或人均产出的相等。而发散则指初始的静态指标(人均产出、人均收入)与其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呈现所谓的“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现象。 经典文献中关于收敛主要有两个概念,分别称之为“收敛”(- convergence)和“收敛”(- convergence)。根据Sala-I-Martin(1995)的定义,“收敛”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的标准差逐渐缩小,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表现出趋同,而“收敛”是指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要快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从而最终实现产出或收入的趋同。近年来,国际和国内涌现出了大量的探讨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文献,但是多数文章忽视了贸易对经济增长收敛的作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些研究均在索洛的框架下研究经济增长收敛,而这个框架并不考虑贸易的影响。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得出了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但是,贸易的存在无疑会影响这一过程。Salmuelson(1971)的研究得出:“在标准的特定要素框架中,自由贸易非常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收敛”。Ben-David(1993)的分析结论表明,在欧洲的几个贸易自由化时期,实行贸易自由化国家的人均收入出现了“收敛”。他写道:“本文为贸易自由化有助于减少地区或国家间收入差距提供了经验证据,而要素价格均等化(FPE)理论则为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收敛提供了理论框架”。Ben-David(1996)采用了另一种方法考察贸易对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他将不同的国家划分为两组,一组中包括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另一组为随机或者其他方法选择的国家,通过这两组进行比较发现,前一组比后一组有着更强烈的收敛特征,从而进一步支持了贸易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收敛的结论。Sachs and Warner(1995) 采用不同的标准将1970的各个国家分为两类:分别为“贸易开放型”和“贸易封闭型”,1970到1989年的19年间,只有属于“贸易开放型”类的国家经济增长出现了收敛。因此他们认为,开放的经济表现出了强烈的收敛趋势,而这又是通过贸易联系在一起的。从近年东亚的发展经验看,自由贸易有着引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个渐进收敛趋势;从历史上看,许多发展中国家由前现代经济增长过渡到现代经济增长也是经由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和其他经济往来实现的。 二、贸易影响经济增长收敛的机制 贸易可以从多个方面促进经济增长产生收敛效应。根据贸易作用的方式,我们将其归纳为四个机制,分别是要素价格机制、要素数量机制、技术机制以及信贷人力资本机制。下面我们对这四种机制逐一进行考察。 首先是要素价格机制。这一机制是贸易影响经济增长收敛的基本机制之一,它是借助于要素的价格发生作用。我们考虑只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的经济,人均收入应为: PGDP=Y/L=(wL+rK)/L=w+r(K/L) 如果两国的劳动力和资本价格相等,即w、r都相等,在K/L相等的情况下,两国的人均收入就会相等。Heckscher(1919)和Ohlin(1933)提出了贸易引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假设,即在一定条件下,实行贸易自由化国家的要素价格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要素价格相等。Samuelson(1948),Helpman和Krugman(1985)正式将要素价格均等化命题形式化,从而为贸易引致商品价格均等化以及要素价格均等化提供了理论基础。Edward E.Leamer(1995)提出的要素价格收敛理论(FPC)又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命题,该理论认为当两个国家消除了贸易壁垒后,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也消除了要素价格之间的差异。尽管要素价格均等化并不意味着总收入的均等化,但是Ruffin(1987)的研究表明,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一般可被认为收入均等化的催化剂。因而,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FPE)可知,商品的自由贸易可以引致各个国家间要素价格趋于相等,从而最终促进了人均收入的均等化。这一机制我们可概括为:贸易商品价格要素价格经济增长收敛(人均收入均等)。 其次是要素数量机制。这一机制是通过资本要素数量发生作用的。资本品的贸易会直接影响到两个国家的资本要素禀赋的数量。假如资本贫乏的国家通过贸易从资本富裕的国家引进资本品,那么资本贫乏的国家便可以增加人均资本数量。根据PGDP=(wL+rK)/L=w+r(K/L),在w、r相等的条件下,通过K数量的变化可以达到两国的K/L收敛,从而实现人均收入的收敛。Ohlin(1933)认为,贸易减少了生产性设备地区分布上不均等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而,加强贸易对于减少收入差距以及促进经济增长收敛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机制可概括为:贸易资本要素数量经济增长收敛(人均收入均等)。 上述两个机制表明:贸易可以从要素价格以及要素数量两个方面促进经济增长产生收敛。根据PGDP=(wL+rK)/L=w+r(K/L),当两个国家的w、r、K/L都趋于相等时,那么两国的人均收入就会趋于相等。 再次是技术扩散机制。贸易影响经济增长收敛的第三个机制是通过技术扩散发生作用的。在存在技术扩散的情况下,落后的国家如果能够吸收、利用先进国家的技术,落后国家的要素边际生产率就会得到提高,要素价格也会相应地上升。因而,以贸易为媒介的技术流动会提高落后国家的要素价格,并使其向先进国家的要素价格收敛。一般而言,越是落后的地区,技术水平与领先者的技术水平差距也越大,在技术知识具有正外部性前提下,如果落后者从技术先进的地区进口产品,然后通过模仿学习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技术知识便从先进的地区通过贸易流向了落后的地区。落后者吸收领先者所拥有的先进技术会比技术领先者处于更有利的增长位置上,其经济增长率要高于技术领先者,这意味着领先者与追赶者之间经济增长会趋向收敛。Eaton和Kortum(1999)将技术因素纳入贸易模型,并分析了贸易促进技术扩散从而使技术接受国或区域受益的观点。他们认为,落后国家或区域吸收、利用先进国家的技术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提高,这实际上等同于区域收敛的观点。由上可以看出,以贸易为媒介的技术扩散机制从两个方面促进经济增长趋于收敛,一个是要素价格,另一个是经济增长率。因而这一机制可概括为:贸易技术扩散要素价格以及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收敛(人均收入均等)。 最后是信贷人力资本机制。早期的研究如Findlay和Kierzkowski(1983)将静态的H-O模型扩展成动态的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认为贸易并不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收敛,而是导致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出现发散,进而导致经济增长出现发散。但是Priya Ranjan(2003)认为,这些研究忽视了落后国家(特别是人力资本贫乏的落后国家)信贷约束对经济中的物质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因而上述结论并不正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Priya Ranjan(2003)构建了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封闭的经济可能会向两种稳态收敛,并达到均衡。一种是拥有很少人力资本的低收入稳态,在这个稳态中,不存在代际要素流动,并且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另一种是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的高收入稳态,在这个稳态中,存在着代际要素流动,并且经济中收入分配比较均等。至于经济究竟会收敛于哪一种稳态,则是由它们的初始人力资本决定的。之所以存在低收入稳态贫困的陷阱是由于存在着信贷约束。在落后的国家中,由于劳动力的收入很低,并且信贷市场不发达,因而很难获得投资于人力资本所需要的资金支持,致使落后的经济长期处于低水平的贫困陷阱中而不能自拔。当封闭的经济实行自由贸易后,处于低收入陷阱的经济与处于高收入稳态的经济进行贸易,低收入经济中非熟练劳动力的收入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而收入的上升又使得劳动力摆脱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信贷约束,其结果是促进了低收入经济的人力资本积累以及要素的代际间流动,最终低收入的经济会收敛于高收入的经济稳态,经济增长出现收敛。在这个过程中,高收入经济的人力资本积累也会经历一个增加的过程,但贸易后又会回到初始的稳态。通过贸易积累人力资本从而达到经济增长收敛的结论得到了一定的实证支持。Young(1995)的研究表明,东亚经济的奇迹主要来源于快速的人力和物质资本积累,而这又是通过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获得的。这一机制可以概括为:贸易劳动力收入人力资本投资经济增长收敛(人均收入均等)。 然而上述机制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相反,它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实际中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首先看要素价格机制。我们知道,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只有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条件下才会成立,这些条件包括没有任何贸易壁垒、线性同质技术、相同的偏好以及所有地区或国家生产所有的商品。Mathew J.Slaughter(1995)认为,商品价格相等并不能代表要素价格相等,并且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仅仅描述了自由贸易下经济达到稳态的结果,它并没有给出贸易自由化的过程,而关于经济增长收敛理论的文献分析的恰恰是经济向稳态收敛的过程。而且,要素价格收敛是否能带来人均收入的相等也是难以定论的。根据Mathew J.Slaughter(1995)的分析,如果要素禀赋数量相差很大,那么人均收入会出现发散趋势。其次,要素数量机制同样也存在着要素价格机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因为这一机制的实现也要依赖于要素价格的均等化,并且如果两国的要素禀赋相差很大,那么人均收入也将会表现出发散现象。再次,关于技术机制。现实中,技术扩散要受到各国及地区间吸收和利用先进技术的社会能力(工人受教育的长短,可利用的合格科技人员、基础设施等)以及技术壁垒的制约,从而使得落后国家或区域不可能迅速获得最新的先进技术。正如凯勒(Wolfgang Keller,2000)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技术转移与扩散是决定区域收敛与发散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技术知识是地方化或者说是区域化的,而非全球化的,来自国外的技术溢出效应可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因此,一些国家或区域可以利用其研究与开发能力及已有的先进技术来保证自身的技术领先优势,结果这一机制就可能不会很好地发挥作用。此外,贸易会因比较优势的存在使得各个国家实行专业化,生产不同的商品,致使落后国家的生产技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对此,Matsuyama (1996)提供了一个模型,在模型中贫穷落后的国家由于实行自由贸易而使自己专业化生产技术落后的产品,而富裕的国家主要专注于生产高技术的产品,结果落后国家的生产技术就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最后,我们看信贷人力资本机制。根据Priya Ranjan(2003)的分析,如果两个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是处于低收入的贫困陷阱中,那么这一机制作用的最终结果是带来两国经济增长的发散。此外,这一机制仅能缩小两个国家的收入差距,并不能带来人均收入的完全均等。Banerjee and Newman(1993), Aghion and Bolton(1997)也在H-O模型中引入了信贷约束。他们得到的结论表明,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会带来收入水平的很大差距,从而会带来经济增长的发散。只有初始条件相似的经济才会收敛于相同的稳态。 由于四种收敛机制都存在着一定局限性,所以它们在实际中并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这也是众多文献得出自由贸易会导致经济增长发散这一结论的重要原因。 三、贸易与经济增长收敛:实证检验 上述理论分析表明,贸易的确能够影响经济增长收敛,并且我们可以初步认为,贸易对经济增长收敛起着一种促进作用。但这一结论是否能够成立,还要结合各种实证检验进行分析。根据实证检验的结论,我们可以将文献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结论认为贸易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收敛。这类文献比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Dan Ben-David(1993,1994,1996)、Sachs和Warner(1995)、Dan Ben-David和Ayalkimhi(2000)、Ashok Parikh和Miyuki Shibata(2004)。Ben-David(1994,1996)是较早研究贸易与经济增长收敛的学者,他通过分析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增长收敛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表明:正是贸易自由化产生了经济增长收敛,而不是其他的途径。他将贸易伙伴国划分为不同的集团。在这些集团中,贸易改革的进程是根据特定的时间表安排的,并且不同集团的安排也是不同的。在贸易自由化改革之前,这些集团内部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并不存在着明显的收敛现象,但是伴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改革,这些国家间经济出现了明显的收敛特征,贸易量也出现了显著的增加。由于集团内部各个国家之间具有比较相似的特征,初始时刻这些国家并没有出现收敛现象,但是在实行贸易自由化后这些国家产生了明显的收敛趋势,因而,他们认为贸易的确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收敛。Sachs and Warner(1995)的结论表明,开放的经济表现出了强烈的收敛趋势,而这又是通过贸易联系在一起的。Dan Ben-David和Ayalkimhi(2000)对贸易与收入收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发现在重要贸易伙伴之间,贸易量的变化将对国家之间的收入差异程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贸易集团之内的贸易增加会促进集团成员之间的收敛速度。即使将贸易集团分成以出口为主及以进口为主的国家两个部分,双边贸易同样显示出收敛趋势。如果递增的贸易发生在较贫困国家或区域(主要指出口),那么会加剧这种收敛趋势。Ashok Parikh和Miyuki Shibata(2004)使用了包括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64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贸易自由化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转而提高了贸易国的人均收入。结论表明,实行贸易自由化后,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实际人均收入出现了明显的“收敛”和“收敛”趋势。 另一类结论认为贸易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收敛,而是带来经济增长发散效应。这类文献主要是:Findlay and Kierzkowski(1983)、Baldwin (1992)、Bernard and Jones(1996)。早期的研究如Findlay and Kierzkowski(1983)将静态的H-O模型扩展成动态的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认为贸易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收敛,而是导致经济间的要素禀赋出现发散,进而导致经济增长发散。Baldwin(1992)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如何使具有丰富资本禀赋的国家通过从贸易中获得动态收益,从而提高其投资收益,并进一步促进国内增加投资。而对于一个相对具有较少禀赋的穷国而言,贸易带来的动态损失会降低其投资收益从而减缓其投资步伐。这意味着富裕国家的资本收益并不会出现递减的趋势,因而其投资也不会下降,结果自由贸易便会导致两国间的收入出现发散。Bernard and Jones(1996)提供了一些证据表明自由贸易导致了经济增长发散。他们认为,贸易会因比较优势的存在使得各个国家实行专业化,并生产不同的不同商品,结果生产技术就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而他们认为贸易并不能有效地促进技术扩散,并且贸易导致了经济增长发散。 此外,Rod Falvey(1999)的分析结论表明:比较优势的源泉在经济增长收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比较优势来源于要素禀赋,那么贸易自由化将有助于缩小要素的价格差异,从而缩小人均收入的差距,促进经济增长收敛。如果比较优势来源于技术差距,那么贸易自由化的最终结果将可能会是扩大要素价格的差距,从而引起经济增长发散。 四、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提示 总之,我们可以肯定:贸易对经济增长收敛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贸易对贸易国带来的效应并非一定是经济增长收敛,甚至带来的是经济增长发散效应,但是从贸易影响增长收敛的机制以及实证研究来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适当的条件下,贸易的确有助于促进贸易国的经济增长收敛。 贸易可以通过四种机制影响经济增长收敛。但是,通过分析人均收入收敛并不能确认出这四种机制中哪些机制发生了作用。贸易既可以通过要素的价格促进经济增长收敛,也可以通过资本品数量影响经济增长收敛,还可以通过其他两种机制发生作用。因而,确认出贸易通过哪种机制对经济增长收敛发生了作用则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影响经济增长收敛的原因不仅有贸易方面的,而且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资本收益递减、要素重置以及非贸易渠道引起的技术扩散等原因。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资本收益递减是经济增长收敛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资本收益递减意味着产出增长率小于资本的增长率,当资本积累增加,资本的边际收益下降,而边际收益下降会减少资本的积累,进而减少了储蓄和投资,最终带来了经济增长的减缓。经济增长收敛也与要素重置紧密联系的。一般来说,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占很大的比例,与第二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部门中劳动力的生产率很低,当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时整个社会平均生产率就会提高,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的收敛。从生产要素地区间配置来看,资本由于收益递减从而流向资本稀缺但资本收益高的落后地区,而劳动则流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先进地区。要素的流动最终会使地区间的生产率出现收敛,从而促使经济增长趋于收敛。技术既可以通过贸易渠道实现扩散,也可以通过投资、技术引进等渠道实现扩散。如何区分出贸易以及上述其他因素各自对经济增长收敛的作用也是未来一个研究的重要方向。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进一步确定贸易与收敛之间的因果关系。究竟是收敛导致了贸易的增长,还是贸易导致了收敛,还是由于其他因素的存在使他们之间发生了相关关系。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作出定论。Mathew J.Slaughter(1995)进一步分析了Dan Ben David(1993)的数据,结论表明至少部分收入收敛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FPE)所不能解释的,而且有迹象表明,经济增长收敛导致了贸易增加。 众所周知,中国地区间存在着广泛、繁荣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相比,区际贸易更容易实现,因为存在着较少的制度、文化、政策、贸易壁垒等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禁要问,上述贸易经济增长收敛机制在中国地区间是否较好地发挥了作用呢?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Aghion, P., Bolton, P., A theory of trickle-dow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4(2), 151 172,1997 2. Baldwin, R. E., Measuring dynamic gains from trad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0(2), 223251,1992 3. Banerjee, A., Newman, A., Occupational choic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1, 274 298,1993 4. Barro, R.J., Sala-I-Martin, X., Capital mobility in neo-classical models of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5 (1), 103115, 1995. 5.Bernard, A. B., Jones, C. I., Comparing apples to oranges: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and measurement across industries an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2161238,1996 6.Ben-David and Ayalkimhi, “Trade and the Rate of Income Convergence”, NBER Working Paper,(7462) ,2000, 7 Ben-David, D, Trade and convergence among count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0, 279 298, 1996. 8.Dan Ben-David, Equalizing Exchange: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ncome Converg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 August 1993, 108(3),pp.653-79 9.Dan Ben-David, Income Disparity Among Countries and the Effects of Freer Trade,in: L.L, Pasinetti and R.M.Solow,ed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Structure of Long Run Development, (Macmillan.,London),1994. 10. Deardorff, A. V, Firless firwoes: How preferences can interfere with theore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 131142, 1986 11. Findlay, R., Kierzkowski, H,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human capital: a simp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1 (6), 957 978. 1983 12.Heckscher,E,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Ekonomisk Tidskrift 21,1-32. Reprinted(1950) in: AEA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Blakison,Philadelphia) 1919 13.Helpman,E.and P.R.Krugman, 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MIT,Cambridge,MA) 1985. 14.Leamer, Edward E,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in Theory and Practice, 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Working Paper No.77,Princeton University,1995 15.Matsuyama, K,Why are there rich and poor countries? Symmetry breaking in the world economy. Journal of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0(4), 419439, 1996 16.Mountford, A,Trade, convergence and overtaking,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6 (1), 167 182,1998 17.Ohlin,B,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MA), 1933 18.Ruffin.R.J,The Missing Link: The Ricardian Approach To the Factor Endowments ,Theory of Trade, Mimeo.(University of Houston) ,1987 19.Priya Ranjan, Trade Induced Convergence Through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Credit Constrained Economic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72,139-162,2003 20.Rod Falvey, Trade Liberation and Factor Price Converge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49),195-210,1999 21.Sachs, J., Warner, A.,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 integration, Brookings Paper on Economic Activity (1), 1 95,1995 22.Samuelson,P.A.,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qualisation of Factor Prices, Economic Journal 58,163-184,1948 23.Samuelson, P., Ohlin was right, Swedish Journal of Economics, 365384,1971 24.Slaughter,Matthew J., The Antebellum Transportation Revolution and Factor-Price Convergenc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Cambridge,MA)Working Paper No.5303,October ,1995. 25.Stiglitz, J.E,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in a dynamic econom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8, 456 488,1970. 26.Young, A., The tyranny of numbers: confronting the statistical realities of East Asian growth experi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 (3), 641 680,19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