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333历年真题综合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848564 上传时间:2020-04-15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0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师大333历年真题综合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浙师大333历年真题综合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浙师大333历年真题综合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名词解释个人本位论10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广泛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洛克、福禄培尔、康德、萨特等。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1)观点: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2)消极与不足:将“自然性”与“社会性”、“个性”与“共性”对立了起来;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则是片面的、及其错误的;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社会利益之上,最终破坏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或前提。教学策略10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最优化框架式集成整体,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监生历事制度10、11、13明朝国子监在教学制度方面,创立了历事制度。明洪武五年(1372年)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史称“监生历事”。除政府各部门之外,历事监生也被分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杜修水利等。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相同,并有考核办法。建文时(13991402年)确定考核方法:监生历事期满经考核,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送吏部铨选授官,中、下等者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仁涌,下等者回监读书。明朝统治者选派监生历事,起因是为了弥补明初官吏的不足,然而监生通过历事,可以较广泛地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明朝的监生历事制度,可视为是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不过,此制实行到后来,监生日增,历事冗滥,已徒具形式,失去了其积极意义。中体西用10、15“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如何解决“西学”与中国固有文明之间的关系,洋务派提出典型的方案就是“中体西用”,在“中学”的主导下肯定“西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从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有人用“主辅”、“本末”、“体用”这些中国文化固有的范畴来表达“中学”和“西学”二者之间的主次问题。张之洞的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主旨集中阐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反应。苏格拉底法10、11、13、15也称问答法、产婆术。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所以称为产婆术。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即在谈话中,通过不断地追问和辩难,迫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的谬误,进而从具体现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并上升为一般概念。优点: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能使人更加深刻地发现真理,理解教育内容,教师不灌输、不强加,而是自然而然地把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缺点:问答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法,它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和适度的范围内运用。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事实和知识;谈话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骑士教育10骑士教育是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无专门的教育人员。它在骑士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培养目标: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骑士;教育阶段:家庭教育阶段(从出生7岁),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在家庭中进行,主要教育内容是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侍童教育阶段(7、8岁13岁,亦称礼文教育阶段),封建主按照等级将孩子送到附近地位较高、武功较强并且有威望的贵族家里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主妇,接受礼文教育;侍从教育阶段(14岁21岁),这一阶段重点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到21岁时,通过隆重的仪式,侍从们被授予骑士称号。评价:骑士教育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保卫者,其内容注重宗教道德品质,以养成军事征战能力为主要目的,文化知识极为贫乏。骑士教育虽然内容简单,但比较实用,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实际应用人才。中世纪被歌颂的“骑士精神”实际上体现了当时社会所推崇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光。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俗教育日渐发达,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骑士阶层成为绅士阶层的原型,骑士教育也成为绅士教育的原型。学习动机11、16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趋向一定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内部心理状态。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成败归因。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增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可分为:主导性和辅助性动机、一般动机和具体动机等。知识11、13从心理学角度看,知识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指能存储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如各门学科的事实、概念、公式、定理等,不包括技能和策略等调控经验。广义: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也包含其中,泛指人们所获得的经验。类型有:一般知识和特殊知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直接经验知识和间接经验知识、编码化知识和内隐经验类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城市学校11、13城市学校和行会学习是中世纪后期城市兴起的产物,城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由城市当局管理的、学习世俗知识的学校的总称,而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包含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学校。例如,由手工业行会开办的学校被称为行会学校,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学校被称为商会学校(又称为基尔特学校)。城市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学校类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领导权:最初的城市学校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这些学校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2)学校性质:尽管它与教会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不少教师仍是神职人员,课程内容仍包含不少宗教知识等,但它基本上属于世俗性质,这就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是中世纪教育的一大进步;(3)教育内容: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4)培养目标: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商业、手工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城市学校虽然主要是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5)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其出现标志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它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独占权。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有教无类11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指导着他的教学实践。“有教无类”的原意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社会性发展12是指个体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和价值,发展社会行为,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社会性发展的实质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学习的实质12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有两个概念: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这其中不管是哪种概念,都有提到学习与社会经验的关系,也就是说学习在实质上就是一种接受并掌握社会已有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从不知到知道、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是一种行为或者行为潜能上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持久的,经久不变的。学习策略12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它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学习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社会规范学习12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其特点是:情感性、约束性、延迟性。科举制度12科举制产生于隋朝,既是隋朝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是科举考试制度确立的标志。唐朝建立后,一方面要求地方官员向中央政府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另一方面推行科举制,逐步扩大考试科目,增加考试内容,完善考试制度,从而使科举制最终取代了以举荐为主的选士制度。公学12(1)性质:公学是一种私立教学机构,但同时相对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而言,强调这种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的,修业年限5年,以升学为目的的中等学校;(2)教育目的:培养一般公职人员;(3)教育对象: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子女;(4)教育内容:以古典语言为重点,同时也注重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公学比一般文法学校的师资及设施设备条件好、收费更高,是典型的贵族学校。公学的教学质量较高,在历史上曾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因而总以天才教育相标榜,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最为人称道的是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学在官府13、15“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由于官府有学而民间私家无学术,只有官府之中才有可能学习专门知识,这就是“学在官府”。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武学”。表现为: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观察学习13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其基本过程包括:(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具有认知性,不等同于模仿,可提高学习效率。先行组织者14所谓“先行组织者”,由奥苏泊尔提出,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所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均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任务和旧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它主要包括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自我效能感14这一概念最早由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影响着个体对行为的选择,付出多大努力以及坚持多久。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自我效能感的功能如下:(1)决定个体对某项活动的选择和坚持;(2)影响个体面对困难的态度;(3)影响个体新行为的获得和已获得行为的表现;(4)影响个体在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1)直接经验和归因方式;(2)间接经验;(3)书本知识和他人的意见;(4)情绪唤醒;(5)身心状况。“六艺”教育14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当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总之,“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颜氏家训14颜之推从士族地主的立场出发,为保持自己家族的传统与地位,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用以训诫其子孙。颜氏家训以讨论家庭教育为主,而家庭教育基本是长辈对未成年人主要是儿童的教育。儿童教育应当注意一些基本的原则:(1)及早施教;(2)严慈相济;(3)均爱原则;(4)重视语言教育;(5)重视品德教育。智者派14所谓“智者”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其教育目的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及训练公民和政治家。智者的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智者看来,一切知识、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都有赖于具体的感知者。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公立学校运动14所谓公立学校运动,是指广泛建立由公共税收维持、公共行政机关监督、向所有儿童免费开放的初等学校制度的运动。(1)运动的发起:贺拉斯曼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在推动美国公立学校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是“美国公立学校之父”。(2)运动的内容:建立了以州为主的教育领导体制;确立了征收教育税制度,征收教育税成为稳定的公共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迫入学,采用免费的手段促进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师范教育的兴起;加快学校内部教学改革。(3)运动的评价:美国公立学校的建立奠定了美国教育制度的基础。元认知15元认知是个人关于自己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和控制。一方面,元认知来自于我们过去的认知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形成的元认知又会对他们随后的认知和学习活动产生影响。元认知的作用:(1)元认知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意识水平;(2)元认知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学习情境有哪些变量,并且意识和体验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它们的变化情况;(3)元认知是学习策略迁移的关键;(4)元认知可以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5)元认知的发展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6)元认知的发展有利于个体发挥主体性。创造力15创造性是个体利用一定的内外条件,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与相应的人格特征整合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线形的,而是多维的,它包括与创造活动密切联系的认知品质、人格品质和适应性品质。创造性表现于创造活动之中,其结果以“产品”为标志,其水平以产品的“价值”为标准。泛爱学校15泛爱学校是巴西多创办的一种新式学校,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德国的实践,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1)教育目的:巴西多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现世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并具有博爱、节制、勤劳等美德的人;(2)教育主张: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式经院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3)教育内容: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泛爱学校的课程主要有实科知识、体育、音乐和劳动等;(4)教学方式:注重实物教学,让儿童主动地学习,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5)教育原则:泛爱学校强调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于游戏中;巴西多的泛爱学校传播资产阶级进步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起到了反对封建教育的作用,但泛爱运动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过于注重儿童的自由而受到了赫尔巴特等人的批评。流体智力16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两种: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即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智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随年纪的增长而衰退,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从时间上看,流体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流体智力大多是先天的,依赖于大脑的神经解剖结构,不大依赖于学习。经学教育16在为数众多的儒学流派中,可以归结为两种大的学术流派: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今、古文经学者因在治经立场和观点上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学术风格。东汉后期,今古文经学最终走向融合,经学大师郑玄做出了重要贡献。苏湖教法16“苏湖教法”又称“分斋教学”,是北宋学者胡瑗在主持苏州郡学、湖州州学时,改变传统教法,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分斋教学。经义斋选择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辅修。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是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胡瑗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科教学;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治事斋学生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开主修和辅修制度的先声。实科中学16(1)创办背景: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创办一种实科教育,以适应得过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2)创办时间及创办人: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弗兰克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此后在各地都有发展;(3)学校性质:实科中学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学生不能升入大学,大都只能进入职业领域;(4)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工商业人士、政府和企业的职员。(5)课程内容:排除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注重自然科学和时刻知识的学习。初级学院运动16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的初级学院运动,是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新运动。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教育,它的主要特点是:(1)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以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2)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3)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4)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初级学院满足了希望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人数迅速增加的要求,也提供了一些学生为谋生和就业接受一定职业教育的机会。美国初级学院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进程的产物,有利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二、简答1.教育的要素及相互关系10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怎样的作用12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家庭是一个人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子女最初和经常的教育者;社会教育中的师傅以及起到教育作用的其他人员,都是教育者。但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或引导他们学习人类生产活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受教育者也是构成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3)教育中介系统: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教育活动的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活动方式就是教育活动本身。教育活动的中介系统还应当有以培养人为目的而组织的包括劳动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2.在人的发展中,哪四个方面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每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0人的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是诸多因素相互建构而形成的结果。我们将从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能动性等方面对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要素进行探讨。(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和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并不决定于人的遗传素质。不能因其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就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尽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能简单的决定人的发展。其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我们反对过分夸大环境作用的“环境决定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主要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的重大作用。它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4)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个体的能动性是仁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个体的能动性是决定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再现实的生活中,应该主动调动个体的能动性,促进个体的发展。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类型?10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类型:双轨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单轨制(美国学制);分支型学制(苏联学制)4.自我效能论10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影响着个体对行为的选择,付出多大努力以及坚持多久。这一概念最早由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提出。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自我效能感的功能如下:(1)决定个体对某项活动的选择和坚持;(2)影响个体面对困难的态度;(3)影响个体新行为的获得和已获得行为的表现;(4)影响个体在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1)直接经验和归因方式;(2)间接经验;(3)书本知识和他人的意见;(4)情绪唤醒;(5)身心状况。自我效能理论获取了联结派和认知派动机理论的合理之处,突破了二者的某些局限,拓展了强化理论关于强化的含义,使之更符合实际,也扩大了传统认知学派关于期望的范围,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它的缺点仍然是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框架。5.我国的教育目的1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6.“独尊儒术”文教政策11、13、15(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当时,汉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上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上出现了汉景帝平息“七国之乱”后的安定局面。不安于现状的汉武帝,立志要把汉初那种“无为”政治转变为具有进去精神的政治。为了实现其远大抱负,他渴望寻求一种新的政治指导思想。历来强调“文事武备”的儒家学说和汉武帝的政治愿望相契合,于是应时代需要登上了历史舞台。汉朝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之一,又“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即位之后,就下令选贤举良,开始用对策的方法,选拔优秀的知识分子来充实官僚队伍。所谓对策,就是应荐者回答皇帝提出的有关经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问题的策问。董仲舒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其中三条建议后来成为政府施行的三大文教政策。汉初三大文教政策为:第一,“推明孔氏,罢黜百家”;第二,兴太学以养士;第三,重视选举,选贤任能。(2)兴太学以养士汉初的私学虽然繁荣,但培养的人才规格各异、思想不一,显然很难满足封建集权国家对统治人才的要求。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在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也是为了改变通知人才短缺的局面,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的建议。他明确指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实际上,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3)实行察举,任贤使能针对汉初人才选拔和实用中的弊病,董仲舒提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汉初以来,普遍存在着“任子”、“纳资”的授官制度,以及以年资深浅决定官员升迁与否的现象,这些显然不利于选贤任能原则的实施。董仲舒提出了一套严格的选士方案:“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同时强调“量材而受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材”、“德”都是以儒家的经术和道德观念为标准的,这对促进儒学确立独尊地位也有一定的作用。根据董仲舒的这三项建议,汉武帝先后采取了三项措施:立五经博士;开设太学;察举制的完全确立。7.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11“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1)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陶行知从瑞士近代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那里受到的启发,而给陶行知直接影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2)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3)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首先,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由于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其次,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教学观、教育观有所改变,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4)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首先,“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其次,“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再次,“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最后,“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8.学校管理的作用11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实现学校工作目的的组织活动。简言之,学校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9.教育的文化功能1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人类社会能从愚昧与野蛮,走向今天的文明与开放,是文化教化的结果。而文化教化的前提是文化的传递。广义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传递文化的作用。学校教育,因其具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专门的场所、集中的时间、精选的内容与适宜的方法等特点,古往今来,一直承担着传递文化的重要功能。与此同时,教育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教育也就有了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教育为了有效的传递文化,还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选择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积极引导和自觉规范。教育的文化选择既要符合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利益的要求,也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当今是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我国教育应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导向,处理好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未来文化的选择问题。(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文化的生命不仅在于它的保存和积累,更在于它的更新与创造。教育通过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不仅能适应和参与现实社会的文化活动,而且能够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创造更为美好的文化。高等学校既是未来学校人才汇集的地方,又是造就各种有较高素质的文化生产者的专门场所,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居于重要地位。随着社会与教育的日益开放化,学校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学校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补充、更新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也是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10.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12、16夸美纽斯是捷克近代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家,著有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一)论教育目的和作用(1)教育的目的宗教目的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永生”,所以教育的目的是为来世的生活做好准备;世俗目的教育的世俗目的是培养具有 “学问、道德和虔信” 的人。通过教育使人认识和研究世界的一切事物,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德行和信仰,以便享受现世的幸福,并为永生做好准备。(2)教育的作用对于国家、社会通过教育使所有人都具有学问、道德和虔信,国家就会安定、和平,教育使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对于个人人的天赋发展依赖于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二)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1)普及教育普及教育的提出夸美纽斯的普及教育思想是基于其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而提出的。普及教育的核心就是泛智论。泛智论是指“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使所有人通过接受教育获得广泛而全面的知识,并能够在智慧上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全面的意义有:1)掌握对于人类来说必需的一切知识;2)这些知识可为所有的人们、所有的阶层所掌握。普及教育的实践广设泛智学校;采取班级授课制;实行学年制;编写统一的“泛智”教材;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设立督学等。普及教育的实现为了实现普及教育,夸美纽斯不仅号召帝王和官吏为民众兴办学校,还呼吁教育工作者、广大民众以及神学家劝说当权者兴办学校。(2)泛智学校“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从事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谓“泛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能为一切人所掌握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的大全。夸美纽斯的泛智主张包括两层意义:教育内容泛智化;教育对象普及化。泛智学校是泛智思想的实现场所。(3)统一学制及其管理措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为了便于国家管理全国的学校,夸美纽斯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系统,以实现其泛智教育主张。夸美纽斯把学习期以6年为一阶段,划分为4个时段,每个时段设有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各级学校均按照适应自然的原则,采用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展开工作。同时他强调国家对教育的管理权,建议设立督学来监督全国的教育,保证教育得到统一的发展。督学不仅要培训教育管理者,管理各级学校人员,检查学校工作,还要监督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以及指导社会和家庭教育。夸美纽斯是倡导设立督学的第一人。夸美纽斯这套前后衔接的完整的学制系统,为国民教育理念的实践提供了具体而详尽的指导,各国的普及教育及公立学校制度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三)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1)学年制为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普及教育,夸美纽斯主张实行学年制。他把一学年分成四个学季,规定每年秋季(9月1日)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和放假;同班学生学习进度要保持一致,每学年年举行考试,考察学生的进步和他们所接受的训练的彻底性和广博性,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平时加强对学生的考察和纪律约束,学生入学后不得擅自离校;对每学年、没学季、每月、每周、每日、每时的时间都作了具体安排,规定了工作、休息、娱乐、礼拜时间。(2)班级授课制当时学校主要采用的是个别教学方式,不利于普及教育的推行,夸美纽斯倡导实行班级授课制来为教育服务。多、快、好、省的班级教学方式更适应普及教育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其优越性更是个别教学无法比拟的。班级授课制的具体设想包括:根据儿童年龄及知识水平分成不同班级,每个班级一个教室,由一个教师对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授课;为每个班级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编写统一的教材,规定统一的作息时间,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时的教学都有计划地进行;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十人,委托一个优秀学生做十人长,协助教师管理学生,考查学业。(四)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发现的自然规律教育要适应自然,是其教育理论的一条指导性原则。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一方面,教育要适应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实际上有两层涵义:一时教育工作有规律可循,教育者应当遵循;二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探索教育的规律。另一方面,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规律,要适应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即教育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征。夸美纽斯是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地总结教学原则的教育家,他的教学理论包括了大量宝贵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夸美纽斯在教育工作的一切重要领域都留下了开拓者的足迹以及辛勤耕耘的丰硕成果。尤其是在近代教学理论方面,他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贡献,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但是,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如他的教育思想中具有过分浓郁的宗教气息。这些缺陷既有他本人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时代本身的局限的原因。11.列举五种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2(1)终身教育:是人从生到死的整个一生所受教育的总和。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教育的一切方面,是一个人一生的教育和个人以及社会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个人一生的教育机会和社会的教育机会的统一才是终身教育。保罗朗格朗提出。(2)要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思潮是20世纪50-60年美国影响较大的一个资产阶级教育思潮。它认为在人类文化遗产里有所谓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要素“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而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文化的共同要素传授给青年一代,并因此而得名。主要人物:巴格莱、科南特。(3)永恒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潮,属于西方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新传统派,是20世纪30年代反对进步教育运动和实用主义教育观的诸思潮之中的一支主力军。以实在论的哲学观为依据,提倡复古主义,宣扬宇宙精神永恒存在的一个派别。主要人物:赫钦斯、阿德勒。(4)改造主义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逐渐独立。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5)新行为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试图运用行为主义心理学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提出操作性学习论,重视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推行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教育派别。主要人物:斯金纳。12.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13(1)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观念的变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平民化、教育的实用化、教育的科学化成为追求。(2)平民教育运动倡导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中民主思潮在教育领域里的反映和重要组成部分。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是批判“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的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主要有两大不同倾向。一种是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站在“庶民”的立场上,为广大“劳工阶级”争取教育权利。另一种是以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代表,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政治。(3)工读主义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吴玉章、李时曾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运动,后受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逐渐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的教育实践活动。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4)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而来。民国初年,蔡元培即将实利主义列入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几乎同时,陆费逵指出,中国教育在三方面亟须注意改进,即国民教育、职业教育、人才教育,又以职业教育、人才教育为急。他认为“职业教育则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中国对“职业教育”概念的最早阐述,涉及“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两点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5)勤工俭学运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结束于1925年前后。最初是一场以输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为指导思想,以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为主要追求,以工读结合为手段的教育运动,逐渐转变为寻求革命救国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运动和革命运动。(6)科学教育思潮“五四”以后,科学教育运动在中西方学者和科学成果的推动下,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提倡学校中的科学教育;二,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科学教育思潮和运动对我国现代教育进步的促进,具体表现在:一,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二,各种新教学方法的试验广泛展开;三,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置。(7)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其内涵为:第一,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第二,教育为国家的任务。其主旨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知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13.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13(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2/3以上的国家实行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14.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3、16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变化,但其包含的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体来看,我国当代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核心。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坚持个性发展,培养独立个性,要求教育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15.朱子读书法的主要观点14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一生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这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循序渐进。包括三个意思:第一,读书应该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第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2)熟读精思。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精思就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读书若真能做到既读得熟,又思得精,那么久真正把书读通了,而且会永远记住。(3)虚心涵泳。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4)切己体察。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5)着紧用力。其一,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6)居敬持志。这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法。“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16.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14、16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系统阐述了“五育”各自的内涵、作用和相互关系,成为制定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1)军国民教育主张将军事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强调学生生活的军事化,特别是体育的军事化等;(2)实利主义教育主张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够发挥提高国民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3)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但蔡元培也明确指出,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的一些基本范畴,其内涵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也是相通的;(4)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且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养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5)美感教育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大力提倡美感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他认为美感教育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但又可以避免宗教的保守和宗派之见,所以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其一,其中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越政治之教育。根据当时流行的德、智、体三育说法,蔡元培认为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17.现代教育的特点14(1)学校教育的逐步普及: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通过了有关普及义务教育的法律,使他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及了初等教育;在20世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完成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和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中国家由教育的极端落后向普及教育迈进。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对教育权的争取,随着现代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教育的阶级性越来越不合时宜,受到来自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方面的批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公共话题,也成为政治家们优先的社会问题。(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逐步结合,促使现代教育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现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生产性。教育改革因此被看作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措施应运而生,促使现代教育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教育系统的形成,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制度化”的进程;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进展,教育经验的积累,使“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从总体趋势上说,人的教育权是逐步扩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因素是逐步增强的,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也是逐步凸显的;教育总是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自觉性与创造力、提升人的地位与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前进。18.教师劳动的特点14、15、16(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首先,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主要是未成熟的“人”;其次,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再次,教育过程是复杂的;最后,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学校内部。总之,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脑力劳动。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各种独特个性的社会成员。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单向的灌输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其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知识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为主要形式的过程。再次,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促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严格的示范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