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传播与发展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843965 上传时间:2020-04-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传播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传播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传播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的传播与发展内容摘要在新媒体时代,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光改变着传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甚至变革着传统文学艺术创作及流传。现在许多民间文学艺术的生产和传播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通过舞台、影视、网络、手机等现代传播方式进行生产和传播的民间文艺新形态。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民间文学传播和消费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平台主要是群体活动场所,传播渠道是口耳相传。这样一些方式不能说已经消失,但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已经成为民间文学传播的主要渠道和交流平台。现代信息技术使民间文学的产生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关键词 民间文学 新媒体时代 传播发展 牛郎织女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吏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剧变化的时代在改变传统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广大民众。民间文学,是一个区域内广大民众群体创作和传播口头文学的活动,它以口头表演的形式存在,是一个表演的过程。它不完全隶属于“文学”,是人类叙事文化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和类型,是人类文化展演(表演)的口头样式。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的集体创作,是一种立体文学、使用文学,具有直接人民性、立体型、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和多功能性 等特征。从人类原始社会到现在的信息时代,民间文学在不断壮大发展中,在现代各种媒介的影响下,民间文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就包括了民间文学口头叙事形式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纸质文本,电子文本不断更新,民间文学表现方式也慢慢增加了书 面叙事与电子叙事两种具有时代特性的表现方式。纸质文本这种书面叙事的表现形式相比灵活的口头叙事表现形式,是相对稳定,它使得民间文学得以安全完整的传承千百年,并对后世产生深远而且巨大的影响。21纪的中国,数字化的脚步推动着科技发展的大潮,文化的多元化也让那个曾经安静悠远的民族日益忙碌,来自大洋彼岸的“欧美风暴”“韩流”等文化的世界性融合正改变着中国传统意识,我们迈步走进了都市文明。较之较早的纸质文本,如今的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各种电子科技为民间文学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民间文学的表现形式自此又增加了电子传媒叙事表现形式。在电视剧之前,戏曲、电影均已经涉足民间故事。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等各种媒体工具对民间文学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网络这种特殊载体,把民间文学浓厚的娱乐性强调到了极致新兴的网络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传统的民间文学被赋予了更多的传播方式。一些经过千百年祖先流传下来的传世神话、传说故事、歌舞杂技、岁时节俗, 甚至是古代诗词歌赋,都依托于现代电子媒介存在。民间文学能通过网络跨地域性的存在,更多的人吸收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间文学,拾起这些快被遗忘的记忆,让他们传承下去,同时因为电子媒介的快捷,将产生更多更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传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也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学艺术的观念和法则,甚至变革着传统文学艺术创作及流传。由此,民间文学艺术的生产和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通过舞台、影视、网络、手机等现代传播方式进行生产和传播的民间文艺新形态。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四大传说中,可谓是流传最为久远和广泛的一个。它从最初的星辰神话开始,由简单情节发展到曲折的民间爱情传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后来又与七夕节日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七夕文化,对广大民众的民俗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里的不可多得的瑰宝。下面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例来简单的谈一谈在民间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发展。牛郎织女传说的最初形态是上古时代的解释星辰的神话,在两汉时形成后世传说的基本框架,魏晋南北朝后逐渐增加“仙女配凡夫”、“两兄弟”等情节,经过长期流传,最后定型成如今的曲折动人的故事,与历代民众的共同参与创作是分不开的。它通过虚拟的情节,表现了现实中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追求,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意蕴。民间传说得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它们都产生在本土,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心声,能引起民众共鸣,且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对中国文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我国文学史上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素材,诗词、歌赋、戏曲文字、说唱艺术,影视作品,不胜枚举,叹为观止。“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以牵牛,不以服箱。”诗经小雅大东。牛郎织女传说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情节的逐渐丰富,还衍生出牛郎织女信仰活动,后与七夕节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七夕文化,核心是追求自主的婚姻和忠贞不二的爱情,同时有乞巧的民俗活动的婚恋文化。对我国汉以来历代社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是牛郎织女传说中浪漫又关键的情节,而七月七日正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七夕节。民间多认为关于七夕节,是始终伴随着牛郎织女的故事的。首先,牛郎织女的传说在舞台上的展示。在商业流行文化风起云涌的同时,民间文学艺术让人们体会到了“原汁原味”,得以回归自然。尽管“原生态”已成为如今最热门的文化术语之一,但民间文艺的“原生态”是指这些作品得以产生和传播的文化环境,而舞台上所展示的民间文艺风格的作品恰恰脱离了其“文化原生态”。不过,非“原生态”的舞台展示创造了民间文艺新形态,成为民间文学艺术在现代的重要传播方式。1963的电影牛郎织女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传说,由黄梅戏改编而成。牛郎织女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对西王母所代表的封建家长的批判,以及对金牛正直善良品格的赞赏。该片将这些用黄梅戏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具有感染力,尤其是片中人物扮相俊美,唱腔华丽,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使影片内容更加丰富。其次,是影视传播。相当一部分影视作品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为素材,实质上是把民间文学艺术的内核放在现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中加以表现。每隔一段时期,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都会被翻拍成影视作品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影视工作者不断从民间文学艺术中汲取养料,结合时代背景创作新的影视作品,再还原于民间,为广大人民所欣赏和消费,满足现代人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民间文艺与影视的结合还体现在影视传播激发民间文艺活力这一重要特点上,使得“乡间小调”荣登“大雅之堂”这无疑是对民间文学艺术魅力的肯定与彰显。在流行文化充斥的今天,这对民间文学艺术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大陆和香港都精心拍过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大型古装电视剧,牛郎织女不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产物。它在中国神话系统内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此次为了重塑经典,借古喻今而拍摄的牛郎织女,以守望、思念、含蓄、真挚为主要宣泄点,集中体现在对伦理道德与精神信仰的重视上。倡导亲情、包容、和谐。然后是网络创作催生了文学新的景观。计算机网络的蛛网重叠使世界收缩,平等性、兼容性、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其保持平民姿态,从而建立起一个拥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空间,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弱势人群开启文学话语权。网络文学产生出“流动在指间的口头文学”,有的甚至是流动在不同终端间的“集体创作”,让民间话语得以实现狂欢化“广场散播”,使得社会底层的审美意识终于有了表达和张扬的机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文学艺术回归民间。其次,超文本网络技术可以重塑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超文本结构形式是由文字文本、声音文本、图像文本和动画影视文本等综合运用制作出来的,还具有超级链接的非线性特点。最后是手机传播。每当七夕节将至的时候,大部分民众就会借以含有图片、音频的彩信来传达七夕之情。彩信,成为许多人获取知识、受到教益、享受快乐的途径,使之具有了传统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与电脑网络相比,这种作品的载体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文艺短信、彩信作为一种在普通人中间兴起的民间文艺新现象,尚十分幼稚,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文艺短信、彩信已经显现出民间文学艺术的某些优良传统,它本身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特点,能够满足人们普遍的审美心理需要。所有这些都已显示出这不仅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而且也是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的平台。在新媒体时代,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光改变着传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甚至变革着传统文学艺术创作及流传。现在许多民间文学艺术的生产和传播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通过舞台、影视、网络、手机等现代传播方式进行生产和传播的民间文艺新形态。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民间文学传播和消费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平台主要是群体活动场所,传播渠道是口耳相传。这样一些方式不能说已经消失,但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已经成为民间文学传播的主要渠道和交流平台。现代信息技术使民间文学的产生机制也发生了变化。一个故事或顺口溜起初也许是一个网络写手创作的,但在流传过程中,经过许多人的添枝加叶、添油加醋,它就成了反映民间心态的文本,依然保有民间文学的特质。就学科自身而言,它使民间文学研究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民众,拓展了研究领域,寻找到新的学术增长点,从而保持自身的活力。对其进行理论概括,还能丰富和发展民间文学理论。就社会而言,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传播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有助于疏导人心,化解矛盾,构建和谐。令人欣喜的是,关于网络民间文学的研究已经引起学术界有识之士的重视。黄涛把注意开展网络民间文学研究的意见写入教材; 一些学者取得扎实的研究成果,如何学威、蓝爱国著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就从民间角度对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格调品位、思想内容、美学特征作了系统的阐述。进一步加强信息时代的民间文学研究,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能够为民间文学研究输入新鲜血液。参考文献:1程俊英.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643.2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十九卷(胡刻本)M.445.3杜汉华,汪碧涛,余海鹏.“牛郎织女”“七夕节”源考J.襄樊职业学院学报,2004(5).4罗未玮.民间文学与影视开发J.电影评介,2006(18).5张国刚,王利华.试论牛郎织女的文化意蕴及其衍生背景A.见郑学檬编.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庆祝韩国磐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文学0901班12号 黄水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