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4月中考模拟检测试卷A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818465 上传时间:2020-04-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4月中考模拟检测试卷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4月中考模拟检测试卷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西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4月中考模拟检测试卷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4月中考模拟检测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勾(gu)当 怨怅(chng) 虞(y)候 嗔(chn)怒B . 怄(u)气 恁(nn)地 啰唣(zo) 舀(yo)酒C . 崎岖(q) 逞(chng)辩 气喘(chun) 朴(p)刀D . 聒(gu)嗓 干(gn)系 吹嘘(x) 窥(ku)望2. (2分)下列划线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 她的眼神澄澈透明,让欺骗她的人心生愧疚之感。B .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安路,大路平顺。C . 网友戏虐地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舌尖上的博览会”。D . 纽约证券交易所隆重推出中国乳业概念股。3.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果我们一直恪守过去的行为模式与习惯,不寻求改变,未来我们必将深受其苦。B . 漂流道两边的怪石嶙峋 , 地势险要,流泉飞瀑比比皆是。C . 想要做慈善的念头在他心里潜滋暗长 , 越来越强烈了。D . 像你这种偷梁换柱、李代桃僵的做法,迟早会被明眼人识破。4.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B . 为了防止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班全体同学专门开会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C . 七年级(一)班的语文成绩是全校最好的一个班级。D . 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5. (2分)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不必为平凡悲叹,因为平凡也是一种美丽!平凡是荒原,孕育着崛起,_;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_;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深邃,_。只要你肯积累只要你肯开拓只要你肯耕耘A . B . C . D . 6. (2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这首词的赏折,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B . 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C . 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人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囊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D . 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二、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7. (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二)昆仑之丘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洲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 , 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节选自山海经大荒西经)【注释】有:词缀,无实际意义。胜: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流沙之滨 _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_投物辄然 _ 此山万物尽有_(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句子: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3)山海经中的“西王母”被认为是神话人物“王母娘娘”的源头,但与后世文章中的形象截然不同。请据选文概括其形象。 8. (11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兄弟争雁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注】昔:以前,昔日。烹:烧煮。燔(fn):烤。讼(sng):裁决。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已而:后来,不久(1)试着翻译下面句子。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2)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阐述。 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9. (5分)古诗文名句默写。(1)学而不思则罔,_。(论语)(2)学而不思则罔,_。(论语)(3)_,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4)_,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5)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自己想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_,_?”(6)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自己想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_,_?”(7)陈与义登岳阳楼感慨“白头吊古风霜里,_”;范仲淹借岳阳楼表明了“_,_”的政治抱负。(8)陈与义登岳阳楼感慨“白头吊古风霜里,_”;范仲淹借岳阳楼表明了“_,_”的政治抱负。四、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5分)10. (2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红楼旧梦孙越十一二岁的时候,我迷上了书架上那本厚厚的红楼梦。被时表姐妹三四个,课余时间腻在祖父的书房里,争相翻阅这一本书,围在老榆木书来前读着说着,为书中某个人物的一句俏皮话笑作一团,又因为你喜欢的人物我不喜欢而吵得不可开交。祖父靠在藤椅上,一手扶着眼镜,一手举着书,偶尔看着我们吵闹,平和开心地笑着。母亲或者姑妈总要不时来斥责两句,叫我们不要扰了祖父。祖父会摇摇手说,不妨事不妨事,让她们在这里看吧。姑妈便抱怨,小孩子家看这个做什么。然而祖父只是笑。满载着书籍似在摇动的藤木书架,古朴沉重的木来木椅,白瓷杯上氤氲的热气带来满室的茶香,在我们小小的心思里,只有这里配得上来读红楼梦。那是最爱做梦的年纪,书里对古时贵族大家生活细致生动的刻画引发了几个女孩子无边的幻想。这大概是书本最大的魅力之一。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书中人物,把小小书屋当作大观园里的精致楼阔,大姐是宝钗,端庄持重,兰言解疑癣;二姐是黛玉,魁夺菊花诗,低诵葬花吟;小妹是湘云,娇憨直爽,率真可爱;而我时而反串宝玉,时而装作史太君。杯里的普洱便是妙玉用旧年雪水烹出的好茶,一碟花生、一碟毛豆也成了珍馐美馔。夏日漫长的午后,窗外停留的云朵和窗边微笑的祖父欣赏了一出又一出自家小剧场版红楼梦。那也是心中满怀美好却假装忧伤的年纪。我们为林妹妹凄惨的结局哭得吃不下饭,相互交换的日记本里,工工整整地誊录着判词判曲、诗词歌赋。莽花吟已被二姐背得烂熟,大姐则最爱蘅芜君那一句“淡极始知花更艳”。母亲说我们是小孩子家为赋新词强说愁,我却私自觉得母亲只知茶来油盐,不懂诗书,不知精神世界。那时我们自以为懂得,以为宝黛凄美的爱情是书里最大的悲剧。那时我们爱笑爱热闹,悲伤过、叹息过之后便只看、只演前几十回,从黛玉进府到怡红夜宴,最爱的是结海棠社,吟菊花诗。那时我们不解太多人情世故,不解那夫人因何为难凤姐。然而,祖父祖母相继离世,叔叔伯伯在除夕夜大打出手,姑妈婶婶互相指责。再后来,我随父母搬离了家乡,姊妹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淡了。再回乡已是为了变卖祖产,祖父的书房早已零落不堪,老屋即将拆除。长大后的姐妹之间谈笑得体,一如饭来上的大人般互相诉着想念,实际却客气而疏离。颠簸返城的路上,莫名地叹一句“三春去后诸芳尽”,母亲竟极自然地接了“各自需寻各自门”。母亲微笑着说,红楼梦她也不知读过几遍了。我略略诧异,笑问为何曾对我说少不读红楼,担心我早恋?母亲抚过我的头,说:“你终究还小,看再多悲剧,心里记住的都是些风花雪月的美好,等你像我一般大了,再读时一字一言皆有泪要落啊。”午后图书馆的阳光金黄,温暖。翻开红楼梦,想起挤在一起伏案看书的姐姐,想起摔着白水作品茶状的妹妹,想起悠长夏日里自编自演的红楼剧场,想起默默含笑注视着我们的祖父,心里满是疲倦和痛楚,好像做了一场极累的旧梦。妈,那些人情世故、兴衰成败,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到食尽鸟飞、荣华富贵皆成过眼烟云的无限嗜嘘,我想我正在慢慢懂得。(扬子晚报2015年5月27日)(1)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对话。 小明:这篇文章的叙事很有特点,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对红楼梦由自以为懂到不懂最终弄懂的过程。小红:是的,另一条线索就是_(2)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彼时表姐妹三四个,课余时间腻在祖父的书房里,争相翻阅这一本书,围在老榆木书桌前读着说着,为书中某个人物的一句俏皮话笑作一团,又因为你喜欢的人物我不喜欢而吵得不可开交。“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有:食品中油脂过多;因食品中油脂过多而使人不想吃;腻烦;厌烦;润泽细致;黏;污垢。你认为句中加下划线的“腻”是哪个义项的引申,有什么表达效果?夏日漫长的午后,窗外停留的云朵和窗边微笑的祖父欣赏了一出又一出自家小剧场版红楼梦。为什么“窗外停留的云朵”也会欣赏我们的表演呢?试结合文章分析。(3)章太炎说过,他读书时即使身处闹市也能不受干扰。可见,只要专心,在哪里读书都一样。那为什么本文的作者却说“满载着书籍似在摇动的藤木书架,古朴沉重的木桌木椅,白瓷杯上氤氲的热气带来满室的茶香,在我们小小的心思里,只有这里配得上来读红楼梦”呢? (4)文中的“我”开始并不了解太多的人情世故,但在文章结尾却说自己“正在慢慢懂得”,请结合材料和文章内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材料一:8岁时伤感于美人鱼变成水泡;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28岁时读出妈妈对孩子的爱;38岁时热衰探讨写作技巧。(毕淑敏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材料二: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林语堂)材料三: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漫为所得之深浅耳。(张潮幽梦影)11. (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涵养几分静气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 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3)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12. (10分)名著阅读 (1)阿长和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两个很典型的妇女形象,分别写出她们与“我”相关联的一件事情以及“我”对她们的态度。 (2)阅读第十四回选段,完成题目。 他见三藏只管絮絮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扣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絮聒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整部小说写到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选段写的是第一次。请写出孙悟空另一次离队时的表现,结合选段说明他的成长变化。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5分)13. (15分)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一位妈妈说:“说实话,我们并不太了解孩子到了哪个年龄段应该多补什么营养,仅有的一点知识都是通过电视广告或朋友圈转发的文章知道的。这样东听西看,也不知道靠谱不靠谱,有点茫然的感觉。”(摘自“儿童食品”噱头多)材料二:“我家孩子从小吃的东西有70%都是儿童食品,比如面条、麦片、牛奶,连酱油我都会买专门为儿童生产的。”李嫣然说,“儿童食品的制造商一般会宣称专门添加了一些孩子需要的营养元素,而且儿童食品造型可爱,会增加孩子的食欲。”(摘自“儿童食品”真的适合儿童吗)材料三:“儿童食品”在生产上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很多“儿童食品”生产标准是以成人食品相关标准为依据的,并不适合儿童。在外观、风味、口感上吸引小孩子,是“儿童食品”成功的关键;但风味、口感的提高,都要以增加“不健康”的成分为代价。(摘自互动百科)(1)为什么家长给孩子吃“儿童食品”会存在误区? (2)李嫣然的孩子过于肥胖,根据材料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 (3)要让“儿童食品”成为广大家长放心选用的食品,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请就此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六、 命题作文 (共1题;共1分)14. (1分)清代文学家张潮幽梦影一书中,有过如下一段议论: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定,千秋不移。张潮虽然列举了众多的“物”以“人”为知己的故事,其实,都是“人”以“物”为知己的传奇。想必在你并漫长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种“一与之订,轻易不移”的人生知己,请以我以 为知己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要求:先将题目填充完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七、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5. (1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 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2)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第 15 页 共 15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1、2-1、3-1、4-1、5-1、6-1、二、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7-1、7-2、7-3、8-1、8-2、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9-1、9-2、9-3、9-4、9-5、9-6、9-7、9-8、四、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5分)10-1、10-2、10-3、10-4、11-1、11-2、11-3、11-4、11-5、12-1、12-2、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5分)13-1、13-2、13-3、六、 命题作文 (共1题;共1分)14-1、七、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5-1、1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