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II)卷(模拟)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0806788 上传时间:2020-04-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II)卷(模拟)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II)卷(模拟)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II)卷(模拟)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I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A水经注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B列子是一部很有趣的著作,其中有大量的寓言,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等。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D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二、基础知识综合某学校举办“走近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活动中,同学们倾听了汉语言文字和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讲座,参观了书法展和对联展,观看了戏曲演出,很有收获。请阅读小明同学所写的感想,完成下列小题。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三千年间,我国重要典籍均为文言。各个时代的作品特色鲜明,如诸子百家散文、汉赋、魏晋人物志有的质朴无华却ni( )人寻味,有的大气恢弘令人心旌动荡,有的幽默诙谐让人(忍俊不禁情不自禁)。各个时代名篇迭出,逍遥游洛神赋兰亭集序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一篇篇文言佳作仿佛从天上瑶池中(迸溅迸射)出的仙露琼浆,(甲)。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集合起来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乙)。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血脉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与图像相比,文言有自身的优势。图像直观、没有余味,文言的抽象性则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较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丙)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空间,品读文言的过程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的过程。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形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居住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用文言写下望大陆一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放眼古今中外,思乡的诗文千千万万。用古老的文言吟诵出来的绝唱,最能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隐痛。面对如此绝唱,对文言持有偏见的人应当深刻反思:时下国人言语之粗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如果将来有一天文言在中华大地上成为鲜为人知的语言,那将不只是一种遗hn( ),更是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之源已经断流,精神之根已经枯死。到那时,我们的文化生命何以延续?2 . 下面对加点字的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仙露琼浆qng鲜为人知xin奈人寻味遗憾B仙露琼浆qing鲜为人知xin耐人寻味遗憾C仙露琼浆qng鲜为人知xin耐人寻味遗撼D仙露琼浆qing鲜为人知xin奈人寻味遗撼3 . 根据上下文推断,文中处和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忍俊不禁 迸溅B情不自禁 迸射C情不自禁 迸溅D忍俊不禁 迸射4 . 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甲)滋养了世代中国人 (乙)饮之令人沉醉(丙)文言的含蓄和蕴藉B(甲)滋养了世代中国人 (乙)饮之令人沉醉(丙)含蓄和蕴藉的文言C(甲)饮之令人沉醉(乙)滋养了世代中国人(丙)含蓄和蕴藉的文言D(甲)饮之令人沉醉(乙)滋养了世代中国人(丙)文言的含蓄和蕴藉5 . 文中画线句作为所在段的总起句,表达有所不妥,请加以改正。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2019年3月23日,武夷山第二届花朝节汉服游园会在武夷山中华茶博园举行。当日,游园会吸引了上百位汉服爱好者前来参加。人们身着汉服,游园踏春。“汉服热”近些年越来越火,国内不少地方都成立了“汉服社”,高校接二连三出现“汉服女神”,小学流行“开笔礼”,大学则流行“成人礼”,许多年轻人甚至选择集体汉式婚礼,在终身大事上玩一把“穿越”。这股热潮不仅席卷了中国,还涌到了海外。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也热衷于举办汉服活动,在异域吹起“中国风”,甚至连有些老外也成了“汉服粉”。(材料二) 随机采访500位中国市民的调查问卷报告你认为以下哪种服饰最具中国特色?你对汉服的印象是什么?有机会你会穿汉服吗? 汉服30%很好看64%一定会14%唐装25%穿起来麻烦20%会38%旗袍马褂23%恶心难看0%可以考虑36%中山装22%没有印象16%不会12%(材料三)全国人大代表钱建民:“我去欧洲访问,但凡接见我的官员都说我穿的汉服好看,如果我们都带头穿汉服,民族自豪感就出来了。汉服不仅仅是服装,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钱建民还表示,文化自信不妨从身着汉服做起。老百姓喜欢穿汉服了,文化自信就体现出来了。浙江华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爱华:“这几年陆续有人来定做汉服。喜欢灵便的就选丝绸、全棉的料子,喜欢挺括的就选麻料。当前,我们正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宣扬中国梦。汉服浓缩了民族文化要素,身着汉服,就是一种流动的宣传。”福建师范大学王同学:“汉服宽大飘逸,流畅脱俗,它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服饰文化,是一定要保护的。汉服中蕴含着的服饰美学对当代服装设计依然有借鉴意义。”6 . 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3月23日,上百位汉服爱好着在成夷山茶博园参加第二届花朝节汉服游园活动。B“汉服热”不仅在中国流行,世界各地也热衷于举办汉服活动。C汉服因为选择材料的不同面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可灵便,可挺括。D汉服以其宽大飘逸、流畅脱俗的特征,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服饰文化。7 . 阅读(材料二),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结论。(写出两点即可)8 . 阅读材料三,请简要概括提倡汉服的意义。读书如熬粥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到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这样只会徒劳无功。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麻将了。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9 .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读书如熬粥,要有正确的选择。常读经典,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B读书如熬粥,要有耐心。读书不可粗枝大叶,要从容地读。C读书如熬粥,要持之以恒。读书要甘守孤独,耐得住寂寞。D短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末段总结全文,强调读书的重要性。10 .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母亲熬粥的事,目的是引出文章的论题,进而进入对中心论点的论述。B文章第段及最后一段用熬粥的“三要素”比喻读书的三大法则。C文章第段举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读书之法。D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11 . 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根据文意谈谈作者认为读书应遵循哪些法则。12 . 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阅读攀在墙上的喇叭花选段,完成后面小题攀在墙上的喇叭花一株细藤从外面探出头脑,爬进屋内,静静在墙上趴着,一开始如同一只小蚯蚓,慢慢泛出了绿点,然后长出了绿叶。母亲一开始是想要清除这外来物种,避免它反客为主,可是女儿不允许,吵着对母亲说:“我想看看它是什么。”九岁的女儿久卧病房,除了能够进行基本的吃饭睡觉以及偶尔艰难爬起来去一趟洗手间,其他都不能做。这到底是什么植物呢?母亲也在疑惑,准备排除外来物种的手停在了半空。这是女儿的疑惑,自然成为母亲的疑惑。女儿撑起身体,眼中慢慢浮现出淡淡的绿色,是的,这是生命的颜色。那好吧,过几天再收拾吧,现在让女儿看看也不错,母亲自我安慰道。母亲关上了门,她看到女儿盯着那些嫩芽张望着,那种好奇,是一个孩子的眼光。那株植物攀在了墙上,就这样开始生长着。母亲不断给自己寻找理由,让这株植物能够继续生长在这间十来平方的房子里。房间很简单,一张床,一个书架、几本书和一个整天微笑的九岁姑娘,对了,还有一株不知名的植物,房间里多了一个家庭成员母亲是不想承认的,但是身体已经承认了。女儿会静静坐在床上看书。她喜欢看的都是一些颜色绚丽的图画书,上面有各种植物,还有详细记载这些植物的文字,这些蝌蚪式的文字组成了女儿辽阔如宇宙的世界观,现实十来平米的世界从来不拘束女儿在她宇宙中徜徉,陪伴着她的,是攀在墙上的那株植物。女儿下床的时间越来越多,除了挣扎着去洗手间,就是为这株植物浇水。女儿浇水动作很轻,但是实际上打在植物头部的她从二楼向下倒水,让水能够浸透泥土,到达这株植物的根。每次浇水,女儿都带着微笑。女儿会时不时地和攀在墙上的植物说话,很是小声,很是神秘,母亲走近女儿就停止呢喃,母亲掩门女儿又开始出声。母亲想要仔细听听这其中的小秘密,可是这是女儿说给这株植物听的,即使母亲听见了呢喃,却无法辨析其中的内容。母亲开始有点嫉妒这株连属于什么科目都不知道的植物了。某天,女儿对母亲说:“妈妈,告诉你哦,小花是一株喇叭花藤,不久就要开出喇叭花,你看,就是这样的。”女儿拿起一本书,翻到一处地方,出现了一朵花。花如喇叭,手柄为白色,扩音处为紫色,几丝雪白延伸至翻转边缘,十分优雅自然。“哦?这就是喇叭花啊。”母亲摸摸女儿的头。女儿像只小鸡一样点头,眨眼:“好想看小花开花啊。”被叫做“小花”的花藤上,碧叶在眼光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只是,女儿在当夜就进入了沉睡,再也没有醒过来,第二天小花开出了一个花苞,嫩生生,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却是疾风都无法打败它。小花开花了!这是喇叭花吗?花苞不如喇叭,或许长大了就是喇叭花了吧。母亲如是想着,离开了有一株攀着墙的喇叭花的小房间。细藤不是喇叭花藤,却开出了喇叭花,攀在了墙上。13 . 文章以“攀在墙上的喇叭花”为题有什么妙处?(不少于两点)。14 .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1)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母亲开始有点嫉妒这株连属于什么科目都不知道的植物了。(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一株细藤从外面探出头脑,爬进屋内,静静在墙上趴着,一开始如同一只小蚯蚓,慢慢泛出了绿点,然后长出了绿叶。15 .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女儿细心照料细藤和每次浇水都带着微笑可以看出她是个热爱生命、积极乐观的人。B第段加点词语“但是”写出了母亲对这株植物的接纳,突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C第段写“女儿下床的时间越来越多”,表明女儿在细藤的影响下身体状况渐渐好转起来。D结尾写“小花不是喇叭花藤,却开出喇叭花”虽不太科学,却能引人深思,极富感染力。16 . 阅读链接材料,回答下面问题。(链接材料)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请说说本文第段画线句子和链接材料在描写手法上的相同点和写作意图上的不同点。(1)描写手法上的相同点:_(2)写作意图上的不同点:_四、句子默写17 . 补写出名句的上句或下句。(6分)(1)人生自古谁无死?。(2)春蚕到死丝方尽,。(3)安得广厦千万间,。(4),千树万树梨花开。(5),病树前头万木春。(6)但愿人长久,。五、对比阅读阅读文言文后,完成下面的小题(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三姑:地名。幔亭峰:山峰名。18 .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哀转久绝(消失)B良多趣味(确实)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D隐天蔽日(隐瞒)19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20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21 . 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六、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2 . 诗歌用“_”和“_”作喻,说明诗人的仕途之路受到阻塞,其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23 . 诗中“停”“投”“拔”“顾”等词语,反映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24 . 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七、名著阅读25 . 名著阅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里德太太家,10岁的简爱面对舅母、表兄妹的歧视和虐待,已经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B保尔是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父亲死得早,母亲在富人家当厨娘,哥哥阿尔焦姆是个铁路工人。C朝花夕拾中狗猫鼠一篇表现了鲁迅对动物的热爱,呼吁人们与动物和谐相处。D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欲试唐僧师徒道心,和黎山老母、普贤、文殊化成母女,招四人为婿。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林冲叫扶上车子,便差三阮、杜迁、宋万先送回山寨。其余十五个头领在寨中商议:“今番晁天王哥哥下山来,不想遭这一场,正应了风折认旗之兆。我等只可收兵回去,这曾头市急切不能取得。”晁天王此次下山的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文中说“遭这一场”指什么事情?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二、基础知识综合1、三、现代文阅读1、2、3、四、句子默写1、五、对比阅读1、六、诗歌鉴赏1、七、名著阅读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